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远东之虎 >

第545部分

远东之虎-第545部分

小说: 远东之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卷 虎啸满洲 《论中国》读书笔记(2)
    大国博弈



    这本书的下半部以更大篇幅讲解了基辛格眼中的当代中国外交史。作者试图从“围棋”和“孙子兵法”出发,形象地阐述以杨子任等为首的新型领导人的政治战略思想,细致的分析与各种事例的举证,刻画的丝丝入扣!着实敬服不已。



    基辛格甚至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几场战争中受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背了孙子的规诫。”



    例如,1958年8月23日,为了试探美国保卫呆湾的承诺坚决的什么程度,也为了提升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解放军开始对金门进行大规模炮击。



    杨子任解释说道,中国表明了军事决心后,将重启与美会谈,如此“既有行动场所又有谈判场所”。



    基辛格把此解释为《孙子兵法》“斗中求存”古为今用,目的是化强敌为弱敌,进行进攻性威慑策略。



    苏联从斯大林时代的各种强硬动作,早为杨子任所不喜,即便中苏还是盟友。



    有趣的是,在炮击金门的3周前,赫鲁晓夫刚刚访问北京,致使艾森豪威尔指控苏联授意杨子任这么干。



    而在呆湾问题上,杨子任又利用赫鲁晓夫的左右为难诱使他发出核威胁,这个赫鲁晓夫自己都承认无意付诸实施的核威胁使苏联和美国关系限于紧张。



    杨子任将赫鲁晓夫当成了棋子,当成了剧本里的一个演员,获得了宣传上的重大胜利,“底气十足”地重回中美大使级会谈。于是,两位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杨子任和赫鲁晓夫,高下立判。



    这些,也体现在了历次对外战事中。



    “对毛来说,西方的威慑概念还太被动。他拒绝中国站在被动挨打的位置上。只要有可能,他就主动出击。



    在某种程度上,这与西方的先发制人的概念相似,即首先出击以预防受袭。但按西方的原则,先发制人意在军事取胜。毛的先发制人的不同点在于他超乎意想的心理威慑。



    他的动机力与其说是发动一次决定胜负的军事打击毋宁说是改变心理平衡,不是打败敌人而是扭转风险计算的结果。



    正如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看到,中国在1954…58年间的台海危机、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1969…71年间的中苏乌苏里江战斗、和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的行动都有一种共同的特征:首先是勇敢的突然出击然后是政治角力。



    在中国人眼里,把双方拉回到心理方程式中后,真正威慑的目的就达到了。”



    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事,这给予基辛格的惊讶最大。



    “没有一个军事学家能够想到刚从内战解脱出来装备着缴获国民党武器的人民解放军能够迎战一支有原子弹支持的现代化军队。”但中国出兵了,究其原因在基辛格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做出了表述:(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一卷 虎啸满洲 《论中国》读书笔记(3)
    “1950年7月7日和7月10日—仅在美国出兵朝鲜两周后,周恩来主持了两次中国领导人的集体会议,研究分析美**事行动对中国的影响。



    计划开始了。与会者同意将原来为解放(基辛格原词,侵略)台湾而驻扎在福建沿海的部队派到中朝边境去,并将其改编为东北边防军,以“保卫东北边境和支援朝鲜人民军”为使命。



    到七月底—美军跨过三八线前两个多月,多达二十五万人的中国部队已经部署在中朝边境。



    中政局和中军委会议在八月继续召开。8月4日,仁川登陆前六个星期,那时局势对入侵的北朝鲜军队还是相当有利,前线仍深入南朝鲜纵深,直逼釜山,毛怀疑北朝鲜的能力,告诫他的政治局:



    “如果美帝国主义者赢了,他们就会被胜利冲昏头脑;然后,他们就会冲着我们来。我们必须帮助朝鲜,我们必须支援他们。这可以是以志愿军的形式,在我们选择的时间,但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在这次会议上,周也做了同样的分析:



    “如果美帝国主义者打垮北朝鲜,他们就会变得妄自尊大,和平就会受到威胁。我们要保证胜利,就必须增强中国的影响,这将可能改变国际局势。我们必须作长远规划。”



    总之,是预计仍然挺进的北朝鲜军队战败这一结果……而不是美**队到底在什么地方—是中国必须阻止的。第二天,毛命令他的最高将领们“在两个月内完成准备等待参战的命令。”



    这些是节选自《论中国》中的一段,也是基辛格研究的结果。这种结果让基辛格认为“中国的战略学通常表现出三个特征:对长期发展趋势明察秋毫的分析,战术选项的仔细研究,和运作决策的分头探索。”



