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乱弹水浒 >

第43部分

乱弹水浒-第43部分

小说: 乱弹水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虽然着了黄文炳的陷害,被安插了莫须有的造反罪名,但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两首作品本身,明眼人都能看出其对大宋政府的极端不满情绪!也难怪权欲熏心的黄文炳会浮想联翩。宋江是故意杀人犯,按照大宋律历,就应该一命偿一命,但是宋江依靠其复杂的关系网大肆行贿,而最终也不过是从轻发落,刺配江州而已,可以说,在这场官司中,宋江已经占了大便宜。然而宋江又是怎么想的?他想的完全是个人的复仇心态,而且这种心态已经扭曲:“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心胸狭窄,由此表露无余!相对比宋江,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也曾经在类似的心境下赋五言律诗一首: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 
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林冲和宋江不一样,宋江是阴谋戳穿这才故意杀人;林冲则完全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被黑暗的旧势力百般陷害,最终活生生地被逼上梁山。按常理说,林冲应该比宋江更有理由痛恨大宋政府才对!但林冲又写了什么?“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同样是期翼将来,宋江想到的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百倍报复社会,诗词中充满戾气和阴狠。而这个目标他也顺利实现了,当李逵在浔阳江边大斧不管军民排头砍去的时候,确实“血染浔阳江口”,正是由于有宋江的“指导思想”,李逵才将无妄之灾变成事实。 
林冲不一样,林冲是个悲剧英雄,他身上汇集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特点:忍让、善良。即便对于这样令人发指的迫害,林冲也不过是杀了三个帮凶而已,对于真正的凶手高俅父子,林冲也没有如同武松一般转身回去灭他满门,即便梁山活捉高俅,林冲在宋江的恳求下,也放过了仇人性命。可以说,林冲是一个胸襟坦荡的好汉,一个顾全大局的英雄,所以他的目标,只不过是“威镇泰山东”,而不是“仇家一扫空”! 
再谈武松,武松的留言和他们又不一样! 
武松之所以是好汉,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喜欢,和他的性格有莫大关联。同样是被官府迫害,宋江选择了花钱消灾,即便有万分不满,也只是深深埋藏在心底,只有大醉的情况下,才会表达出来;林冲选择逃避现实,借助酒精的力量麻醉自己的神经,他们两个,都选择了暂时忍让的策略。但是武松不一样,武松信奉的格言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张都监设下栽赃陷害之计,武松转身就灭了他满门,这个仇,虽然有滥杀无辜之嫌,却报得酣畅之至! 
武松杀了人,一来出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写不出什么诗词;二来按照他的性格,估计也不会创作“景阳岗上曾打虎,都监府里也杀人。若问老爷名和姓,山东好汉武二郎”这样不伦不类的东西,所以我们看见: 
武松拿起酒钟子,一饮而尽。连吃了三四钟,便去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着血,去白粉壁上,大写下八字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这八个字,简单扼要,绝不拖泥带水!力透纸背,直欲破壁而出。符合人物性格!武松之所以是好汉,正是由于他这明人不做暗事的作风和干净利落的性格! 
再说燕青。燕青是所有好汉中“综合指数”最高的人物,如我在《燕青篇》所赞,燕小乙哥的聪明,那是真聪明!梁山的招安计划,如果没有燕青的从中斡旋,恐怕还要再等几年,正是燕青对徽宗皇帝的两阙词,上达天听,架设了梁山和朝廷之间的沟通桥梁! 
《渔家傲》 
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 
燕子不来花又老,一春瘦的腰儿小。 
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 
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啼晓。 
《减字木兰花》 
听哀告,听哀告! 
贱躯流落谁知道,谁知道! 
极天罔地,罪恶难分颠倒。 
有人提出火坑中,肝胆常存忠孝,常存忠孝。 
有朝须把大恩人报! 
燕青初次会面徽宗,自然不能上来就说:“皇上明鉴,小人冤枉啊!”徽宗皇帝是个浪荡子皇帝,喜欢斗鸡走马,艺术水准极高,要想和他交流,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共同语言才行,这一点,别说燕青明白,连高俅也深谙此道。 
《渔家傲》是一阙相思艳词,这首倾诉男女感情的词一下子就俘虏了皇帝的心,使他顿时大起知遇之感。既然第一步顺利实现,接下来的“真情告白”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燕青破了方腊,苦劝卢俊义未果,只好给宋江留言告辞。信中最后赋诗一首: 
情愿自将官诰纳,不求富贵不求荣。 
身边自有君王赦,淡饭黄齑过此生。 
这首诗,不仅表明了事情原因和自己立场,而且涵义浅显,一望便知。对于皇帝,燕青要表述自己的才华,但对于宋江和广大战友,燕青只要说明情况即可,这首诗严格来讲已经近似山歌,接近三阮、白胜擅长的艺术表达形式,为梁山好汉所能够普遍接受。 
说起山歌,小说中最喜欢唱山歌的人有三位:白胜、阮小五、阮小七。 
