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

第159部分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第159部分

小说: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月17日晚上,哈尔德在日记里写道' 一个非常不愉快的日子。元首神经紧张透了。他担心自己能否取得成功,不愿冒什么险,坚决抑制我们。他为自己辩解说,这都是由于他担心左翼……他带来的只是惶恐和怀疑。
  尽管第二天法军崩溃的消息不断传来,这个纳粹统帅的神经紧张情况并没有什么好转。哈尔德在5 月18日的日记中记录了这种神经紧张的情况:元首对于南翼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焦虑,他大发雷霆,叫喊着说,我们会使整个行动毁掉,我们有遭到失败的危险。他不愿继续西迸,更不必说西南方面,只是坚持向西北推进。这就是以元首为一方同勃劳希契和我为另一方之间所发生的最不愉快的争论的问题。最高统帅部的约德尔将军差不多总是认为元首是对的,他也记录了最高领导间的分歧。
  ' 他在18日写道' 极度紧张的一日。陆军总司令' 勃劳希契' 没有执行尽快在南方建立一个新的侧翼阵地的意图……把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立刻召来,严命他们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但哈尔德是对的:法国并没有可以从南方进行反攻的部队。这时装甲师正等得手痒难耐,一接到只许进行“大规模侦察”的命令,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向英吉利海峡推进。一支由7 个装甲师组成的强大楔形队伍,无情地在松姆河北岸向西挺进,经过第一次大战的著名战场,于5 月19日早晨进抵离英吉利海峡只有50英里的地方。使希特勒总部惊讶的是,第二装甲师已于5 月20日晚上到达松姆河口的阿布维尔了。比利时军队、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的3 个军团已经陷入了重围。
  ' 约德尔那天晚上在日记上写道' 元首高兴得忘乎所以。他对德军和它的领导备加赞扬。他已在准备和约,主要内容为:归还最近400 年来从德国人'728' 民手中夺去的领土和其他有价值的东西……
  一份特别的备忘录已存入档案中,内容有元首接到陆军总司令关于攻下阿布维尔的电话报告时激动得语不成声的话。
  盟军从这个后果不堪设想的包围圈逃出来的唯一希望在于,在比利时的军队立即转向西南,摆脱正在向自己进攻的德国第六军团,突破那伸入法国北部到达海边的德国楔形装甲部队,杀出一条血路,从而与从松姆河向北推进的法国生力军会合。这实际上正是甘未林将军在5 月19日晨下达的命令。但是那天晚上,马克西姆·魏刚将军接替了他的职务,立即取消了这道命令。魏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在军事上获得很高的声誉。他希望在同比利时的盟军指挥官进行会商之后再决定采取行动。结果,等到魏刚决定采取与他的前任完全相同的计划时,3 天的时间已经错过了。这样延误军机花费了巨大的代价。此时法国、英国和比利时还有40师有作战经验的部队在北部,如果他们遵照甘末林的命令,于5 月19日向南突进,冲过兵力薄弱的德国装甲部队的防线,突围可能已经成功了。但是到他们转移的时候,盟国各指挥部之间的交通陷于一片混乱,各军在遭到压力之下,行动也乱成一团。总之,魏刚将军的计划只存在于他自己的心中;实际上法国部队并没有从松姆河北上。
  同时,德军最高统帅部已把所有能用得上的步兵都投入战斗,以巩固并扩大装甲部队突破的缺口。5 月24日,从阿布维尔向英吉利海峡推进的古德里安坦克部队,分别攻占布伦,包围加莱这两个主要港口,并进抵格腊夫林,这个地方在离开敦刻尔克约20英里的海岸上。比利时战线已经向西南转移了,因为盟军试图在那里脱身出来。24日,英国、法国和比利时在北部的军队被迫退到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地带,这个三角形的底部在从格腊夫林到特纳曾的英吉利海峡沿岸,顶端在距海岸约70英里的发隆西纳。现在突围的希望已经没有了,唯一的希望——这看来是微乎其微的——就是由敦刻尔克从海上撤退。
  5 月24日,德国装甲部队已经望见敦刻尔克,并且沿阿运河在格腊夫林和圣奥麦尔之间摆好阵势,准备投入最后厮杀。正在这个时候,接到一个奇怪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这对于在战场上的士兵来说是费解的。这是第二次大战中德军最高统帅部犯的第一个大错误。在谁应负责和究竟为什么原因的问题上,不仅在德国将领们之间,而且在军事历史家们之间,都曾引起剧烈的争论。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后边将根据目前拥有的大量资料谈'729' 到。这道停止进攻的命令,不论是根据什么理由发出的,都给盟军,尤其是英军,一个意外的喘息机会,导致了敦刻尔克的奇迹。
  但比利时军队并没有因此获救。
  利奥波德国王的投降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于5 月28日清晨投降。这位刚愎自用的年轻统治者,曾经使自己的国家退出同英法的联盟,采取愚蠢的中立,甚至当他获悉德国准备越过自己边界大举进攻的时候,还拒绝恢复联盟的关系;直到希特勒进攻以后,他才在最后一分钟向英法呼吁军事援助,并接受了援助。现在他又在绝望的时刻,抛弃了英法,打开了大门,让德国军队在已经受很大压力的英法部队侧翼长驱直入。再说,他这样做的时候,正如丘吉尔6 月4 日在下院所说,“事先未经协商,临时才片面通知,也没有和他的大臣们商量,只凭他个人自作主张”。
