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家事 >

第118部分

家事-第118部分

小说: 家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权的,可女人在这世道没人权啊!可以说连人身自由都不是自己的,她的财产归属于她,她自己却归属于别人。
动身起程的日子已经定了下来,就在下月月初,正好是他们成亲满一月。俗话说新房满月不空夜,不管怎么说他们这新房也的确住满了一个月。又林自打知道要去京城,就没起过收拾这屋子的念头。反正收拾了也是白收拾,以后不知还能不能回来住。东西从箱子里拿出来再装回去这么倒腾一次,还不够费事的。
远行在即,很多东西都要预备。什么衣裳预备路上穿,什么要装进箱中封起来。路上预备的吃食,常备的药,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都要想得周全。几个丫鬟里头,象小英和傻妞这样的,想法单纯,牵挂不多,对远行十分好奇和雀跃。象茯苓和翠玉她们,就抓紧时间找机会和家里见面送东西告别。不过不同的是,茯苓是把东西和攒的月钱赏钱往家送,翠玉的家里人则是倒过来给她塞钱塞东西,千叮咛万嘱咐的。虽然翠玉这些年稳重多了,可是要去京城那么远的地方,以后再也照应不到,他们家人当然不放心。
朱老太太很是通情达理,体贴的让朱慕贤再陪又林回娘家去坐坐,反正离得近,来去方便。以后就算想回娘家也难了,趁现在让她和娘家人多说说话多聚聚吧。
对这事儿大太太没反对,只是私下跟范妈妈抱怨:“老太太这也是,谁家新媳妇出了嫁不是一样?偏她就不容易了,隔三差五的往娘家跑,让人看见了肯定说闲话。”
范妈妈知道她的性子,顺着她说了几句,又劝:“都说隔辈亲隔辈亲,老太太这是疼孙子,顺便也体贴孙子媳妇。有个文绉绉的词儿不是说什么?爱间屋什么的……”
大太太颇为得意的纠正她:“是爱屋及乌。”
这么一想,大太太心气也平了。反正往后日子还长着,她一到了京城,举目无亲,家里可人疼的晚辈可不是一个两个,儿子还要读书,还有正事,不会象现在一样新鲜热首。到时候大太太让她往东她不能往西,不想规矩也不行了。
范妈妈一笑,手不由自主,摸了摸另一支手腕上的镯子。
那是只成色相当好的金镯子,沉甸甸的,手工也精致。
这是新少奶奶赏她的——胡妈妈还跟她说了许多话,无非是初来乍到,请她多提点照应。
范妈妈是当下人的,到她这年纪能图什么?不过想多弄些钱好养老。大太太从前出手大方,现在今非昔比。可是少奶奶是什么人?那嫁妆厚的人眼热,一出手就这样大方,范妈妈的心当然会有所偏移。虽然不好明着替她说好话,可是大太太要是有什么不满,范妈妈就会象今天这样帮着些。
另外,范妈妈也向胡妈妈点出来了黄嫂子。
双方都对这个人有敌意。范妈妈防备黄嫂子,纯粹是担心自己的地位动摇。而胡妈妈则是因为她对自己家姑娘的中伤和敌意。两人心照不宣——有共同的利益和利害关系,迅速就结成了同盟。
当然,这种关系很脆弱,可是至少目前,在消除黄嫂子这个威胁之前,她们的立场和目标是一致的。
四奶奶又偷偷给又林塞过一些东西,有行军散、棒疮药,寒露丹这些。夹在药盒里的还有银票,和几张普通的药方子夹在一起,不仔细根本看不出。
又林眼尖的瞧见了,忙给抽了出来:“娘,我不要。”
“拿着。”四奶奶很坚持:“你要是一直离娘家近也就算了,离家远,别人都靠不住,自己手里有钱才能不慌。这些钱平时不要动用,真出了什么事儿,没别的办法了,用来救急。就和药方子什么的收一起,旁人不会留意的。跟谁都别说,就是胡妈妈、小英、就是你丈夫,也不要说。”四奶奶叹了口气:“我宁愿你一辈子都用不着这钱。”
+++++++++
儿子去检查视力,居然左眼有曲光的嫌疑。。。过段日子再去复查,这段日子不让他靠近电脑什么的了。。。。


