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人生若只如初见 安意如 TXT >

第28部分

人生若只如初见 安意如 TXT-第28部分

小说: 人生若只如初见 安意如 TXT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底都是戏子,都只是人生的一个过常眼看得身姿婀娜,耳听得青史流芳,即使是一出大戏,依然躲不过台上空落落,台下各自伤。

  纤弱的昭君上了马,往胡地行进。风撩着鬓发,割面地疼;怀抱琵琶作胡笳,《十八拍》悲歌不绝;大雁闻声坠落,不知是因为她的美貌,还是弥漫的哀伤?

  华服下,是单薄纤弱的身躯,她无法忘却自己的汉宫岁月。一个又一个秋天过去了,她倚宫门,梦承恩。君王不至。一切,只是因为当初倨傲,没有给那个可鄙的毛延寿一点贿赂。

  她不后悔。红颜绝色,本应是这世间夺目的一抹,为什么要以黄金来玷污,她不屑。

  看见树叶飘落,曾经的如玉碧绿,转为枯黄。她笑,不知道自己还能挨几年?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

  后来,远方的呼韩邪单于来求亲,她决意出塞。从此以后两国的安宁系于她一身,像唐人感慨的: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忘不掉,大殿上初见他的第一面。那个端坐在龙庭的人,是她魂牵梦萦的君王。

  这个男人一样看她看得痴了。她笑,像秋风一样萧瑟。人生,是这样荒凉。谁料得到他和她之间的初见,就是收稍。

  陛下,斩了毛延寿又如何?我们,回不去了。汉宫苑,她冷凝地站住,把这几年积累的幽怨倾覆出来,倒于他身上。曾经她是属于他的人,他却亲手赐给了别人。现在,她就站在他面前,咫尺天涯的距离。再爱,也不能够接近。

  汉家青史上,拙计是和亲。他的决定酝酿的悲苦,必定要他亲自承担。

  离去。最后一次回眸这宫阙,和玉阶上黯然伫立的男人。

  天边,汉宫月,冷浸浸,悲无声。

  纵然有车如流水马如龙的队伍随驾,远方还有呼韩邪的盛大迎接,可是,别故乡,别故国,别故人,一骑红尘妃子泪,怎样的繁华如锦也掩不住,她灵魂里荡漾的萧瑟。

  岂能将玉貌,便拟净沙尘。

  极目黄沙,青史流芳的王昭君也只是个断肠人在天涯。


人生若只如初见  正文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


  夏日清晨,元好问顺着驿馆的曲曲小道去散步。这时候暑气未出,天色尚带着一点灰,眼见得一点点白起来。凉风和着路边的青翠草木,吹得人心情畅快。

  风里有隐隐的香气。愈走近,那风愈凉。他不由得紧赶几步,朝前行去。走到路头,看见远远的田田荷叶,碧绿成片,涨满了整个荷塘。那风因得了水气,才这样的沁人心脾。荷塘间疏朗朗地开着莲花。素来,读书人都是爱莲的,看到残荷尚要感叹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何况这满池的荷花,粉白红润,摇摇曳曳的,风情玉露,一切美得恰到好处。

  他觉得心旷神怡。最叫他称奇的是,这里的荷花都是并蒂而开。微风中双花脉脉娇相向,似梁间燕子语双双,旖旎无限。耳听得荷塘深处采莲女的歌声清亮妩媚,唱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南朝的乐府《江南曲》,本是文士以鱼戏荷叶,隐喻鱼水之欢,百姓不求深解,只爱它词风浅白生动,倒也流传得广。

  旅途漫漫无聊,突然在此处听到悦耳清歌,他一发来了兴致,朝采莲的人招招手,想上莲舟。

  他高声唤——可有人愿渡我一个?

  看到一个书生模样的人在荷塘边,那些采莲女哄得笑一声,立刻散开去。噼噼啪啪,他只看见船浆入水,击碎水面莲影,碧波颤颤。不一时,满荷塘的笑声都隐没了,显然是人已躲到藕花深处。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寂静,元好问愣住了。他是一时兴起,没想别的;别人的慌张,倒正映着自己行为唐突。他是个读书识理的人,不由大窘。手脚正没个着落处,一只船从水面慢慢渡来,船头站着一位老者,叫道:少待,老汉的船这就来。

  他松了一口气,敛衣上船。

  “这里的莲女,好像特别怕生似的。”元好问坐在船头,半问半答地说。摇船的,是一个老人,渔家打扮,倒也精神。

  “今年这里,出了件奇事,女儿家的,不得不特别避讳些。”

  “哦?什么事?”元好问看着身边娇艳无伦的荷花,心情大好,赶着问。

  “这塘里溺死过人……”老汉感慨地说。看看客官的反应不大,又加重了语气。“捞上来一男一女。年轻人!”

