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魅影情侠-三百年前相识的男女生 >

第6部分

魅影情侠-三百年前相识的男女生-第6部分

小说: 魅影情侠-三百年前相识的男女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玄宁领丁峰到处走了一遍,两人回到书房坐下。

  他从里屋拿出干粮和茶水,让丁峰吃了再说话。

  经过一番惊险,丁峰确已饿了,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待他吃完,玄宁问:“你学过武功吗?”

  丁峰说:“几年前,跟我两位结义兄弟家的教师学过。拳术和刀枪剑棍各种兵器都练过。”

  玄宁笑道:“小孩子练武,主要是健身。”

  丁峰立即想起刚才的惊险,就问:“师父可否教我上乘武功?”

  “我要把武夷剑派的太一玄元剑传授与你。”

  丁峰非常高兴:“太好了!”

  玄宁沉思片刻,问道:“你读过易经吗?”

  丁峰回道:“家父在世时学过。”

  玄宁点头:“有这个基础就好办。道门武功,基础是八卦理论。”

  丁峰听了,便说:“八卦精义艰涩难懂,师父可否讲解一下。”

  玄宁说:“河图洛书是八卦之源,由此而衍生出八卦体系。因此,必须从河图洛书入手。”

  “河图如何产生?”丁峰问。

  “河图是先民摸索四时流转天地运动规律产生的。它有方位,上南下北左西右东,加上中央,共五个方位。由此产生五行,金木水火土,反映了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相生相克产生万物的无穷变化。”

  “这么说,五行方位的把握,对理解八卦体系至关重要。”

  玄宁点头:“你的悟性不错。”

  “那洛书呢?”丁峰问。

  “洛书即九宫。九宫图纵横排列九个数,其直线上数的和都是十五。用数字构造一个‘圆之象’,表明包容、和谐,如同人体,反映一个平衡的状态。”

  丁峰问:“朱熹在《周易启蒙》中说:河图,数之体也;洛书,数之用也。如何理解?”

  “河图讲体系,洛书讲状态。河图生发的体系在洛书反映的状态上运动,洛书反映的状态在河图生发的体系中表现。生命状态,乃是时空环境的反映。春唤情,秋生愁,皆是天地自然对生灵的感应。”

  “在武学上,如能以此道驾驭对手,便能克敌制胜?”丁峰问。

  “说得好。因此,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熟练掌握八卦的方位,以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制敌。”

  “那八卦的太极又如何理解?”

  玄宁解释道:“太极图是河洛的动态模型,反映辩证的关系。八卦有螺旋形圆转运动,物极必反,生与克相互转化,反映一种阴阳交变规律。”

  “在武学上就是说,攻与防会互相转化。”丁峰引伸道。

  “不错。客观事物在阴阳、动静、进退、虚实的相对状态中求发展。与对手搏击,你进我退,此消彼长,要把握好转变的时机。”玄宁道。

  丁峰很兴奋:“明白了。搏击中,要灵活利用这些矛盾控制对手。”

  “没错!”玄宁对徒弟的机敏很赞赏:“比如右手握刀,从右上方往左下劈为顺,反之就不顺。这是人体结构使然。在搏击时,就要运用你的步法变动方位,使对手时时处于不顺状态,在运动中寻找最佳攻击时机。”

  “真妙!步法太重要了。”

  玄宁道:“道门武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是什么?”

  “道门武功采用道家导引吐纳术和经络理论,修炼内丹功是最关键的环节。学武功,就要用八卦理论修炼内功。训练呼吸,训练内脏骨骼,训练用意念统帅人体。动静进退,皆怀抱太极,身披八卦……”

  当下玄宁用石子在地上摆开“天地之数”,对丁峰说:“根据八卦的方位移动脚步,心中装着一个九宫图。一切事物运动,在平衡与不平衡间演化。按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变换方位,平衡变为不平衡……旋转变幻如太极。”

  他踩着八卦图形移动脚步,一边操练一边讲解。

  丁峰照着师父的步法反复演练。

  这样操练一个时辰之后,玄宁开始向他讲授导引吐纳术……

  玄宁跟他约定,今后每逢一、六,进山来向他授术,其余时间自己在家练习。

  丁峰在草房边的榕树下,用石子摆了图形。每日砍柴回来,便踩着图形反复练习步法。晚上闭门熄灯,静坐榻上修炼吐纳之术。

  如此两月,玄宁对他说:“你的步法已经入门,要达到熟练还需持之以恒的苦练。现在开始教你剑法。你可将步法与剑法融为一体,反复进行演练。至于内丹功,则要一辈子修炼下去。”

  丁峰说:“师父可否向徒儿讲述太一玄元剑的渊源?”

  玄宁答道:“太一玄元剑属武夷剑派,是广成子云游至武夷山时创立的剑派。相传武夷山白猿每日观看武夷弟子练剑,习得一些招式后,化作老翁下山,教一名越国女子。这女子到勾践营中,为越国军队教练剑法,助越灭吴复国,是以越女剑名传天下。”

  “弟子也曾听说过越女剑,不曾想到有这样的渊源。”

  玄宁叹道:“可惜不知何故,武夷剑失传了多年。我师父在武夷山修炼,获得残缺的武夷剑谱,依据自己的武学修养,结合道传太一正气,演绎出太一玄元剑法。”

  他提剑走到院里,右手反握剑柄,静默了片刻,显出中正安舒虚灵顶劲的气势,讲解道:“道门武术,讲的是后发制人。我不必找人击,俟其来即自击也。”

  “为什么?”