、第一百六十八章

朱家要起程动身,船自然是李家帮忙安排的。别说两家已经成了亲家无须见外,就算没成亲家,李光沛和朱老爷子隐然成了一对忘年交,邻里间帮一把也是应该。
李光沛和四奶奶都来送行,四奶奶握着女儿的手,眼圈红通通的,扑了粉都盖不住——又林一看就知道她昨天夜里肯定没有睡好,而且还哭过了。
她又是心疼,又是不舍。
没到要走的时候,又林一直觉得自己很坚强。可是事到临头,她才现自己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冷静克制。又林真想抱着四奶奶大哭一场——父母养她十几年,今日一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想要如从前一样在父母膝下承欢尽孝那是再也不能够了。
“你要好好儿的……别惦记家里……”
李光沛也舍不得女儿,可是他理智得多,说:“时辰到了,别误了他们动身。”
四奶奶终于松开了手,脸上的那个表情,仿佛被人狠狠挖去了一块血肉那样哀痛不舍。
又林紧紧捂住嘴。如果不这样,她一定会嚎啕痛哭。
船起锚离了岸,四奶奶往前走了一步,又走了一步。可是她的脚步是追不上船行的速度的。
又林用力朝她挥着手,示意她回去。
岸越来越远,父母的身形也越来越模糊。
小英心里也难受,在一旁劝:“奶奶还是进舱里吧,看船头风大。”
又林根本没有听见她说什么。
朱慕贤走了过来,示意小英避开,然后伸手握住了又林的手。
他的手大而有力,又林怔忡了一下,缓缓转过头来。
朱慕贤把她揽在怀里,轻声说:“想哭就痛快的哭出来吧,别憋坏了身子。”
又林把脸埋在他胸前,无声的低泣。朱慕贤感觉到胸口被泪湿的潮热。把她抱得更紧了一些。
她以后远离家乡和父母,没别人可依靠了。所以他要加倍待她好才对。
顺风顺水,天气适宜,船一路走得很顺利。又林自幼长于江南。习惯了出门坐船,并没什么不适。朱老太太毕竟有了年纪,头一天还好,后面几天胸闷头昏,恹恹的没有精神,饮食也吃不下。大太太也不习惯坐船,又林于是跟船家说了。停船时取了几只鲜鱼来做了汤,多搁了香醋,还用了陈皮、老姜、青梅、甘草等料入汤。这一道汤是李家的秘方,朱老太太喝了一碗,果然觉得很开胃。船上其他人也都分到了一碗半碗的,人人都对新少奶奶交口称赞——这些人未必是真心感恩,不过花花轿子人抬人,老太太都夸了。其他人当然都跟着随大溜一通附和。
就算是大太太,俗话说吃人嘴软,也少不得对着又林时多露了些笑模样儿。
这四德里头。妇功这一项,是挑不出她什么毛病来了。女红厨饪都拿得起放得下,在长辈面前也温顺听话。
可是这不过是刚开始,才这么短日子,哪能看出一个人本性来?
朱大太太归心似箭,一时惦记孙子,一时又愤恨的猜想二房不知道又搞出什么事端来。连着几晚上都睡不踏实,哪怕范妈妈再宽慰她也没有用。
这其间还有件小事,众人都没在意——黄嫂子不知是着了凉还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在朱家动身起程之前闹起了肚子。煎了两剂药吃。不但没见好,反倒起不来床了。这样她自然没法儿跟着上路,也没有让所有人停下等她一个人的道理,黄嫂子只能留下来同另外一房家人一同看房子。说是等她好转了再回京不迟,可是黄嫂子自己明白,这一留下。再上京就遥遥无期了。她是奴籍,又是女流之辈,断没有放她一个人上路的理。除非京城再打发人来,能跟着一起回去,或是再找旁的机会——可是那机会只怕一两年也碰不上。