  “哦!”这样一来,元好问倒是有些惊奇了。水里溺死人是常事,然而同时溺死一男一女,怕是有故事。

  ——是这样吗?艳阳初生的时候,元好问下了船,临走时,将一副字留在渔家老汉手里。

  “这首词,烦请老人家记熟了,请采莲女代唱,聊表我对这一对痴情人的敬意,也不负这满池并蒂莲花。”

  老汉笑了一笑:“相公请放心,你这首词叫‘摸鱼儿’,又名‘迈陂塘’,全词116字,前阕六仄韵,后阕七仄韵,同韵相押。老汉字字在心,且唱一遍给你听——”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祝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唱到“兰舟少祝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老汉的歌声已隐隐有萧索之意,仿佛已经看到风吹雨打后落红满地的一片狼藉。

  元好问大惊。这是他方才哀悼痴情人之死,有感而发,不料眼前这貌不惊人的老汉,竟然深深领会他的愁怨之意——老天尚怜痴儿女,这森严礼教,却不知白白摧毁了多少人间美眷,良辰美景。

  “失敬了!”他向老者一揖到底:“在下元裕之,请教老汉高姓大名……”

  “不用了。”老汉摇手道:“我不过是心随故国身似水的人罢了。失敬的人,应该是我。我见过多人感叹他们,却没有一个人像相公你想得这么诚挚深远,这一双儿女,相眠地下,闻得此词,也该瞑目了。”说完,老汉的船荡开去,渐行渐远。裕之仍听到他高声吟着几句——“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元裕之站在塘边,看着满池荷花,它们仿佛向他证明,这世道,人吃人时,一点痕迹不露。然而他,必须继续在这样无情的世间,缓慢慎重地行走,如同穿越无尽昼夜。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元好问《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一双雁的贞烈感动了一个词人,一个词人的感慨问住了我们所有人。

  那时候他走到了并州。在路上,他遇到一个打雁的人。那人说:“我今早捕到一只雁,已把它打死。另一只本已逃出罗网,竟悲鸣不肯去,后来撞到地上自杀了。”

  于是,他又想起了,在那个荷塘,那个老人对他说的故事。大名那个地方有一对相爱的男女,彼此有了很深的感情,却不为双方的家庭认同,百般哀求无效,就一起失踪了。家人以为他们私奔,请官府代为寻找,却杳无音讯。就在不久前,有采莲踏藕的人,在水里发现了他们的尸体,捞上来,服饰容貌尚可辨认。而这一年的夏天,两人溺水的荷塘里,突然一夜之间开满了忧伤的并蒂莲。

  他于是有“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的疑惑。若说这世间无情,为什么先有人殉,再是雁死;若说这世间有情,为什么刘兰芝焦仲卿魂化鸳鸯哀鸣不已,韩凭何氏身化相思树才能团聚,孟姜女哭倒了长城,看见的只是累累白骨,有情人难成眷属?

  他怀着难言的感慨向猎人买了这两只死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岸边,堆起石头作标志,称之为“雁丘”,并写了一首词。和上一阕一样,用的都是“摸鱼儿”的词牌,但是后来人更喜欢称它为“雁丘词”。

  他站在那里黯然神伤。大雁南飞,经过这里,汾河进入黄河的入口处,汉武帝曾多次来过这里。依稀仍是《秋风辞》里言及的横汾路,当年箫鼓齐鸣唱棹歌,如今只剩低矮的树丛,黄昏时泛出漠漠荒烟。眼前望去正是楚辞“招魂”“山鬼”里描绘的那股凄凉风味。

  这一对雁儿生死爱情,连老天也会感到嫉妒。你不信吗?你看那些燕子、麻雀死了,都变成了尘土,只有这对大雁,万古流芳,等待着词客骚人,来到“雁丘”前,狂歌痛饮,纪念它们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值得用生命去等待和交换?这个问题,不要问正在爱的人,他们意乱情迷,给不出清醒的答案;也不要问爱过了的人,他们不见得能给出答案。当爱消逝如飞雪时,剩下的只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我们无人可问,也无人可答。每个答案都不会完全一样。 爱情是千古的疑难,是上苍留给人最大的谜题。

  老天爷未尝不懂得嫉妒,因为它本身是寂寞的,黯然地俯视着苍生。天与地,从被分开那一刻,隔得已经太远,太长。

  《雁丘词》是元好问写成于金章宗泰和五年,赴试途中。 彼时他还是个弱冠少年,已经才气如此高昂!

  金元乱世,文人不是清高不仕就是平庸碌碌,所以诗词不成气韵,一贯湮没在浩浩的水烟里。此时独出了个元好问,就像明朝那样灰暗的年代里,却出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唐寅,是老天爷的补偿。

  元裕之是一个才气品德俱高扬的人。他是当时的文坛泰斗,多才多艺,论起来,比唐宋时的大多人都要出色。除了长于诗文、治政有声之外,他还深于历算、医药、书法、书画鉴赏、佛道哲理等学问;他的朋友遍及当时的三教九流,上至名公巨卿、藩王权臣,下有一般的画师、隐士、医师、士人,乃至僧道、农夫等,据有人考证,其有文字可据者达500余人。所以他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还是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先后编成了史料价值极高的《中州集》和《壬辰杂编》。他的《论诗绝句》30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很有地位。他学问深邃,著述宏富,援引后进,为官清正,不愧为金元大家,即使至明清,堪与他比肩伯仲者也难得罕有。

  然而,这样一个大才,却始终没有获得和李白、苏轼,哪怕是陆游一样高的评价。甚至,如果没有通俗小说的传播,元好问这首词也未必见得有多少人知道,至少不会流传的这样广远。而且讽刺的是,很多人背得死熟的只是这阕词的上半阕,包括我在内。

  我们汉族人,一向是以自己为重的。五千年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