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世界电影史 >

第42部分

世界电影史-第42部分

小说: 世界电影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狂热》这部影片里,平民社会的描写代替了对心理和社交生活的描写。影片叙述马赛一家小旅店的女主人,在上陆投宿的水手们中间发现了自己从前的情人;一场争吵由此爆发,结果造成凶杀。这部影片在展示人物及剧情上可说是一种新的风格的范例,这种风格并不是一种专门注重华美形式的毫无意义的风格,而是一种既具体而又直接、真实、符合于内容、并由内容来决定的风格。德吕克所以属于法国电影的伟大自然主义传统,就是因为他具有这种风格,而不是由于他所选择的剧情环境。他的这种倾向,从他始终想在画面里把人物同背景和剧情结合起来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在《狂热》这部影片里,德吕克虽然没有采用卢米埃尔的摄影方法,但却发明了一种使远景与近景同样清楚的方法,这种方法有人常认为是奥逊·威尔斯、格里格·托朗或威廉·惠勒所发明,实际却应该归功于德吕克。

    影片《狂热》赋予各种人物以恰如其分的性格,使海港景色具有丰富的诗意,并且还利用了追叙的笔法。德吕克的这种表现方法有一部分是从英斯学来的,但他把英斯的经验融会改进,使其达到更完美的地步。另一方面,格里菲斯的影片《被摧残的花朵》给予德吕克的影响却没有产生良好的效果,那些泥塑的佛像、银白色的玫瑰花,以及那个化妆得很坏的东方妇女,使这部影片第二部分的优美感大为减色。

    《狂热》一片摄制费用虽然很少,却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可是它的作者以后却未能实践他的诺言。他和穆西纳克曾创办了一个独立而富于斗争性的影评期刊,名叫《电影杂志》,后因资金困难不得不停止出版。他在拍摄了最后一部作品《洪水》以后,就溘然长逝,享年才32岁。他留给后世很多有关影评方面的著作,但在电影作品方面,可以说他还没有完成序言,就告死去,这对电影界来说,实是一莫大的损失。

    德吕克过去的合作者谢尔曼·杜拉克,是在发展“电影俱乐部”的运动中开始她的工作的,她很久没有产生人们期望于她的重要作用。她对一切新的倾向都非常敏感,往往将一些刚获得的东西又立刻放弃掉,这种动摇不定的个性,时常和她导演的一些影片不相适合。《纸烟》、《无情的美人》和《太阳的死亡》这几部影片含有一些很优美的片段,这在她为生活而不得不摄制的一些影片中是很少见的。她最杰出的作品是《微笑的伯戴夫人》。这部影片系杜拉克根据安德烈·奥佩的戏剧改编,叙述一个女人不被她那位讨厌的丈夫所了解,因此想谋杀他的故事。在舞台上,这出戏并不是在用来作为一种对位法的对话中展开的,而是在无声中展开的。谢尔曼·杜拉克在这出戏中找到了一个和她的性格与感觉相适合的主题。这部作品和影片《圣苏尔维斯特之夜》虽没有相互的影响,但两者的主题确有相同之处。谢尔曼·杜拉克在这部影片里用了不同于“室内剧”的一些手法。她不喜欢用象征的东西,而喜欢用比喻的手法。例如当她表现那个妻子弹奏德彪西的曲子时,影片就出现了水面波动的镜头。这部作品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作者那种独有的朴素和不落俗套的风格。谢尔曼·杜拉克在开辟了电影方面对心理的和内心的描写的道路以后,就不再使用这种手法,不久便转到先锋派的新方向上去了。

    让·爱浦斯坦原是一位散文作家和哲学家,他曾在德吕克主办的《电影杂志》上发表他最早的电影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用一种抒情的笔调对“第七艺术”大事颂扬。他第一次导演的影片是与让·伯诺瓦·勒维①合制的纪录片《巴斯德传》。这部由官方出资摄制的影片虽使这两位作者受到很多限制,但仍具有不少的优点,某些片段并具有抽象电影的那种造型精确性。①让·伯诺瓦·勒维是我们以前谈到的律师伯诺瓦·勒维的侄子,他以后主要从事摄制教育片的工作。

