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材料为王 >

第82部分

材料为王-第82部分

小说: 材料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队企业最初,是考虑到农村距离城镇较远,农民修理各种机具很不便利而成立的一种农村机加工修理机构。平时多帮农民修理一下农机具、基础水电设备等,属于集体所有制单位。

    不同于国家直接掌控的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从本质上来说,更像是村民集体所有的一个村办企业。虽然它依旧归工业局管理,但实际上国家对他们几乎没有支持,材料、销售,全靠自己去跑,自产自销,因而国家对其的生产也就完全放权,并没有下达硬性行政指标。

    放在这个时代,就相当于后世拥有自我经营权的中小企业。

    跑业务跑到我们这里来了?

    有意思!

    郭逸铭笑了起来。

    社队企业是什么样子,他又不是没见过,附近公社就有个社队工厂,专门给附近搞农机具维修。两台锈迹斑斑的机床,就是他们最值钱的生产资料,其余的全靠手工,总资产加起来也不知道有没有两万。

    “他们准备给咱们供什么货?”他想了一阵子,慢慢开口问道。

    已经坐下来,开始整理文件的舒雨菲诧异地抬起头,眨巴了几下眼皮,才知道他问的是那个社队企业,惊讶道:“老板,那可是社队企业!他们能给我们供什么货?我们的产品可都是软驱、处理器,不是锄头镰刀。而且这些产品都是出口美国的,对元器件有着严格要求,别说社队企业了,就是国营电子大厂,大部分元器件都不合格,要不咱们也不会向国外采购了。”

    “我知道,所以我才好奇。这样吧,你去问一下当初接待的人,有没有对方的联系方式。如果有,你去安排个时间,我见一见他们的负责人。”郭逸铭很慎重的把事情交待给舒雨菲,让她明白,他是很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的。

    “老板,您,您真的要见他们啊……”舒雨菲吃惊了,哎哎地顿了几下,确认老板不是在开玩笑,才起身出门,去联系当初那个上门推销的社队企业销售人员。

    对她来说,那个社队企业不知走了什么大运,能蒙老板青眼有加。

    老板是什么人?

    那是可以和梁书记平等说笑,与国际计算机巨头DEC公司总裁并肩而坐的跨国公司大老板!他能够看得起一家小小的社队企业,对方简直是走了鸿运了。要知道,公司的业务都是论亿计,随便抖下来一点残渣,就够这个社队企业撑个肚圆。

    郭逸铭想的却和她不同,看到她立即就去办这件事,转椅一转,透过落地玻璃窗望着外面,双手交叉按在腹部,脑子思绪万千。

    社队企业,对啊,我怎么之前没想到社队企业!

    国营企业太难打交道了,企业内部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对市场反应迟缓、营运手段僵硬不说,最可怕的是婆婆众多。

    郭逸铭一直想培养起一条畅通的上下游产业链,但多方努力,始终成效不大。

    经过这些年的合作,西部计算机公司在国内名声出奇的好。好几个厂早就想和郭逸铭合作了,尤其是材料所下面的几个厂,可是眼巴巴地望着,希望从他们这里再淘点什么好项目。但这个愿望始终无法实现,管他们的人太多了!计划经济下什么都要审批,与他们随便谈一个合作项目,对方都需要上级部门点头,十几家、几十家主管部门跑下来,好容易批文到手了,可能商机早就不在了,合作也失去了意义。

    就拿技改资金来说,好容易批了下来,如何运用也要上级部门指导。一个技改方案,厂里要研究、主管单位也要研究,插手的人多如过江之鲫。

    每个婆婆都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

    这个单位说这个方案不合理,应该如何如何。那个单位说这是不对的,应该如何如何。还有的主管部门表示方案花钱太多,其实可以用某些土办法对付一下。你一言我一语,原来的方案被改得面目全非,所谓的技改只剩下一个美好的愿望。

    这就是婆婆多了的后果。

    现在有一个没有婆婆管的社队企业,为什么不找他们试试?

    相对于国营企业,社队企业的经营灵活性可就太强了,虽然婆婆们对他们爱理不理,材料买不到,设备全都是国营厂不要的老旧残次品,经营资金要自筹,产品销售没人管,看似一切都要靠自己,困难重重。

    可现在不是怕没人管,而就是怕管的人太多!

    他们是后妈养的,没有婆婆痛?

    没有婆婆这是好事,是大好事!这就是他们最大的优势所在!设备差怕什么,技术力量薄弱怕什么,只要他们有自主经营权,其他都可以迎刃而解!

    舒雨菲办事效率很高,责任心更强。她找到当初接待的人,可对方当时根本没把什么社队企业放在眼里,出言嘲笑之余,也没让对方留下联系方式。只是把这件事当作了一个笑话,在公司里传。

    他只是隐约记住了对方所说的公社名称,好像是离中关村二三十里地的一个远郊农村。那个社队企业不知从哪里打听到中美电子研究所这个单位,胆子还贼大,跑几十里路来上门推销。舒雨菲根据这个名称,亲自跑了一趟,通过公社领导,终于找到了这个社队企业。但在社队企业内看到的内容,让她眉头皱得更紧。

    这是一个什么单位啊!

