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

第39部分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第39部分

小说: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网络交往:新的阶层边界(3)
表4…25中产与非中产网络媒体使用情况比较单位:%收入中产非中产消费中产非中产职业中产非中产学历中产非中产QQ7266696864797176聊天室2622382326192124电子邮件5946464852465240BBS13152313917159MSN261935232520249博客21023010个人主页21201121
  从表4…26中可以看出,中产与非中产在网络交往的话题方面没有根本的差别,只要是进行网聊、网恋,几乎所有阶层的人的话题都是相似的。在网络话题方面,似乎也看不到阶层区隔的影子。
  表4…26中产与非中产网络交往话题比较单位:%时事新闻专业技术生活情感无主题无话不谈收入中产6085282248325非中产42138228305287消费中产11538269269308非中产46126239290298职业中产60120253293273非中产1883239326335学历中产31109220332307非中产6565293283293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就中产阶层的网络交往行为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首先,网络的使用与社会经济地位呈现正相关关系。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阶层网络普及率越高。
  其次,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网络交往内容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资本范畴。网络交往的回报常常受虚拟交往方式中缺乏诚信等因素的影响。调查的结果不能支持网络交往的规模、质量与社会成员社会经济地位无正相关关系。相反,调查的结果显示,中产阶层反而比非中产更不喜欢花时间进行网络交往。上网比例高,更多地使用网络的信息获知功能而不是娱乐或交往功能,使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之间的“数码沟”越来越明显。这样一来,在网络的世界中,就出现了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的阶层边界。
  最后,网络交往行为的方式和话题在很大程度上与阶层归属无关。中产阶层的网络交往行为远不如其社交行为那样带有明显的阶层边界,相反,在网络交往的空间里,没有中产阶层的阶层边界。
  

传媒效用:寂静与喧闹
1986年,鲍尔等主编出版了《媒介、受众与社会结构》一书,该书认为,媒介系统与社会结构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媒介系统深深地熔铸于社会其他系统之中,既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一切其他系统,又反过来受它的影响。张国良、黄芝晓主编《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81页。
  作为中国社会变革晴雨表的传媒,其运动和变化与中国中产阶层的产生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假定,在中产阶层的表现形态与大众传媒之间,能通过以下通道产生交互影响:从经济上看,中产阶层群体的经济观念较为先进,不仅是市场经济的拥护者,而且是传媒产业潜在的投资人,他们对于传媒的市场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从文化上看,中产阶层对文化、教育的投入稳定,对信息的需求强烈,是传媒产业的主流消费者;从政治、法律上看,中产阶层大多具有良好的政治参与意识,是建设民主与法制社会的推动力量,当传媒充当公共空间的缔造者时,这个人群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深度卷入的参与者。因此,在一个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在更为抽象的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发展,都深刻地影响着国家传播政策的调整、大众传播理念的变革,以及媒介产业的成长;而在另一方面,媒介的变革也为中产阶层的崛起提供了隐蔽的社会平台、交流舞台,促进着阶层意识和身份认同的产生。
  本章着重介绍“中国中产阶层调查”成果中涉及中产阶层人群传媒接触行为的几个研究发现,包括:阅读危机问题;电视疏离现象;网络依赖现象;流言敏感人群问题等。有关后一议题,论述中使用了“五大城市SARS流行的公众反应与社会后果”的有关舆情民意的跨学科调查(2003,周晓虹教授主持; 以下简称“五大城市非典调查”)成果。作为辅助论证,本文亦使用了一系列相关的次级研究。
  

阅读危机与中产阶层的知识沟(1)
所谓“知识沟”(Knowledgegap),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系统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群体或个人之间所形成的知识差距。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多诺霍和奥利恩 最早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知识沟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他们指出:“当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信息流量增长时,那些受过较好教育、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比教育较少、地位较低的人们更好地吸收信息。这样,信息增长导致了‘知识沟’的扩大而不是缩小。”丹尼斯·麦克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第96页。
    知识沟与中产阶层身份
  蒂奇诺在调查了美国儿童启蒙教育片《芝麻街》的播放及反馈情况后发现:利用普及率已经很高的电视媒介来缓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这一意图在实际播放后其结果是失败的,尽管它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好的教育效果,但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富裕儿童,也就是说,《芝麻街》的播放加剧了原本存在的接触和利用媒介机会上的不均衡现象。“知识沟”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方面要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享有更大优越性。换言之,“信息流的增长往往产生负效果,即在某些群体知识的增长远远超过其他群体;‘信息沟’将会出现并扩大一个社会群体与另一个社会群体之间在某一特定问题上的知识距离。”丹尼斯·麦克尔、斯文·温德尔,同上引书,第95页。
  在研究中国中产阶层的主题时,知识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核心问题。“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对有关中产阶层与知识沟的形成给予了富有当下中国特色的更深刻的注解,并且,还赋予我们某些新的发现:与想象中不同,当下中国中产阶层在传媒接触上与非中产阶层的(在数据上的)最显著差异,不是在电视,不是在报纸,甚至也不是在网络,而是在书刊的媒介接触行为上。简而言之,中产阶层比非中产阶层更多地接触图书(一种更冗长和更具有知识容量的信息载体),与此相类似的则是,他们也比非中产阶层更多地接触刊物。
  这里所说的更多,是指在几乎所有可检验的书刊阅读频度对比结果中,中产阶层都比非中产阶层多。这也许是一个极其意味深长的结论;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极其意味深长的问题:是书刊的阅读导致了中产阶层人群的成长,还是身为中产阶层导致了书刊阅读的增加?至少有两点是肯定的:
  ①从调查研究的观点看,较为大量的阅读书刊这个传媒接触特征,可以使得中产阶层的阶层身份更容易被识别出来。
  ②而与这一马太效应相适应的;则是在中国社会各层级之间知识沟的不断加深与扩大。
    收入中产阶层的图书阅读
  收入中产阶层在阅读方面显示明晰的阶层属性。他们经常阅读文学艺术题材图书的频度超出非中产阶层30%;经常阅读经济管理题材图书的频度超出非中产阶层160%;经常阅读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图书的频度超出了非中产阶层33%。
  表5…1收入中产阶层的图书阅读(文学/艺术)单位:次,%经常偶尔从不合计收入非中产频数228297346871百分比262%341%397%1000%收入中产频数10412175300百分比347%403%250%1000%合计频数3324184211171百分比284%357%360%1000%N=1171,X2(2)=21599,P=000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