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重生之大总统 >

第239部分

重生之大总统-第239部分

小说: 重生之大总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他们自己的防线来。后来德国人的毒气弹还使用光气,这种无色毒气,比空气重三倍半,比氯气的杀伤力大十倍。除具有窒息性外,光气对于引起心脏的总崩溃能起后发作用。在通风地区,毒气和光气在三到六小时内消散。

    不久,协约国也以牙还牙,着手制造它们自己的毒气炮弹。后来德国人还采用芥子气,这是一种油状腐蚀剂,能使皮肤起泡,引起溃烂,只有经过很长时期才会蒸发。芥子气造成部队的恐怖。协约国则用路易氏毒气反击,这同样是一种剧毒的起泡剂。德国人还研制一种能渗透防毒面具的化学品,使戴防毒面具的人猛烈地打喷嚏,恶心,呕吐,迫使他们扯掉防毒面具。紧接着这种突击就发出时间上经过小心安排的其他毒气。

    1909年,德国对协约国至少发射了十二万五千吨毒气。协约国也对德国发射了至少十万吨毒气。双方仅化学战的伤亡人数,都超过一百万,其中死亡十万多人。

    希特勒下士在战场上,被英军的芥子气攻击,而眼睛暂时失明。他被送往后方医院抢救时,疼得大叫:“我的眼睛看不见了!我要瞎了!”

    医务室里的一位医生亨利仔细给希特勒检查了眼球,发现没有任何毛病。希特勒歇斯底里地喊:“这不可能。医生,我的眼前一片黑暗!”

    亨利这时意识到希特勒可能是得了癔症,这种病是神经症的一种,老是担心自己有病,即使检查正常也不肯信医生的。因此要对他进行心理治疗。

    亨利对希特勒说:“你试着想一想,你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你的意志能改变一切!”

    希特勒坚信他的话,在一夜之间,眼睛竟然奇迹般的复明了。这件事情对希特勒产生了极大影响,让他更加坚信意志和决心的作用,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在任何困境中都没有屈服过。他坚信,上帝已死,而希特勒,就是德国人的上帝!

    而毒气战的始作俑者,哈伯,果然受到了世界同行科学家的强烈谴责,包括他的妻子克拉克,她离他而去了。

    那天,哈伯回到家中,他美丽贤慧的妻子克拉克小姐已经离开了,她留下一封信,信中说:“哈伯,对不起,我无法让我们的孩子,面对一个恶魔般漠视别人生命的父亲!我走了,去了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你不用找我。我会把孩子生下来,等他长大了,我会告诉他,他的父亲是一位科学家,在战争中死了!”

    哈伯拿着妻子的信,泪流满面,他去找妻子,但杳无音讯。此后,每个礼拜,哈伯都去他家附近的一家教堂忏悔,请求上帝的宽恕!(未完待续)
第三十五章 中国空军
    ps:订阅支持正版光荣

    在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炮才是主宰战场的武器,口径大就是真理,射程远就是王道。在开战前,欧洲各个国家都在花费巨资拼命制造大口径的大炮。比如德国,在重型火炮的基础上,德国开战前有5000门野战炮,一万二千门野战榴弹炮。但是,无论是德国、法国还是英国、俄国,谁也没有预料到战争会进入持久战,没有哪个国家预料到对炮弹的需求量到底有多大。

    炮弹最先供应不足的是法国,在开战3个月,就消耗掉了法国所有存储的炮弹;而英国,也只支持了六个月。俄国的尼古拉大公告诉沙皇政府,他每个月需要250万发炮弹,后来又提高到每月350万发,而俄国被中国拆迁后的工业基础,每月能生产50万发不到。到1909年,炮弹的订单如雪花般飘向中国和美国,主要是中国,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相对美国较低。中国天龙机枪的出口也创了新高,每月的生产能力达到7000挺,出口4000挺。

    对于军火,宋骁飞要求欧洲国家都要预付款。这样,中国的资本与日俱增,上海、哈尔冰、天津都成为了闻名亚洲的金融中心城市。而俄国到1909年初,政府就没钱了,实际上已经破产,但是英国和法国不得不每月为如果提供2500万英镑的贷款。

    但问题就来了,欧洲列强把所有青壮年男子、几代人生产的财富和生产能力都投入到战场,相互消耗,时间越长,各国实力拼得很厉害。据估计,大战每年消耗的财富大约是500亿美元。这还不算上各国的牺牲人数。当时一个成熟的技术工人的平均工资大约是60—100美元。

    到1909年,德国的军费支出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76%,而英国是70%。法国更是达到了100%。这些钱从哪里来?只好找美国和中国人借,还要付高额的利息。这样一来。各主要参战国的负债运行。中国和美国又大赚了一笔。到了1910年,中国不管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大增,不用开金手指,都能和欧洲列强一战。

    不过,英国和法国主要是找美国人借钱,而德国人、奥匈帝国主要是找中国借钱。到了1910年,宋骁飞不得不考虑中国借出去的钱能否收回来的问题。如果不能帮助德国人打败协约国。也至少不能让德国彻底战败。对于中国来说,保留一个相对强大的德国,对于维持欧洲的均衡,制约俄国和英国,是必要的。而且,德国在海外殖民地不多,因为领土和人口的因素,发展后劲必然不如中国。

    所以,在参战之前,在海军方面。中国大力发展了各种先进潜艇,还在江南船舶集团设计制造了一种特别的战舰:这种船排水量也就在1万吨左右,安上305毫米口径的炮。把装甲搞得厚厚的,续航能力超强。它不是战列舰,又不是重巡洋舰,被叫做“袖珍战列舰”。它的设计思路很简单——海战之中,如果碰上敌人主炮200毫米口径左右的重巡洋舰或战列舰,它就上去用305毫米口径的主炮胖揍人家;如果碰上300…381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就拍拍屁股走人。这种战舰比较符合当时中国造船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且又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那就是巡洋舰打不过它。战列舰又追不上它。在1907年到1910年,中国海军一口气开工了十艘这样的怪舰。这些战舰甲最厚,防空火力最强。小身子,粗胳膊,像动画片里吃过菠菜的“大力水手”。

