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

第80部分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第80部分

小说: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会安定秩序,或进行社会控制;主张大众媒介具有离心力者则认为,媒介内容可以促进现代化和传播新知,或制造了疏离、价值解体及社会脱序等。
  (3)媒介先变迁或社会先变迁(media or society as first mover?)主张媒介先变迁 者,以媒介为中心,认为媒介是改变的动力;主张社会先变迁者,以社会为中心,认为社 会中的政经变化才是带动社会变迁的主力。但是在社会变迁 的过程中,究竟以大众媒介为中心或以社会为中心,截至目前为止并无定论。彭怀恩,同前引书,台北:世新大学学期课程。
  社会影响媒介,或媒介影响社会?
  根据马奎尔的讨论,究竟是社会影响媒介,还是媒介影响社会,共有四种主张,分别是:
  (1)理想主义认为,媒体是社会的反映者。在此概念架构下的理论有:个人价值观改变理论、媒介是社会变迁的引擎理论、科技决定论、文化帝国主义等。
  (2)唯物主义认为,媒体是社会改变的结果,是社会某些需求的响应,或是一些历史情 况的显现。它把文化看作依附于社会结构,大众传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想要单独去改变 社会世界,实则力量微乎其微。事实上,为了在现存系统中存活下去并获取利益,它常会 抵制变迁,甚至声援统治阶级的权力。在此概念架构下的理论有:主流的社会学传统观点、古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媒介理论、国家发展的依附理论等。其中主要的社会学传 统,认为个人行为是由社会力量所塑造,这些社会力量是社会关系和社会意义所引起的。
  (3)相互依存论认为,大众传播和现代社会形式之间有相互影响、共存共荣的现象。社 会中的个体和集体有对信息和娱乐的需求,由大众媒体予以提供;而社会则提供传播工业成 长所需求的资金和时间资源、科技以及社会文化的氛围。
  (4)媒介自主性论者认为,大众传播可刺激变迁,促进对其节目的需求,并对文化及政治的自由气氛有所贡献。大众传播亦因而能运作得更好,大众传播亦可散布新观念及新发明。彭怀恩,同前引书,台北:世新大学学期课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影响中产阶层的大众文化与传播(2)
  当大众化消费步上全球化的脚步
  全球化一点也不神秘,我们看得到它,也买得到它,因为商品是它的化身,Cocacola、McDonalds、Nike、Disney、哈利波特等符号让全球化以消费商品的形式出现,它是可以触摸的、可以食用的、可以穿戴、可以阅读的(刘维公,2001)。
  各色商品、各种观念、各样刺激,都更快更安全地穿越了空间与时间,也许我们听不懂其他国家的语言,也许我们不了解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但这都阻碍不了全球化的浪潮,因为商品俨然成为了解世界各地语言的替代品。由于消费商品的缘故,我们都直接间接成了全球化的参与者,换言之,我们不需要透过传统学界认为媒介在全球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亦即,我们不需收看CNN新闻,不需要加入国际经贸生产工作,而只需要透过商品的购买与使用,我们即可以轻而易举地参与全球化。而不论世界各地,当我们喝着CocaCola解渴;穿着Nike球鞋运动;当我们手持SONY音响随身听陶醉;看着魔戒电影身陷其魅力;当我们弹指IBM上网无远弗界;到 M标志的麦当劳点份快餐用餐时,消费流行顿时已成另一种意识形态,你仿佛随时随处都能穿越全球的时空,跨越地理和社会的限制,事实上当大众消费在无意识中步上全球化脚步的同时,我们该思索的是:全球化与全球性在地化角色的转变对于中产阶层所产生的意义。
    全球化与在地化的角色转变
  由于全球化概念尚属新颖,又受到许多学门的关注,故其相关论述范畴与方式存在许多差异。若对全球化概念的探讨分成数大面向,一般可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面向(如Waters 1995年的分类),或加入社会面向(如Beyer 1994年的分类)。先从全球化概念的研究面向观之。在政治面上,国际关系是全球化主要的探讨对象,国家主权是否在全球化潮流下被侵蚀,以及人权、艾滋病、全球温室效应等扩及全球层次的现象,都成为颇受关注的问题。在文化面上,宗教全球化、媒介全球化已成为新兴课题,而消费者文化在广告和传媒的创造和扩散下,突破国家界限影响全球各地。张家铭、徐伟杰:《全球化概念的发展——一个发展社会学脉络的考察?》。
  经济面是全球化议题探索最多的范畴。Guile & Brook(1986)认为全球化具有两大意义:一是相较于先前美国所具有的支配性,在欧洲和亚洲经济上出现相对的实质成长;一是区域化全球市场的成长造就跨国企业在生产与分配领域上的成长。对跨国企业来说,“全球性在地化”(global localization)的策略即是充分运用全球化观点的产物,这是一种为接近并适应当地市场所采行的策略,意图在全球各主要市场内建立一个从研发、生产到行销各阶段均备的生产结构,是一种“在地性同化的”(locally assimilated)过程。Cooke,Wells, Guile & Brook,1992;第75页。
  表7Giddens; Meyer; Robertson对全球化概念看法之比较提出全球化的知识