    这个名为向阳公社机修所的地方,与其说是一个工厂,还不如说是一个破破烂烂的窝棚。厂里什么值钱的设备都没有,一个老虎钳台,一堆扳钳、锉刀,几台外壳被拆开的电机,一台老式氧焊电机,所有的工具就这点东西。

    机修所的人,连他们那个满面风霜、看起来像老农胜过工人的厂长在内,加起来也只有七个人,还有一个是十四五岁的半大小子!这样一个一文不值三文的厂,老板居然会对他们如此看重,舒雨菲实在是想不通。

    当她乘坐的轿车出现在社队工厂时,整个村子都轰动了,鸡鸣狗叫,全村男女老幼都围上来看热闹。

    那个老厂长被这场面吓得直哆嗦,他得知舒雨菲就是那个外资企业的人,而且是老板的秘书,更是吓得话都说不清楚。老厂长是个退伍老兵,复原后被安排在了这个机修所当厂长。他们能做的最大的活,就是帮公社修修坏了的水电机。

    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下了一个《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这样的文件,给全国的社队企业松了绑,承认了他们存在的合法性和自主经营性。

    康厂长是55年的兵,出去见过些世面,眼界比村里的人要广,当过兵的人,胆子也要大得多。他通过拐弯抹角的零散消息,听说有这么一家外国人开的公司,家大业大,进出都是几个亿,想着反正机修所是后妈养的,从国营单位碗里刨不到饭吃,不如干脆去外国人的企业碰碰运气。对方是外资企业,不受国家计划经济束缚,既然是在国内开厂,那各种设备、零部件,肯定也是从国内买,总不成飘洋过海,还从国外运了过来?

    都是供货,从国营单位供货,还是社队企业供货想来对方也不会在意。

    他清楚自家能力,没敢想能接多大的活,直想着如果能从对方手里淘到一丁点业务,哪怕是一点渣,也够他们吃到饱了。抱着这个心理,康厂长徒步二十来里地,一个人跑到中美电子研究所上门自荐,结果被接待人员一顿冷嘲热讽,把他羞得面红耳赤,又黯然回来。

    没想到他的心冷了,对方却又上门来找他,还是外国老板的秘书、这么漂亮一个城里姑娘亲自登门,这可把他激动得手足无措。对方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一句话都没敢回。

    双方约定了会谈时间,那个漂亮的小姑娘也没喝他们的水,就坐着小汽车走了。她走了,村子里却像是爆炸了一个原子弹,消息迅速传开,全村的人、邻村的人都炸开了。康厂长的面子简直是大发了,让外国老板派人亲自登门相请,一些之前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也转过了脸,对他大肆吹捧。话传到公社,更加走了样。大家都说老康其实是一个技术专家,曾经跟苏联大鼻子学过几门绝技,当时他到外国人公司里去露了一手,那个接待的人狗眼看人低,没认出他的利害来。但人家外国老板眼光高啊,一眼就看出,老康是个了不得的高人,赶紧巴巴让人上门来请。大家要看就赶紧去看吧,再过几天啊,老康可就到外国人开的厂子里当高工去了,到时候人家也挣外国钱、坐小汽车,大家就再也见不到他了。

    消息传来传去,越传越邪乎。

    甚至有人刨出了底,知道了外资公司老板是个华侨。传说就再摇身一变,说那个外国老板其实是老康的兄弟侄儿,当初老康的兄弟跑到外国,吃糠咽菜几十年,打拼出一个企业。现在他侄儿回来开厂,按照老父亲临终遗言,要接伯父去外国吃香喝辣、住大洋房……

    总之,什么不可思议的谣言都传了出来。

    为此,公社的党委书记、革委会领导纷纷登门拜访,希望老康鲤鱼登龙门了,也要想着家乡,为家乡出点力。修桥铺路啊什么的,就全看他了。各种各样目的不同的拜访,闹得老康应接不暇,费尽力气分说了许久,也没人相信,直把他累得皮松嘴歪。

    郭逸铭自己绝对想不到,他只是随意一个想法,让舒雨菲去和这个敢拼敢闯的社队企业接触一下,会衍生出如此匪夷所思的后果出来。



………【第四十九章 此非涸泽而渔,乃授人以渔耳】………

    到了约定的那天,天还一片漆黑,老康就穿着一身刚刚浆洗过的旧军装、外面套了件军大衣就出了门。这身军装还是他以前当兵时穿的,这款军装当时是国内为了军队授衔而特意定做,和后来的绿军装有很大区别,显得很是神气挺括。

    这身军装在老康退伍以后就再也没穿过,这身军装被浆洗一番,一直被小心地珍藏在了衣箱最底下。这次会谈意义重大,仅次于当初他入伍、退伍、工作、娶妻,结果很可能关系到机修所的未来,所以他慎重地穿上了这身他最珍贵的旧军装。

    这次再去,就不是徒步了,公社特地派了一辆拖拉机送他。

    拖拉机轰轰隆隆,在机耕道上颠簸了许久,上了通往市区的柏油路,速度也渐渐提了起来。在柴油机发出的巨大声响和阵阵柴油味中,他们六点过一点就到了中美电子研究所大门前。此刻研究所都还没上班,守门的保安被他们吓了一跳,特意跑出来询问了一番,才允许他们在门口等待。

    老康和送他的拖拉机手在寒风中没有等多久。他们刚在车斗里吃了带来的馒头,喝了几口凉水,那个秘书小姑娘就一路小跑着来到他们面前,一个劲地道歉,说是刚得到通知,让他们久等了,很热情地把他们迎进了研究所内,倒把他们弄得很不好意思。

    这时天都还没亮。

    小姑娘让他们把拖拉机开了进去,就停在一个空地上,然后带着他和那个拖拉机手进了一栋三层小楼,安排他们在会客室休息。

    “老板昨晚看资料看得很晚,现在还没起来。两位不如稍等一下,我去给你们泡茶。你们还没吃早饭吧,我去食堂帮你们打份早点。”小姑娘人很客气,打开会议室暖气,一会儿工夫,会议室里就变得温暖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