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

第26部分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第26部分

小说: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茫骸袄返乜矗钪械恼嬲浠涫凳怯芍胁撞阍斐傻模裕缁岷臀幕硕源拥谌燃痘袢≈鞯既ㄒ岳匆丫氏殖鐾耆煌牟降鳌U饩褪俏裁词鄙校簿褪巧钚问奖旧淼谋浠攵哉眨幽鞘逼鹨丫涞酶庸憷⒏映渎盍ΑO啾扔谧畹徒撞阌幸馐兜匚す呃胁撞憔吞乇鹣缘糜肷憷吹匾妆洹⒉话卜郑杂诘蹦持忠蛩匾徽忌戏缇鸵グ艿纳钚问嚼此担芴迳洗τ诤鲜实奈恢谩R蟛欢媳浠慕准队敫鋈恕蛭堑难杆俜⒄故顾潜缺鹑烁健谑鄙兄蟹⑾至丝梢允顾歉孀约耗谠诔宥亩鳌!逼朊蓝骸妒鄙械恼苎А罚幕帐醭霭嫔纾2001,第88~89页。齐美尔敏锐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借助时尚波澜壮阔的演变,中产阶层为自身的发展潜力找到了合适的表达语言,在这里,苦于表征渠道的中产阶层群体旺盛的创造力,以及时尚富于变幻的表现力,都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而休闲生活无疑是时尚推演的最佳展示地,自然也成为中产阶层自我表征的关键场域。
  4标签的传递:再生产的惯习
  与齐美尔侧重形式化分析不同,出身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布迪厄虽然同样“把文化符号分析和社会等级(阶级)分析结合在一起”,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40页。但他更侧重的是实际社会当中阶级生发与传递的真实的运作机制。布迪厄以法国中产阶层为个案,从休闲文化生活的角度具体深化了标签的区分逻辑。他借助社会“实践”和“惯习”的概念,对阶级、阶层等客观结构与休闲、消费等个体行动之间的运行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布迪厄认为:“与某一特定阶级的存在条件相关的制约因素产生了惯习,即持久的系统、可转换的性情倾向、预置的被结构的结构作为结构中的结构起作用,也就是作为生成和组织实践以及再现的规律起作用……惯习客观上是‘被规范的’和‘符合规则’的,而不必作为遵循规则的产物,它们可以不用成为一个指挥家的组织行为的结果,而被集体地演奏。”皮埃尔·布迪厄:《实践的逻辑》,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0,第53页。这种类似于结构的“惯习”使得抽象的阶级概念得到了具体的表达。
  

西方中产阶层的休闲逻辑(3)
在布迪厄的理论中,实践的策略保障了行动者主体的能动地位。“韦伯视为具有特殊生活方式的地位群体的那种东西,在布迪厄眼中绘制出了以阶级为基础的格位,在这里发展的条件是由统治阶级支配的,而人们(个人和群体)使用了所谓‘区隔策略’去获得他人对自己价值的承认。”约翰·霍尔等:《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2000,第186页。这种区隔的象征性逻辑自然为那些占有广泛文化资本的人提供了“对其物质利润和象征利润的庇护”,即在阶级分层社会当中的有“保障的利润份额”。包亚明主编《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196页。通过布迪厄的研究我们发现,休闲生活不仅是中产阶层外在的标签,它还隐含着中产阶层发展的组织机制。
  5标签的结构化:“定位实践”与制度
  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Duality of Structure)理论虽然并非纯粹的休闲或阶级理论,但将其引入休闲研究不失为一项有意义的尝试。该理论克服了传统休闲社会学理论参见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王雅林、董鸿扬:《闲暇社会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加藤秀俊:《余暇社会学》(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吉恩…巴梅尔、雷…锶…伯勒斯巴梅尔:《休闲与人类行为》(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一番ヶ瀬康子ら:《余暇生活論》(枺河徐抽w,2003)等书。中社会阶级结构与个人休闲行为之间缺乏统合的不足,提醒我们以融合的、组织的视角来看待个体的休闲行动。对此,斯托科夫斯基(Patricia AStokowski)的结构性休闲社会学理论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认为就个人行动与社会结构的相互影响而言,“休闲活动、关系和目的不仅会重复社会结构且有可能因他们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出现而改变社会结构。同样地,社会结构也会在数方面影响行动……广大的社会社区、市场、组织和国家藉着增强条件、规则、可接受的休闲行为和选择的界限而有助于休闲的制度化。休闲的社会重要性在于所有层级的常例和组织间关系的型态化,和在整个组合层级和其间的互动。” 帕特里夏·斯托科夫斯基:《休闲社会学》,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6,第195~196页。
  与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相似,在结构二重性理论中,社会系统的部分结构性特征被看作重复实践活动时空伸延的组织体系,概括为“定位实践”的关系。行动者的位置代表着某种社会身份,“一种社会定位需要在某个社会关系网中指定一个人的确切‘身份’,这一身份成了某种‘类别’,伴有一系列特定的规范约束。”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第161页。共同在场的社会特征以身体的空间性为基础,同时面向他人及经验中的自我,颇似戈夫曼角色理论中作为“‘集体表象’和独立事实”的“前台”。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第27页。社会总体再生产中包含的最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特征称作“结构性原则”;而时空伸延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称作“制度”。安东尼·吉登斯,同前引书,第80页。它标示的不是静态的社会组织的形式,而是指由某一个团体的绝大多数成员进行或认可的处于动态之中的实践活动(参见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第298页)。
  休闲行动是个体行动流的一部分,从而带有不同时间向度序列特征的“流”构成了制度化趋势及社会系统再生产中的结构化特征:作为日常重复性的生活实践活动,它构成了日常接触的例行性特征,并通过不断的重复逐渐形成休闲行动的区域化特征;而从“生存时段”这个时间流角度来说,个体的休闲选择得以与各自的生命历程筹划及地位角色定位相联结;将时间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开去,伸延到结构化的虚拟性秩序层次,即从制度性时间的角度,我们便可以捕捉到群体休闲行动的选择取向在社会总体发展脉络中的结构化特征。因此,这一理论对我们超越传统的客观社会结构划分,从阶级发展趋势的角度把握中产阶层休闲问题大有裨益。
    生活政治的兴起与“新中间分众”
  今天,西方的消费社会被视为一个没有固定身份团体的社会,个人的休闲选择也超越了传统语境中的空闲、休整概念,而演变为自我证明的生命体验。不仅如此,“政府和社团的介入将使休闲活动上升为一种改变人类本性的途径”,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第71页。吉登斯的关注人类自我实现的“生活政治”概念也与此相通。参见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鲍曼同样认为,社会身份的确定性已被现代性以强制和必需的自决权所取代,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即他的社会定义,已不再是拥有状态,而是成了存在状态。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不再是外来的礼物。(正如让…保罗·萨特的著名评断:生来就是一个中产阶层的人是不够的——必须一生都是一个中产阶层的人。)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三联书店,2002,第182页。休闲因此成为“追求感觉的人”的“自我有组织的策略”, 同上引书,第310、257页。开始取代涂尔干时代社会分工基础上的功能组织形式。
   txt小说上传分享