  实际上,他是不顾政府的一致劝告这么做的,虽然他曾经按照宪法宣誓要听从政府的意见。5 月25日上午5 时,在国王的大本营里,举行了一次国王和包括首相、外交大臣在内的3 个阁员的摊牌会议,他们最后一次劝告国王自己不要投降,做德国人的俘虏,因为他如果这么做,“就会落到像布拉格的哈查那样的地位”。他们还提醒他,他不但是总司令,还是国家的元首,万不得已时,他可以像荷兰女王和挪威国王那样,在流亡中执行他的国王职务,直到盟国取得最后胜利。
  “我已决定留下来,”利奥波德回答,“盟国的事业已经没有指望了。”5 月27日下午5 时,他派遣比利时参谋总部的副参谋长德罗骚将军到德军那里,要求休战。10时,这位将军带回德军的条件:“元首要求无条件放下武器。”下午11时,国王决定无条件投降,并建议于上午4 时停止战斗,结果就在那时候停止了战斗。
  法国总理雷诺发表了一篇言词激烈的广播,愤怒谴责利奥波德的投降。比利时首相皮埃洛特也在巴黎作了广播,不过语气比较得体一些,他对比利时人民说,国王的行动是违反政府的一致意见的,他这样做是自绝于人民,他已不可能继续执政,比利时流亡政府将继续奋斗。5 月28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言的时候,对利奥波德的行动未加判断,但在6 月4 日也同大家一起批评他的不当。'730' 直到战争结束以后很久,争论还是很激烈的。在比利时国内外,替利奥波德辩护的人为数都很多,他们相信他在与比利时军民患难与共这一点上,做了一件正确而光荣的事情。他们一再声称,他并不是作为国家的元首而是作为比利时军队的总司令投降的。
  到5 月27日,被打得焦头烂额的比利时军队已经陷于绝境,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他们为了使英法军队可以脱身向南突围,曾英勇地同意延长自己的战线。比利时军队虽顽强奋战,但是所延长的战线还是迅速崩溃了。利奥波德也没有得悉关于哥特勋爵在5 月26日已经从伦敦接到向敦刻尔克撤退并尽量挽救英国远征军的命令的消息。这是一方面的论点,但另一方面也有他们的论据。他们说,比利时军队是由盟军统一指挥的,而利奥波德进行单独媾和,事先并没有与盟军协商过。有人替他辩护时指出:在5 月27日中午12时半,他曾打电报告诉哥特,他马上就“得被迫投降,以避免崩溃”。但是这位英军司令官正忙得不可开交,而且时常在移动,因此没有接到这个电报。他后来证实他是在5 月27日晚上11时以后不久才第一次听到投降的消息,发现自己“在伊普莱斯和大海之间突然面临一个20英里宽的缺口,敌人的装甲部队可以通过这里到达海滨”。至于国王的上级军事指挥官魏刚将军,则是在下午6 时以后从法国驻比利时大本营的联络官发来的电报中得到这个消息的。他后来说,这个消息对于他“像晴天霹雳,事先一点也不知道”。
  最后,利奥波德虽然身为武装部队的总司令,但在这个立宪民主的王国,是有义务接受政府的意见的。他不论作为总司令或作为国家元首,都无权擅自投降。最后还是比利时人民通过了对自己的君主的判决,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那就是一直没有请他从他在战争结尾时在那里避难的瑞士回来复位。战争结束后过了5 年到1950年7 月20日举行公民投票,57%的票赞成他回来的时候,在群众中还引起了十分激烈的反响,几乎爆发了内战。他于是立即让位给他的儿子。
  不论对利奥波德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对于他的军队的英勇战斗却是不应该有什么不同意见的——虽然也曾经有过不同意见。”5 月间,我曾有几天跟随莱希瑙的第六军团经过比利时,我亲自看到比利时人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条件下顽强作战的情况,在德国空军残酷无情、肆无忌惮的轰炸下,或者当德国装甲部队企图截断他们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屈服过。对于这次战役'731' 中其他一些盟国部队,就不能这么说了。比利时军队坚持了18天,如果他们没有同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的北部军队一起陷入重围,他们本来是可以支持得更久的,何况陷入重围并不是他们的过失。
  敦刻尔克的奇迹
  自从5 月20日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突破盟军防线进抵海边的阿布维尔以后,英国海军部就根据丘吉尔亲自下的命令调集船只,为英国远征军和其他盟国军队可能撤出海峡上的各处港口做准备。非战斗人员和其他“用不着的人”立即开始渡过这个狭窄的海面前往英国。到5 月24日,我们上面已经谈到,北面的比利时前线已接近崩溃,在南方,从阿布维尔沿海岸向北猛扑的德国装甲部队,在攻克布伦包围加莱以后,已经到达距离敦刻尔克只有20英里的阿运河。比利时军队、英国远征军9 个师和法国第一军团的10个师都被夹在中间了。虽然在包围圈南端,运河、沟渠和泛滥地区纵横交错,地形不利于坦克的行动,但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的装甲军已经在海岸上的格腊夫林和圣奥麦尔之间主要障碍之—阿运河彼岸建立了5 座桥头堡,准备给盟军以彻底打击,使他们受到从东北方推进过来的德国第六军团和第十八军团的夹攻,从而完全消灭他们。
  5 月24日晚上,最高统帅部突然发来紧急命令,这道命令是在伦斯德和戈林怂恿之下,不顾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的激烈反对,由希特勒坚持发出的。命令要坦克部队停在运河一线,不要再向前推进,这就给了哥特勋爵一个意外的、重要的喘息机会,他和英国海军及空军都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伦斯德后来体会到这一点,他说,这个喘息机会导致了“战事中几个重大转折点之一”。
  德国在眼看就要取得这次战役中最大胜利的时候,怎么会发出这道难于解释的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