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重行官途 >

第305部分

重行官途-第305部分

小说: 重行官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一旦开放物价,物价就必然飙升,要停止物价飙升,就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增加供应,一个是限制物价。

    限制物价和改革精神相抵触,他们根本不考虑。增加供应不是那么快的事。华夏国开放了十几年之后,货物供应大幅提高之后,才废除物价双轨制,就这样还引发了89动乱。而俄罗斯一开始改革就放开物价,这就必然导致了物价不停地飙升,卢布就越来越不中用。它实际上已经不能算是真钱。一种一年贬值1000的货币,一个季度(92年第一季度)贬值900的货币,谁也没法把它当作真钱。

    这个时候,市场必然要垮台。而且更糟糕的是,人们需要真钱。因为人们不能不储蓄。人们总不能把刚到手的钱,马上全花了,不为明天或者明年着想。

    盖达尔对于俄罗斯的居民储蓄,抱着敌对的态度。改革带来的贬值,使居民的储蓄突然间化为乌有,他一点也不在乎,还公开宣称,俄罗斯政府对人民储蓄不会作任何补偿。好像是因为这些储蓄本身,也是苏联遗留下来的老废物,应该彻底废除。

    结果人们根本就不敢要卢布,人们就被迫去找真钱,米元是真钱。实际上人民币也是真钱。但是人民币只在华夏国国内是真钱,塞浦路斯不认得它。所以俄罗斯人认准了米元和马克。他们要米元马克,不是为了买进口的东西,而是因为那是真钱。只有真钱才可以保值。他们根本也不把米元存在银行里,因为俄国的货币不真,使俄国的银行也就变得不真。你存进去的钱是不是能拿出来,谁也说不准。俄国人被迫把钱放在自己的袜子里。每天晚上秘密地数一遍,因为只有这钱才能在以后换吃的,卢布只能糊墙。

    也就是说,书呆子盖达尔的货币理论,根本就是反货币理论。他用涨价把卢布变成了糊墙纸,从而消灭了卢布,俄罗斯人只好拼命抢购米元。

    以前有个理论,叫作“劣币驱逐良币”,意思是坏的假钱,能把好的真钱,赶出市场。在流通领域是这样。人有了坏钱当然希望马上花了它,谁也不敢拿着它过夜。而好钱谁都舍不得花,都放在袜子里藏着。

    也就是说,在流通领域是坏钱驱逐好钱,在储蓄领域是好钱驱逐坏钱。俄罗斯人和全世界的人一样都要储蓄,所以人们对好钱的需求就非常大。一个俄罗斯那样的大国,如果储蓄全用米元马克,这个需求可不得了。据说俄罗斯人这几年一下子就吃进700多亿米金。加上逃到外国的,那就是将近三千亿美金。

    米金对其他货币的比值,这十年一个劲地上涨。俄罗斯的巨大需求,就是这种上涨的动力之一。这种需求纯粹是来自对卢布的不信任。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突然有一个主要货币――卢布,被消灭了,必须有另外一种货币补充它留下的真空,这种货币就是米金。

    卢布对米金的荒诞性的下跌,就是这件事的反映。卢布都不是真钱了,俄罗斯的市场当然也就要垮台。这是书呆子盖达尔的错误。

    但是不是书呆子的切尔诺梅尔金,干得和盖达尔一样糟糕。

    切尔诺梅尔金先生是钳工出身,一直在工业部门工作,非常实际,很有经验。但是他也干傻事。这说明到了俄罗斯的社会环境中,犯错误和是不是书呆子,并无直接关系。以至于不管什么出身的人,都要犯很愚蠢的错误。

    切尔诺梅尔金搞的是国家政府的老鼠会。什么叫老鼠会?就是高息集资。华夏国对这东西并不陌生。

    这种集资办法很简单,就是用高息吸引人来存款,然后用新钱还老钱。只要新钱能源源不断地来,就可能把老钱不停地还上。但是钱不可能源源不断地来,早晚有一天还不上。这就叫老鼠会。为什么叫老鼠会?可能是存钱的人都像老鼠,都想从这个勾当里捞一把。而且都想捞完就跑,自己千万别当那最后倒楣的,因为谁都知道到了最后一定是树倒猢狲散。我们知道,如今的所谓传销,也是这么一个勾当。这种鬼勾当,也居然能在全世界流行,可见人和老鼠的基因,有太多相同的地方。

    看看俄罗斯政府一连几年,从91年开始,在自己发行的有价证券上都干了些什么,或者说,他们都利用这些证券干了什么。

    91年到94年盖达尔把卢布搞黄了。并用这办法把俄国老百姓的存款全部吃掉,在93到94年的时候,盖达尔和邱拜斯把他们发行的私有化证搞黄了。从而让官僚集团把国有资产全部吃掉。

    96年到97年切尔诺梅尔金把国债搞黄了。从而让官僚集团把国内外投资者的钱吃掉。这回就连大亨的钱都被官僚们吃掉不少。因为这些钱全部是用来支付政府也就是官僚们的开支。这些开支通过各种途径,一部分让官僚们花了,一部分流入官僚的腰包。俄罗斯政府发行的有价票证,在七年之中,都变成了糊墙纸。用这些票证骗来的钱,都被官员私有掉。

