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材料为王 >

第59部分

材料为王-第59部分

小说: 材料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不能干怎么每天给你整理那些文件?”舒雨菲白了他一眼,看看时间,“走了,虽然是市委市府组织欢迎宴,我们也别迟到。”

    郭逸铭注意到,她口中说的是“我们”,而不是“你”,不觉露出了一丝笑容。

    水磨石穿。

    舒雨菲跟他这么久,经常接触到国外的信息,又去美国走了一圈,潜移默化中她的心态显然也发生了变化,从一个外人,慢慢把自己真正摆到了郭逸铭秘书的位置上。再也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联络人,而好像真的从心底认同了西部计算机公司员工这个身份。

    他对这个转变很是高兴。

    舒雨菲出去敲了隔壁房间的门,招呼几名保镖出来,又去通知了其他房间的公司随员。等他们都到了走廊准备出发,这才回到房中帮他打开门,侧身让他先行,随后跟了上来。

    “我这一年多都跟着你,对社会上的事也不太了解。不过我三弟就是返城知青,大哥顶了我爸的工作,二哥也内定了将来顶我妈的工作,就他不好安置。街道办给他介绍过几份工作,不是去街道办工厂糊火柴盒,就是扫大街,他也嫌这些工作丢人,不肯去。天天在社会上飘着,留长头发、穿喇叭裤,整个人变得流里流气的。抽烟喝酒,到处打架惹是生非,没钱了就向我爸我妈伸手,爸妈不知为他流了多少眼泪。我看啊,像他这样下去,迟早也会被公安逮进去!就可怜我爸我妈了,苦口婆心劝了他不知多少次,以前小弟很听话的,可没想到长大了……”

    她落后郭逸铭半步,在他身边低声说道,语气中很是无奈。

    郭逸铭还是第一次听她说起自己家事,对于别人的家务事,他是无权过问的,所以也只是默默地听着。舒雨菲大概也是憋闷得久了,找不到地方宣泄,一改以前口风很紧的表现,嘴里絮絮叨叨,把家里的情况,事无巨细都说给了他听。

    车到北京饭店,她的满腹牢骚才算发泄干净,长出了一口气,对着郭逸铭笑道:“好了,话都说出来,心里也痛快了。老板,不好意思,让你听这些家长里短的小事。”

    “没有的事!你是我的身边人,能够把这些心里的不痛快说给我听,这是对我的信任。每个人家里都有本难念的经,这也是世之常情,有些事情好解决,有些则怎么也解决不了。不过像你家里这种情况,我看还是要尽快解决。你弟弟回城没两年,染上坏习惯不久,现在还好改。真等他变坏了,那就不好办了。不是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么,就要在他的坏毛病深入骨髓以前彻底把他纠正过来!”

    郭逸铭挥挥手让她不要在意,嘴里说着他的看法。两人谈谈说说,看到在市委方面等候在饭店门口迎接的接待人员,停下口,随着对方走进了饭店。

    当晚的接风宴规格很高,市委市府主要领导,除了一名副书记参加外事活动,一名副市长去外地视察工作,所有在家的领导都出席了,给了他很大的面子。

    宴会上大家也是言笑晏晏,各自说着各种逸闻趣事,聊聊国际国内的热点新闻,就像普通老朋友聚会一样,没有劝酒、一切随意,宴会气氛很是融洽。

    只在会后,一些无关的人先后散去,郭逸铭才被请到了一间豪华包厢内。

    这间包厢不是上次梁书记接见他的那间,上次那间装修风格尽显庄重肃穆,官气十足。而这间包厢则取用了轻松自在之意,正中的油画上,闲云野鹤、青松翠柏,一派恬淡清静,包厢内的座椅也多为藤编,私人交往的含义清晰明显。

    这就是身份变化的结果了。

    上次他是有求于梁书记,对方就把自己摆在了高位,居高临下待他。而时移境迁,西部计算机的采购订单,成为了国家一笔稳定的重要外汇收入。虽说不会出现位置倒错、主客相异的情况,但郭逸铭至少也成为了市委市府眼中的贵宾,对方自然不会摆出那一幅以势压人的排场。

    事实也是这样,梁书记在和他见面时很是亲切,他的秘书也知情识趣地在旁说了两个小笑话,包厢内气氛轻松而热烈。

    会谈中,梁书记很自然地提起了机场上,郭逸铭所表示的公司新指示,对此表示了一定的关切。

    郭逸铭本来就要跟他谈这件事,也没什么忌讳,很爽快地说,公司决定研发一款微处理器,并且还是决定立足国内。合作也好、合资也好、授权生产也好,准备与国内企事业单位展开更进一步的深入交流,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梁书记大喜。

    与西部计算机的合作,最早是在他的直接干预下展开的。事实也证明,对方不但带来了技术,也给国家创造了高额外汇收入,这个收入还在源源不断、持续地为国家增加外汇储备。因此市委受到了上面的高度评价,由此受益的不光是他一个人,市委市府的相关领导、参与合作的行局部门,统统都受到内部表彰,一大批干部得到了提拔。

    皆大欢喜的局面。

    经由西部计算机的初次合作,大家对这个项目更加关切,并对后续合作充满了期待。

    这次郭逸铭回来,又带来了新的合作项目,而且是国内向往、但薄弱的微处理器项目,又有钱赚,又能学到新东西,利国利民、于公于私都两全其美的好事,他怎么能不高兴。

    梁书记当即就表态,市委市府对这个项目高度重视,一定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与最大支持。

    双方的会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对这次谈话的内容都很满意。

    郭逸铭兴致很高。

    同样是得到市委支持,但这次他明显占据了主动。从梁书记的表态判断,国内这次是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只要他提出,市委方面都会尽量满足。显而易见,这次的合作,他由以前的从属地位,站到了主导的位置。如果没有双方之前一年多的良好合作关系,为他在国内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又如何能获得目前便利行事的好处。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古人诚不欺我!

