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书-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房玄龄晚年曾多病,太宗见到他生病的样子便痛哭流涕,见有好转,便喜形于色。房玄龄病危时,太宗命令把苑墙凿开以便问候,并执手与他诀别。
房玄龄临死之前,上书唐太宗痛陈征高丽之不当,可见其忠心耿耿:
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内为前代雪耻,外为新罗报仇,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乎!(《新唐书》卷一零九)
房玄龄在世时就被人视为“国器”。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房玄龄则是唐太宗的一条臂膀。
txt小说上传分享
范质
(911—964)五朝为官,两朝为相
据《宋史》卷二四九记载,一代名相范质,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五朝为官,两朝为相。
范质自幼聪明好学,九岁能诗文,十三岁攻读诗经,十四岁开始招生收徒做教师。五代后唐长兴四年考中进士,由此出仕。
周太祖自邺起兵,进取京城,范质为避战乱,藏匿民间,经四处查访,被周太祖找到,当时正值隆冬,大雪纷飞,周太祖脱下龙袍给范质披上,以示关心敬重。封范质为中书侍郎,位极人臣。周世宗病危,范质作为顾命大臣,入内接受遗诏,扶持周恭帝继位。
宋太祖赵匡胤北征至陈桥兵变还都,范质率王薄、魏仁浦见赵匡胤,赵痛哭流涕,述说被逼之状,还未等范质答话,军校罗彦环拔出宝剑说:“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谁如不从,就让我的宝剑说话。”范质被迫与王薄、魏仁浦等受命拥立赵为天子。
宋初范质任侍中(相当于宰相),他上奏皇帝,推荐“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为宰相。同时被他推荐的,还有吕庆余、窦仪等一大批宋初栋梁之臣。在多年军阀战乱、政权更迭的历史大动荡、大分裂后,宋初得以走向稳定和统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样一支清正廉洁、才学干练的官员队伍。
宋乾德二年九月,范质去世,临终时告诫儿子:“我死后,不要请求谥号,不要镌刻墓碑。”太祖得知范质死讯,三天不上早朝,以示哀悼。
范质一生经历五朝,军阀争战不休,王朝更迭频繁,而范质却每受重用,究其原因,首先是他才华出众,无可替代;其次是他清正廉洁的作风顺应人心,深得朝野敬仰。
范质作为文人,尽管一生公务繁忙,仍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著有《范鲁公集》、《五代通录》等著作百余卷,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
范质为人耿直,好当面批评,但绝不斤斤计较,且敢于承担责任。作为身历周宋二朝的宰相,他与人提及在相位的感受时,说过一句名言:“人能鼻吸三斗醇醋,即可为宰相矣。”足见其胸怀坦荡,亦可见其风趣大度。
作为接受周世宗遗诏的顾命大臣,范质又被迫拥立赵匡胤为帝,他一直是心有愧疚的,直到临死前仍要求不刻墓碑,不求谥号。
司马光
(1019—1086)不废新法,死不瞑目
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英宗治平二年(1065),司马光进龙图阁直学士。三年,撰《通志》八卷奏呈,颇为英宗重视,命设局续修。
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司马光极力反对,其意见不被采取,只好请求外任。从此,司马光居洛阳十五年;六任闲职,专意编书。
元丰七年(1084),书成。宋神宗赵顼即位,擢翰林学士,名其书《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每天进读。
后来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召司马光为门下侍郎,进尚书左仆射,成为反对变法的领袖人物。他任相不到一年,尽罢新法。
晚年的司马光疾病缠身,但是不把新法完全废除,他死不瞑目。于是他写信给吕公著说:“我把身体托付给医生,把家事托付给儿子,只有国事还没有托付,今天就把它交给您吧。”
司马光对朝廷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带病处理各种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别人劝他注意身体,他却说:“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病危时,他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还不停地呓语,说的全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资治通鉴》印行后,受到了历代帝王重视。宋神宗看了后赞叹:“前代未尝有此书。”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称:“此天地间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梁启超说:“其体制之宏伟,取材之丰赡,使后者有欲著通史者,实不能不据为蓝本。”
只可惜宋神宗读了《资治通鉴》,并未得到借鉴,宋不过几十年后即灭。
参考:《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寇準
(961—1023)无地起楼台
寇準,北宋真宗朝三任宰相。
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契丹军大举南侵。十一月主力进至澶州,直逼开封。宋室朝野惊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提出南迁金陵。时任宰相的寇準,力主抵抗,排除众议,促请真宗亲征。宋真宗最后采纳了他建议,亲抵澶州北城督战。
宋军望皇帝御驾亲征,士气大振,奋勇战斗,获得全胜,保全了北宋王朝的尊严。
然而宋真宗畏敌,在军事胜利的情况下,执意求和,派曹利用与辽邦订立了每年输辽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以白沟河为界的和约,史称“澶渊之盟”。
曹利用临行前请示宋真宗,真宗说:“必不得已,一百万也可。”曹利用从真宗的行宫一出来就被一直守候在门外的寇準叫住。寇準叮嘱他说:“虽然有圣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应所给银绢不得超过三十万。否则,我要砍你的头!”