  脉络GiddensMeyerRobertson探讨现代性的结果引发
  对全球化的探究应用严谨的量化方法
  研究世界体系模型从宗教研究的角度切入
  全球化的探讨虽然出发点相异,但三者均以Wallerstein的世界体系理论“单因逻辑”为论述的对话对象认为Wallerstein太过强调
  经济分工的作用认为世界政体在运作上
  平行且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认为Wallerstein忽略了文化
  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涵盖面向全球
  化概念的“多因逻辑”兼论政治、经济、文化面向的全球化侧重政治与经济
  面向的全球化侧重政治与经济
  面向的全球化侧重文化面向的
  全球化
  总的来说,全球化是透过全球与在地之间进行镶嵌、辩证式的交融来进行的,全球化的发生是以在地化的形式展现,而在地化的运作又内含全球化的作用,两者间的关系既依赖又自主,是为一体的两面。至于某地区为何又如何能够全球化的问题,以及所谓全球化“化外之境”的存在,均意涵一项指涉。
  某地区或某事务选择接受或排拒全球化,相当程度取决于包括当地拥有的自主意识等因素在内的在地条件。在地条件乃全球化与在地化能否施展的着力点与重要前提。在地条件是否完备,以及是否具备与全球化兼容的逻辑,部分注定了该地区能否为全球化潮流所吸纳并加以适应,以在地化遂行个殊性的辩证式交融。诚然,基于不同历史、人文和发展进程的各地区所拥有的条件和特质相异,这些持续发展并处于变动中的条件将会影响该地的发展契机与发展程度。张家铭、徐伟杰,同前引文。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产阶层:现实与未来的角力(1)
台湾自1996年后,开始脱离低失业的黄金时期,2000年失业率达517%,2003年SARS风暴更把失业率推向高点。严重的是,失业人口的结构有了更明显更大幅度的变化。过去失业人口主要是刚毕业的年轻人,或第二度进入职场的妇女,但近年失业却是因为关厂、迁移、业务紧缩等非自愿性失业人口,年龄普遍提高,许多都是有家有眷的所谓一般的主要生计支撑者,也因此许多家庭经济破产、家人关系破裂,衍生出忧虑症、自杀等社会事件。或许由于种种警讯,因此社会中一般的中产阶层对理财方式也有了以下的重大改变。
  男性比女性焦虑,服务业最悲观
  在男女的焦虑程度方面,男性明显比女性要焦虑,尤其在失业率、岛内经济不景气、两岸关系三方面,男性最焦虑;教育程度方面,大学以上的人对两岸关系最焦虑,包括专科、大学以上的人对股市最乐观,行业类别方面以从事不动产、金融服务业对股市最乐观,从事服务业人士最悲观,尤其对失业率、两岸关系、政党轮替、岛内景气最悲观,以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最担心低利率。《天下杂志》2000年5月刊228期,//cwtw。
  以年收入来看,年薪300万元以上者对两岸关系最悲观,100万~150万元年薪者对高失业率最悲观,200万~250万元收入者则对景气、利率最担心,年收入150万~200万元的人则对政党轮替最悲观。也就是说不少年薪较高的人收入来源跟大陆有关,因此最关心两岸关系,而年薪百万元的上班族对高失业率最担心。
  在年龄层方面,30~34岁的人最担心低利率、两岸关系,40~44岁的人对高失业率、政党轮替、股市最悲观,50~54岁的人对岛内景气低迷最担心。有趣的是,25~29岁普遍较乐观,对岛内景气、高失业率、国际景气、政党轮替、股市,普遍比年纪大的乐观,尤其在股市方面,此年龄层的人最乐观,认为股市低迷持续两三年的人最多,而认为暂时不好也比认为长期不好的比重要多。
  调查结果发现,台湾三大都会区民众现阶段的理财行为还是相当保守,有将近半数的民众,把银行当作主要或是次要的投资理财方式,其次是保险,约有三成六,再次是股票,约有三成,显示民众比较偏好风险低的理财工具。除了银行存款、保险、股票外,一般人的理财方式还有跟会、买股票型基金,再就是投资房地产,买债券基金、衍生性金融商品、新兴的保本型商品甚至投资型保单都还是少数。
    趋于保守的台湾中产阶层
  从目前主要的投资理财方式做交叉分析发现,愈有钱的愈保守,年薪200万~250万元的人,有高达三成五的人将钱存在银行,只有一成九的人买股票,一成三买保险;而年薪在150万~200万元的中产阶层“最勇敢”,有高达三成一五的人以股票作为主要投资理财工具,他们是最想快速累积财富的一群。
  此外,男性比女性保守,有近三成二的女性选择把钱放在银行;就行业类别来看,从事军警公教与教育服务业的人理财心态较保守,有高达四成三的人将钱存在银行,其次是医疗保健及社会服务业,最积极投资的要属金融保险业了,有高达三成四的人投资股票。有趣的是,从事不动产及租赁业者,反而并未将房地产当成主要理财工具,而是以保险作为首要理财工具,其次才选择房地产。从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选择银行为主要及次要理财工具的族群中,有高达七成的民众将钱放在活储,有五成的人选择定存,对照上述的焦虑指数,显示台湾民众虽然对于前景相当忧虑,但却对股市前景乐观,多数人想留现金在手上,准备随时股市落底时,伺机进场买股票。购买债券基金的受访者中,有高达五成三的人没有听过信用评等,即使听过但不知道意思的人也有一成五;进一步探究,有高达五成一的民众不会根据债券信评来购买基金。无论国内外,不了解所购买债券基金的信用评等,就是把自己暴露在高度风险中。
  民众对于理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