    到了这个地步,就算是其他高科技外资进入国内,也只有落在他后面了。只要他规规矩矩做生意,他在国内高层心中的位置,便不会有丝毫动摇。长期精心栽培的幼苗,如今终于生根发芽,未来也必将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就在于此。

    他的兴致很高昂,回到友谊宾馆之后,一时仍平息不下来,索性便将舒雨菲叫过来:“小舒,你一直在我身边,应该知道我们这次回国打算的策划,这需要建更多的工厂。新的工厂,需要更多新的技术工人。我在想,国内实行的是分配制,工作由国家安排。所以我们想找一些高素质的工人,要么找不到,要么就只能去找那些退休的老师傅。

    退休师傅能力高,这毋庸置疑。

    但是我们不能把目光只放在眼下,还要看到将来。这些老师傅经验虽然丰富,但毕竟年纪大了,一些重体力活也干不了。所以我们需要招收一些青工,给老师傅打打下手,当徒弟,也算是培养了我们自己未来的技术工人队伍,不至于在老师傅们退下来的时候,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舒雨菲很是理解。

    西部计算机公司在国内的合资厂、研究所,有着一个其他企业都没有的特殊现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

    年龄最大的已经接近七十,最小的也在四十岁以上,研发人员、技术工人尽都如此。

    研发人员还好,他们需要的是经验积累,四十多岁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间,五十岁也还年富力强,六十、七十……,干一辈子也没问题。但对从事重体力活的工厂工人来说,五十岁就显得有些精力不济了。他们的手依然很稳,老眼也没有昏花,可他们的体力已经跟不上紧张的持续工作,三四个小时人就觉得疲倦,工作效率也开始随之降低。如果碰到紧急生产,需要连轴转,这份辛劳他们很难坚持下来。

    郭逸铭对这些都看在眼里。

    这些老工人现在还没到极限,但也快了。他要考虑到,未来这批老工人干不动了,厂里又不像其他工厂那样,有完备的人才储备支撑。老师傅们五年一退、五年一退,每退一次,厂里的生产能力就会受到一次重大冲击。靠老师傅们初期快速站稳脚跟,稳定产品质量可以,但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我们要招一批人,招一批青工,形成梯队式人才储备!”郭逸铭一锤定音。

    “可哪里去找呢?国内工作都是国家包分配。虽然很多人对分配的工作不满意,但敢于作出变动的人却很少。老实本分、肯干、肯钻研的人才容易在某一方面取得成果,而这些老实本分的人,他们虽然也可能对现工作有怨言,但也没有丢下铁饭碗的勇气。敢来的,肯定是在原单位干得不如意的,这其中以顶撞领导、偷奸耍滑、混日子的居多。所以不是我们不想招青工,而是招不到好的青工。”舒雨菲熟知国内的企业现状,对郭逸铭招收青工的计划,并不看好。

    “本来我也是这样想的,国内已经稳定的工人队伍,我们无机可趁。可听了你之前说的那些返城知青的情况,我却觉得这事并没那么难。”郭逸铭很有把握地曲起手指算给她听,“返城知青对国家是个大包袱,很头痛,可对我们却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库。

    你听啊,他们原来是城市工人家庭出身,对工厂的纪律、工作环境很熟悉,学业虽然丢下了,但底子还在,给他们一点时间重新充电,培养起来也比啥都不懂的人容易;他们现在普遍对国家分配的工作不满意,却无力改变现状。说他们不安现状,其实我觉得是因为国家为了紧急安置这一大批人,采取了急就章的临时性措施,给他们的工作都是些什么街道工厂、糊纸盒这样没有前途的工作。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别说他们,就是我都会感到绝望的。

    假如这个时候,我们给他们一个向上的通道,你说他们愿意来吗?我想,人既然已经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地步,就是抱着搏一搏的心态,他们也会来试一试吧?”

    舒雨菲给他这番话说动了。

    返城知青的安置,对国家来说岂止是头痛,而是头痛欲裂!

    几百万人啊,一窝蜂都回了城,全都吵着闹着要工作,到哪里去找那么多工作来安置他们。没办法,顶替的顶替,胡乱塞人的胡乱塞人,先不管工作合不合适、企业员工是否臃肿,先把这些小祖宗们的嘴给封上才是正事。

    于是,就像她弟弟那样,给安排到街道办小厂去糊纸盒、扫马路的,大有人在。这些返城知青原来抱着美好的幻想,想着一回来就进工厂当一名光荣的工人,捧着铁饭碗、娶个贤惠的媳妇儿过上安稳的日子。结果得到这种敷衍塞责的应付,工作低贱、工资低微没有姑娘看得上,他们能不寒心吗?

    喝酒打架、在单位磨洋工说怪话,何尝不是他们对未来的一种绝望?

    “老子就这样了,你们爱怎么就怎么吧!”

    就是这种心态!

    他们本来就看不到前途了,这个时候有一家外资企业招人,作为后备人才培训,工资高、未来有可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或是管理人员的可能,谁还管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