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接纳孩子 >

第2部分

接纳孩子-第2部分

小说: 接纳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的起因倒不是那么重要了。
  当然,给一个结论,会在哈妈内心造成区别:如果是敏感期,那属于孩子的原因,哈妈可以很坦然;如果是缺乏安全感,那属于成年人的问题,哈妈会心存内疚,会感到自己没当好妈妈。如果哈妈来问我,那我就会说这是敏感期,尽管我不认为有追究的必要。哈妈那么努力想当好妈妈,我真不想看到哈妈忐忑不安、内疚自责,这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好。
  14个月的孩子的确处在黏人的阶段,因为他们已经学会走路了,身体上的自由带来精神发展的飞跃:原来我是一个独立的人啊!下边这句话可能看上去自相矛盾,但却千真万确:“黏人”是所有人类儿童迈向独立的第一步。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与父母(尤其是第一抚养人母亲)分离,给宝宝带来既高兴又害怕的感觉。就像很多父母观察到的那样,宝宝试探性地往外走几步,又立刻转身飞奔回妈妈的怀抱;无论宝宝自己玩儿得多愉快,即便不参与宝宝的游戏,妈妈也必须在一旁陪伴着,宝宝会不时地看妈妈一眼,确认妈妈的注意力一直都在自己身上。万一妈妈走了神儿,宝宝会叫妈妈“看!看宝宝!”而如果妈妈想要离开,那宝宝可不干了,一定要上演一场难舍难分的催泪大戏。平时哪一眼没瞅见妈妈,则会满世界去找,简直就是妈妈的一贴小膏药。
  “黏人”的阶段就是宝宝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宝宝需要确认:即便我跟妈妈不是一体了,妈妈仍然无条件地、一成不变地爱我。父母需要在每一天生活的细节中,无数次向宝宝证实:“我爱你!”这种反反复复的确认和证实,满足了宝宝内心对父母依恋的需求。只有这种需求得到完全并充分的满足后,宝宝才能真正地走向独立。他们带着父母对自己至死不渝的爱,以自信和开放的心态,面对更加广阔的世界。
  在这个特殊而又关键的时期,妈妈需要耐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宝宝。这是一种回报率极高的投资,换来的是宝宝一生幸福的基础:安全感。妈妈们应该庆幸,宝宝依恋的对象是自己这个当妈的,而不是别人,更不是物品。如果宝宝对他人的依恋胜于对母亲的依恋,或者宝宝的依恋对象不是人,而是物品,甚至他的手指头,也就是说,宝宝不是从妈妈那里寻求安慰,而是从其他人、物品,或者从吃手那里寻求安慰,那么说明宝宝的依恋模式出现了问题,他对母亲不够信任,他不相信母亲是可依赖的、是可以提供帮助和保护的,也许他害怕母亲会拒绝他。总之,依恋模式出现问题,会导致宝宝缺乏安全感。
  建议妈妈们不要对孩子的黏人表现出不解、不快、不乐意的情绪,而是高高兴兴地多陪陪孩子,尽情享受这一转瞬即逝的时光吧。很快地,到了学龄期,宝宝就不这么黏着我们了。到那时,好多妈妈会感到挺失落的呢!
  另外,哈妈也没有必要把跟孩子在一起与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对立分割开来,大家都在一起,不是也挺好的吗。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安全感
昨天周末,带11个月大的宝宝去游乐场玩。一开始是我抱她进去的,因为她就是不喜欢自己玩,到哪个地方都不愿意我放她下来。我想她大概要熟悉一下环境吧,也就陪她一起看看这里,看看那里。后来熟悉了,但她还是始终要我陪在她身边,应该说始终要和我的身体有接触她才放心。后来她外婆进来了,我就在一旁看着,她却不需要外婆一直抱着,就自己玩玩这儿玩玩那儿的,还自己爬一小会儿走一小会儿。但是一看到我,就不玩了,往我这里爬,要我抱……我妈说:她不看到你还能再玩会呢!那是不是我没有给她安全感啊?来信的描述很简短,我不能马上武断地推论“妈妈没有给宝宝安全感”。看得出你很焦虑:为什么宝宝总缠着我?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情况相反,妈妈会不会就不焦虑了?假设宝宝不缠着妈妈,而是缠着外婆,妈妈会有何感受?岂不是会更加焦虑吗?“她跟外婆更亲!难道是我没有给她足够的陪伴?难道是外婆没有给她安全感?”假设宝宝谁都不缠,自己玩儿,我猜测大概这是妈妈比较希望看到的场面,但是她就不焦虑了吗?是不是还会产生新的焦虑:“为什么宝宝对我和其他人一视同仁啊?她怎么不对我表现更多的依恋呢?难道是我没有给她安全感?”
  总之,要让现代的妈妈们不焦虑,几乎是不可能的。宝宝缠也不好,不缠也不好,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妈妈们放心。
  看得出来,不仅是宝宝依恋你(这是她这个年龄段的正常表现),你对宝宝也是极度依恋的,而宝宝能够体会到你的内心需求。你可能当时希望宝宝能够离开自己独立玩儿一会儿,但是宝宝并不能分辨什么时候妈妈在抑制内心需求,她只知道必须满足妈妈对自己的依恋需求。也许当时你曾经努力劝说宝宝独立玩儿,宝宝更加糊涂了:我们之间素常的互动模式就是纠缠呀!怎么今天改变了呢?
  另外,你也许跟自己的母亲之间有一些未解的情结,也许你幼年时母亲没有满足你对她的依恋需求(可能在你母亲那个时代人们必须抑制自己的自然感情,对孩子讲究严厉而不是宠爱),今天你母亲依然不乐意看到外孙女对你的依恋,使得你对宝宝的依恋表现感到愧疚,导致三个人之间的动力结构有些复杂和微妙。小宝宝具备一种非凡的能量,他们能够洞察成年人的心思,并对此产生相应的反应。
  如果你能够接受这一点,能够觉察到是自己内心的需求在纠缠着宝宝,觉察到自己对母亲(外婆)的抵触导致宝宝的反应,如果你能够梳理清楚自己的情绪,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与母亲和宝宝之间的动力结构,并且在宝宝缠着自己的时候不焦虑、不内疚,也不推开她,而是尽情享受,那么宝宝的行为也会有所改变的。
  