黄嫂子真是哭都哭不出来。她也知道自己肯定是中了别人算计了,可是到底是谁算计她,那可就不好琢磨了。厨房里头也有几个人有嫌疑——把她留下,那回了京她的差事肯定要被别人顶了去。想顶掉她的人可不少,哪怕是平时对她嫂子长嫂子短的人,也保不齐暗中出阴招。小厨房这一块差事又肥美又轻省,黄嫂子当初为了得这个位置也算计过别人。
这事儿胡妈妈和范妈妈都心里有数。
黄嫂子再能折腾,她见不着大太太,和她闺女也到不了一处,也就没什么威胁了。这招釜底抽薪,轻轻松松就把黄嫂子给冷置了。
船到离京四十里地的下清停下来,京里打发来接的人已经等了两天了,一直有人在码头守望,这会儿急忙迎上来接。天色已晚来不及进京,就在下清歇了一晚。又林在船上倒是习惯,脚一踩着实地,倒觉得人点儿虚浮了,脚底下总觉得踩的不实在,象是走在棉花堆里。
不独她,坐了这么多日的船,其他人也都有这种感觉。入住客栈之后,主子能梳洗歇息,下人却还要伺候忙活。又林从家带来的这几个丫头从没到过北方,看什么都觉得新奇,而且也觉得处处不惯。头一个不惯的就是晚饭,那馍馍和饼都特别的厚,也特别的硬。几个人累得腰酸背痛,坐下来拿起饼一咬——饼没动静,牙给硌得生疼。
翠玉皱起眉头:“这……这饭让人以后可怎么吃啊。”
白芷忙说:“没事儿,这在外头少不得将就,等回了京应该就不这样了。”
小英已经开始动手,把饼一点点掰下来泡在汤里吃。被热汤一浸,饼就软和多了能入口了。其他几个人也跟着有样学样,翠玉也照着做了,结果喝一口汤——又咸,又油腻,她是硬着头皮才算把这一碗吃下去。
等要睡的时候,也没法讲究,大家挤在一间屋里,一张铺上。铺也不算宽敞,又硬。她们把带来的被褥多铺了两层。可这么一来,又热了。翠玉睡不踏实,总觉得有蚊子在鼻子耳朵附近绕来绕去,扰得她心浮气躁。
其他人都累得不轻,傻妞头一沾枕就睡着了,她还打鼾。翠玉心烦得很,坐起身来想把她推醒,可两人中间还隔着三个人呢。
早知道她不如跟小英换,去主子那屋的门边打地铺呢!
朱慕贤也怕又林不习惯——她看起来实在太娇嫩了些,江南女子的皮肤都细致,又林一身上下,嫩得都象能掐出水来。
“暂时委屈一夜,明天就能到京了。”
又林点了下头:“早些歇息吧,刚才听徐妈妈说,明日要早起赶路,你晚上就别了。”
朱慕贤笑着应了声好。虽然他习惯每天临睡前总是要看一会儿书的,可是一来这里的确不合适,二来小妻子发了话,他也欣然从命。
“你以前没来过北方,肯定有许多不惯之处。要是委屈,可别自己忍着,要和我说。”
又林笑着应了。可是她心里明白,朱慕贤又不可能一天十二个时辰陪着她,男人白天钻房里可是会被指责抨击的。就算他肯,家里其他人也不会放任。再说,女人在后院的那些事儿,男人根本插不上手也帮不上忙。
第二天天不亮,朱家诸人都起了身赶路。又林坐在车里头,又不能掀开帘子朝外张望,加上晚上又没睡好,难免靠在那儿瞌睡起来。中午也没有下车,带的饭菜热过之后,将就着吃了些。中途下车方便过两次。因为人多行李也多,车走得不快,进城的时候日已西斜。
又林还是没忍住,撩开车帘一角,远远的朝城门处望了一眼。
她久在江南,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时候的京城是什么模样。
城墙高而深,是大块大块的青石砖砌成。城楼巍峨,日头斜挂在角楼的飞檐处,久历风霜的京城看起来象是金红底上的一道雄浑的墨影,令人目眩神驰。
又林怔了片刻,回过神来,急忙放下了帘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