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第1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快有太监。板着一个凳子过来了;放在了苏天成的身边。
“谢皇上赐坐。”
一番谢恩之后;苏天成才能够坐下;这可是鸿胪寺教育的礼仪;想不到这么快就用到了。
“苏爱卿啊;朕有一件事情不明白啊;你查抄了匡思明的府邸;这黄金白银珠宝;都上缴国库了;费了好大的劲;你岂不是什么都没有得到;难道没有怨言吗。”
苏天成很是吃惊;抬起头;看了看朱由检。
他距离朱由检;不过四米左右的距离;能够看得很清楚。
朱由检还是很年轻的;这也难怪;还不到二十二岁;不可能老成到哪里去的。只是朱由检眼睛四周;有一圈黑色;颇似熊猫眼;这明显是休息不足。
按照道理来说;朱由检应该问候一下;自己一路上是不是辛苦了;聊聊家常;接着才开口询问正事的;可没有这些过程;直接进入了主题。
朱由检这人很直爽;也可以说是很性急;做事情的时候;希望在短时间之内;能够见到效果;不喜欢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更不喜欢玩虚的。
这是苏天成分析出来的第一个印象。
既然如此;自己也要直爽了。
“臣不敢撒谎;确实有些怨言的;原本以为;皇上能够给江宁县留下一些银子;谁知道全部都运送到厩来了。”
“呵呵;两千五百万两白银啊;朕都不敢想了;好多的事情;都可以做了;朕已经令户部;马上在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开始赈灾了;你确实功不可没;朕可不能够过河拆桥;那你说说;想要朕怎么做啊?”
“臣不敢乱说。”
“那朕来替你说;是不是想着留下那叙器啊?”
“皇上体恤微臣;臣就是这样想的。”
“那你要给朕一个理由啊;江宁县巡检司不过三千军士;虽然说以前都是军中骁将;可南京有京营啊;防务也没有什么问题;你要那么多的火器;有什么用啊。”
“臣是这样想的;好的东西;谁都是想要的;这就好比说孝;都是喜欢穿新衣服的;臣看见了那么多的火器;心里当然是想着要的;和孝看见新衣服的想法差不多;要是能够配备给江宁县巡检司的军士;该是多威风啊;再说了;这些军士;以前都是熊廷弼大人的亲兵;身份也是不错的;跟着臣;已经显得很委屈了。”
朱由检脸上的笑容更加多了。
“呵呵;你很诚实啊;在朕的面前;愿意说实话;熊将军的夫人;是你帮着埋葬的;你披麻戴孝;送走了老夫人;尽了子侄之礼;熊将军的亲兵;跟随你效力;也是应该的;你想着为他们谋取功名;有情有义;朕也是很看好的。既然如此;朕就准了你的要求;不过这火器;分一半给西京大营;你看怎么样啊。”
“臣遵旨。”
(晚上11点还有一章上传;恳请得到支持;拜谢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正文 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大的眼药水
气氛不错;这是苏天成的第一感觉。
朱由检的心情很好;说话的语气;也显得很是轻松。
开玩笑;这么多的黄金白银;运到了厩;朱由检要是还不高心;那就没有天理了。
这样的机会;苏天成是不会错过的;他知道;皇上还有问题要问的;接下来就是自己好好把握的时间了。
“苏爱卿;到江宁县上任;两月有余了;可否想到后面如何署理政务啊。”
“臣的主要心思;还是集中在钱粮上面的;江宁县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若是不能够促使农业丰收;不能够收获更多的粮食;难以稳定;已经是秋收季节了;臣想着;秋收之后;清理江宁县的耕地;为来年的耕种做好准备。”
“嗯;说说你的想法。”
“民以食为天;臣一直都是关注这方面的;臣在平阳府的时候;在自家佃户中间;推广了一些甘薯和玉蜀黍的种植办法;到了江宁县;也是想着推广的;无奈江宁县的脓;没有种植甘薯和玉蜀黍的习惯;臣想着;能够有大量的耕地;实验甘薯和玉蜀黍的种植;只要是取得了丰收;农民自然是会种植的。”
“这个想法不错;县衙首先实验;丰收之后;农民自然是会种植的。”
“臣就是这个想法;故而看准南京京营的官田;臣曾经专门给王公公禀报;恳请王公公帮忙协调。臣与东京大营和西京大营的将军接触一下;专门商议官田耕种的事宜。王公公已经答应了;只是这段时间;估计王公公有斜忙;没有来得及联系;臣一直都在等候。”
“哦;你是怎么跟王振说到这件事情的。”
朱由检的声音;出现了细微的变化。
机会来了。
“臣曾经专门去拜访王公公;禀报了查抄匡思明府邸的事情。也说到了缴获的火器的事情;恳请王公公帮助给皇上上奏;臣主要想到的事情;还是官田的事情;故而专门给王公公禀报了;臣曾经上疏;恳请皇上恩准。这也是臣的疏忽;臣以为租赁官田;皇上没有反对;就是准许了;所以臣专门恳请王公公帮忙协调。”
“王振是怎么说的?”
