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传-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母也站了起来,她走近王莽身边,拉着他的手臂语重心长地说。
“儿知道。娘您放心。不仅为皇上,不仅皇后,也是为天下百姓,我会好好珍惜这次机会的。孔子说过,一个大同的世界,这需要每个人都付出些努力,才可能干成这一番事业。这样的机会,您放心好了,我会珍惜,会好好干的。”
王莽也认真地回答母亲说。
“你爹要还活着,他会多么高兴呢?他多希望你们能出人投地呀。”
王母这么一说,王氏眼眶热了,就流出了眼泪。自然,这是高兴和开心,同时也是对未来充满期待的眼泪。
“我去看看赵根回来了没有。”
大嫂也站起来说道。然后到厨房那边去。
冯姬正在厨房清洗碗筷。赵驹走过来找她说话。因为被王母派到长安去,这会儿他心里正闹别扭。他平时种地,自由惯了,并不喜欢直接受人管。
“赵驹哥,听夫人说要派你到长安去?”
毕竟年幼,冯姬不是太识趣,直接就问赵驹。
“哎。可不,包袱都收拾好了。”
赵驹摇摇头。很不满地说。
“怎么啦,你好像不开心……”
冯姬听出了他心里的不满。
“嘘。小声点哦。”
赵驹压低了声音说。
“怎么啦?”
冯姬果然就压低了声音。
“你知道吗?我真的不想去呢。”
“为什么?长安多好呀,干吗不去呢?我都很想去看看的。”
冯姬不明白。
“哎。要这样就不同,我就很喜欢去了。可惜不是呢。”
“为什么?”
冯姬还是不明白。
“一言难尽。长话短说吧,我喜欢冯姬妹妹烧的饭菜呢,到长安,那就没得吃了。”
冯姬给逗笑起来:“赵驹哥可真会开玩笑,到了长安,可就有更好的东西吃啦。”
“嘘——”
就在这时,他们听到了有人从里屋走过来的声音,赵驹就做了一个不要说话的手势。
“哎。赵根回来了吗?”
是大嫂走了过来。
“还没。”
冯姬回答她说。
“赵驹呀,公子准备要出发的了,你到前面去看看,准备一下,不知道要不要你跟去呢。”
大嫂对赵驹说。
“哦。好的。”
赵驹答应了一句,就到自己的房间拿上包袱,然后到客厅去。
“赵根怎么还不回来呢?”
大嫂说着,便到后院张望。没见到他的影子。大嫂便又回到厨房。
“你们刚才在聊什么?”
她问冯姬。
“没什么。我们只是在说他去长安的事。”
“就是这些吗?没有别的事?”
大嫂又问道。
“没有啦。我们没说几句。我觉得长安蛮好的。”
“赵驹看起来好像有点不高兴。”
“不会吧。长安这么好,我都好想去,能有机会到长安去看看,怎么会不高兴呢?”
就这时,赵根溜马回来,大嫂听到马蹄声,就走到后院:“你可回来了。都在等你呢。到前院去吧,公子准备要出发了。”
“我看马走得挺开心的,就多溜了一会。我这就去。”
于是,他拉着马,绕过房子到前院去。他是个老实人,对夫人们安排的事情,总是尽心尽力地去做好的。
“冯姬,走吧,你也到前院去吧。”
“哦。好的。”
冯姬放下手中的活计,就跟大嫂到前院去。
“到了长安,就尽快去探望一下王商叔。虽然他没有大伯那么亲切,但是,现在大伯不在了,王商叔就是咱王家的长辈,要孝敬、尊重他。”
王母仍然在叮嘱王莽说。
“我知道的。先到伯母那,然后再到王商叔家。”
“是呀。孝敬长辈,这是孔子的教导,一定不能忘记了。”
王莽从王氏手中接过包袱。
“阿驹,今天你就先不过去。以后再说。”
王母对赵驹说。
“哦。”
赵驹又有点不高兴了。
“地里的事情更重要一些,你们还是先抓紧时间,把地耕好了。”
“公子请放心,我们会把地耕好,努力争取得到好收成的。”
赵根对王莽说。
赵根牵着马,王莽翻身骑到马背上。
“娘,那我走了。”
“一路平安。”
王母对他说。
然后,王莽又跟妻子和大嫂告别。
“一路平安。”
她们说道。在她们心中,怀着美好的祝愿,也寄托着美好的期望。
王莽放马而行,但他心里面,仍然是牵挂着何莲的。所以,离家后,不是直奔长安的方向。而是走到河边,到他的野外小书房里。
河水,静静地向前流淌,他们曾经在河边,一块儿读书,一块儿谈笑。他们在一起的时候,那时光多么快乐。难道这一切,在将来不会再发生了吗?想起让她拿起树枝,一笔一画教她写自己的名字,那仿佛还是昨日的事情。何莲性格开朗,喜欢笑,笑声爽朗,很有感染力。笑起来时,脸蛋儿那个灿烂,似鲜花盛开时的模样。相对于何莲,王莽可就沉闷多了。他生性严肃,不是个会说笑的人。他们在一起,基本上都是他在给她念书,给她讲解。他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忍受得了。但她确实是令人喜悦的好姑娘,不仅长得漂亮,那明亮的眼神,有一种能鼓舞人的光彩。有何在身边,他内心就会感受到一股奋发向上的力量在奔腾。
但是,他们就这样地永别了,就这样,永不再相见,只留下心中一个记忆?很可能,就是这样了。今天是她出嫁的日子。她不会来了。前天他们相见,是她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但他没有把握住。她走了。
王莽想越过界河,到何家村找何莲,他知道,这准能找到她的。但是,当那一瞬间的的冲动闪过,他明白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就是要害人的,除了把人家的婚礼搞砸,还有什么意义?现在才去跟何莲说要娶她,有意义吗?算了。就当是一场梦吧。尽管那梦境并不虚幻,而是真真实实地存在过。
