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玮娓道来 >

第22部分

玮娓道来-第22部分

小说: 玮娓道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嘛继续干嘛。
  二十分钟后,我手机突然响了,电话那端传来:“喂,请问是小章吗?”声音很轻细,却有点似曾相识。
  “是的,请问您是?”
  “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林如,请问您是不是找我有急事。”
  “对,对,对。噢,不,不,不。林如老师,我找您……我找您……我也说不清了,反正接到您电话我太兴奋了。我是北京一名大学生,非常喜欢您,更喜欢您的声音,买了您很多作品,前几天还到中山音乐堂看您的节目呢!我能不能有个小小要求,我想……”
  那一次当然比较顺利地同林如见了面,聊得也算开心吧,后来慢慢联系多了,我们也就成了好朋友,忘年交。时不时我会去看望她,每次去她家,她都会给我泡一杯果汁。这是一个很慈祥、很谦和、看待事物很有自己独特眼光的老太太。可外界有些评论说她比较冷,可能跟她为人低调、不事张扬和略微有一点点挑剔的性格有关吧,林如老师应该是个完美主义者。
  一年后我花大力气办的那台晚会,林如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她不仅亲自捧场(听说林如老师不轻易出场),还帮我介绍和推荐了很多著名演员。她说过一句话至今让我感动:“你就放开手脚安安心心干,不要有后顾之忧,我本人无条件支持你,而且以我对其他演员为人的了解,我也能保证他们都会全力支持你的,加油吧。”
  那天林如老师在晚会第二个篇章出场,表演完节目后,我走到她身边,对着底下观众表达了一番我对她本人诚心诚意的感激之情。林如面对一片掌声,微微一笑,然后问我:“我能不能公布一下咱们俩最初见面的小秘密呢?”
  我点点头。
  她对台下的观众说:“去年冬季的某一天,我在家接到一个电话,一听是一小孩儿。他说,我妈妈是您的学生,我能不能见见您。我的学生很多啊,也记不清是哪一个啦,所以我不但让他来了,还亲自到地铁站去接他了,我们俩就是这么见的面。”林如老师说完,又微微一笑,台下随即泛起如雷的掌声。
  

那一次善意的谎言(2)
我接着她的话茬:“非常不好意思,我其实欺骗了林如老师,我当时特别担心见不到她,所以我临时编了个小谎话,故意说我妈妈是她的学生,其实我妈妈不是她的学生。”说完后底下掌声顿作笑声,林如老师也笑了,但这次不再是微微一笑,她的头仰起一个小小角度,似乎笑得挺欢畅。
  我现在常常会思考,那天当着上千观众的面应不应该说那番话。有人说我勇于承认错误,说出来自然会心安理得;有人说既然是一个谎言行动,就没有必要把它再次放大,单独跟林如老师解释就够了。其实,林如老师对我那次小小的善意欺骗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但每每看着电脑里的图片,回忆起现场场景,我依然心生些许惭愧。
  

永不消逝的电波(1)

  今晚下自习回到宿舍,寝室四哥们儿跟平常一样,书包往桌上一扔,用脚把七歪八斜的凳子勾到身边,一屁股坐下。随即低一肩膀,一手自然下垂,习惯性地往里轻轻一推,拇指与电脑开机按扭接触的刹那,眼前立马闪动着跳跃的字符(事先未关显示器)。全套动作应该不超过一分钟,无需用眼,每天就这样反反复复,娴熟地都快变成我们的“肢体记忆”了。
  大家默不作声,心照不宣,都在等待自己电脑最后的稳定,然后上上网、聊聊天、玩玩游戏。四台电脑内部的风扇不停地运转,就像航空发动机一样发出“轰隆隆”的声响。待在寝室,我总感觉在坐飞机,一架遨游在IT世界的飞机。
  这一飞就飞了两个多小时,我们毫无晕机现象,而且本栋楼通宵供电,但不提供空中小姐。
  突然,灯灭了,电脑全部死机,我们措手不及。难不成飞机遭空难了?寝室长疯一样地跑出门查看电表,接着从外面传来他的声音:“该拿电卡买电了!”
  前几天刚充的一百度电就用光了,太快了,真太快了!简直难以置信。
  我们被逼无奈,洗漱完毕爬上床,开始了久违的卧谈会。记不清上一次卧谈是几年前了,反正有了电脑后就整日整夜地抱着它各自为政。我们把这双手练就得灵活又修长,根本无需动嘴皮子,就无所谓聊不聊了。语言功能渐渐退化,耳朵承噪能力无限增值。
  顿时,世界清静!没有电,没有光,没有噪音,屋里暗暗地,星光透进来,微风钻进来,我们躺在床上,被电脑辐射麻木已久的心展舒开来,一个字:爽。我突然提议今后每周设立一个“寝室无电脑日”,不许开电脑,却遭大家坚决抵制。于是很后悔自己刚刚为什么会有这番举动,其实,一天不开电脑,我也做不到。
  过了一会儿,一哥哥把收音机打开了。
  二
  同学时不时地调换着频道,声音从收音机里发出,明明知道是从很远很远传过来的,却总感觉说话的那个人就在我们寝室。这幽暗环境里的陌生声响,不造成一丝恐惧感,不仅让我觉得松驰、熨帖、内心亮堂,而且由于没有了闪烁的流光、跳动的显示屏、迷乱的数码字符、持续的机器轰鸣,反而营绕了一种原始的安全感。大家被无线电波交织,被远方声音裹挟,闭上眼听听音乐、故事、新闻、广告,的确是质朴而丰盛的精神享受,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很多被自己遗忘的 “广播触电”经历自然而然被还原了:
  记忆中,儿时家乡的马路上种了很多树,每隔一段距离,树上都安着一个绿色的小木箱子,里面有喇叭,所有的小木箱都用密密麻麻的电线串连着。早晨背着书包上学,一路听到小木箱里有人在说话,感觉很好奇。老师告诉我们那叫广播,广播里的人在广播站,只要一说话,全城的人都听得到。而到了傍晚,一段激动人心的“红色音乐”远远地飘进我们家,完了后再播送一段新闻,绿盒子偶尔还会播放一些民歌,听着歌曲做着家庭作业,感觉不到累。
  高考那段岁月是艰苦而乏味的,每天要面对堆积如山的试卷,脑子永远机械地转着,平均一天十多个小时的工作量都快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为自己准备了一个小小的收音机,每天晚上自习到一定时间,我就从抽屉里把它取出,抽出长长的金属信号杆,把两个小耳机塞入耳朵,花上十分钟的时间逃离,彻底不管不顾现状以求短暂安宁。当时十点半有一个文学栏目叫《心情相约》,听主持人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故事、哲理小品文娓娓道来,我疲惫焦灼的心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缓。对此,我充满感激。
  去年看《艺术人生》特别节目,嘉宾是中国老一代著名播音员:林如、方明、雅坤。看完后我知道了当年许多家庭都有一台袖珍收音机,用来听广播。就是为了纪念那些让人们感动的广播岁月,纪念一批老去的播音艺术家,《艺术人生》精心策划了这样一期节目,定名为“永不消逝的电波”,真是太恰当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永不消逝的电波(2)

