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监察御史下去赈灾。”
温体仁聪明很多;发现朱由检的神色不对;马上改口。
“臣附议;臣以为;皇上派遣苏天成为赈灾的巡按御史;体现了良苦用心;苏天成到江宁县不过两月有余;体现出来了不一般的能力;就说这次入库的三千二百万两白银;都是依赖于苏天成的功劳;臣相信;苏天成前往河南赈灾;一定能够做的很好。”
周延儒扭头看着温体仁;眼睛里面;恨不得喷出火来。
赈灾是大事情;哪里能够随意派遣官员的;苏天成过于的年轻;刚刚到江宁县上任;没有多少从政的经验;更不用说办好赈灾这样的大事了。
“臣不同意温大人的意见;赈灾是大事情;岂能儿戏;且不说苏天成刚刚上任;就说需要处理的诸多事宜;苏天成就不一定了解;还有协调地方;居中调度;没有魄力和经验;是做不好这些事情的;温大人不知道是什么居心。”
“周大人谬误了;苏天成在江宁县;两个月的时间;上缴国库三千二百万两白银;试问满朝官员;谁做到了;再说了;苏天成处理不沾泥的事情;已经表现出来了非同一般的能力;如此的智勇双全;怎么会处理不好赈灾的事宜;下官以为;有志不在年高;皇上提议苏天成担任巡按御史;处理赈灾的事宜;是明智的提议。”
朱由检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只要有内阁大臣同意他的意见;那就没有多大的问题了。
隐隐的;他感觉到;周延儒有些过于的嚣张了;依靠着自身的信任;越来越不能够理解自己的苦衷;而温体仁;则是更加的能够明白自己的苦心。
“前往河南赈灾的大臣;就是苏天成了;此事不要再议了。”
苏天成显得比较悠闲;到了厩之后;见到了皇上;没有其他的什么事情了。
翰林院修撰陈于泰和编修吴伟业;都没有在厩;他们都出去巡视了;说是巡视;其实主要是到下面去了解民情;为将来署理政务;做好准备。两人也是刚刚下去;在这之前;他们分别遭遇了弹劾。
苏天浩抽出两天的时间;两兄弟团聚之后;场面也不是那么的热烈;似乎这一份浓浓的亲情;总是有些丧失了原有的味道。
苏天成信心满满;以为自己很快就可以回到江宁县去了。
他根本不会想到;自己居然成为了赈灾的巡按御史;而且是到重灾区河南。
七月二十六日;苏天成再次到了紫禁城。
这一次是在皇极殿。
跪在地上;听了圣旨;苏天成有孝蒙;被派遣到河南去赈灾;不是什么好事情;赈灾这样的事情;看起来简单;下去之后;威风凛凛的;地方官员都是要听你的;巡按御史;多了不起啊。可真的要做好赈灾的工作;没有详细的规划;没有后续的发展目标;仅仅是走马观花;以为将银子送下去;就完成任务了;那是大错特错。
自己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刑部的敕书已经发往江宁县了;关于对匡思明家人的处置结果;也出来了;悉数发配到琼州;这件事情;自己还要特意关注一下的;至少要求押送的人员;关照一下;不要苛刻匡思明的家人。
还有那叙器;最为关键的是要留下全部的弹药;这东西;自己暂时没有能力生产;今后只能够花费银子购买。
官田的事情;也没有能够完全落实。
匡思明的府邸、耕地;这些都是需要处理的;那些佃户人心惶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从渠清泽和苏平阳的来信中;苏天成已经知道;有些佃户;主动将一半的粮食;上缴到县衙来了;他们担心;失去耕地;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还有巡检司军士家眷的安置问题。
可现在要到河南区赈灾;这一去;估计又是一个月以上的时间了。
圣旨下了;他也没有办法;好在南京京营的骁骑营;跟随他到河南赈灾;安全是不需要怀疑的;
离开皇极殿的时候;周延儒和温体仁的眼神;都是有些奇怪的;估计是没有弄明白;年纪轻轻的苏天成;为什么能够成为赈灾的巡按御史;难道皇上如此的信任苏天成。(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正文 第一百五十六章 出发
河南一省的赈灾银两;达到了一百万两;比其余几个省都要多;这也说明了;河南的灾情是非常严重的;突然接受了这么重要的任务;苏天成还真的不敢疏忽。
骁骑营准备完毕;就等着苏天成的命令了。
救灾如救火;他当然不会耽误;接到了圣旨;即刻准备出发了。
不过这次到河南赈灾的巡按御史;可不止一人;都察院的监察御史闫子章;作为副使;跟随苏天成一同到河南。
闫子章是天启年间的进士;浙江绍兴人;一直都是在厩。
派遣闫子章作为副使;也是周延儒的意思;大概是不放心;觉得苏天成过于年轻。
相关的准备工作;刚刚铺开;苏天成和闫子章之间;就出现了矛盾。
按照要求;这些银两;要押运到河南;至于说是首先到河南的首府开封府;还是到河南府辖下的孟津;这是根据赈灾工作的需要;自行安排的。
闫子章的意思;押运这些银两;直接到河南洛阳;洛阳距离孟津;不到五十里的距离;便于就地就近展开赈灾事宜。
苏天成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兵分两路;闫子章带着少量的银子;到洛阳;自己带着大批量的银子;到开封府。
