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破解百年石油大战迷局:石油阴谋 >

第5部分

破解百年石油大战迷局:石油阴谋-第5部分

小说: 破解百年石油大战迷局:石油阴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这个油田,成立了英波石油公司(Anglo…Persian Oil pany,即后来的英国石油公司),伯马石油公司拥有该公司97%的股份。
  在英波石油公司与荷兰皇家壳牌集团达成一项短期协议之后,荷兰皇家壳牌集团首席执行官德特丁决定要收购英波石油公司。查尔斯·格林韦(Charles Greenway)是英波石油公司的新任常务董事,他强烈反对这一想法。除了希望保有其对公司的控制权之外,格林韦个人还讨厌德特丁,他认为他的竞争对手是“非英国人”(他是荷兰人),意思就是荷兰皇家壳牌集团是不可信任的。
  格林韦不仅引起了人们对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可靠性的担忧,他还向丘吉尔提出了一种新思想,据推测,这是首次赋予石油军事意义的一种思想。丘吉尔下令开展一项有关政府接管英波石油公司经营权的可行性研究,负责这项可行性研究的调查团从波斯返回时,带来了一份极为有利的报告。尽管波斯不在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范围之内,但它极为接近东印度地区,距离印度很近,足以把部队迅速派遣到那里。丘吉尔允许海军部购买英波石油公司的控股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为人知的石油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场彰显石油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战争,随着战争的展开,其军事意义变得越来越明显。在1918年之前,法国军队每月使用石油万吨,英国每月使用石油万吨,美国每月使用石油两万吨。战前,法国每年进口40万吨石油,但到1918年,它每年不得不进口100万吨石油。
  石油并不只是海军舰队的必需品,在欧洲和中东战场上,到处都需要石油。燃油卡车取代了马匹,用于运送军人、武器和供给物资。卡车不但速度快,而且效率高。马匹对军队来说是一种负担,马的食量是士兵的10倍。这种新型燃油汽车需要储存的燃料相对较少,内燃机后来使新型战争武器(如坦克和飞机)成为可能。
  随着战争的推进和获得石油的难度不断增大,人们日益意识到了石油的重要性。1915年3月15日《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上有篇文章这样评论:
  财政大臣说“这是一场工程师的战争”,他是对的。目前正在世界各地进行的这场规模巨大的战争中,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能看到工程师的影子。工程技术已经不再是一种辅助,它已经成了战争的主要特征,而且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即“见证人”在对其机械牵引力在该大陆发挥作用的描述中认为,把眼下正发生的战争称为“汽油战争”最合适。要把它称为“石油战争”可能会更准确一些,因为这种说法还把舰队包括在内,舰队包括很多最大的舰船和最小的舰船,如超级战舰和超级潜水艇。
  同盟国依靠从国外进口石油,主要是从美国标准石油公司进口,不过也有部分石油是由荷兰皇家壳牌集团从中东地区进口的,但1915年2月,德国海军的潜水艇曾经把商船作为攻击的目标,因此,这些石油来源就被切断了,因为石油公司不愿意拿它们的油轮去冒险。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和荷兰皇家壳牌集团都开始将其石油销往远东地区,而不是欧洲地区。战争双方的石油都快要耗尽了。
  德国自己没有石油,战争期间使用的石油多半来自罗马尼亚的油田。罗马尼亚不仅拥有肥沃的农场,还是仅次于俄国的最大的欧洲石油生产国。1906年,《东方快车》(Orient Express)杂志上刊载了一篇文章,一位旅行者这样写道:“列车穿过玉米地、向日葵地和昔日留下的一组组高高的石油井架,最后到达布加勒斯特。”
  1916年8月19日,罗马尼亚对德国和奥地利宣战,迅速派遣军队穿越边界赶往特兰西瓦尼亚,希望收复特兰西瓦尼亚和其他领土。德国声名显赫的两位将军麦肯森(Mackensen)和法尔肯海因(Falkenhayn)麾下的德国部队迅速进入这个国家,并为其尚未准备充分的军队规定了行军路线。1916年12月6日,布加勒斯特被占领了,罗马尼亚宝贵资源的控制权落入了德国人之手。
  当英国看到罗马尼亚即将沦陷,认识到了普洛耶什蒂油田(Ploesti oilfields)的极端重要性,他们便蓄意破坏油田,点燃或者放掉了大约80万吨汽油。1917年10月,罗马尼亚驻美大使康斯坦丁·安格尔苏(Constantine Angelscu)谈到罗马尼亚的损失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被迫破坏了罗马尼亚的油井——它们价值数亿法郎,还破坏了我们的粮仓和工厂,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防止它们落入侵略者之手。”
  德国主要通过战争手段统治罗马尼亚,并且疯狂地开发罗马尼亚的资源,尤其是那里的油田,这占了德国战果的很大一部分,不过,几乎一直到战争结束,德国人都没有使这些油田恢复最大产能。
  英国和法国也有一段时间受到了石油的束缚。荷兰皇家壳牌集团的德特丁是第一个给同盟国带来希望的人。也许是希望分享英波石油公司在波斯的石油勘探特许权吧,1915年他向英国政府暗示,他愿意把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变成一家由英国控制的公司。
  德特丁开始以成本价把石油卖给印度政府,条件是印度铁路要允许伯马石油公司把石油运往西部战线。他还把荷兰皇家壳牌集团总部从海牙搬迁到伦敦,自己也加入了英国国籍。从1916年开始,英国政府开始考虑把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变成一家英国公司而不是一家荷兰公司的各种方案,甚至考虑将其与英波石油公司合并的方案,但这些想法均未付诸实施。
  然而,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石油供应发挥了真正的作用。战争期间,美国公司(主要是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石油供应量占同盟国燃料需求的80%。
  1917年,同盟军领导人是那么急于得到石油,他们向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求助并告诉他,如果没有石油,他们将会在战争中战败。法国总理在给威尔逊的电报中这样写道:“如果汽油供应不足,将会立即导致我方瘫痪。”在威尔逊的施压下,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同意开始向欧洲同盟军供应石油,不过是有一定条件的,它要求赔偿所有被德国海军潜艇击沉的油轮,并要求归还在战争初期被没收的那些油轮。
  与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签署的这项协议对同盟国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这项协议刚好是在德国的石油即将耗尽时签订的。在没有海上石油供应的情况下,德国一直依赖于俄国和罗马尼亚的石油供应,但法国巴尔干战役切断了这些石油供应线。1917年,当土耳其占领巴库油田的时候,德国的石油供应几乎完全被切断了。
  战后,英国外交大臣柯曾阁下(Curzon)说,同盟国是“乘石油之浪漂向胜利”的。
  

