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民国投机者 >

第499部分

民国投机者-第499部分

小说: 民国投机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卫的心一下就落在肚子里了,裕仁这是以日本人常说的腹语暗示他们应该大举增兵,杉山元恭恭敬敬的答道:“请陛下放心,华北地区地形平坦,利于我军火力发挥,支那军人数虽多,但装备却差,与我军无法同日而语。”

“我军增兵华北,如果苏俄干涉怎么办?”那个神一样的人发出的声音依然软软的犹如妇人的手轻轻抚过房间。

“苏俄不会干涉,”外交大臣广田答道:“苏俄的目的是利用支那牵制我国,以利于其专心对付来自欧洲的威胁。”

裕仁轻轻点头当他还是有些担心:“那不过是陆军的判断,要是苏俄真的发动进攻,有什么应对办法吗?”

“如果是这样,那也没办法。”参谋总长载仁的答复显然让裕仁很不满意,他低低的重复道:“没有办法?怎么能没有办法呢?”

“陛下,不是这样的,我们在满洲的部队依然雄厚,依照他们现在在远东的军事力量来看,这种进攻是不存在的;苏俄要发动进攻,必须从遥远的欧洲调兵过来,没有半年的准备是不能地,而我们从支那调兵到满洲。只需要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上完全来得及。”杉山元急忙补充道。

“支那很大,皇军的力量有限,帝国的国力也有限,衫山将军。这场战争要打多长时间?”

“陛下,陆军省和参谋本部的意见是两三个月,最多三个月,占领华北以后,支那地抵抗就会崩溃。”杉山元信心十足。

至此裕仁的所有担心都得到完美的答案,他心满意足的拿起玉玺,盖在诶各奉上的增兵请求上。

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增兵华北。消息传出,日本各地民众沸腾了,无数少女捧着捐款箱在街头向路人请求捐款,三菱工厂的工人宣布自愿加班,延长工作时间,各地征兵点前排满长队,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前往中国参战。后援会。劳军团入雨后春笋般涌现,似乎胜利就在眼前。

参谋本部宣布从满洲增调关东军的第一旅团。第十旅团,朝鲜军第二十师团。以及相关地战车、炮兵与飞行团,立刻多头齐发。进军中国华北,接受日本支那驻屯军的指挥。准备参与教训中国的作战。

日本的战争机器开动了,中国的战争机器却停下来了。就在日本天皇裕仁在增兵令上盖上玉玺的当天,宋哲元从山东启程回北平,十六日抵达北平,北平浓烈的战争气氛让他很不舒服,火车站附近架满工事,城墙上堆满沙包,士兵在大街小巷巡逻,青年学生纷纷进入军营慰问。

“这是做什么,乱糟糟地,成什么样子!”宋哲元回到同仁堂军部,把军帽往桌上一摔就骂道。

秦德纯和参谋长张樾亭楞了下,宋哲元下车时神情就不对,他们都猜测是不是对目前地防御部署不满,没想到他是对北平的抗战气氛不满。

“绍文,不是已经与日本人谈妥了吗,怎么他们还在宣传战争?这不是火上浇油吗?”宋哲元松开军装地纽扣,走到风扇前,让灼热的风狂吹在身上。

宋哲元所说地与日本人谈妥了,是指十一日秦德纯与日本松井特务机关长谈妥的条件,双方达成三条协议:一、对于事件表示遗憾,并且约束部下不再发生类似事件。二、卢沟桥附近阵地改由保安队接防。三、彻底取缔抗日团体。

“军长,协定虽然达成,但前线地局势依然不容小窥,”秦德纯轻轻叹口气,这几年他一直担负与日本人周旋的使命,受够了日本人地气,也对日本人有更多的了解,卢沟桥事变一起,他就感到此事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参谋部拟定了两个作战设想,请军长定夺。”

张樾亭拿出两份作战计划送到宋哲元面前,宋哲元没有接,他示意张樾亭把文件放在桌上,张樾亭把文件放在宋哲元的办公桌上,顺手拿镇纸压在上面。

“打,打,就知道打,”宋哲元有些生气了:“这么多年了,我们二十九军走到今天容易吗?民国十九年中原大战,全军崩溃,我们缩在晋南,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到今天,我们有两省两市,全军十余万人,容易吗!”

“军长,”秦德纯大惊,宋哲元的态度显然是不想打,可这是他说了能算的吗:“日本人已经宣布增兵华北,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再说蒋委员长的电报你也收到了,他也要求我们做好的打的准备,警惕日本人的缓兵之计。”

“哼,蒋委员长,”宋哲元从鼻孔里轻轻哼出一声轻蔑:“绍文,你怎么就不明白呢?我们是在日本人和蒋介石的夹缝中生存,这仗打起来,无论胜败,我们都完了。败了自不待言,胜了呢?中央军必然进驻平津,我们也完了。所以不能打只能谈,伸手还不打笑脸人呢,只要我们表现出诚意,日本人就不会开战。”

求月票

求月票支持

接到起点通知,社区增加副版主,有意者请在社区留言。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一章 南京保卫战 第一节 “意外”的战争(五)

当天宋哲元就下令拆除北平以及北平周围构筑的防御工事,公开声明谢绝北平以及全国各地的捐款,第二天,他拜访刚赶到北平的新任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随后双方进行私下会谈,香月清司全盘否决以前的谈判结果,重新提出了七条要求,其中包括把反日的党政力量全部撤出平津,解散民间一切抗日团体,二十九军撤过永定河左岸,将卢沟桥交于日本控制等等,宋哲元均全盘接受。///

