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孝经智慧 >

第22部分

孝经智慧-第22部分

小说: 孝经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文】
  孔子闲居,曾子侍候着。孔子说:“先王拥有最重大关键的道德,用来顺化天下;民众之间因此和睦,君臣上下没有怨恨。你知道这事吗?”
  曾子离开坐席,说:“曾参不聪敏,怎么足以知晓这事呢?”
  孔子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教化就从这里产生的。再坐下吧,我告诉你。身体毛发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接受来的,不敢毁坏损伤,是孝的开始。处世立身,践行道义,扬名于后世,而使得父母荣显,是孝的终极。孝,开始于事亲,中间在于事君,最终在于立身。《大雅》说:‘不要忘记你的祖先,要修炼那德行。’”
  【讲读】
  《孝经》,是关于孝、孝行、孝道的经典阐述。《孝经》通过孔子与其弟子曾参的问答,对孝的理念、历史、作用、价值、意义等做出了深广的系统的论说。
  旧题西汉孔安国《古文孝经序》中云:“《孝经》者何也?孝者,人之高行;经者,常也。自有天地人民以来,而孝道著矣。上有明王,则大化滂流,充塞六合。若其无也,则斯道灭息。当吾先君孔子之世,周失其柄,诸侯力争,道德既隐,礼谊又废。至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乱逆无纪,莫之能正。是以夫子每于闲居而叹述古之孝道也。”——这里带给我们许多古人解读的信息:一是之所以叫《孝经》,“经”就是经常的意思,孝道是自有天地民众以来就已是常具常有的了。二是,孝道虽是经常的,但是不同时代的命运是不相同的,有圣明之君则孝道大行,无圣明之君则孝道灭息。三是,所以有此《孝经》之作,是因为孔子目睹社会的道德沦丧的现实,有感而为之的。
  再看旧传郑玄《孝经序》云:“夫孝者,盖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若无孝,则三才不成,五行僭序。是以在天则曰至德,在地则曰愍德,施之于人则曰孝德。故下文言‘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三德同体而异名,盖孝为百行之首,经者不易之称,故曰《孝经》。”(见胡平生《孝经译注》,中华分局)——这里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了《孝经》的名称:一是道德贯通于天、地、人三者之间,天之德行就是“至德”,地之德行就是“愍德”,人的德行就是“孝德”。二是,上天常明,大地常利,人的孝道当长行。三是,“孝”之“经”就是不该改易、变易、移易的。这些古人的解读也可以从某些方面给我们提供许多的启示。
  再说,《开宗明义章》是第一章,是对《孝经》进行总的说明,是全书的纲领、总论,所以称为“开宗明义章第一”。
  事有本,本有宗,宗有旨;“开宗”,即是启事之本,发本之宗,阐宗之旨,也就是开启阐发《孝经》的宗旨。“明义”,就是阐明义理。《十三经·孝经注疏》里宋代邢()曰:“《正义》曰:开,张也;宗,本也;明,显也;义,理也。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也。”后世流传的成语“开宗明义”,出典就在《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2)
人们也许会觉得奇怪,今人所谓的一章,篇幅不小,但为什么此仅是一段语录。“章”字,《说文》:“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音乐一曲完了叫一章,所以此字的结构是由“音”和“十”会意;“十”是十进制数的最后一个数字,完成一个周期。所以一个意义相对完整的语言片段也可以称为章。比如《老子》字数仅五千言,但是却分为81章,也就是这样的情况。
  一、历史镜头的重现
  仲尼,是孔子的字。曾子(公元前505~前436年),就是曾参,孔子的弟子,字子舆,尊称为曾子。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对孔子的思想有精深的理解。
  “居”,《注》:“闲居。”此《注》,即是唐玄宗的御制的《孝经注》。本书后文所说的《注》,均指唐玄宗的御注《孝经》,收录在《十三经·孝经注疏》里。
  “居”,“闲居”,是指安闲居家,即是一种避开众人而居的情况。比如《礼记·孔子闲居》:“孔子闲居,子夏侍。”陆德明《释文》:“退燕避人,曰闲居。”“侍”,《注》:“谓侍坐。”曾子坐在坐席上陪侍、侍候着。
  这里再现了孔子与弟子曾子对话的情景,而主题是关于孝的问题。孔子是用启发式诱导曾子,向他提问先王的“顺天下”的“至德要道”,是否知道?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注》:“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言先代圣德之主,能顺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则上下臣人和睦无怨。”
  “先王”,上古贤明君王、先代圣德之主。比如尧舜禹,商代汤王,周代文王、武王等。“至”,最高。“要”,关键。“用”,因,因此。“汝”,宋代的岳珂本作“女”,下文同;“女”、“汝”相通,“你”的意思。
  孔子把孝道升华为先王的至高的德行、关键的道理,指出用此来顺治天下,便会使得民众和睦,君与臣民之间没有怨恨。
  曾子“避席”,郑玄注本作“辟席”,“避”、“辟”相通。曾子很尊敬夫子,谦下地从坐席上站起来,站到一旁,说自己鲁钝不知。《注》:“《礼》:‘师有问,避席起答。’敏,达也。”
  于是孔子向曾参讲述了“孝”的要义,师生之间展开了一场交谈。有意思的是,在谈话中,孔子还没有忘记叫站起来“避席”的曾子再回去坐下来,然后对他再行讲说。孔子说:“复坐,吾语汝。”孔子大教育家的和蔼可亲的风采也跃然纸上了,而弟子如沐春风地聆听孔子教诲也宛如就在眼前了。
  孔子有一种智慧,传道则必得其人。《论语·卫灵公》:“子曰:‘可以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向曾子系统地阐说孝道,传孝道于曾子,就是既不失言,又不失人的智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曾子本身就是个大孝子。
  魏源于此有深论,说:“抑又考古今言孝者,推舜为大孝,武王、周公为达孝,曾子为至孝。然曾子得曾以为之父,春风沂水,舞雩咏归,同为圣人之徒,各由狂狷以造于中行,其天伦所遇之境盖过于舜,而几同于达孝之周公。《孝经》‘严父配天’之宜,惟夫子以韦布享王祀,上及先世,足以当之,而曾子亦其邻几者也。《孝经》之传,专授曾子,意深矣哉!”(《孝经集传序》)此也是有见地之论。

