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

第67部分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第67部分

小说: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的人。(对于政治活动和本地大事)关心吧,参与不大。” 受访者对于我们在“发展个人事业、消费活动、休闲活动、参与政治、家庭活动”的排列次序上,无一例外地把参与政治放到最后的选择上。
  表8…18体制内外中产阶层“太忙,没有时间参与”交互表未选中太忙,没有时间参与合计体制内中产阶层计数44779526组内所占百分比(%)8501501000体制外中产阶层计数732295组内所占百分比(%)7682321000合计计数520101621组内所占百分比(%)8371631000
  4对于“您认为,在以下有关改革的各种举措中,应该从哪些方面首先抓起” 的回答,在选择“增强报道深度,加强舆论监督”中,体制内外中产阶层的差异显著,体制内中产阶层的选择比率(158%)比体制外中产阶层的选择比率的(42%)明显要高(参见表8…19),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03<005)。
  表8…19体制内外中产阶层“增强报道深度,加强舆论监督”交互表未选中增强报道深度,加强舆论监督合计体制内中产阶层计数44383526组内所占百分比(%)8421581000体制外中产阶层计数91495组内所占百分比(%)958421000合计计数53487621组内所占百分比(%)8601401000
  5对于“您是否参与过以下活动” 的回答,在选择“在网上参加有关讨论”时,体制内外中产阶层的差异显著,体制内中产阶层的选择比率(228%)比体制外中产阶层的选择比率(105%)明显要高(参见表8…20),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07<005)。
  表8…20体制内外中产阶层“在网上参加有关讨论”交互表未选中在网上参加有关讨论合计体制内中产阶层计数406120526组内所占百分比(%)7722281000体制外中产阶层计数851095组内所占百分比(%)8951051000合计计数491130621组内所占百分比(%)7912091000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激励与创新:未来的图景
经济体制的转型势必引发政治体制的转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治生活氛围呈现出民主开放特征。在调查中我国中产阶层在现阶段的政治参与和非中产阶层相比开始有了分化,但是政治参与水平、规模还比较低,中产阶层政治参与所关心的问题也在大众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平衡中偏向自己的现实利益。目前的政治体制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取得重大发展,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还有一些制度限制着人们的政治参与,不能激发中产阶层政治参与的热情。我们需要在体制上重新思考,并做出创新。
  完善现行政治体制,鼓励政治参与
  完善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一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决策和监督职能;使各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均能以法律形式得以保护。二是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尊重民主党派在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支持他们参政议政;把长期形成的多党合作、民主议事和民主监督工作制度化、法律化。三是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信访制度;充分发挥其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以便于公民直接地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四是完善社会协商制度;促进各级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与群众之间通过听证会、恳谈会、市民论坛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就重大问题、重要决策进行平等、民主协商;开辟新的民主参政渠道,加强政府和民众间的交流和信任。黄国满:《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第169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公民,无论是中产阶层还是非中产阶层的团体意识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民的政治参与。在托克维尔看来,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业化、官僚主义化等原因,国家会集权于有权势者,逐步使国家成为唯一的权力中心,而没有其他力量与之抗衡。结果导致分散的个人不会被理会,不会有足够的兴趣参与政治,甚至是完全接受统治,出现民众对政治的冷漠。西摩·马丁·李普塞特,同前引书,第6页。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开展社区建设、鼓励社区自治和创建各类民办组织,争取民众的加入,对于促进政治参与和维持社会民主是必需的。
    发展电子民主,增强政治沟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及网络在中产阶层的生活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在政治生活出现了电子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王向民:《电子民主理论》,《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02)》,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第137~155页。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代议制的不足,草根式的电子化的民主表达更为直接,也逐渐具有影响力,在“孙志刚事件”废除收容制度、“刘涌案”的改判、哈尔滨“宝马案”、西安“宝马案”及最近声势浩大的对日问题网上签名等等都显现出“电子民意”的威力。
  网络的超时空性特点可以摆脱代议制民主对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自由广泛地关心讨论问题。因此,人们利用电子民主可以进行政府上网公开信息,扩大民众对政策的了解,可以加强政府和民众的互动,沟通政府活动和民众需求,可以就大众所关心的问题进行非正式的辩论,可以通过在正式的途径上展开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咨询和协商,也可以进行网上投票的实践。近来网上举报在司法机关获取犯罪线索上也有重要进展。
    政治人的培养
  在这个方面需要对公民进行政治知识教育。改革开放后虽然我们逐步纠正了公民的政治知识偏重于阶级斗争的状况;但由于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使许多公民对现行的政治制度、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如何与人大代表联系并通过人大代表向决策部门反映意见、什么样的意见能够进入决策部门等政治知识仍是模糊的;而这些政治知识是公民正确、有效地参与政治所必须具备的。同时需要增强公民参政意识;摒弃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不良影响;摒弃个人崇拜思想,普及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法律等现代政治意识;引导公民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和责任。要注重职业政治人的培养尝试,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增加专职人员,提高参政者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
  

