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接纳孩子 >

第11部分

接纳孩子-第11部分

小说: 接纳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里也不好受。
  说句大白话吧:你怎样对待世界,世界就怎样对待你。你看这个世界充满险恶,你就会遭遇很多险恶的人和事;你看这个世界充满善良,你就会遇到很多善良的人和事。就这么简单。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小儿不会分享很正常
跟着妈妈出门去院子里玩之前,菡菡特地带上妈妈新给自己买的礼物:一只粉嘟嘟毛茸茸的玩具猪。
  邻居家一岁半的冬冬晃晃悠悠地跑过来,看见菡菡手里的小粉猪,立刻伸手去拿。菡菡眼疾手快把猪往身后一藏,对着冬冬大吼一声:“别动!”冬冬吓了一大跳,小脸儿皱皱地看着身后的奶奶似乎要哭,菡菡妈妈过意不去,赶紧对菡菡说:“给弟弟玩儿一下吧,别那么小气啊。”菡菡脖子一挺,大声宣告:“不行!是菡菡的!”
  冬冬又绕到菡菡身后伸手去抓,菡菡转过身来劈头给了冬冬一巴掌:“不给!别动!”冬冬放声大哭起来,奶奶心疼地抱起孙子:“别抢姐姐的,待会儿奶奶给你买去!”菡菡妈妈也批评菡菡:“你怎么变得这么自私啊?弟弟看一下都不行吗?不就一只玩具吗?干吗那么舍不得?还打人?真不像话!”说着她拿过菡菡手里的小猪,意欲交给冬冬。
  没想到,菡菡不依不饶地跟妈妈奋力争夺,还哇哇大哭起来:“呜——是菡菡的,就不给冬冬!”抢不过妈妈,菡菡伸手又打了妈妈几拳头:“臭妈妈!”冬冬奶奶观看着母女俩的争夺战,眼神十分复杂。
  菡菡妈妈感到无地自容,同时心里也很纳闷:菡菡怎么越大越小气呢?想当初,菡菡未满周岁开始直到快两岁,都那么大方那么好说话。手里不管有什么玩具,只要妈妈要求给其他小朋友玩一会儿,她都毫无怨言地让妈妈拿走。拿着吃的,只要别人逗她“给我吃一口”,她都会把小胖手伸到你嘴边。在邻里中,菡菡得了一个“慷慨大方”的美名,让菡菡妈妈很是自豪。可最近,怎么越来越让妈妈下不来台呢?她会不会变得越来越霸道呢?该怎么办才能让她懂得分享呢?
  事实上,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学步儿来说,“自私”是一个正常现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首先,学步儿正在建构自我意识,正在迈向独立。在这个阶段,儿童正在建立“所有权”的概念:我、我的、我的东西。在这么大的孩子心目中,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并没有意识到别人也有“我的”这种观点,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别人分享。其次,他们尚未掌握“借”与“还”这种概念,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还能完璧归赵,而是片面地认为一旦离开手边,就意味着丢失。
  作为人,不及时确立“我的”这个概念,我们就没有自我。不知道什么属于我们,我们可以支配什么、应该对什么负责,我们就无法发展责任心,也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资源。因此,我们应当尽力保护儿童“所有权”的建立和发展,让他们确认自己的“财产”不会受到随意侵占。
  孩子只有确认什么是“我的”、什么属于自己之后,才能逐渐意识到什么是他人的,把自己跟其他人的物品分开。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首先要建立自我意识,建立我、你、他的关系,知道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而后才能在反复的社交活动中,逐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分享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要为了面子而强迫孩子分享,让孩子感到恐惧和痛苦。
  让孩子分享之前,一定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如果孩子不同意,则尊重孩子的意愿,告诉另一方“很抱歉,他不同意”。切忌家长说了算,为了显示大方而替孩子做主,把玩具交给他人,或者指令孩子“一起玩儿”。
  在家里,让孩子分清每个人的所有权,未经许可,不能随意翻动父母的私人物品;在外边,拿到他人玩具之前,一定要征得对方同意。
  帮助孩子学会遵守“轮流”“等待”等规则,比如在游乐场,大家轮流玩秋千,谁先拿到谁先玩儿,后来的小朋友要等待。
  出去时,多带一些玩具,包括一些孩子不那么在意的玩具。首先让孩子学会“交换”,有助于孩子学会分享。
  不要批评孩子,更不要给孩子贴上“小气”“自私”“霸道”的标签。理解、接纳孩子此刻对于分享私人物品感到困难是正常的,耐心等待孩子按部就班的成长。
  

