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我读鬼谷子 >

第94部分

我读鬼谷子-第94部分

小说: 我读鬼谷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积累的经验。 

  如何修身养性?曾国藩提出了四点:一是“慎独”,认识善恶,进行道德自省,心中安泰,清心寡欲;二是“主静则身强”,一个人无论内外,皆须庄重宁静,对修身养性来说,就是这“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三是,“求仁则人悦”,胸怀万物,顺应天地之理;四是,多习于勤劳,少安逸享乐,因为勤劳使人长寿,安逸使人早亡。 

  另外,修身养性的另一途径,是读书养我浩然之气。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这是人们普遍修身养性的经验,是长寿的最好的秘诀之一。而要做到这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当追求“以光辉灿烂的事物充满人心的学问,如历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 ”。曾国藩多次强调这种读书对养心的作用。 

  他的两个儿子纪泽、纪鸿体质薄弱,曾国藩劝他们多读并多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和《玄秘塔》,希望以其*的墨气、坚韧的骨力,充实他们的生命气质。他还希望他们在吟诗作字、陶冶性情时,学习陶渊明、谢朓的冲淡之味、和谐之音、潇洒胸襟……这也就是说,以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再经由精神影响人的物质世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曾国藩的中厅堂悬挂有八本堂匾,其跋云:“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这种修身养性思想是他多次在家书中强调的,与兄弟说,与儿女说,可见曾国藩的重视程度。曾国藩的儿子纪泽患有肝郁之症,曾国藩在给其弟的信函中指出,他的沅弟盛年肝火旺盛,还说自己“渐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这应该是他多次劝告亲属注意惩忿(少恼怒)的直接原因。易生恼怒,不止是一般人的情感态度,就是历史上的“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这是一个需要汲取的教训。所以,曾国藩告诫他们,要像佛家所说的那样,降龙伏虎,“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遏抑肝火,不使它过分炽烈,节制血气,不使自己的嗜欲戕害自己的身体性命。这是养生之道的根本。也是我们现代人的健康经验:发怒伤害肝脏功能。 

  另外,人心中的忿怒,与养心对立;所以,惩忿去怒,也就是为了养心,减少了忿怒,心中也便安泰平和、豁达冲淡、充满虚明之气……这对我们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曾国藩非常重视修身养性之道,但他对生命的健康长寿,却不存妄念,不迷信,一切顺其自然,人的“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这种达观、冲淡之气,不也是今天追求修身养性的人们所应具有的襟怀、器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三章:转丸第十三
第十三章:转丸第十三

  〔原文现已失传〕

第十四章:却乱第十四
第十四章:却乱第十四

  将为肢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橘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故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其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网罟屋州闾乡里者,曷常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朝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其圣智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代而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第一节:为大盗积
第一节:为大盗积

  将为肢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橘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笔者字面理解

  将为肢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谓智也。

  为了防止盗窃分子打开箱子、口袋、柜子,人们总是要加固锁头、铰链、栓牢口袋,一般人认为这是一种智慧。

  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橘之不固也。

  然而大盗来了,把这些东西都扛走,唯恐锁头、铰链不牢固、绳子没栓紧。

  然则向之所谓智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那么刚才所说的智者,不就是给大盗在积累财物吗?

  笔者感悟

  鬼谷子用预防强盗这件事,阐述人世间的一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

  在人世间有很多人,为了防止盗窃分子打开箱子、解开口袋、撬开柜子,他们总是要加固锁头、铰链、栓牢口袋,普通的小偷来了奈何不了,东西没有丢,一般人认为这是一种智慧的明智之举。

  但是,如果大盗来了,他们是不会打开箱子锁,撬开柜子门、解开口袋绳子,而是把这些东西全部扛走,他们还唯恐锁头不牢、铰链不牢固、绳子没栓紧。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哪些绞尽脑汁防止小偷的方法,反而还帮了强盗的忙,哪些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反而还成了在帮强盗积累财富了,这岂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吗?

  问题就出在“治标没有治本”,大智慧的人是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他们会从根源开始抓起。请设想一下,如果国泰民安盗贼全无,还用绞尽脑汁提防盗贼吗?

  有一个企业,已经发展得很不错了。董事会决定:为进一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公司的骨干分子可以集资入股,把他们吸纳为股东。

  一时间企业掀起了轩然大波,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大家都想有一天也成为股东,作企业的主人,公司出现了热火朝天的景象。

  可是当集资款收齐以后,发现企业的盈利能力还不够强,大家年底拿不到多少红利,加之改制的手续很难一时办妥。于是公司草率的决定,把这些集资款当成公司债券处理。

  就是这个出尔反尔的愚蠢决定,造成了企业员工的人心离散,一夜间就集体哗变了。包括公司副总经理在内的公司骨干,就用他们的集资款,创办了一个股份制公司,他们带走了公司历尽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带走了公司多年创新的绝密技术,带走了公司的市场网络,采用了公司全套的企业管理制度,很快发展壮大,从此以后成为了公司不共戴天的死敌。教训是何等的惨烈啊!