宋哲元的举动让香月清司非常意外,到北平之前,香月清司对二十九军还有些顾忌的,喜峰口之战立下的赫赫威名让日军上下很受震慑,二十九军将士也被视为抗日英雄,可今天宋哲元的表现完全颠覆了香月清司的印象,他提出的条件本来就是缓兵之计,根本没想宋哲元答应,可没想到宋哲元一口就答应了,这倒让他没了主意,结果还是特务机关长松井大佐给他出了个主意,就说东京不同意这个条件,发来新的条件,把加码再度提高,比如要求将宛平交出等等,同时要求宋哲元签订书面协议。

宋哲元在北平的举动让庐山的蒋介石和东京的日本内阁大吃一惊,双方立刻作出了不同反应,日本内阁的扩大派信心高涨,通过决议从日本国内再向中国增调三个师团,彻底解决华北自治问题。///

蒋介石没有收到宋哲元一个字的报告,他是通过特务处天津站的报告获知宋哲元的举措,这让他深为担心,他再度提醒宋哲元:“对于日本的要求,切不可以轻易让步,同时应将司令部尽快迁移到保定,集结军队以备不测。

第二天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上正式宣布解决卢沟桥事件四条原则。也即是中国政府的底线:一、不能侵犯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二、冀察政务委员会不能有任何不法地改变。三、政府任命地官员不得撤换。四、二十九军地防区不得变更。

同时蒋介石宣布任何超越这四条底线的协议中央政府均不会承认。更不会接受;蒋介石的态度十分强硬,他宣布:“卢沟桥事件发展的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此事件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地境界。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

这个谈话会是国民党邀请社会各界名流其中包括北大教授胡适,上海闻人虞洽卿,不过天津化工大王吴蕴初,上海的机器大王颜耀秋等人就没来,甚至连张静江都没来,蒋介石让戴笠去打听。戴笠很快就回来报告说这些人全部在搬迁工厂,重庆卢作孚、上海虞洽卿的船队集中在江浙各地,大规模的拆迁工厂到四川。蒋介石明白这又是庄继华指使的,看来他的判断是战争不可避免,他心中立刻揪得紧紧的。

谈话会结束后,蒋介石下令除了孙连仲地二十六路军划归宋哲元指挥外,庞炳勋的四十军和商震的三十二军也划归宋哲元指挥。

但宋哲元拒绝了,孙连仲地部队在石家庄受到二十九军的阻拦,要求他们停止前进,退回原防;从甘肃调来的汤恩伯十三军和关麟征二十五师,在察哈尔边界受到刘汝明部的阻拦,坚决拒绝他们进入察哈尔。

接到报告的蒋介石在庐山再也待不下去了。他匆匆与刚赶到庐山的周恩来进行了一次短暂的谈判后就邀请周恩来赴南京继续谈判。

在九江登上准备好的轮船后。蒋介石默默的看着沿途江面上来往穿梭的轮船,心情十分复杂。杨永泰站在他地身边,而戴笠则在更远一点地地方。

“那是民生公司的船吗?”蒋介石指着不远处过去地一条轮船,那条船上装着的货物显然十分沉重,吃水线压得很深,没有被帆布覆盖的部分显然是机器之类的东西。

杨永泰眯着眼看着那条轮船,由于距离比较远,他没看清上面的字,他忍不住叹口气:“老了,老了,委员长,我没看清那上面写的什么。民生公司的船都以民生江山四字开头。”

“民生江山?卢作孚好大的气魄。”蒋介石没有回头语气平淡:“畅卿,你说这次日本人会让步吗?”

杨永泰默默的想了会,他扶扶鼻梁上的眼镜:“恐怕很难,委员长如果硬顶,恐怕战争不可就避免。/”

“让步,”江面上吹来的风带着丝丝水意,很是舒适,可蒋介石声音充满苦涩:“说实话,我想拖,我想再拖五年,至少拖到明年,文革给我的报告说西南开发还需要五年才能完成,还有很多装备不能大规模生产,军队整编也还没有完成,可是这步我能让吗?让得过去吗?”

蒋介石的心情十分复杂,如果不让步,那就只有迎战。杨永泰看着蒋介石的背影,他理解蒋介石的难处,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无论那个结果是什么都将付出巨大的代价。让步,那就意味着南京政府倒台,国民风起云涌的抗议怒潮将浇灭国家统一的曙光,蒋介石将被钉在卖国贼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迎战,中日之间国力的巨大差距,将让国家民族付出巨大代价,更主要的是一旦让步就很可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日本人不可能停下脚步,他们会继续前进,下一个目标是那里,张家口、石家庄,抑或太原?谁也不知道。“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决死一战。/”杨永泰在卢沟桥事变刚爆发时还希望以让步来换取妥协,可这几天他也想明白了既然躲不过,那就只有战。

“宋明轩看来没看懂,他以为让步妥协日本人就会放弃进攻,实际上日本人寻找这样的机会已经很久了,这几年,宋明轩与日本人周旋,在华北自治问题上始终不肯松口,日本人等得不耐烦了。”杨永泰叹口气:“委员长是不是再给他下个命令,要不然让汤恩伯和孙连仲不要管他们。”

“不行,”蒋介石思索片刻后说道:“抗战需要团结全国的力量,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起内乱,日本人会给他教训的。”

停顿一下,蒋介石有些落寂的说:“现在我们比九一八时好多了,那个时候全国都在要求宣战,可那时根本没有战的力量,现在看来,文革的眼光确实长远,这事又让他说中了。民国21年他对我说,全面战争快则五年,慢则八年,所以他要去四川搞西南开发,搞军事工业。算算看,这不是才五年吗。”

“还好,重庆的兵工厂基本走上正轨,虽然还不能完全满足抗战需要,也勉强能满足战争需要。”杨永泰对重庆的了解恐怕比蒋介石更多,不过他对庄继华的有些做法还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