回朝后,王钦若谮言寇準“澶渊之役”是以宋真宗为孤注一掷,凶险万分。三起三落,寇準终于被贬到广东雷州。据《宋史·寇準传》记载,寇準临终之前,“沐浴,具朝服束带,北面再拜,呼左右设卧具,就榻而卒”。
宋真宗后来也颇为后悔,“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準,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唯準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寇準为官清正廉洁,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这首诗传到契丹,契丹人景仰万分。一次契丹使者到宋都汴京,问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满朝文武都羞愧难当,寇準当时早已去世。
参考:《宋史·寇準传》、《寇忠愍公诗集》
。。
耶律楚材
(1190—1244)美髯宰相
耶律楚材,是契丹族后代,辽皇族的子孙。其父耶律履,六十得子,感慨地对人说:“吾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他借用《左传》中楚国虽有人才,但被晋国所用的典故,为其子取名耶律楚材。真是一个有预见的人。
1218年,耶律楚材经过自己对金朝、南宋、蒙古汗国三方面的分析,认为蒙古汗国能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就去大漠拜见成吉思汗。
耶律楚材身材高大,满面胡须,当时有“长髯人”之称。成吉思汗一见,就喜欢上了,予以重用。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从军参政,官至中书令(宰相)。成吉思汗生前曾说过:“此人天赐我家,而后国君庶政当悉委之。”
此后,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乃马真皇后先后当政,军政大事均交由耶律楚材管理。元朝的典章制度,基本上都是耶律楚材制定的,可谓一代名相。1232年,耶律楚材极力劝阻屠城,保全了汴梁城内的一百多万人口。
晚年,皇后乃马真氏宠信奥都剌合蛮等;耶律楚材渐被排挤。皇后扬言要剁掉他的手。耶律楚材说:“先帝把军国大事都托付给我了,事情如果合情合理,我自然会同意;如果不合情理,我必定坚决反对。我侍奉太祖、太宗三十多年,从来没有辜负国家,皇后岂能无故杀我·我连死都不怕,还怕砍断一只手吗·”不久,抑郁而死。
参考:《元史·耶律楚材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金兀术
(?—1148)永留岳家仇
完颜宗弼,金太祖完颜阿古打第四子。金太宗天会七年,任统帅,帅十万大军渡长江,追宋高宗入海。十年后,再次大举攻宋,被岳飞挫败。由于宋高宗、秦桧执意求和,终于签订“绍兴和议”,宋金以秦岭、淮河为界。
金兀术在临死前拟定了对南宋的五条策略,第一条就是,“如宋兵果举进攻,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如果胜不了南宋,就采取以北宋亡国之君钦宗赵桓“安坐汴京”,扼制南宋享国之君赵构的办法,并断言:“其礼无有弟与兄争”。
如今的女真人后裔,甘肃省泾川县完颜村金兀术后裔、河南鹿邑完老家村金兀术后裔都信奉着一个祖宗传下来的遗训:男人不能娶岳姓女子、女子不能嫁岳姓男子。
。。
朱升
(1299—1370)藏体付千年
朱元璋苦战20多年,在南京即了皇帝位。朱升,那个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著名建议的人,他的好日子似乎正要开头,这时,他选择离开。
果然,朱升离开南京后,南京有了血腥之灾。朱元璋在20年不到的时间里,由于看到功臣占据高位,儿孙十分文弱,为保万代江山,先后杀死、毒死、逼死刘基、徐达等功臣。
晚年,朱升在远离南京的休宁老家,写了一首临终诗:“留心垂半世,藏体付千年。海内风尘息,城南灯火偏。亲朋何用哭,含笑赴黄泉。”
参考:《明史·朱升传》、《朱枫林集·学士朱升传》
徐达
(1332—1385)狡兔死走狗烹
据《明史》上记载,徐达是朱元璋老乡,22岁参加郭子兴部起义,跟随朱元璋南略定远,下和州,渡长江,拔采石,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后活捉张士诚,北征元兵,为朱元璋统一中国立下赫赫战功。
徐达是明代开国第一武将,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对朱元璋极为恭谨,在外交战,每策必报朱元璋。朱元璋以其功高谋深,命其便宜行事。对他的死,传说为徐达背部脓肿,朱元璋送去烧鹅,徐达终于知道朱元璋赐其死之心,长叹一声,自杀而亡。
参考:《明史·徐达传》
曾国藩
(1811—1872)一纸传家
曾国藩生前封侯拜相,满族荣华,死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田地、金银珍宝,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楼富厚的藏书、一道著名的遗嘱。他认真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把自己一生所得归纳为四条,并将它端端正正地写下来,要儿子悬挂中堂,每日诵读,恪遵不易,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