欧洲国家为什么在中东地区开战?(1)
历史学家提出了一个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问题:当时战争的主战场在欧洲,为什么中东地区却备受关注呢?20世纪以前,欧洲列强对整个中东地区几乎毫无兴趣。事实上,“中东”一词首次使用是在1902年。不可思议的是,该地区引起了那么多关注,造成了那么多人员伤亡。看起来似乎是在1916年年初石油短缺之后,英国才将其注意力转向了波斯和伊拉克。在战争结束时,英法两国陷入了外交僵局,这表明,两个国家都在各自筹划夺取油田的控制权。
  当波斯发现石油的时候,该地区对世界大国来说就有了更重要的意义。从旨在使其利益合法化的各种条约来看,英国想要控制波斯和摩苏尔(现在伊拉克境内)的意图变得明显了,而法国的这种意图稍弱一些。
  1913年,英国和奥斯曼帝国就其各自在*半岛的利益范围签署了一项协议。任意画了一条线,作为奥斯曼帝国在*半岛上势力范围最东边的标记,后来因为这条线在地图上的颜色为蓝色而被称为“蓝线”。1914年3月,添加了“紫线”,把蓝线的南端与*半岛西南部奥斯曼帝国的边界线连了起来。这些线将英国与非英国的势力范围划分开来,这实际上是英国强加给软弱无能的奥斯曼帝国政府的。
  战争爆发的时候,英国和奥斯曼帝国成了敌人,宣布《英奥协议》无效。奥斯曼帝国在战争一开始就控制了石油储量丰富的摩苏尔油田,在德国的支持下参战,伦敦立即向巴士拉城派遣了一支战斗力强的军队,军队成员主要是印度士兵。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数量不明,但它与德国结盟,对英国在埃及的殖民地构成了极大威胁,甚至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地也是极大威胁。
  这一行动还旨在保护长达138英里的英波石油公司的输油管道,该管道铺设于1911年,从马斯吉德苏来曼油田到阿巴丹(二者都在波斯境内)。尽管威胁到大英帝国,但出现在中东地区的英国(和法国)部队却似乎与该地区的威胁不相称。这次行动的真正动机很可能是为了摩苏尔油田的石油,这也许正是英国想独占的东西。
  “这应该是一次穿插表演,”斯蒂芬·佩尔蒂埃(Stephen Pelletiere)在他的《伊拉克与国际石油体系》(Iraq and the International Oil System)一书中写道,“然而,英国几乎经常活跃在这个舞台上。此外,英国在中东地区所实施的军事行动是不容忽视的。丘吉尔的想法是用很多小舰队猛攻达达尼尔海峡,但这一战略失败了,丘吉尔接下来的一个想法是从陆地夺取可以俯瞰航线的制高点,但也失败了。大约有4万同盟军为这次惨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大多是殖民地居民。人们想知道,丘吉尔和劳埃德·乔治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人们给出了很多种解释,但只有一种解释有一定的分量,即英国决心要控制这一地区,原因就是为了该地区的石油。”
  从黑海和地中海之间的加利波利悬崖峭壁之上可以眺望达达尼尔海峡。达达尼尔海峡是一条狭窄的海峡,把欧洲与亚洲分割开来,它过去是从高加索地区向欧洲运输巴库石油的路线。1915年,加利波利战役造成了20多万人死亡,其中很多人都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团。英国政府丧失了入侵必胜的信心,派遣的军队太少了,因而未能击退土耳其人,英军只好撤离。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欧洲国家为什么在中东地区开战?(2)
英国还是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鼓励当地*居民反抗奥斯曼帝国占领军。他们进行了两次秘密谈判,但这两次私密谈判的内容是相互矛盾的。他们一方面同麦加的谢里夫·侯赛因(Sharif Husayn)谈判,承诺战后支持*独立,以此换取当时*反对土耳其。这是1962年大卫·里恩把《沙漠枭雄》(Lawrence of Arabia)拍成电影时讲述的故事,这部电影由彼得·奥图尔主演。甚至在和谢里夫会谈期间,英国都坚持巴格达和巴士拉必须是英国的利益区,在亨利·麦克马洪写给谢里夫的信中说,用“特殊的行政协议”来“捍卫我们共同的经济利益”。然而,1916年,英国和法国两国签署了《赛克斯—皮科协定》(Sykes…Picot Agreement),共同瓜分了这一地区。
  美国控制的地区就是如今的约旦、伊拉克以及今天被称为“以色列”的海法周边地区。法国得到了东南部的土耳其、北部的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英国和法国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