西方中产阶层的休闲逻辑(4)
日本社会学家今田高俊则从“地位政见”向“质量政见”转变的角度论述了后现代社会阶层属性的变迁。他运用日本的实例,分析了中产阶层内涵的演变,并创造出“新中间分众”概念。所谓“中间分众”,是指那些在拥有层面上具有大众取向,而在存在层面上却排斥大众取向的中间阶级,今田高俊编《ポストモダン時代の社会階層》,《日本の階層システム5 社会階層のポストモダン》,枺┐笱С霭婊幔2000,第26页。这是一个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的“新中间大众”相对的概念。“新中间大众”的提出者村上泰亮用以指代已经实现基本富裕的日本社会里在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趋于同质的广大阶层群体;村上泰亮:《新中間大肖螘r代》,中央公論社,1987。今田的“中间分众”的意思则是:“中间大众分解了,细化为从社会参与、志愿活动中寻找生存方式的人、将休闲作为生活意义所在的人、从消费中寻求自我认同的人等等,无法再保持均一的生活方式。”今田高俊,同前引书,2000,第32页。 今田认为,后现代社会重在消费而不是重在生产,人们为差别动机(distinctionmotive)或差异动机(differencemotive)所驱使,旨在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高坂健次主编《当代日本社会分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26~27页。这种注重生活质量的“差异”动机成为我们理解今日阶层问题的关键。现代大众消费社会中,这种“差异”动机的日益普遍化,使得阶级阶层的传统定义标准发生改变,除收入、职业等客观界定指标,休闲生活方式亦成为重要的评判标准。对于原本就视休闲为地位标签的中产阶层而言,休闲生活的区分意识愈加得到强化,与此同时,传统的中产阶层结构边界逐渐模糊,中产阶层的自我认同也越来越难以依赖某种特定的职业身份或收入标准,而泛化成某种价值标准化的象征性媒介,某种生活意识上的共享可能性。
   。。

中产阶层的崛起与休闲话语的流行(1)
以上对西方中产阶层休闲生活理论特征的回顾,为我们解读今日中国的中产阶层闲暇生活提供了参照。从中产阶层的产生渊源、发展历程与休闲生活的关系来看,中产阶层与休闲标签之间似乎存在着结构性的深层关联。但是,我们可否直接借助西方中产阶层休闲理论来建构中国的个案,剖析中国目前形成当中的中产阶层闲暇生活图景?中国中产阶层休闲行为的特征与中国社会的总体系统有何关联?在休闲生活选择中,中产阶层的成员如何实行自身的“社会定位”、又如何在此过程中展开“策略行为”并进一步将“区域化”的情境行动伸延到更广袤的社会时空?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应先了解中国中产阶层产生与发展的特殊背景,厘清“休闲”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真实含义。
    历史与转型
  对中国社会来说,“中产阶级”、“中产阶层”的字样几乎一直阙如。虽然对于处于王权与平民中介的力量,如“庶族地主”等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地主阶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