王莽下了马,一手牵着缰绳,然后弯下腰,捡起何莲曾摆在石桌子上的那枝枯黄了的花,又再放回石子上。这朵花已枯黄了,它的花瓣会在什么时候全掉光呢?不知道。也许会很快。但是,这儿,他们两个人都不会再来了。
王莽重新骑上马。两腿微微夹一夹马的肚子。走吧。到长安去。那马儿很有灵性,在感受到王莽两腿的压力后,也不犹疑,撒开四腿,就向着长安的方向直奔而去了。
2010.1.16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人降生于世上,从幼年开始长大起来,至盛年,期间有多少波折、多少欢乐与悲哀,多少荣耀与耻辱呢?短短几十年,人就这样来了世间一趟,最终要面对的,是老去、而后死亡。
人衰老了,谋生能力就近乎丧失。这是一个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孔子曾对自己的学生子游感叹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生存,是人的自然权利。若是尊重人的生存,就不仅是尊重这项权利,更在于保障这项权利。是壮有所用,老有所养。在孔子的心目中,这个问题应作为社会问题来处理,人人树立起互助精神,使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会被社会抛弃。使社会的关爱,惠及它的每一个成员。
对孔子的思想,孟子是更进了一步,孟子对梁惠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养老不仅是一个个人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所以才会有下一句,“天下可运于掌”。孟子的话不是对老百姓说的,而是对政治家说的。可见在他的意识中,养老不仅是子女的责任、老百姓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
而从人的自然权利出发,这两位圣贤对养老问题的社会化解决,与现代西方的解决方法是不一样的。西方喜欢让老人家集中在一个村落里居住,比如养老院之类的,一个暮气沉沉的村落,没有生气,只是比一些把老病的、没有了希望的人扔去喂鸟的民族有所进步,但本质上仍是离弃。两位圣贤推崇四世同堂、四邻关爱,是更自然、也是更人性的。
西方人说爱,中国人说爱,但却是两种有着不同文学内涵的爱。在基督教时代的中世纪,西方人说爱,更多地是与牺牲联系在一起。爱,就是为所爱的牺牲。现代西方人有所改变了,把爱与欢乐联系在一起。爱,就是欢乐。而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是把爱与责任联系起来的。爱,是责任。爱你的父母、爱你的子女,爱你的情人,都意味着是对他们的责任。
汉武帝废除了世袭制,是废除了制度上的保证,但在皇家的角度上,没有一刀切地完全禁止。其中一个原因,是养老和扶幼的需要。王凤出殡后,他夫人今后的生活怎么办?他的几个年幼的儿子怎么办?汉成帝封王襄为阳平侯,让他承袭自己父亲的爵位和封地,以确保王凤夫人的养老需要和他自己及几个弟妹的生存需要。
当然,这样的承袭,是没有制度保障的,只是皇上的恩典。如果单凭封地的收入,实在说,维持这样一个大家庭,也不是很可靠,需要在官场上搏个功名,这不仅是增加俸禄的问题,更是有了政治保障。所以,王夫人决心要让王襄改变一下,好好读书,不要光顾着玩了,虽然仍是年少,但他是家里的长男,要承担责任。在丈夫出殡后,她就为王襄请了位老师,教他学习知识。
一个少年人,浑身充沛着青春的活力,寻求要获得释放。王襄喜欢运动,喜欢和堂兄王邑他们玩走马斗狗的游戏,舞刀弄枪,对读书写字这样安静的事情,却是喜欢不起来。之前,王凤也为他请过几个老师,都教不下去,学业没什么大起色,全给气走了。那时,王夫人是宠着他的。在他前面的几个孩子,全是女儿,难得怀上王襄,亦是老怀得子,自然宝贝到不得了。王凤死后,王夫人在伤心之余,认识到如果儿子光是会玩的话,那是害了他,也是害了他们一家的。
“儿呀,你不能再是光想着玩了。人长大了,就该懂事。好好跟老师学习,多读些书,这是你爹的期望,就让他心里面舒服些,日子稍微地,好过一些。”
就是在王凤病重了的时候,王夫人又请了一位老师,让他教王襄读书,好让王凤看到自己孩子未来的希望。王襄毕竟也是长大些了,懂得让父亲老怀安慰,是自己应尽的孝道。父亲病重,他心里面有些悲凉。跟老师学习,就认真起来,不再跟老师呕气。
这天,老师正在教王襄读《诗经》,还有他的两个弟弟也在跟着学。王夫人在一旁陪着他们,她倒不是在监视,怕他们不认真学,又再闹出和老师呕气的事情来,比如扯扯老师的腰带什么的,在老师的尴尬里寻得些乐趣。现在,王襄已经可以管教自己的两个弟弟了。王夫人是要在儿子们的身边,感受他们学业的进步,给他们一些精神上的鼓励,也随同着他们一起成长。孩子们背书背错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