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新路--新型城镇化路径 >

第3部分

中国新路--新型城镇化路径-第3部分

小说: 中国新路--新型城镇化路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3%。后来工业革命爆发,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于是城市人口高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1800—1950年,全世界人口总数增加了1。6倍,其中城市人口增加了23倍之多。

    18世纪在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有所松动,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英国则在1851年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其间,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11。4%上升到1950年的52。1%。美国在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美国1870年开始工业革命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过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骤然上升到51。4%。到了1950年,不少西方国家成功地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当时的城市化水平英国达到了79%,美国为64。2%,德国为64。7%,加拿大为60。9%,法国为55。2%,瑞典为65。7%。①$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从全世界看,城市化率1900年为13。6%,1950年为28。2%,1960年为33%,1970年为38。6%,1980年为41。3%,到2008年达到了50%,从乡土世界走向了城市世界。

    1850年的中国正站在封建传统走向溃败的临界点上,那时的中国也开始试探着发展工业。鸦片战争后,坚船利炮打破了清王朝紧闭的大门,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也逐渐接受了一部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但这些都没能推动城市的规模化发展。当然,中国确实有一批城市因工业革命而起,尤其是港口城市。当年的广州、上海,后来的宁波、青岛、大连,都是各国签约的通关港口的地方,这些港口城市需要大批劳动力,于是大量人口就在这些城市聚集了起来。就连武汉的城市扩张也是因为张之洞彼时主持创建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和汉阳火药厂,带动了武汉的人口增长。

    但是,由于接连经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成为一朝倾覆的海市蜃楼。1938年11月13日凌晨,为应对日军进犯而毁了整座长沙市的那一场文夕大火导致长沙3万余人丧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经济损失约达10亿元。最早提出“焦土抗战”的李宗仁主张,“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国为焦土,以与侵略者做一殊死之抗战。”著名的焦土政策也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现名为伏尔加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194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仅为10。64%,也就是只有4000万人生活在城市,现在所说的中国人三代以上基本都是农民就源于此。
第9页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城镇化进程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8年,城镇化经历了两大阶段。一是1949—1957年的城镇化起步阶段,当时大约有2000多万人进城,使中国城镇化率在1957年达到了15。64%。

    1949—1978年城镇化率

    但随后城镇化进入了巨大波折阶段,一直到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才达到17。92%,可以说是基本停滞阶段,其中最高值的1960年反而比1978年高出近2%。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约为世界水平的50%,落后一大截。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首先,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实行了农业反哺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国防工业的战略。中国之所以能在计划经济时期造出“两弹一星”,离不开农村为工业提供的廉价土地、劳动力和农产品。但同时,带有倾斜性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需要把人固定在土地上进行生产的严厉的户籍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于1958年1月通过,并以国家主席令形式颁布,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该条例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户籍管理的宗旨、户口登记的范围、主管户口登记的机关、户口簿的作用、户口申报与注销、户口迁移及手续、常住人口与暂住登记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时至今日,户籍制度依旧对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人”被圈在土地上,农村和城市也就被分隔开来,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由于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迁徙,实际上就遏制了城镇化率的提高。i米i花i书i库i ;www。7mihua。com

    其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国防工业大多布局在山区,这些地区并不适宜城市发展。像塔里木盆地深处的罗布泊核试验基地,早在几千年前繁华的楼兰古国就在这里湮灭,可见那里的生存条件有多艰苦。在本就捉襟见肘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不适合城市发展的地区大量挤占了适宜发展地区的资源,城镇化进程自然会停步不前。

    再次,当时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国内严格限制贸易,影响分工。城市人口的规模只能够根据农村里粮食的商品粮率来确定,有关资料显示,这段时间里商品粮率只有15%左右,这和这个阶段的城镇化率基本相符。