    爱浦斯坦在摄制了在蒙太奇方面很杰出的《红色的旅店》以后,又导演了《忠诚的心》。在这部影片里,唯美主义的手法和自然主义的古典主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影片的主题表现一个流氓少年(范·达埃尔饰)和一个诚实的工人(马笃饰)争夺一个女子(琪娜·马纳斯饰)。描写节日市场的镜头是这部影片最精彩的段落,也可以说是象一首诗篇。爱浦斯坦把冈斯的快速蒙太奇应用于其他造型元素上,他在表现旋转木马、铜管乐器的协奏和教堂大风琴朴素动人的音乐上,使观众为之神往。

    这一首次的成功使人们对爱浦斯坦寄予很大的希望,然而这一希望以后却并未实现。《美丽的尼维尔内斯河》虽然被称为一部自然主义的影片,可是这种自然主义却是属于阿尔封斯·都德的自然主义。但爱浦斯坦至少在这部影片里找到了一个美丽的主题,即模仿瑞典电影表现运河和驳船的主题。《招贴广告》这部具有文学气味的闹剧片,却遭到了失败;但它的失败比他以后的影片《双重恋爱》、根据报章小说摄制的《罗培·马盖尔》,以及由于莫兹龙辛的演出而使集市浪漫主义色彩过浓的《莫哥尔的狮子》要轻些。

    有人认为爱浦斯坦已放弃他的探索,落入生意经的俗套。但在他以后为某些特殊影院的观众所摄制的一些影片里,又回到了某种先锋派的作风。《六与十一之半》、《三面镜》、特别是《厄舍古厦的倒坍》,就是这种性质的影片。但他的美学,到了1925年已经落后于时代。当时主观主义与表现主义已被撇弃,代之而起的是抽象主义、达达主义或超现实主义。爱浦斯坦在感到这种落后以后就转向纪录片一途,在布列塔尼省摄制了《莫尔旺山脉》和《最后的土地》两部纪录片。

    在德吕克死后几年,莱皮埃在《金钱》这部影片上所犯的错误,也就是1920年许多很有希望的导演所犯的错误和失败的地方。在这部影片里,由于他轻视主题,结果造成了对左拉和法国电影中经常存在的自然主义传统的轻视。他把原来用当时服装来表现的故事情节弄成现代的情节,把原来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即对金融市场的描写,完全改变了面貌。在他这部影片里,证券交易所不是各种有价证券(包括影片公司的股票在内)进行交易的场所,而成为一种单纯供造型娱乐的工具。《最卑贱的人》曾用移动摄影机的方法来代替快速蒙太奇、卡里加里主义①和形象变形等方法。莱皮埃则利用法国技术上的一个新发明,即以一种无需摄影师手摇就能自动摄影的“轻便式”摄影机来代替茂瑙装在轨道上的摄影车。这种摄影机能仰拍证券交易所的台阶,也可以在圆周形的大厅内旋转摄影,还可以悬挂在一根缆索上,俯拍聚集在标价台周围的证券投机商人。观众虽能从这种摄影方法获得科学影片中那种细胞的造型美或是抽象影片中各种活动体的造型美,但是这样的镜头却丧失了它们社会的或人的意义。被轻视的主题被简化到象一部浮华剧②,它的庸俗平凡终于使这部没有中心思想的作品归于失败。①指《卡里加里博士》一片的表现方式。——译者。

