大明政客-第2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安排;责任不是很明确;我给个建议;行军如同打战;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安排妥当;你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行军速度;也就是你所强调的;不能够有人掉队;要相互照顾;最终大家都到达目的地;二是行军纪律;军队的纪律是生命线;绝不能够触犯;既然进入了江宁营;就要遵守一切的制度;不准骚扰百姓;沿路秋毫无犯;三是后勤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方面;绝不能够疏忽。”
“你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考虑;做出来分工;当然;总体负责;还是你。”
孙恩明听得非常仔细;到了后面;有些脸红了;苏天成说完之后;他马上稽首行礼。
“感谢大人的教诲;属下受教了。”
行军的过程;有休燥。
随军行动的家眷;毕竟体力差一些;女人和孩子;不可能跟上;好在后面还有军士;可以适当的照顾他们;苏天成留给他们银子的意思;本想着他们能够雇佣马车;想不到这些家眷;根本舍不得坐马车;也是跟随者走路去的;有些孩子太小了;几家合计;雇佣一辆牛车;让孩子坐车。
令苏天成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家眷;非常的坚强;出发的时候;刘铁汉强调了纪律;军士不能够因为照顾家眷掉队;行军过程中;家眷害怕影响到自家的男人;绝对不要照顾。其实;分管行军的孙恩宗;已经变通了;每日里完成了一百里的行军路程;体力好的军士;可以照顾家眷;苏天成也默许了这样的行为;但家眷还是不愿意。
行军的过程;也是这絮次加入江宁营的军士;受到教育的过程;这里面;有一些军户;他们熟悉军队的制度;能够起到一些带头作用;客观上帮助了整个的行军队伍。
孙恩明、孙恩宗、鹿太兵和鹿太泊四人的表现;出乎了苏天成的预料。
这四人;身份不同了;在家族里面;身份是显赫的;应该是很少吃苦的;但在行军的过程中;他们表现的很好;没有任何的特殊;和所有军士一样;依靠着双腿;走完每天的一百里地;大部队行军;不可能住宿在村镇或者是县城;很多的时候;都是就地宿营。
寒冬腊月的时间;在野外宿营;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负责后勤保障的鹿太泊;每天都督促军士;在众人歇息的时候;熬好了姜汤;每人都要喝下一大碗;这样能够保证军士不至于感冒受寒;每个军士;歇息之前;都要用热水烫脚。
至于说行军过程中的纪律约束;做的更加的到位。
行军过程中间;鹿太兵要求所有人;都要排好队伍;不准出现散漫的行军情形;队伍始终保持整齐;短暂的歇息和吃饭的时间;完全一致。
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刚刚招募的军士;已经开始体现出来军人的素质。
十二月十二日;队伍进入了南直隶的凤阳府。
还有六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达江宁县了。
回到了南直隶;苏天成有了一种到家的感觉;尽管说他是在山西长大的;但穿越之前;他一直都是生活在南方的;熟悉这里的气候条件;生活习惯。
两千五百军士;已经显露出来了素质。
没有一个人掉队;大家都坚持下来了;而且习惯了服从命令;按照苏天成的建议;两千五百人;分为了若干个小队;每个小队;都有具体的负责人;职责就是每天行军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总结一天的心得;提出来具体的要求。凡是行军途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有了什么波动;小队的负责人;要立刻给孙恩宗禀报;小的事情;孙恩宗自行决定解决;稍大一些的事情;孙恩宗给孙恩明禀报;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
这个过程中;孙恩明一直都没有麻烦苏天成。
这也是苏天成提出来的要求;部队行军;是最为简单的训练了;作为指挥者;要临济决断;解决一切问题;预防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若是这样的要求;不能够达到了;就不要谈什么指挥千军万马作战了。
苏天成还告诉孙恩明;不要有着好高骛远的想法;历史上;大部分优秀的将军;都是经过了底层的磨砺的;他们熟知军士的要求;知道军队里面的一切情况;从底层慢慢的成长以来;指挥作战的时候;驾轻就熟;取得了赫赫战功;相反;那些不愿意知道基层情况;一味强调什么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将军;难以有什么作为。
其实;在苏天成的内心里面;孙恩明、孙恩宗、鹿太兵和鹿太泊四人;已经是比较合格的军官了;他们有学问;经过这一次的行军;已经迅速成长起来了;江宁营迫切需要他们这样的人才。(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正文 第二百八十三章 张溥的计划
一段时间以来;张溥都没有闲着;与苏天成争执之后;凭着本能;他感觉到了危险;苏天成的能力;非同一般;做事情有着很强的计划性。
以前;他没有关心过江宁县的事情;虽然说苏天成和自己是同窗;是殿试榜眼;不过;他无所谓;凭着自己复社领袖的身份;就是殿试状元;也就是那样;自己要是想着捧起来谁;或者是贬低谁;总是能够想到办法的。
江宁县的一切变化;在他看来;都是大逆不道的;首先;商贾的地位提高了;岂不知士农工商;商贾的地位是最低的吗;属于贱民的范畴了;大明朝开国以来就是如此;明初的沈万三;富可敌国;还不是被皇上流放了;巨大的财富;化为了泡沫;所以说;身为商贾;就要自觉;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够做。苏天成身为殿试榜眼;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事情啊;唯一能够解释的;就是苏天成自己也是出身在商贾之家的。