    “这一切发生在麦克阿瑟在仁川两栖登陆的几个星期之前。事实上,中国的一个战略研究小组预测了这一事件。那时,离联合**队越过三八线还有一个月之遥。



    简短地说,中国参战是基于战略趋势的考虑,而不是对美国某个特定的战术动作作出的反应,更不是为了保卫三八线的法律确定性。



    中国的进攻是一种先发制人的战略,为避免尚未发生的危险和基于对美国最终意图的错误理解。



    这当然也是表达朝鲜在中国长期战略计算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更关乎寻常。”



    这种做法,同样也体现在了续任领导者身上。1978年越南得到苏联的支持,全面发动了侵略柬埔寨战争并占领柬全境,企图占领老挝与柬埔寨,将其合并到越南的版图中以便建立“印度支那联邦”,顺带提出口号“占领南宁过春节”。



    二代领导人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小朋友不听话,该打屁股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一卷 虎啸满洲 《论中国》读书笔记(4)
    1979年2月17日,中国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



    在战争之前,二代领导人效仿当时的杨子任高调出访美国,使外界认为这次行动得到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同意,从而吓阻另一个超级大国插手干预。



    接着,二代领导人又出了一招妙棋:遍地落子。



    他遍访缅甸、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并在2月4日“在围棋棋盘上布下了最后一颗棋子——路径东京停留”,达到了将中国融入世界、孤立越南的目的,为对越反击战取得舆论上的支持。



    当然,这其中也带着美国的默许和各种协议——当时中美因为苏联而走到了一起。



    基辛格用《孙子兵法》和围棋解释中国领导人的精妙政策,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将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化繁为简,让我们普通老百姓也能见识到大国博弈的神奇。



    政治之事,又何曾是键盘上点点便可明白的?!每一次博弈,掀起的腥风血雨和背地里的各种交锋、暗战是我们所不能见的。



    抽丝剥茧,不过是能见到一丝的端倪。譬如,解密中那段时间中国拿到的炮兵雷达。



    由此我们也认识到,政治不是儿戏。咱们老百姓想当然的事件其实都包含着激烈的政治博弈,因为他们必须为国家的长远考虑,思索如何才能为自己国家带来最大的利益。



    某些政策、策略甚至是延后十年乃至数十年才能够看出效果。东欧的颜色革命,当时不断鼓吹的“中国崩溃论”……等等。



    放到了今天来看,东欧却依然停滞不前。甚至美国、英国等自身也陷入了危机。反观中国,却在“崩溃论”中一路前行。这已经引起了他国的注意。



    英国首相丘吉尔1945年和西方领导人交谈时,对中国根本就不屑一顾,提及“中国人”,他用的还是那个对华人带有严重种族歧视的字眼“chinaman”。



    而现在,哪位首相或者领导人胆敢在公开场合谈论中国的时候再提到这个字眼?!这便是我们的成就。



    中美外交风云



    作为资本主义及美国的坚决拥护者,基辛格声称:“美国坚持通过施压和激励来实现价值观的普适性,也就是干涉别国的内政。”



    在外交上,中国含蓄而深刻,杨子任一句乍看之下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往往包涵数层含义,往往令喜欢直来直去的美国人头痛不已。



    他们经常煞费苦心,热烈讨论,方能解出此中曲直。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恢复,这是冷战时期改变世界格局的大胆举动,而在这之前,时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为尼克松访华之行打前站。(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一卷 虎啸满洲 《论中国》读书笔记(完)
    因此,基辛格身为亲历者,他的描述无疑具有准确性,他所披露的细节也是其它历史书上绝对看不到的。



    基辛格是著名的外交家,他多次访华,多次中国的三代领导人交流切磋,对他们的理解是不同寻常的:



    他称杨子任为“哲学王”,周儒雅、随和,他还特别欣赏二代领导人的实用、三代领导人的灵活,认为这两人都在审时度势,为把中国带出备受孤立的国际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奥巴马2008年竞选团队亚裔事务顾问薛海培认为:“美国进入全民思考中国带来冲击的时刻。想跟中国干仗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对中国崛起的焦虑,这对美国民众影响很大。”从来便生活在优越感之中的美国人第一次感到了威胁。



    然而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美国无法忽视这个大国的存在。事实上美国不必感到惊讶,除去清至共和国初期的两百余年,我们一直领先于世界。现在不过是我们重新拿回属于我们的东西而已。



    中国必然会对世界未来的格局和走向产生较大的影响,美国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国作为盟友。如果双方对抗,那么损失的不仅仅是中国。



    在今年的美国大选中,中国的崛起成为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独立辩题。相比之下,奥巴马对华态度比较温和,而罗姆尼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十分激进。



    事实上,美国大选的候选人为了拉选票,通常会在竞选中对中国强硬,但是上任之后马上变脸,开始缓和对华关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2年美国选举时,克林顿激烈谴责老布什的对华政策,他攻击老布什“纵容”中国,扬言要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与中国人权挂钩。



    可后来,克林顿对华的亲切有目共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