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霍英东全传 >

第14部分

霍英东全传-第14部分

小说: 霍英东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此可见,霍英东现在仍然担心港英当局在1997香港回归前会对他“算账”,这种顾虑应该说是多余的。
  这么多年来,港英当局对霍英东采取歧视态度是可以理解的。朝鲜战争时,英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开赴朝鲜半岛,结果“联合国军”惨败沙场。据一些统计数字表明,在朝鲜战场上阵亡的英兵人数,比在二战时期阵亡的英兵人数还多。港英当局歧视霍英东,算不算是英国方面因自己的士兵阵亡朝鲜半岛的惨局而自然生发的对那些朝鲜战争得益者的一种报复行径?
  英雄莫问出处
  也就是说,霍英东这段经历的焦点——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霍英东的行为,只是违背了联合国制裁中国、从经济上封锁中国的决议。虽然英国亦是这个至今仍然广受争议、莫衷一是的决议的签署国之一,但霍英东的行为,却根本上与法律并没有抵触。试想,几年前美军出兵波斯湾,把伊拉克从科威特赶走之后,联合国在美国操纵下,也对伊拉克实施“禁运”,但仍然有不少国家和商人冲破“禁运”,与伊拉克贸易往来——难道这些国家和商人的行为也属犯法?
  事实上,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禁运,使得英国本身的经济利益蒙受较大损失。因此,在整个朝鲜战争时期,英国政界、商界的一些人士极力要求放松禁运,扩大对华贸易。1953年7月,英国有15家厂家组团赴华,同中国签订了一项贷款额达1500万英镑的安排;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英国政界、工商界人士专程赴瑞士,同中国代表团商谈发展中英贸易关系;英国政府还公开出面为解除对华禁运而奔波。1956年2月,艾登首相访美,要求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放松对华禁运;同年5月,在美国无动于衷的情况下,英国政府仍然单方面宣布向中国出售某些禁运物资,之后,又有一系列扩大对华贸易的措施出台。可以说,给美国的对华禁运政策打开缺口的正是英国政府。
  由此也可见,在英国所属的香港从事与中国贸易,虽是违反联合国的禁运规定,但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引自黄鸿创所著的《中英关系史》)
  另一方面,虽然霍英东也坦言当时谈不上是为了支援祖国,纯粹是在商言商,但客观上,他运送物资给内地,是对祖国的莫大支持。作为一个中国人,当自己的国家面临困境之时,能为国家做一点事,尽一点力,怎么也能说得过去的。
  事实上,霍英东当时是有些爱国倾向的。有一次,他曾对我说:“我记得当时,有几个人,内地方面很想他们从香港回内地居住,比如李惠堂(老牌足球名将)、红线女等人,红线女回去了,李惠堂始终没回去。当时,假如有人动员我回去,我自己一定会回去的。但以后的历史就不知怎样了……”
  抛开是是非非问题不论,而说霍英东自己,若不是有着过人的胆识,就绝对不会有他冲破“禁运”与中国内地做生意的传奇经历出现。如果有那么一天,霍英东毫不保留地向人们讲述这其中的过程,那么这故事一定令人惊心动魄。可以想像,在这海上贸易发迹的传奇故事背后,霍英东承受着多大的压力,付出多大的代价;他要历尽千辛万苦,甚至不顾个人性命的安危……
  1962年12月,香港一家报刊曾刊登一篇介绍霍英东早年发家史的文章。文章作者在谈到霍英东的这段海上冒险发迹的经历时,深有感慨地说,霍英东“这一个人,处在20世纪的今日,竟能一朝发达,如今,竟是香港一位最有名的实业家,应算是异数……我则记起古语那两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另外两句则是‘英雄莫问出处,奇迹在于人为’。这两句话,都适用于霍英东。”
  “英雄莫问出处,奇迹在于人为”这两句话,应该是霍英东那段海上冒险发迹传奇的颇为恰当的评语。
  第十一章 涉足地产初显创新本色
  弃海登陆,成立霍兴业堂,纵横地产行业。重金购买使馆大厦,买下九龙油麻地四方街地皮大兴土木。他首创“分期付款”和印发“售楼说明书”方法,令楼盘货如轮转……小试牛刀,不同凡响。
  创立霍兴业堂
  由于朝鲜战争时的海上贸易大有斩获,霍英东一跃成为香港的新贵。那时,霍英东正好30岁。如果单以财产的丰厚而论,可以说霍英东是做到“三十而立”的。
  到了这个时候,霍英东已不需要再去冒性命危险去赚钱了,不需要风里来浪里去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霍英东“退出江湖”,守着钱财过一生。他要用自己海上贸易赚取的钱,去赚取更多更多的钱……搞什么投资,做什么生意好呢?霍英东的脑子又开始不停地转动起来。
  1950年前后,一种新兴的行业开始在香港隐现,这就是地产业。1947年,中国银行曾以每平方英尺251。44元的价钱,投得中环一块官地,创下当时地价最高的纪录。另外,主要是由于内地政权易手的原因,内地资金大量涌进香港,香港的各行各业一度蓬勃,加之“联邦特惠税”优惠政策在香港实施,中外商人纷纷涌来香港,社会对土地和楼宇的需要自然日益增加。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香港人口在短短的五六年间急增了几倍。抗战结束时,香港人口只有50万,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已超过150万。
  大量资金涌入,人口急增,地产行业的兴起和繁荣也就在所必然。霍英东审时度势,决定把自己的资金全部押在地产上,大干一场。