其次;县衙扶持商贾;这是本末倒置;县衙最应该注意的;是钱粮和刑名事宜;看看苏天成做了一些什么;县衙帮着商贾推销产品;这成何体统;虽然说商贾能够给县衙进贡银子;可官府不能够被银子迷住了眼睛;必须要坚持自身的职责;不能够给商贾好脸色;更不要说帮助商贾推销产品了。
再次;县衙的官吏;待遇太高了;超过了应天府其余各县。就是南京六部的官吏;拿到的俸禄和常例银子。也比不上江宁县了;苏天成这样的做法;是什么意思;讨好下面的官吏;想着江宁县成为独立王国吗;真的是这样;居心何其险恶。
最后;看看江宁营的情况。江宁营的前身;是江宁县的巡检司;不过是维持地方治安的军士;依靠着几次偶然的胜利;发展成为了江宁营;可在南厩;在江宁县。还有京师两大营;江宁营的存在;让两大营置于何地;虽说皇上下了圣旨;江宁营有了名号了;谁知道这是不是苏天成欺上瞒下。得来的结果。
这一切的认识;在张溥看来;都是苏天成的罪证;这些罪证;大白于天下之后。苏天成是无法立足的;复社只要发动诸多的社员。群起而攻之;苏天成是没有出路的。
可惜他的这个计划;遭遇了钱谦益的反驳。
钱谦益毕竟年长一些;经历也多一些;他说的很简单;东林书院和复社攻击苏天成;不管指出来苏天成有什么问题;或者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都要提出来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一味的职责苏天成有问题;肯定是不合适的;苏天成是朝廷命官;东林书院和复社的根本性质;是民间机构;还是学术研究的;创办东林书院的顾宪成;一直都是这样强调的;要是明目张胆的干涉朝政了;自己立足又不是很稳;可能招致灾祸的。
钱谦益的这邪;张溥根本听不进去;他给厩的吴伟业写信了;要求吴伟业支持他的举措;找到机会;向皇上弹劾苏天成;可惜吴伟业婉言谢绝了。
吴伟业的举措;令张溥更加的恼怒。
他做出来了一个大胆的举措;一个足以摧毁苏天成和江宁营的举措。
南京厩两大营;已经是怨声载道;守备张泰宁将军;有些难以控制了;两大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是江宁营。
江宁营军士的军饷;每月有五两银子;两大营军士的军饷;每月仅有一两;而且时常拖欠;虽然说崇祯五年的时候;补齐了军饷;但与江宁营比较起来;这里面的差距太大了;两大营的军士;也是在江宁县;凭什么军饷的差别;如此的大。
这个情况;被张溥注意到了;他感觉到自己抓会了;只要在这件事情上面;做足文章;苏天成就无法解释;更不用说南直隶卫所的军士;待遇更加的低下。
这是涉及到朝廷是否稳定的事情;张溥以为;他抓住了关键。
可惜他不明白的是;这样的事情;朝廷早就注意到了;而且也有了明确的布置;这是非常敏感的事情;是朝廷特别注意的问题;如果有人在这样的事情上面挑拨;朝廷的震怒;是可想而知的;真正的造成了军队的哗变;挑拨之人;可能被灭九族的。
事关重大;这件事情;张溥没有同任何人商议。
复社在军队中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虽然说天下士子;大都加入或者是拥护复社的;可文武官员之间的隔阂;还是很深的;特别是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之后;文武官员之间;已经有些水火不容了;再说了;士子对于军士的认识;本来就有着一些偏差;根本不愿意与军人为伍;所以说;张溥的计划;还是需要自己去亲自做的。
张溥想方设法;总算是联系到了张泰宁;此刻;苏天成早已经离开了江宁县;前往厩去了。
去拜访张泰宁的时候;张溥是做了很充分的准备的。
张泰宁也是很敬重张溥的;毕竟张溥是复社的领袖;在士子中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南直隶的名气;也是很大的。
张溥是进士;见到了张泰宁;仅仅是稽首行礼就可以了。
张泰宁还礼之后;张溥神色严肃的开口了;开门见山;没有寒暄。
“张将军;在下发现;南京两大营;存在很大的危险啊;在下很是担心;专门来提醒张将军的。”
张泰宁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按说南京两大营的事情;张溥是不应该过问的;不要说张溥;就是朝廷官员;没有得到授权;也是不能够随便过问的。
“张大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啊。”
“在下之所以和张将军说到两大营的事情;是有些唐突的;不过;在下是读书人;眼里见到不平之事;总是要说出来的;还望张将军不要责怪。”
“既然如此;有什么想法;张大人请说。”
“张将军;在下注意到了;江宁营军士;与两大营军士之间的军饷;有着很大的差距啊;听闻江宁营的军士;军饷每月五两银子;看看我大明朝卫所的军士;谁的军饷;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度;两大营和江宁营;都是在江宁县境内;军饷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其能够服人啊;若是两大营的军士;不服气了;甚至是聚众闹事了;后果不堪设想。”
张泰宁的脸色;已经有些难看了;不过;张溥不管不顾;依照自己的思路;继续朝下说。
“江宁营此举;影响到的;不仅仅是南京两大营;还有天下的大明将士;在下如此比较的意思;并非说我大明所有将士的待遇;完全一样;差距还是有的;但差距不应该太大;就说朝廷官吏的俸禄;都是一样的;常例银子;虽然有差距;但也不至于太大。”
“江宁营和两大营的军士;都是在江宁县;可军饷差距;达到了五倍;这让两大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