  玄宁解释:“其未发时,身势必圆满未必有隙可乘,我不必击之。其既已出,破绽必现,顺势而应则无不恰到好处。”

  丁峰点头:“武学至理!”

  “此为老子所谓无为无不为之理也。假若预先准备一二着法,以为对敌应付之计,则必为全身虚灵障碍,临事应变就不能从心所欲了。”

  讲完剑理,玄宁传授搏击的要领:“武功套路的动作无非两类。敌之招式千变万化,如能做到灵虚心境、以神视人用心察敌,目光不为其花招所撩乱,你就会发现,那些动作多是虚招。这是最多最繁杂的,其意在迷惑对方,你不必理会之。”

  丁峰问:“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哪里?”

  “全神辨别实招。肩动出拳,腰动出腿,其动作从准备、蓄势,到出击为一个连贯过程。一旦辨出实招的端睨,就可料敌机先,乘其破绽攻其不备。”

  丁峰听了,顿开茅塞。

  玄宁道:“太一玄元剑共八剑。每剑分八招,又分八式……《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动静虚实进退,随势而生变化,演变至无穷无尽。你把所练的步法,结合到搏击的技法中。眼法、步法、身法、剑法,浑然一体,在千变万化的态势中寻找克敌制胜的机会。”

  他说完,开始演示太一玄元剑第一招“行云流水”。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各种变化……

  丁峰对太一玄元剑的理论已有领悟,学起来感到很顺手。从山里学得一招一式,回家后都要反复练习。

  半年之后,他把太一玄元剑的基本套路学了一遍,每日有空就在榕树阴下踩着八卦演练。最后,他把地上的阵图拿掉,靠心里画的图形练习。

  每次进山,玄宁总要以刀、枪、剑、棍……诸般兵器与他对打,让他掌握临阵机变能力。

  这天,玄宁对他说:“招式是死的,人是活的。务必做到融会贯通,不要拘泥套路,而要因流就势变化应用。”

  丁峰点头:“徒儿明白。”

  玄宁走入内室,拿出一本书来,脸上浮出郑重的神色:“传授武功并不是我要教你的根本。这本书才是我真正要传与你的。”

  丁峰惊奇地看着师父手中的书:“这是什么书?”

  玄宁默然良久,缓缓说道:“年轻时,我师父给我一本《天论经典》。其大要皆天地之机,阴阳之秘,山川草木之生灭,诸子百家之精要。后来我到各地游历,在漳州月港碰到一位大秦国(注)的洋和尚,他们叫神父,跟我讲他们的算学、历法、物理、化学……。内容跟《天论经典》有相似又有不同,更加系统更量化。归来后,我学习这些知识,有的还做了试验,将《天论经典》进行了补充和修改,用三十年时间编成这本《天论经典新编》……”

  丁峰显出疑惑的神色:“这本书有何用?”

  玄元的神情变得严肃:“武功只逞人的体力,到了体能的极限,就无能为了。而人的知识,却是没有限度的。随着知识的发展,人类可以征服一切。”

  丁峰很兴奋:“原来有这么大的用处!”

  玄宁说:“我已八十有余,行将就木之躯,生死如烟消云散。只这本书,一直想找到传人。你天资不错,传你之后,当日夜研读掌握精要,日后如有心得还可补充发展。有机会报效民众,自然是大好事。倘若不成,也应洁身自守。万不可为害百姓!”

  丁峰眼睛潮红:“徒儿谨记师父教诲。”

  “我师弟玄幻真人比我小几岁,专门研究几百年后的知识,日后他也会教你。”玄宁说:“今后你每月进来一回即可。专心在家研读知识,练习武功。遇有不解的问题记下来,我给你答疑。”

  丁峰道:“徒儿会想念师父。”

  “大丈夫立世,要拿得起放得下。你只需把传给你的本事学好,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自此,丁峰白天卖柴回来,就在榕树下苦练剑法。晚上挑灯夜读,领会书上的知识。两年后,他的武功趋于精熟,书上的内容也有初步的理解。

  ————

  注:古代称罗马帝国为大秦国,这里指意大利。明朝时期,漳州月港与西方国家贸易往来频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卷 武夷深山少男少女    (一)奇遇
第三卷 武夷深山少男少女    

  (一)奇遇

  榕树下一条小溪流过,溪水清彻见底。尽管是山间小溪,潭里水深没过人头。碰到山里发水,溪流波涛汹涌与大江无异。

  丁峰每日砍完柴,练过武,就到水潭中游泳,洗澡健身一举两得。

  这天,他游泳完毕准备上岸,忽然看见水流中漂来一片硕大的树叶,上面好像写着字。他很奇怪,便游过去捞了上来。

  他拿在手里细看,像是一首诗,就小声念了起来:

  水流何太急,

  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

  好去到人间。

  丁峰觉得诗句有些熟悉。

  猛然间他想起,这是唐明皇宫女的红叶题诗。

  这深山之中人烟稀少,不要说帝王宫阙,连像样的住宅都没有,哪来的深宫少女?

  他心中纳闷,百思不得其解。回到草房里还一直念叨树叶上的诗句,仿佛要从诗句的内容中揣摸出它的来历。

  这年丁峰十三岁,蒙胧的青春少年,对人情百态似懂非懂。以前,他每隔四天就进山向玄宁学艺。自从师父叫他专心在家读书,不必频繁进山之后,他每日独居草房渐感寂寞。这树叶传来的信息似在告诉他,深山中还有一个寂寞的人。是谁呢?

  怀着这个疑问,丁峰一有空就到水边徘徊,希望能发现第二片树叶。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水面平静如素,一点儿迹象也没有。

  一天中午,他从山里砍柴回来。快到家时,天上乌云密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