    陆军方面,宋骁飞努力发展了当时各国还不太重视坦克部队。而且,能预知未来的宋骁飞还大力发展了各国没有的飞机空军部队。这样一来,中国就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能海陆空立体作战的国家。

    因为当时飞机的技术还很有限,经常发生事故,对于欧洲列强,协约国的总参谋部认为飞机只有有限的作用。法国对航空的兴趣,只在少数民间运动员中持续下去,法国人认为飞行“对运动来说一切都很好,但对军队来说没有什么用处”。英**事当局对飞机作为一种武器的威力,也同样抱怀疑态度。德国人对飞机的军事用途有考虑,不过德国参谋长施利芬不过把飞机看作是个观察哨,在通信兵中给予空军一个无足轻重的地位。

    欧洲进入战争时,德国有一百八十架适于执行观测任务的飞机,再加三百架教练机和十三只齐柏林飞艇。法国只有一百架,英国是六十架,这些飞机不是为军用而设计的,没有武装,全都用木料和金属线制造,机翼和机身用涂上胶的布覆盖。飞行员比飞机多,但即使如此,只有不到一百个军人懂得怎样飞行。航空军官提出支援地面部队,屡次遭到拒绝。当时侦察是骑兵的任务,他们抱怨说,低飞飞机发动机的喧声,使他们的马受惊了。

    而且,空中观测是当时一种前所未知的技术。大部分观测员都是炮兵和骑兵的志愿军官,但飞行员往往是应募入伍的士兵,他们在看到地上的模糊轮廓时,完全不熟悉行进中的部队、大炮装置、弹药堆集等的形状。由于飞机设计上的原因,要准确地看出敌军集中或运动就更复杂了。观测员从双翼飞机上俯视的视线,常被下翼挡住。他向前看的视线,被发动机、排气管和散热器遮断。从其他角度观测,也被使双翼牢固的支柱和金属线的骨架构造弄模糊了。毫不奇怪,大战最初几周的航空报告几乎都是一致不准确的,在已经抱有怀疑的指挥官眼中,这对缺乏经验的空军是有很大的不利影响的。

    而德国的空战任务,主要还是由齐柏林飞艇来执行的。当时空战的效果很有限。德国齐柏林飞艇于1909年1月开始空袭伦敦,但只取得零星的战果。它们的任务是飞临英国大城市和投弹。企图迫使英国政府把部队和武器撤离法国,以保卫英国。伦敦在5月31日夜间,还遭到林纳茨上尉指挥的lz—38飞艇的第一次轰炸。探照灯不能照到飞很高的飞艇。德国炸弹使伦敦七人丧生和三十人受伤。还破坏了一些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建筑物。林纳茨在前一次进攻中,他没有能够飞到首都。袭击者丢下了一张纸片警告说:“你们英国人。我们已经来过,而且还要再来。不投降就是死。德国人。”

    这个时期被英国媒体称为“齐柏林大恐慌”。可是,德国人所指望的这种恐惧,来使得英国人从法国退兵,那打错算盘了。齐柏林飞艇的施虐能力,被它们固有的不利条件所抵消:齐柏林飞艇只能在最有利的天气飞行。而且,德国总参谋长施丽芬认为,他们的比飞机飞得高的齐柏林飞艇。是英国战斗机攻击不到的。实际上,这些“超级武器”完全是没有防御能力的。追击飞机不可能达到硬式飞艇的高度,但在巨大的飞艇能高飞到安全的高度之前,它们能够轻易地用燃烧弹把它打得满是窟窿。一点火星碰到了非常易燃的氢气,就会使飞艇变成地狱,连铝制框架都要熔化。

    德国大飞艇还不能在大风中维持稳定。1909年10月20日夜间,德国十一艘齐柏林飞艇于飞往伦敦,有三艘一去不返。强风使它们毁灭了。一艘飞艇丢下炸弹未获效果,被吹往法国,在那里被高射兵器的火力打落。另一艘在皮卡迪利广场丢了一颗炸弹后。也被吹得失去控制,在法国南部摔毁。第三艘被阵风刮过法国森林,切断了前吊舱及其乘员。然后它被吹往高空。最后看到它在地中海上空失去了控制。

    当时欧洲各国也有飞机,不过飞得也比较低,可以用手枪或者机关枪扫射的,有时甚至是拿砖头砸。1908年9月的一天,一位法国驾驶员认识到战争是残酷的游戏,拔出他的手枪,向一架飞过去的德国飞机射击,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招招手。此后不久,双座飞机的法国观测员开始携带步枪。但烈风和发动机的剧烈震动,大大地损害了它们的准确性。其他观测员带了砖块去扔德国的螺旋桨——甚至去扔驾驶员。有些观测员则用一筒筒的投箭——铅笔形的小钢箭——武装起来。去投掷敌机飞行员。试用小炸弹和手榴弹获得有限的成功。那时还没有投弹瞄准器,驾驶员或观测员是在飞机边上拿着发射物用眼睛瞄准的。没有考虑到速度或风力影响。

    当时。气球观测员用降落伞,但飞机的飞行员和他们的观测员没有用过。飞机座舱太小,容纳不了降落伞,也没有人想到把飞机的座舱设计得大些,足以容纳它们。如果一架损坏的飞机不能平安地滑行到地面,驾驶员往往就死在飞机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