    要是这两个人是在华夏国国内,赵华肯定会有生撕了他们的冲动。但是他们是在俄罗斯搞的这些动作,却让赵华非常兴奋。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让赵华在俄罗斯等国内有了下手的机会。

    更多到,地址
第二卷 龙起大成乡 第361章 阻击英镑
    第361章阻击英镑

    当然赵华还有行动在后面呢,那就是阻击英镑。

    1992年2月17日,欧洲共同体十二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个条约至今仍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公民福利等多方面内容,但关于欧洲货币联盟的规定是其中的核心,也是争议最大的部分。条约规定,欧共体(不久改称欧洲联盟)各国应当分三个阶段完成统一货币的工作,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强化当时已经存在的“欧洲汇率机制”,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第二个阶段是建立“欧洲货币机构”,负责协调欧共体各国的货币政策;第三个阶段是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并把“欧洲货币机构”升格为“欧洲中央银行”,为欧盟各国制订统一的货币政策。

    如果以上计划能够顺利完成,欧元将成为能够与美元相提并论的超级货币,欧盟十二国的资本市场将实现无缝接轨,资本流通的成本将大大降低,这非常有利于欧洲金融业的发展,欧洲的银行家和基金经理们有望从美国人和日本人手中夺回过去几十年丧失的大片领地。但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无法改变欧盟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所以只能是一个先天不足、命运多舛的条约。处于经济繁荣顶峰的德国主宰着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保守党执政的英国则陷于衰退的泥潭;南欧的意大利的经济形势甚至还不如英国。英国人显然知道,欧洲货币的统一只会加剧德国的经济霸权,甚至使“欧洲货币机构”变成德国中央银行的代名词,所以他们战战兢兢,疑虑不已。在签署条约的时候,英国要求欧盟各国承认它“有不参加统一的欧洲货币”,也就是说,当欧元在20世纪末建立的时候,英镑会继续存在下去,英国的中央银行也将继续制订货币政策。

    英国政府走的是一条前途未卜的折衷路线──如果不加入欧洲汇率机制(英国已经在1990年加入了这个机制),不参与统一的欧洲货币体系,英国就将被扔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大门之外,最终沦为边缘角色;如果在欧洲货币体系中涉足太深,甚至放弃英镑的独立地位,又无异于让英国成为德国的经济奴隶,并且使伦敦逐渐丧失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所以,英国只能小心翼翼地“部分加入”,一旦发现前方的水太深,还可以及时抽身上岸,重新回到“光荣孤立”的碉堡中去。

    从今天看来,英国政府的决策是基本正确的,但是时机选择的相当错误。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之前,英镑已经处于严重被高估的境地,这一方面是由于英国经济非常不景气,另一方面是由于英国已经加入了欧洲汇率机制,它的货币必须与马克等欧洲其他国家货币挂钩,在一定范围之内浮动。如果英镑出现异常的贬值或升值,欧洲各国中央银行负有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英镑汇率的义务。《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进一步强化了欧洲汇率机制,使英镑自由浮动的回旋余地更加狭小;所以,英国政府已经不可能通过英镑的主动贬值来刺激经济的发展,解救萧条中的英国工业。

    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之后,英镑与马克的汇率是这个数字无疑太高了。在两德统一之后,由于东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德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趋势,德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调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这又给英镑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面对德国中央银行的加息,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跟随德国的步伐,增加英镑利率,以维持英镑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要么筹集足够的资金,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买英镑,维持英镑汇率的稳定。两条路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加息,无疑将给英国低迷的经济加上最后一块无法承受的巨石;如果筹集资金稳定市场,英国政府和中央银行一时又拿不出这么多资金,只能向其他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借贷。一旦稳定市场的努力失败,英国政府必将巨额亏损,负上沉重的外债包袱。

    在当时的严峻形势下,英国最好的出路是说服德国降低马克利率,减轻英镑的升值压力,可惜德国人并不想帮英国人这个忙;其次是说服欧洲其他国家,暂时容忍英镑的贬值,等到英国经济复苏之后再让英镑回到正常的汇率浮动区间,可惜欧洲各国几乎不可能同意这种请求;再次是坚定不疑地主动加息,不惜以牺牲经济复苏为代价,先稳定住目前的局势,让全世界的金融投机家明白英国政府维持英镑汇率的决心,这样至少可以维持英国的信誉。但是,当时的英国保守党政府是不可能有这种魄力的,通过“宫廷政变”上台的梅杰首相完全缺乏处理复杂的经济问题的能力,他也因此在日后被人们称为英国历史上的最差首相之一。

    在英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对面,蜇伏着一群能量巨大却鲜为人知的金融投机家,他们来自一种叫做对冲基金的金融投资机构。年收入在20万美元以下的老百姓是不可能有缘认识任何对冲基金经理人的,因为他们只为富人和大机构管理财产;他们低调,他们很少对外宣传自己的业绩,而且他们也不承担一般金融机构的信息公开义务。他们可以买空卖空,可以从事风险极高的投机策略,可以以惊人的速度把资金从一种资产转移到另一种资产,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他们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精简的机构,一位天才的基金经理加上几个聪明的分析师就足以指挥一只数亿美元的基金,如果再加上几位优秀的交易员,这只基金就几乎可以制造任何风浪了。

    直到1990年代初,金融监管者都没有充分意识到对冲基金的能量;等到他们意识到的时候,一切已经太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