开宗明义章第一(3)
二、孝是德本,教所由生
  1。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注》:“人之行,莫大于孝,故为德本。言教从孝而生。”
  孔子首先揭示,孝之所以重要与关键,其中最紧要的两点:一是孝为道德的根本。根本者,就是大树的根蒂,而这棵从人的心灵深处所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它的根子就是孝。
  二是教化是由孝而生成的。孝是人性道德之根,由此生成伸展出道德的枝叶、花朵,由此而硕果飘香也好,或由此涩果苦果也罢,一切均从根子上来。唯其根深,才能叶茂而花盛;唯其务本,才能本立而道生。
  古代有所谓伦理道德的“五教”,也称为五常之教,指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如《尚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古人认为,抓住这些教化,那么其余用来教化人的也可以推而知道了;在众多的道德教化中又以“五教”为最要,而“五教”之中又以孝为至要。
  2。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注》:“父母全而生之,己当全而归之,故不敢毁伤。”
  这条内容是说,自己的身体以及毛发肌肤等,都是父母给予的,不敢有所损伤,这是孝子的第一件要事。孔子又说过:“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这种理念,曾子铭记在心,且一生遵行,甚至在临死之前,还自豪、*地让弟子们看看自己手、足,没有损伤的身体,作了又一次示范性的孝道的教化。
  有意思的是,曾子的学生乐正子春又传承了老师的榜样,且又传递给自己的弟子。《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就记载这样的事情:
  乐正子春走下堂的时候,扭伤了脚,后来伤好了,但是数月不出门,仍旧有忧愁的脸色。门下的弟子询问:“夫子伤足瘳(,病好),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
  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吾闻之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忧色。”乐正子春也严格地遵行爱惜身体,保全身躯就是孝;不过乐正子春也显得有些“迂”,有点“愚”,太拘泥于举足移步之琐碎之处了。如果都像乐正子春那样的话,那么人生怎样去作出一番叱咤风云的事业来?
  其实孔子的话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其一,身体是行孝道的载体,没有这一载体,子女如何很好地奉养父母、孝敬父母?身体是行孝之本,因此要全之。二是,保全身体,不受到伤害,主要是指不要犯罪而受到刑罚,不要在与他人斗狠之中受到伤害,不要在声色犬马之中糟蹋生命,不要不爱生命不知节制,而早逝、夭折,死于非命。三是,保全好身体,还能为国家服务,当时是“事君”,这是孝的延伸。四是,保全好身体,还为了传宗接代。五是,对于保全身体,孔子是很辩证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为了闻道,可以朝闻夕死;面对着道义,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些才当是孔子所说的大道理。
  3。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开宗明义章第一(4)
《注》:“言能立身行此孝道,自然名扬后世,光荣其亲,故行孝以不毁为先,扬名为后。”《疏》:“又言孝行非唯不毁而已,须成立其身,使善名扬于后代,以先荣其父母,此孝行之终也。若行孝道,不至扬名荣亲,则未得为立身也。”
  孔子又提出更高层次上的孝道的内涵,那就是孝不仅是保全身体、不毁坏就行了,这仅是一个开始而已。在此之后,应该是立身行道,只有行道,才能立其身,从而扬名后世,光显父母。这就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后代要光宗耀祖,这是孝的终极目标了。反过来说,如果子女辱没先祖先宗,那就是最大的不孝了。
  4。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言行孝以事亲为始,事君为中,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观,故曰终于立身。”
  孔子又接着完整地揭示了孝的逻辑进程有三阶段:始——中——终。
  (1) 孝之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始于事亲”,这也是孝之“始”。“事”,是奉事、侍奉、服务的意思。从自己身体的保护、保全做起,从在家里奉事父母做起,这就是孝的起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