在群体接触中学分享
儿子刚满两岁那年的复活节,我们去朋友家吃饭。那天一共有三个年龄相仿的小男孩在场,都带了一些自己的玩具。孩子们到了小主人的卧室,先是各自为政,各玩各的;慢慢地熟络起来之后,他们开始交换玩具,你玩玩我的,我玩玩你的;最后,大家都对小主人的木制火车轨道发生兴趣,于是三只小脑瓜凑在一起,开始着手兴建。
  我们六七个成年人坐在楼下,吃着聊着,三个多小时过去了,没有受到孩子的干扰,连高声音的说话都没有。每次我去看他们,都见他们在合作铺设火车轨道,用积木搭建火车站,并且都把自己带去的汽车、火车等玩具贡献出来。三个娃娃互相配合,十分默契,有几次他们还轮流下楼来取所需要的东西,随后又安静地继续工作。
  纵观多年的咨询经历,最令学步儿家长担忧的事情之一就是孩子不肯分享。家长们内心都非常希望孩子慷慨大方、乐于分享,有些时候在众人面前,往往为了面子,而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替孩子做主,强迫孩子分享,给孩子带来伤害。
  我总是告诉家长们,对于一个学步儿来说,“自私”是一个正常现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因为学步儿正在建构自我意识,正在建立所有权的概念:我、我的、我的东西。在他们心目中,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并没有意识到别人也有“我的”这种观点,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别人分享。其次,他们尚未掌握“借”与“还”这种概念,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还能完璧归赵,而是片面地认为一旦离开手边,就意味着丢失。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首先要建立自我意识,建立我、你、他的关系,而后才能在反复的社交活动中,逐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一般来说,儿童要到4岁之后,才能做到心甘情愿的分享。
  不过,理解并接纳儿童这种特性,并非意味着我们束手无措,放任孩子“小气”下去。建立孩子的分享意识,也需要我们家长的积极参与。参与的方式之一,就是巧妙地给孩子创造分享与合作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在自由玩耍中,自发产生分享与合作的需求。孩子不肯做一件事情,往往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如果儿童总是在成年人严格监督下,因为害怕冲突而不允许他与小伙伴多接触,那么他也不会有分享的需求和愿望。
  事实上,在学步儿时期,儿童的玩耍也进入了一个分水岭:他们开始将其他小伙伴融入自己的游戏世界里,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用一句术语来形容,就是他们开始了“去自我中心化”历程。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要善于抓住时机,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同时放松心情,放手让孩子在自由玩耍中,发现分享的必要,体验分享的快乐。
  我们信任孩子,孩子就会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发明独特的分享办法。一天我去儿子的学校开家长会,看到他和同学们正在玩荡杆器械,上边只能站一个人。于是他们发明了这样一个游戏:谁爬上去,就要承受大家的推搡,站不住掉下来,就换别人上去。孩子们哄闹着大笑着,其乐融融地分享着这一件好玩的荡杆。
  

为何宝贝如此“没礼貌”
靓靓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是个聪颖可爱的漂亮姑娘。靓靓妈妈就像所有生下漂亮闺女的母亲一样,喜欢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在外,无论熟人生人,往往会止步惊叹小靓靓“这么漂亮”“这么可爱”。靓靓妈妈则催促女儿:“靓靓,叫阿姨!快叫阿姨好!”分手的时候再催促女儿:“说,阿姨再见!”
  靓靓呢,原来倒挺乐意配合,见到谁都是一脸灿烂的笑容。不会说话的时候,只要妈妈抬着她的小手,她就一晃一晃着打招呼;说“拜拜”的时候,她会飞吻、挥手道别。所有的人都忍不住夸奖她:“这孩子,真懂礼貌!”靓靓妈妈心里好得意。
  有一天,靓靓带着心爱的小自行车到院子里玩耍,那是妈妈送给她的两岁生日礼物。刚下楼,碰见住在同院的妈妈同事黄阿姨。这个阿姨平常最喜欢逗靓靓玩了,这会儿凑过来:“靓靓,这车子好漂亮哎!谁给你买的啊?是你的吗?给阿姨骑骑好不好?”说着,伸手就去拿车。靓靓突然大叫一声“不行!”把身子扑在车上,紧接着用脚去踢黄阿姨。靓靓妈妈和黄阿姨对此毫无准备,都愣了一下,妈妈马上劝靓靓:“给阿姨看看你的车。”黄阿姨也应声说:“阿姨逗你呢,给阿姨看看吧。这样吧,你叫我,叫阿姨,我就松手了。”
  谁知靓靓干脆放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使劲儿去掰黄阿姨抓住车的手。黄阿姨悻悻地放开手,靓靓妈妈感觉很丢面子。
  哪曾想到,从此之后,再见到谁,无论妈妈怎样督促“叫啊,叫爷爷!”“说啊,阿姨好!”靓靓都沉着小脸儿躲到妈妈身后,紧闭着小嘴儿,不肯开口。妈妈只能自我解嘲:“这孩子!越大越不懂事儿了。”
  大多数家长都很在意孩子在外人面前的表现,尤其在“礼貌”方面,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遵从成年人制定的“礼节”:见了人要叫。为此,家长们教导、敦促、提醒乃至强迫孩子,而孩子们呢,却很少跟家长配合,往往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家长们很困惑:孩子为什么这么别扭啊?我怎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人呢?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父母们犯了操之过急的错误。首先,对于一个小小的孩子来说,一个高大的陌生成年人,很容易形成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威胁。孩子看着陌生人,心里十分恐慌,本能地要以沉默来保护自己,我们督促他假装欢喜地去“叫”这个人,是不是强人所难?在孩子面前,大人平时就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向孩子示范社交场合的礼节,比如见面打招呼、分手道再见等。平时在家里,家人之间要注意使用文明语言,如“劳驾”“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等等。孩子吸收性的心智,会将这种礼貌内化,日后时机成熟,他自己准备好时,会自然融入行为当中。
  其次,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并不理解“礼貌”的重要性,不知道为什么要“叫”人。这个陌生人也许对父母来说很重要,但是跟孩子自身却毫无关联。幼儿天性只对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发生兴趣,而对一个不知是谁的陌生人展示笑脸,不是一个自然、自发的行为。因此在他人面前,要把孩子当作一名与成年人平等的人,介绍给对方,比如:“这位是某某阿姨,她是妈妈的同事;这位是我的儿子某某。”这样既能让他人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也能帮助孩子熟悉、接纳对方,有助于孩子放松下来,自然地流露礼貌。
  另外,孩子也不能理解自己的表现对父母“面子”的重要性。他们不懂得怎样做是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