白胜最著名的作品是黄泥岗上的悯农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整本《水浒》,唯一为农民阶级说话的也就是这首山歌了。白胜是什么人?一个无业的闲汉,他不像宋江等政府工作人员具有稳定的收入保障,也不像晁盖等地主集团拥有大量固定资产,同时他也不是强盗可以不劳而获谋生,他只是一个最最平凡不过的普通人,一个被生活重担压迫的人,他要生活,要活下去,他知道农民劳动的勤勉辛苦,了解苛捐杂税的名目繁多,也痛恨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但是无力去改变。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老百姓的心声以唱山歌的形式传播开来,希望统治阶级能够改善对社会最底层人员的政策。 
白胜有美好的愿望,但是生活再次欺骗了他,当他走投无路的时候,这个一心等待政策调整的小老百姓,也只有上山落草实现理想了。 
三阮严格来讲,唱的是渔歌而不是山歌。 
小说中三阮共唱了五首歌,其中阮小二只唱了一首,而且还是照抄吴用陷害卢俊义的藏头诗,全无创意,抛开不谈;阮小五和阮小七可是有点即兴创作能力的文艺工作者。 
在迎战缉捕巡检何涛的战役中,阮小五唱的是: 
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 
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阮小七唱的是: 
老爷生长石碣村,禀性生来要杀人。 
先斩何涛巡检首,京师献与赵王君。 
这两首山歌,很多人都觉得不伦不类,尤其是最后一句话,完全就是宋江的口吻,一副投降派的作风,由此而来三阮招致无数口诛笔伐,什么“革命不彻底”云云。 
其实这完全是个天大的冤案!从三阮一贯表现来看,他们是最最坚定的招安反对派之一,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唱这么暧昧的歌?其实最后一句话,完全就是一种讽刺和挖苦!试想,“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先斩何涛巡检首,京师献与赵王君”这样的话,文中一种恐吓和威胁的意味不言而喻。 
阮小五和阮小七不仅在这场遭遇战中表现了他们的“艺术人生”,而且在活捉二哥卢俊义的埋伏战中,再次展露了他们的即兴创作才华: 
阮小五唱的是: 
生来不会读诗书,且就梁山泊里居。 
准备窝弓射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 
阮小七唱的是: 
乾坤生我泼皮身,赋性从来要杀人。 
万两黄金浑不爱,一心要捉玉麒麟。 
大哥阮小二比两个弟弟要差很多,此仗只唱了一首歌,而且还是抄袭吴用的,撇开不提。正是阮家兄弟这开门见山的直舒心臆宣言,让卢俊义胆战心惊,从而达到未战先怯的预期效果。从以上不难看出,已经结婚的阮小二和未婚的两个弟弟是不同的,成家后的大哥哪来那么多闲情逸志唱歌解闷,倒是两个弟弟,作为快乐的单身汉,不仅歌声悠扬悦耳,而且涵义深刻,艺术水准极高。 
有趣的是,梁山水军中不仅三阮喜欢唱歌,船火儿张横竟也喜欢唱歌:宋江当年误上张横的贼船,船到江心,张横开始展露歌喉: 
老爷生长在江边,不怕官司不怕天。 
昨夜华光来趁我,临行夺下一金砖。 
张横是一个神仙路过也要抢一把的水匪,胆大包天,宋江听他表明身份,除了浑身酥软,别无出路。要不是混江龙李俊恰到好处的解围,宋江在“馄饨”和“板刀面”两种小吃中已选其一。 
李俊是水军八杰中较有文化的人。征方腊,李俊二童一时大意,失手于太湖费保四人,误会消除后,李俊说动四人归降,其中引用唐朝国子博士李涉的《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 
李涉昔年乘船去九江,路遇水盗,水盗头目听说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涉,不要钱财,只要李涉即兴赋诗一首,来考验他是不是浪得虚名。李涉内心大安,当场口占一绝,群盗折服,遂放过李涉。李涉趁热打铁,说动盗首弃恶从善,改过自新,而盗首也慷然应允,从而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平心而论,李涉这首诗,水准远不如他的其他作品传神,想必是心慌意乱情况下所作,最后一句话颇有拍马屁之嫌,但即便在那种情况下,他依然能够应景而作,不得不佩服李涉的文学素养确实高人一筹。 
李俊不是李涉,他写不出这种风格的诗。但是李俊想必平时也爱看点《唐诗三百首》之类的书,能够恰到好处地引用说明,一举打动了费保四人的心。 
李俊半世为盗,半世为官,当他把李涉这首应景诗讲述给同行听的时候,不仅保障了自己的生命,而且为破方腊重镇苏州立下汗马功劳。李俊影响了费保四人一生,同样,费保等人也影响了李俊二童后半生,七人在破了方腊后,作了化外之人,远离战火,一世逍遥快活去了。 
李俊之所以能成为梁山水军第一人,不仅仅因为自己带小弟,更重要的是他曾经在李立和张横手上两度为宋江解围,对宋江忠心耿耿,而且本人识文断字,文化水平较高。宋江还是比较看中个人修养的。 
李俊、三阮等人,都属于社会底层人员,没有接受什么教育,他们的诗,要么引用大贤,要么就类似打油诗。但是梁山上还有一个阶级,文化水准相对较高,那就是地主阶级。 
梁山上地主不是很多,大约有卢俊义、李应、史进、穆弘、孔明等人,其中卢俊义文化较高,共创作了两首诗。 
第一首是他踌躇满志下的产物――要凭一己之力生擒梁山群盗: 
慷慨北京卢俊义,远驮货物离乡地。 
一心只要捉强人,那时方表男儿志。 
这首诗,表面上看,水平相当一般,和三阮的标准差不多,看不出这个世代大财主的真实水平。实际上,卢俊义这首诗是写给谁看的?梁山群盗!卢俊义是个聪明人,知道“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既然是给粗鄙的强盗看的,自然不能过于深奥和文雅了。这首诗,表明了作者身份、目的、方式和理想,虽然平白,但是简练。 
卢俊义真实的水平,表示在他被陷害去沙门岛的途中,正值深秋时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