  某天,我突然接到在北京邮电大学工作的钟华大哥的电话,钟华大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声音艺术痴迷者,结识了一大批著名播音员。电话里他告诉我第二天要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艺术家雅坤到知春路一家文化公司录制一套诗词朗诵光盘,问我要不要一起去。听完这消息后,我激动得差点儿蹦起来。很早就听过雅坤老师大名了,曾经在上世纪###十年代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档节目吸引了众多听众,每天晚间8:30人们准时守候在收音机旁收听,这档节目名为《今晚八点半》,风靡全国,主持人就是雅坤。
  其实在这之前我跟雅坤老师就打过交道。我个人策划并主持了一台云集全国二十多个著名播音员、主持人、影视演员的音乐朗诵会,通过林如老师介绍,我电话里向雅坤发出邀请,但她当时在外地不能参加,我也就失去了一次跟她交流的绝好机会。可我相信有缘总会相见,这不,缘分说到就到。
  这家公司就在我学校南门对面,我早早地赶过去了。没想到雅坤老师记忆力那么强,我问她是否还记得一个叫小玮的男孩儿打过电话邀请她参加晚会,她说当然记得了。她听完钟华介绍那场晚会的具体情况后,还夸我小小年纪非常能干,表示以后有机会,一定争取合作。雅坤老师为人谦和,没有架子,还很幽默,戏谑自己播不好朦胧诗,把我们都逗乐了。一直以来我对她就是这般印象,那次见面,证明我的直觉是对的。
  看得出她是有备而来的,一叠厚厚的稿件被她用笔圈了又圈,应该是他们这代人一辈子训练有素而化为习惯的工作态度吧。她走进录音棚,身子坐定,调了调话筒架再试试声效,一切全部就绪了。我端着相机站在门口,示意她笑一个,美好的瞬间就被定格住了。
  雅坤老师的声音跟她的年龄似乎有一些出入,那清脆而富有弹性的宽音大嗓,让你断然猜想不出是她已60多岁了。那音质,那归韵,那咬字,那气息,简直绝了。平常都是在广播或磁带里才能欣赏到,而那天有幸近距离感受一位播音大家的现场演绎,我心满意足。
  后来又有一次,我到北大观看演出,提前赶到现场坐在观众席里。突然后背有人轻轻拍了我一下,回头一看,呀!是雅坤老师,原来她今天也有节目。她对我说:“小玮,你也来了,消息怎么这么灵通啊。”“那当然了,因为晚会里头有您嘛!”我满嘴得意。
  四
  发现自己还是很喜欢广播、喜欢广播人的。在浮华高频的环境中待得太久了,人容易窒息,于是渴望那份原始的单纯。
  没有电视、电脑的年代,广播是唯一触动心弦的信息接收方式,收音机几乎是每个家庭必备的精神维生素,而那些从匣子里发出的或浑厚或清脆或冷静或热情声音的人物成了当时大众的偶像。我虽然不是那个年代的人,但当我开始接触那段历史,慢慢了解往昔岁月,并结识了雅坤、林如等各位老师,听他们讲故事也偶尔在广播里还能欣赏到他们的声音,心里就常常莫名地感动。
  正如一位听众的话:“雅坤这些老一辈播音员曾踏过菁菁春草、掬起过丛丛青荇,一路走到今天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们那被岁月洗涤过的面容却如同盛开的山菊花一样异常动人。他们伴随着几代人成长,几代人因他们的声音而神采奕奕,时代或许不会因他们而改变,他们却用全部青春去经营那些个时代。虽然现在容颜已老,但各自的声音却依旧铿锵有力,诠释着一个美丽动人的电波世界。”
  这些电波,永远不会消逝。
  

祖国的花朵儿(1)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手机收到了很多祝福短信。对此,我照单全收,心里默默偷着乐的同时,也衷心祝愿对方儿童节快乐。尽管20岁的年龄不能再称为儿童了,但我不是一出生就立即跳到现在,当然经历了无比快乐的童年。我确信自己是个幸福的孩子,童年的吃、喝、玩、乐,每一项均实实在在地体验过,并享受着父母家人的悉心关爱,因此关于那段记忆总是清晰饱和,没有空缺。
  一直以来我就是“乐天派”,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深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