  对于霍英东的决定,当时有些朋友反对,他们所持的理由是:香港的地产市场一向由英资财团垄断,华人很难与他们分一杯羹。
  别人反对,但霍英东仍然一意孤行,踌躇满志——这与其说是霍英东太过于自负,倒不如说是因为他坚信自己能在英资独霸香港地产市场的情势下,另辟蹊径,闯出一条新路子。
  1953年6月,霍英东创立了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股东是霍英东与吕燕妮。公司的注册资金是465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大数目。霍英东计划以霍兴业堂为旗舰,纵横香港的地产市场。
  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的注册地址是湾仔告士打道152号,霍母刘氏当时就住在隔壁的151号私宅。当时霍英东已不再跟母亲同住,而是另立门户,与妻儿住在富裕人家聚居的跑马地蓝塘道11号豪宅。
  重金购下利家的使馆大厦
  霍英东虽然想在地产行业大展身手,但当时,除了货运生意他较为在行外,其它生意,他可是门外汉,所知甚少。
  他曾坦率地对我说:“当时,我连银行户口都不会开,开了一间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后,公司连银行户口都没有。我学别人那样,把现钱放在家里,或者买一些黄金回来,放在墙缝里头。当时真是不懂做生意,认为做生意就像是开杂货铺一样。”
  “为什么拿钱买黄金,不去从事其它投资?”我问。
  “那时觉得买黄金很保险,黄金就是钱,就是财富,我记得二战时期,我们能够开那间杂货铺,也是因为母亲那时有些金条,靠那些金条典当一些钱回来打本……”
  “当时你的钱已不少,买金应该买很多,这么多黄金和现钱放在家里,安全不是很成问题?”
  “那倒不会,那时我们的住房一直改善,先在告士打道租房住,后在活道和北角英皇道自购物业,接着又在跑马地蓝塘道买屋……”
  但是,成立霍兴业堂之后,霍英东已不满足于把钱换成黄金储存保值,他急于想拥有一幢属于自己的大厦。霍可能认为,拥有一幢大厦,一来可以把自己的那些钱和黄金转移到物业上来,安全保险;二来可以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身价,便于自己在地产界的发展。总之,那时,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处物色自己喜欢的大厦……
  这时,霍英东听说香港的世家——利氏家族有意出售位于铜锣湾的使馆大厦。利家的上一代利希慎等先祖经营鸦片烟发迹,购入铜锣湾鹅头山(利园山),经开辟后拥有大量土地,财富剧增,富可敌国。使馆大厦是利氏家族众多物业中的一幢,当时是出租给一些外国驻港的大使、领事、外交官居住。大厦是公寓式结构,就建筑面积之大、建筑材料之好、装修材料之高档而言,算是香港当时最大、最高级的大厦之一。
  霍英东到使馆大厦察看,甚为喜欢。随即,他亲自去拜见利家当时的掌门人——利铭泽。利希慎于1928年4月被仇家在街头枪击身亡,其长子利铭泽当时只有23岁,就执掌起家族生意。
  霍英东拜见利铭泽时,他在香港商界仍然是一个无名小卒,而利铭泽却已是家喻户晓的大商家,当时还身兼香港市政卫生局议员,可谓有权有钱有势。但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利铭泽对霍英东尚算尊重。两人都是爽快人,对价钱并没有斤斤计较,双方答应以280万港元成交。随即,霍英东就和律师审看使馆大厦的屋契等资料文件。
  几天之后,霍英东和利铭泽相邀见面办理买卖手续。利铭泽一见到霍英东,就感到有些奇怪,因为他见到霍拎着一个大袋。两人寒暄几句坐下,霍英东连忙把大袋递上去,对利铭泽说:“哦,给你!”
  “这是什么?”利铭泽怔了一怔。
  “是买楼的钱,我全带来了。”霍答道,随即打开,里头塞满钞票。
  “霍生,都是现金,你没支票?”利铭泽不解地问。
  “没有。”
  “有没有在银行开户口?”
  “没有。”
  听霍英东这样一说,利铭泽真是有点哭笑不得。但利铭泽心地很好,他对霍英东说:“霍生,其实买楼也好,做其它生意亦好,不一定全用现金、全部用自己的钱,可以在银行开户口,亦可以向银行借钱……”
  但当时,在银行开户、存款,一般要经一些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介绍。在利铭泽的介绍下,汇丰银行才接纳霍英东的开户、存款要求。霍英东说,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与银行打交道。
  经利铭泽、利孝和两兄弟指点,霍英东又向汇丰提出贷款的请求。
  我曾问霍英东:“贷款顺利不顺利?”
  霍说:“不是很顺利,因为汇丰不相信我的能力。后来又是靠利铭泽、利孝和向汇丰介绍我的情况,汇丰才同意借150万给我,从此才与汇丰的职员相识。也就是那时,我才发觉,原来认识汇丰是多么重要,因为汇丰借钱给我,只要6厘利息,是市面的1分8厘利息的1/3。所以,从那时起,逼着我千方百计去认识银行那些经理们。”
  买下使馆大厦后,霍英东对外招租。可能因使馆大厦属当时的高级楼宇,且向来都是住一些外交官,所以新的租客亦是以洋人居多。
  与嘉道理交手买卖地盘
  继霍兴业堂之后,霍英东又成立了一间立信置业公司,专门建造和买卖楼宇。与此同时,他还成立了一间有荣工程有限公司,利用他原先拥有的各种船只,经营淘海沙和运输海沙业务,后来又从事填海开港等工程。
  购下使馆大厦后,霍英东的大本营也从告士打道搬到开平道7号的使馆大厦地下。
  踏足地产行业后,霍英东的第二个大动作就是1953年底购下九龙油麻地榕树头公众四方街至东莞街的一块地盘。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