“怕生”值得庆贺,“认生”不是错
女儿1岁零5个月,非常认人,或者说是怕生,我不知道认人和怕生是不是同一个概念。总之,她绝对不让陌生人接触,尤其是男的,刚接近她或者和她说话,她立刻就转身。她熟悉的人带她不会这样,但是有熟悉的人带着,陌生的人来接触她,她也不要。这种情况是她很有安全感,还是说她根本没有安全感?
  来信提到的认人或者怕生,或曰“认生”,跟安全感是否牢靠没有必然的关联,而是儿童发展的必经阶段。小婴儿从四到六个星期开始就有认生的表现,继而随着他们逐渐长大,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认生行为。他们年龄越大,思维越复杂,恐惧的内容越丰富,表现形式也越复杂,因为他们具备与以往不同的反应能力。认生是大自然给人类(动物亦然)安排好的自我防御机制,你女儿的表现应该说不仅很正常,甚至值得庆贺。如果是相反的情况,她跟谁都见面熟,谁带她走都行,你是不是更该担忧了呀?
  很多时候,幼儿抗拒陌生人,不仅是跟他们自身的怕生有关,也跟陌生人对他们的态度有关。很多成年人对待孩子的表现值得商榷,比如未经允许触摸孩子,拍头、拧脸、胳肢、抱起来,大惊小怪,高声评论,要求孩子“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什么的,或者没头没脑地对孩子提问“几岁啦?会背唐诗吗?唱个歌呀”。假设有人这样对待你,尽管你已经是懂得礼仪的成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摆出彬彬有礼的姿态,恐怕也是勉为其难,更何况一个幼小的孩子呢?
  当然,把孩子完全藏匿起来,期待认生阶段悄悄溜走,也是不现实和不恰当的。孩子认生的人,往往是我们的熟人朋友,甚至亲人,孩子认生令我们难堪,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接纳我们的社交圈子。孩子也需要建立同龄社交圈子,跟更多小朋友进行互动,学会如何融入陌生环境和集体。这些都需要练习,我们则需要根据孩子个体性格来进行帮助。
  首先,不要给孩子贴“认生”“害羞”“胆小”之类的标签;其次,无论对方跟我们如何熟络,都不要敦促孩子马上消除戒备,更不能要求孩子见到谁都落落大方地打招呼,我们自己以身作则,对所有人都有礼貌,孩子会模仿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另外,多带孩子去户外,带孩子跟其他人一起玩儿,见识多的孩子不会过分认生。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儿童不宜离开父母寄读
请问一下,一个6岁的小女孩可以离开父母到其他城市读书吗?当然她读的学校是封闭的。因为那里可以给她带来更好的学习环境,对她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她的性格很活泼,非常开朗,这对她有影响吗?我想听听您的意见及建议。 谢谢!
  简单地说,我坚决反对儿童离开父母就读寄宿学校,无论这些寄宿制院校能给孩子提供什么奢华舒适的环境以及高等优越的学习条件。孩子最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怀抱,是在父母身边快乐地成长。父母最最需要的,是亲手抚养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成长的过程是缓慢的、漫长的,需要18年才能称为成年。即便成年之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联络也是紧密的,父母仍然是自己的底线、后援、永远的港湾。对父母的感情依恋在幼年期得到完全满足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很高,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很高,幸福指数自然也高。这种充实的安全感会伴随他们一生,父母的爱会支持着他们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甚至在父母已经逝去之后。
  把孩子送走,无异于给社会增添一名父母双全的孤儿,为将来的家庭关系埋下定时炸弹,并且导致孩子终身难愈的心理伤痕。这么小的孩子离开父母,会感到被亲人抛弃了,孤立无援,产生自卑,失去安全感。她会认为自己对父母来说不重要,继而感到作为一个人来说,也没有什么价值。她也会以为自己是因为不够好,才被父母推走。你们作为她的至亲,则会错过了解她、与她建立良性沟通的机会。将来她回家了,即便能够享受到团聚的快乐,但你们的心灵之间已经形同陌路,这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莫大的悲哀。
  无论表面上多么活泼开朗的孩子,幼年时期离开父母对他们的心灵来说都是一个重创。大家对寄宿的孩子有一种误解,以为只要他们看上去阳光开朗、独立成熟,或者他们自己没有什么难受的感觉,就没有什么问题,甚至认为这是寄宿的好处。然而,寄宿给一个人造成的伤害,并非立刻显现。事实上,大部分孩子早已习惯将自己的感受深深地埋藏起来——因为流露出来是没有用的,父母已经在最大意义上拒绝了他们,没有人倾听他们、保护他们,他们只能以强硬的外表来保护自己。儿童被迫过早地形成坚强独立的外壳,对他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都是一种重度的损伤。寄宿给一个人造成的损伤,可能会在这个人结婚之后,尤其是生养孩子之后,才初露端倪。很多父母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忍受不了跟孩子分离,对孩子过度依恋、过度保护,究其根源,恐怕都是童年时期曾经遭遇过亲人有意无意的“抛弃”。
  总之,请你们慎重考虑自己的选择,对于孩子一生的幸福而言,一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