    最后,频繁的政治运动使得整个国家无暇发展经济。“文革”时期,“阶级斗争”早已经成为社会的主题,政治斗争极大地破坏了正常经济秩序,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所说,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哪里还会有大量产业的发展?没有了产业的支持,城里就业承载力大幅下降,只好推行几千万知识青年下乡的政策,当然城镇化无疑是空谈。
第10页 :四、改革开放后的1。0版城镇化
    四、改革开放后的1。0版城镇化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遇上了真正的发展契机,城镇化步伐摆脱了以往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出现了一轮长达30多年的爆炸性增长阶段。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2。6%,34年间增长了34。7%,平均每年增长1%以上,实现了5亿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人类历史从来没有见过的事实。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及马晓河著《中国城镇化实践与未来战略构想》,2011年版。

    1978~2012年城镇化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镇化率大幅提升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改革开放吸引了大量的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从而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也就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了工业,工业化的提升直接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率的提升。当然,这种改革开放也表现在制度红利上,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提高了农业产业率,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剧了市场竞争,培养出了多元的市场主体,推动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从而释放出更多的活力,增加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当时中国能够吸引世界产业转移有三大主要原因。一是世界产业进入到转移阶段,尤其是当时中国先开放的珠三角地区毗邻港澳,港澳恰进入亟须产业转移时期,这直接推动了珠三角率先成为制造业基地。二是人为政策导致的城乡二元结构,给中国储备了数量惊人、成本低廉的劳动力。改革开放开闸放水时,这种巨大的劳动力红利就凸显出来了。三是中国实行了城市土地国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导致土地这一基本要素成本低廉。这三大要素使得中国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优势非常明显,吸引了大量的制造业进入中国,从而拉动了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当时出现了富士康这种吸引百万以上农民工就业的企业,也出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沿海城市打工的景象。

    城镇化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正是因为工业、服务业的生产力远远高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收入也远远高过农业。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例大概在3。2∶1,基本符合城市主体产业和农业这一产业生产率的对比。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打开国门,农民一年的收入只有几十元,而在工厂上班,采取计件工资,一个月能拿几百元。这种巨大的收入差,直接推动了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农业进入到工业,以及以后进入服务业。进城高峰期,四川有2000多万人,湖南有1000多万人离开本省去外省打工,这些人大都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这三大区域。

    这种工业化推动的人口迁徙,第一拨往往是以男性为主的青壮年劳动力,紧跟着是青壮年妇女,而后出现了拖家带口进入城市的现象,大量增加了城市人口。而这些农民变成工人后,其收入的增长也推动了消费的增加,这直接推动了中国轻工业的大发展,海尔、长虹等企业就是这波消费潮的受益者。反过来,工业的进一步扩张也进一步拉动农民进入城市,提升了城镇化率。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服务业也随之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拉动人口向城里聚焦,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滚雪球的效应。这种效应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率在这34年间爆炸式增长,最终也使得中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

    数据显示,中国的城市化率1978年是17。9%,2000年达到35%,2012年达到52。6%,全国城市总数由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了2012年的658个。相应的,城市人口从1980年的2亿人,上升到现在的7亿人,新增了近5亿。

    改革开放中这种以速度为主导的城镇化,我将其定义为1。0版本的城镇化。
s米s花s书s库s ;__
第11页 :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打造中国城镇化升级版
    第一章新型城镇化——打造中国城镇化升级版

    1。0版城镇化的成就和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1。0版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人口迁徙,1。0版城镇化速度迅猛,也带来了质量不高的现状,出现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的局面。为此,到现阶段很有必要打造中国城镇化的升级版——2。0版,也就是新型城镇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要讨论城镇化如何升级到新型城镇化,首先有必要对上一阶段的1。0版城镇化的成败得失予以梳理。

    我们先来看1。0版城镇化的成就。

    第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1978—2012年的34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34。7%,年均提高了1个百分点。其中2000—2011年城镇化率从36。22%提高到51。27%,年均提高近1。35个百分点,与同期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了。城镇人口总量从4。6亿增加到6。9亿,超过乡村人口,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