1949年前的上海中产阶层
始于19世纪40年代开埠的上海近代城市史,是一部上海现代化的发展史和社会转型史。这种在外力冲击之下生发的对现代化的内在追求和努力,赋予上海现代化以独特的复杂性和艰难性。由不断分化到不断整合所呈现出的多元势差结构,集中体现了后发生型现代化的典型特征。虽然其社会转型至1949年并未真正完成,但就其现代性而言,上海仍具有最为成熟和特殊的个案意义。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 (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27~29页。今天我们回顾上海百年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关上海的研究几乎与开埠以来上海城市的发展同步展开。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研究的持续升温,大量学术成果的问世,上海研究(又称为上海学研究)已成为有丰厚积累的国际显学。熊月之、周武主编《海外上海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研究者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上海社会的上层和下层阶级,而对曾经存在过的一个人数达20至30万之众对上海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中产阶层却给予了有意或无意的忽略。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与上海中产阶层研究直接相关的论著有:WenHsin Yeh;“Corporate Space ;Сommunal Time: Everyday Life in Shanghais Bank of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February 1995; Xu Xiaoqun; State and Society in Republican China:The Rise of Shanghai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1912~1937Columbia University;1993; Lien lingling; Searching for the New Womanhood: Career Women in Shanghai;1912~1945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 2001;岩间一弘:《1940年前后上海职员阶层的生活情况》,《史林》2003年第4期;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编《上海店员和职员运动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另一些文献和论著中有部分内容论及这一群体,如朱邦兴、胡林阁、徐声合编《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张仲礼主编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忻平著的《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 (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但关于上海中产阶层的整体性研究至今尚未出现。中产阶层作为一个被忽视了的社会群体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今天,我们对20世纪前期上海中产阶层的关注并非源于一种怀旧的时尚,而是出自以下重要的原因:就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而言,早期中产阶层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它能弥补中国20世纪中产阶层研究的历史空缺,使今天的中产阶层研究建立在一种对历史变迁的宏观把握与历史经验的多重观照之下,通过一个更长的时段去获取历史比较的深刻认知及其有益借鉴,而且还在于这一研究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后发生型现代化国家中中产阶层成长的特殊类型和个案,从而丰富东西方有关中产阶层研究的多样性认识。连连:《20世纪前期上海中产阶级的发展模式与群体特征》,杭州:《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第31~32页。可以说,上海中产阶层的研究构成了全面揭示上海现代化进程及20世纪上海社会变迁内在关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近代都市的发展与中产阶层的形成(1)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大城市的上海,不是一个产生于传统城市基础之上的都市,而是随着近代开埠因商兴市、以商立市而崛起的城市。作为中国近现代经济、文化中心和政治重镇,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和碰撞,使上海近代城市的发展始终处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与殖民侵略等多重关系的冲突、对立、纠缠及转化的矛盾运动当中。这使得上海的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具有了特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市三治,行政多元,法律多元,人口多元,文化多元,道德多元,在世界城市史上,尤其引人注目。熊月之、周武主编《海外上海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序言第2页。
  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取决于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作为一个三方政权并存的(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的非统一主权城市,上海的割裂状况直接影响着它的城市发展和社会整合。但是租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及特殊的庇护作用,又使得西方先进的市政管理模式及方法能引入租界并即而为华界地区仿效,使其很快进入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由于租界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秩序,先进的基础设施、技术设备以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