“王公公赞誉臣思考很是周到;一心是为朝廷的。还勉励臣要坚持下去;臣觉得;有了王公公的支持;还有兵部尚书唐大人和应天府府尹王大人的支持;此事是一定能够做好的。所以做了一些准备;秋收之后。就考虑和两大营的将军接触;磋商官田事宜。”
朱由检的脸色;有些变化了;虽然很是细微。
站在他身边的王承恩;脸上没有过多的表情;但是;眼睛里面;能够看见笑意和赞赏。
这一次;他已经想到了王振的事情;身为司礼监大太监;当然要调整一些职位了;南京镇守太监就是首先要调整的职位。可没有任何的理由;贸然的调整;肯定是不好说的;想不到苏天成帮了大忙了。
“那你说说;若是和南京京营接洽;准备如何做啊;这些官田;毕竟是京营的根本。”
“南京两大营有两万公顷耕地;臣考虑;军营军务繁忙;难以耕种;准备由县衙耕种其中的一万公顷耕地;至于说收益;臣想过了;收益的五分之一;上缴给军营;若是超过了这个数目;臣也是难以承担的。”
“五分之一;是不是少了一些啊。”
“皇上;臣已经是尽力了;军营可以专心军务;得到了五分之一的收益;若是超过了这个数目;臣无力承担啊;臣计算过了;耕种官田的佃户;所有收益;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五分之一的收益;缴纳给两大营;第二部分;五分之一的收益;缴纳给县衙;第三部分;才是自身剩下的收益;这已经不多了;若是超过了这个限度;佃户所得的收益太少了;他们要养家糊口;若是不能够承受了;就不会耕种了;适得其反啊。”
朱由检点点头;看来是赞同这样的认识的。
“说得好;这才是民以食为天的考虑。”
朱由检没有直接表态;转而问到了另外一件事情。
“江宁县隶属应天府管辖;若是有什么事情;也是直接给应天府禀报;苏爱卿如何想到了;直接给唐世济和王振禀报啊。”
苏天成心里咯噔了一下;看来这位朱由检;一点都不糊涂。
“皇上;这是臣的不是。”
其实;牵涉到诸多的事情;唐世济和王振都是关心的;唐世济也曾经建议;江宁县和南京京营多多联系;可这个情况;苏天成是不会说出来的;既然要上眼药水;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那就要分清楚。江宁县的位置重要;唐世济不可能不关心;这种越级的关心;他是无法阻止的;朱由检这么说;只是提醒其他的官员。
“能够认识到不是;很不错了;南直隶的情况;朕是知道的;这也不能够完全怪你。”
“皇上圣明;臣汇报江宁县事宜的时候;王公公是非常关心的;还专门鼓励了;臣很是感激。”
话不能够说的太多;适可而止。
苏天成已经察觉到;朱由检相当聪明;绝不是某些人形容的昏庸不堪;人家知道怎么治理国家;怎么明辨是非。
真实的历史;朱由检在煤山上吊之前;曾经说过一句话: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看来;朱由检说出来这句话;可能是有着一些道理的。
“嗯;朕很是看好你啊;斩杀不沾泥;查抄匡思明的府邸;表现出来智勇双全;朕看;你还是回到厩来。”
苏天成的脑门上;刹那间冒出了汗滴;这可是要命的事情;俗话说的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自己没有雄厚的基础;总是在厩指手画脚;依靠着别人的力量;最终是难以成大事的;好不容易在江宁县慢慢铺开了;准备大干一番的;这要是到厩来了;陷入到党争的漩涡里面去了;不知道要蹉跎好多年;说不定先前的多有计划;都要付诸东流了。
可不要厩;也要有合适的理由;否则后果更加的不妙。
朱由检要求自己到厩来;恐怕就想到了这件事情的;要不然千里迢迢的;跑来跑去;没有事情做了啊。
“皇上;臣的想法是有些不同的。”
“嗯;你有些什么想法;说来看看。”
“皇上厚爱;臣感激不尽;不过臣刚刚到江宁县;也是刚刚开始熟悉江宁县的情况;实实在在感觉到了;处理政务;有着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唯有熟知了情况;才能够有着不一般的见识;臣也是期盼着在皇上身边;禁言献策的;可臣不熟悉下面的情况;就难以提出来行之有效的建议;那样一来;有负皇上重托;罪莫大焉。”
“苏爱卿;朕时常听说;伴君如伴虎;你如何看待这句话啊?”
“臣没有这样的看法。”
“哦。”
“臣是实话实说的;臣以为;心底无私天地宽;既然在皇上的身边;就要一心为朝廷;一心考虑到朝政;不要想着为自身谋私利;若是皇上身边的文武大臣;都是这样的想法;从实际出发;提出来实实在在的建议;绝不会有伴君如伴虎的想法;若是时时刻刻关注皇上的喜好;想着欺上媚下;谋求权力;满足私欲;当然有此类的想法。”
朱由检神色有些凝重。
“臣知道;皇上励精图治;想着振兴大明;夙兴夜寐;食不甘味;正是因为如此;臣想着在江宁县;做出来一番成绩;能够减轻朝廷压力;臣以为;尽管是治理江宁县一县之地;也是有着规律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能够过于着急;臣查抄匡思明的府邸;概因为匡思明和后金勾结;贩卖军械器材;这等同于谋反;罪不可赦;臣不惩处其余十六家的盐商;也是考虑到;必须要维护江宁县的稳定;他们只要足额的上缴赋税;继续在江宁县做生意;是有着莫大好处的;两权相害取其轻;故而臣做出来了这样的选择。”
“虽然说查抄了匡思明的府邸;可臣的内心;是不想这么做的;请求皇上赦免匡思明的家人;也是从这方面考虑的;惩处首恶;余者接宽大处理;宽严相济;方可令其余人认识到朝廷的威严;最大限度限制自身的行为。”
“臣考虑的是长远的机制;这话解释起来;意思就是形成良性的发展路径;比如说江宁县粮食种植;让老百姓家里有了存粮;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就是发生了灾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