    ②一种描写上层社会社交生活的戏剧。——译者。

    在莱皮埃之前,阿贝尔·冈斯在他导演的影片《拿破仑传》中,也受到“轻便式”摄影机技术的诱惑。正象莱皮埃过去在影片《黄金国》里所表现的从“画家的视点”看一幅模糊的画那样,冈斯为了要获得“正在奔驰中的马的视点”,把摄影机放在一匹没有人骑的马背上来拍摄;他还把摄影机绑在一个高音歌手的胸前,以便把歌手所看到的国民会议议员们倾听马赛曲的情景纪录下来。此外,在表现13岁的拿破仑在打雪仗的游戏中的军事天才时,冈斯为了要获得“雪球的视点”,据说曾经命令将“轻便式”摄影机抛过摄影场上空来拍摄。公司老板们对于这种拍摄办法颇为担心,曾在空中挂起一面网,以免摄影机掉在地上摔碎。但阿贝尔·冈斯却提出了抗议,他说:“诸位先生,雪球本身就是要被摔碎的。……”结果摄影机果然摔碎了。……经常被引用的这段趣闻,很难令人相信是事实。但冈斯在拍摄围攻土伦的场面时,的确曾用过这样的方法:他把小型摄影机装在足球里,让它象一颗炮弹似的抛射出去。在拍科西嘉岛的景象时,他曾经将海底摄影用的摄影机从断崖上投进海里去。

    摄制《拿破仑传》所需的费用非常庞大。1500万法郎的资金是从法国、德国和美国筹措来的。摄影工作足足进行了四年。拍好的胶片长达1.5万米,因放映时间的限制,结果被压缩到0.5万米。但这部影片只拍到拿破仑出征意大利为止。换句话说,影片所表现出来的只不过是一部未完成的巨大作品的序幕而已。故事的结尾部分——“圣赫勒拿岛”——

    以后由鲁普·皮克根据阿贝尔·冈斯的剧本在柏林摄成。

    《拿破仑传》这部影片很零乱地堆集着一些预示性和象征性的镜头。例如,张着翅膀在天空飞翔和被关在笼里的兀鹰;小学生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圣赫勒拿小岛”这样的字样;三色旗被当作船帜在暴风雨中飘扬,达米亚扮演路德①所雕刻的马赛女人等等。影片把革命的士兵描绘成为野蛮人或者傻子;而还是一个孩子或未成年的拿破仑却被表现为一个超人,一个神。这位导演被他的英雄所同化,曾对他的演员作了下面这样夸张的指示:“这部影片将把你们从历史的巨门带进艺术之宫。……因此,必须从你们身上体现出共和国第二年的革命士兵们的狂热和力量来。”①法国拿破仑时代的雕刻家。——译者。

    这种夸张的说法也许使人觉得可笑,可是它说得极其诚恳,因此给人以极大的信心。即使最有名的演员们也愿意扮演最普通的角色,优秀的美工师和摄影师都赶来听从这位导演的召唤,他的所有助手都是一些老练的导演。在必要时,人们变革了技术,制造了一些从未见过的摄影机和镜头。为了将《拿破仑传》这部影片中某些部分扩大到象壁画那样大小来放映,他还在宽银幕电影出现之前的三十年,就用了一种三面银幕来打破白色长方形银幕的单调感。

    这些丰富的技巧增进了这部影片的价值。但这种巨大的努力却没有得到很多收获。革新的方法事实上不能广泛应用,有时还因过分滥用,结果反而起了破坏的作用。影片《拿破仑传》有些象巴塞罗那的大教堂被一位疯疯癫癫的建筑师安上了一个现代式的拱门一样。冈斯企图建立的大教堂,由于他的奢望过大,尤其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历史观点,结果遭到失败。他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没有能够很好地加以消化,以致把拿破仑表现得象一个先知,使人感到这位英雄是在极其错综复杂的时代环境中,按照自己的预见来办事似的。这部影片可以说是热情地实现了格里菲斯在1915年及法国印象派在1920年的梦想。它为电影表现开辟了新的至今未被人探索过的道路。

    冈斯在拍了《拿破仑传》以后,又拍了一部叫作《世界的末日》的影片。他并在这部影片里扮演主角。从当时拍下来的一张很滑稽的工作照片里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