张松的丑恶嘴脸
张松的丑恶嘴脸

  《三国演义》里的张松原本也算个人物。他博闻强记,智力超常。《孟德新书》,他随意一翻即成诵如流,让人佩服。

  张松让人讨厌,倒不是因为他“人物猥琐”,生得个武大郎身材,又是塌鼻梁、大呲牙、尖脑袋的丑像,实在是他那典型的小人嘴脸叫人恶心。

  东汉末年,群雄争斗,抢夺汉家天下,本无义战。文人武士今天投靠张三,明天投奔李四,本也没有多少是非,但于中可看出人品,进了曹营而一言不发的徐庶就让人敬仰。

  在中国,小人文化也算得源远流长,共有犄角,一脉相承。

  大凡小人无不有极强的私欲,总要依附权势。张松就是如此小人。他本是西川益州牧刘璋的僚属,官授别驾,负责总理众务,颇受器重。他不看好刘璋,私欲使他心里早就打起小九九,思谋着攀高枝。其时,曹操杀吕布,灭二袁,破马超,雄踞中原。这在张松眼里,曹操是“战必胜,攻必取”“天下无敌”的大英雄,是可以依附的大树。正好汉中张鲁兴兵犯刘璋,于是机会来了,张松自告奋勇出使曹营求救。其实求救是假,卖主求荣、另择主子是真。他“暗画西川地理图本藏之”,企望送个见面礼,卖个好价钱,换得高官厚禄。

  小人最缺乏的就是忠诚,又都有伪饰的本领,善于鼓动如簧之舌,自我打扮涂脂抹粉,想做婊子同时还想树贞洁牌坊。张松在刘璋帐下就勾结了法正、孟达,干的是招降纳叛勾当,人前却做出一副为君请命的架势,“昂然而出”,做出效命刘璋的样子,似乎唯有他最关心刘璋的安危;明明是他早有异心,却在刘璋面前倒打一耙,反说蜀中诸将“各有外意”,往别人身上喷一身粪,让人不辨香臭;明明是他卖身充当内奸内贼,却要标榜“某非卖主求荣”,“乃顺天命也”。如果善良的人们没有相当辨别能力,是难保要吃亏上当的。

  小人的内心深处是很自卑的,但又追求虚荣的满足。张松一心一意去投靠曹操,原想会受到热情接待,不料却受到冷淡,感到极为失落,于是原本在他心中是“天下无敌”大英雄曹操,立马变成了“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的草包,变成了“操乃汉贼,欲篡天下,不可为言”的奸雄。他所干卖主求的买卖,却是一点不脸红,一点不为自己刚刚还暗怀着“吾本欲献西川州郡与曹操”的鬼胎而羞愧,还拿出一付正气凛然的派头,离开曹操那个“汉贼”。其实是他转而去寻找第二个主子了。

  诸葛亮当然高明,他又有着较高的心理学修养。他明白大凡小人都喜欢恭维,喜欢戴高帽子。于是,他派出大将赵云、关羽一路逐站迎接张松,鼓乐声声,美酒佳肴,殷勤招待,最后是刘备率孔明等亲自远迎。“元首”级的礼遇,又答应“他日事成,必当厚报”,最大限度地满足张松的虚荣心和私欲。这一着果然奏效,待价而沽的张松马上就认上了新主子刘备,献出了西川地图。同时也就露出了他那原本的小人加奴才的嘴脸,对刘备就差喊亲爹,一口一个“皇叔”、“明公”、“明主”,表示要“朝暮趋侍”“披沥肝胆”“愿施犬马之劳”。笔者不禁推想,倘若刘备也怠慢了他,“大耳儿”、“织席编屦小辈”之类的恶言恶语,不从他嘴里喷出来才怪呢。

  张松回到蜀中,立即与同党策划于密室,积极准备里应外合。刘璋受骗,与刘备结盟。张松便秘密致书刘备,设计鸿门宴,极欲尽快结果刘璋性命而后快。心狠手辣,为官为财,小人是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华而不实笑柄千古的隋炀帝
华而不实笑柄千古的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坚的次子,是个很有才华、头脑精明,大体上是位积极、有进取心的人。对于国政,他也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主政后,他巡视边塞拓、开通西域、推动大建设。然而最终因人民负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穷兵黩武,遂以残暴留名于世。

  隋炀帝一心想建立千秋伟业,但却不考虑国情民意,不按规律办事,闹了很多笑话。

  隋朝与西域的贸易,基本上是在张掖和西域商人进行贸易的,由黄门侍郎裴矩负责具体事务。后来,裴矩上疏主张开发经营西域,这激发了隋炀帝建立像秦始皇和汉武帝那样功绩的强烈欲望。但是,隋炀帝所做的却是赔本的买卖。好大喜功,贪慕虚荣,白白地浪费了国家巨大的财富。

  隋炀帝主要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