乍看起来;闫子章的建议;是很有道理的;苏天成的提议;有些舍近求远的意思了;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其实苏天成有着更深一层的想法。
黄河在孟津决口;附近灾民无数。孟津距离洛阳;不过四十多里地。可以说;大量的灾民;第一选择是涌入洛阳;洛阳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按照朝廷邸报上面的消息;洛阳的一些地方;也都遭遇了灾害。
黄河决口是六月初六的事情。现在已经是七月底;接近两个月时间过去;灾民的情况;肯定是非常的糟糕了;邸报上面的描写;言军民死伤无数;百姓转徙。到处祈食;几至无路可走。这说明;灾民已经陷入了绝境。
这样的情况下;灾民需要的不是银子;是粮食;还有必要的生活用品。包括药品。
带着这些银子到洛阳去;不可能购买到很多的粮食;包括必要的生活物资和药品;最好的办法;是一边安抚灾民的情绪。一面购置大量的粮食和赈灾物资。
再说了;部分灾民很有可能离开了洛阳。朝着开封而来了;人都是这样;眼看着没有活路了;尽量往大的地方去;或许有一线生机。
分为两条线;有很大的好处;闫子章在洛阳;可以代表朝廷;安抚灾民;自己在开封;购置大量的粮食、药品等物资之后;直接到孟津;沿路还可以收留诸多的灾民。
苏天成很耐心的解释了自己的想法;毕竟他和闫子章赈灾的这段时间;需要共事;很多的事情;两人可以商议着办理。
闫子章听了解释;没有多说;显然有些心动了;但他就是不赞成苏天成的意见;可自己又说不出来反对的理由;翻来覆去就是一句话;灾情紧急;不能够耽误;不能够南辕北辙。
苏天成很是奇怪;不明白闫子章为什么会这样;这等同于无理取闹了。
争论了大半天的时间;苏天成是在是忍不住了;他是主使;有着临机决断的权力;而且有皇上赐予的尚方宝剑;这点小事情都不能够解决好;还如何开展赈灾工作。
更加奇怪的是;苏天成强硬的做出来了决定;闫子章没有明确的反对。
这太不正常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里面是什么原因;他要弄清楚。
出发的前一天夜里;苏天成进入了一处秘密的府邸。
董昌正在等候;这次他见到了苏天成;神情很是严肃。
听苏天成讲述疑惑之后;董昌慢吞吞的开口了。
“坤元;赈灾是大事情;万万不能够有疏忽;事情繁杂;你会遇见诸多的困难;没有一帆风顺之事;愈是遭遇艰辛;愈要意志坚定;能够力挽狂澜;才是中流砥柱;若是遇见困难便畏缩不前;将来如何立于朝堂之上;如何面对朝廷之中的惊涛骇浪。”
苏天成楞了一下;从来没有听到董昌说这邪。
“你还年轻;老夫为你庆幸;外放到江宁县;是好事;你能够把握一县之局势;今后就能掌控一府一省之局势。”
“世伯的教诲;晚辈记住了。”
“老夫为官数十载;见证无数沉浮;诸多俊杰之士;怀才不遇;身首异处;庸庸无能之辈;却高踞庙堂;可知是为什么;老夫以为;俊杰之士才华出众;署理政务游刃有余;却是恃才傲物;不善变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反观庸庸无能之辈;自知不足;乃深谙官场学问;曲意逢迎;投其所好;终得提拔;更有甚者;卖身求荣;为了权力;无所不用其极。”
苏天成有些不明白;董昌为什么说出来这邪语;难道是在提醒自己注意什么吗;尽管直接说出来;岂不是更好。他隐隐有了一丝不祥的预感;难道说自己遇见什么大事情了;或者说朝廷里面;会发生什么大事情了。
“闫子章还是不错的;可惜在都察院;这样的官员;早就应该外放了。”
苏天成终于忍不住了;他来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情况;闫子章的表现;太奇怪了。
“世伯;晚辈确实有些不明白;闫子章为什么如此的固执;不听晚辈的意见。”
“呵呵;这算什么啊;后面可能有更多的事情;你到河南赈灾;有些人;本来就是不满意的;你如此年轻;不愿意依附任何人;人家怎么可能支持你;巴不得你出现问题;所以说;你一定要全力以赴;意见可以听;主意自己拿;不要受到他人的干扰。”
“晚辈明白了。”
“好;你明白就好;最近一段时间;朝廷里面的事情很多;若是有什么异动;老夫会遣人告知你的。”
董昌说的含糊;苏天成却不糊涂。
闫子章必须要听上面的;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会顺着自己的意见来;能够找麻烦的地方;不遗余力;自己是主要负责赈灾的;事情做砸了;责任在自己的头上;既然有人反对自己去赈灾;肯定是想着自己弄砸的。
至于灾民的情况;不是重要的问题。
他有羞怒;党争和派系斗争;到了这样的程度;大明还有什么希望。
七月二十八日;卯时。
赈灾队伍出发了;骁骑营押运着一百万两的白银;离开了厩;前往河南。
苏天成的计划;八月初一进入河南;八月初三;到达卫辉府;之后;闫子章带着十万两的白银;取道怀庆府;直接到洛阳去;自己带着大部分的人马和白银;到开封府。
一路上;风餐露宿;不允许耽误时间。
这个方案;是他直接做出来的决定;闫子章是不赞同的。
没有争论;苏天成也不想继续商议;他给闫子章提出来的要求;都是带有命令性质的;特别的要求是;一路上;不要接受官府的吃请;自己在开封府;也不会去拜会官员;购买相关的物资之后;直接到孟津。
骁骑营的战斗力;是不用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