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佛是一棵树 >

第13部分

佛是一棵树-第13部分

小说: 佛是一棵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冲动反复撞击着我。
  拒绝了特地来医院看我的父亲后,
  我陷入了深深的悔恨当中。
  与疾病相比,
  悔恨更让我感到沉重。
  母亲去世的时候,
  我没能原谅父亲,
  父亲一句话都不辩解
  就一个人去了偏僻的渔港。
  我当时就想,
  您是在逃避;
  不过
   。。

模块三:穿上别人的鞋才知痛在哪(5)
我自身也一直在逃避,
  即使您来医院看我的时候,
  我还在继续逃避着。
  为什么去中国
  做这件并不重要的事情哪?
  是的
  我确实喜欢面具戏,
  那是因为我发现了,
  隐藏在面具下的真正面孔,
  就是我自己。
  欢笑的背后,
  我在咬牙忍耐着;
  悲愤起舞的同时,
  我却在伤心流泪……
  这就是我心里的感受。
  其实
  某一个唱段对我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
  人与人之间
  应该要摘下面具。
  我等待您尽快回来,
  爸爸
  我想用真正的面孔和您说话……
   。 想看书来

模块四:喜无量心,祝你百事可乐(1)
一、我们活着,就是最大的快乐
  从出生到现在,我们都在寻找快乐,只不过每个人脚下的道路不太一样。
  有了第一口母乳的喂养,我们开始知道美食的概念,从此以后在酸甜苦辣的刺激下,味蕾在嘴里欢快地跳舞。每个人都有一道自己最喜欢吃的菜,其实那就是快乐的味道。
  学会爱美以后,不管男孩女孩,自然懂得如何去打扮自己,不单单是“女为悦己者容”,爱漂亮的先生也多的是。好不好看不要紧,关键是能穿出自信的风采,因为此时最大的快乐就是要被看到。
  你可以闭上眼睛认真地回想一下,截止到这一刻起,从你有自我意识的自主行动以来,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追求快乐的感觉:外出旅行、听精彩的音乐、阅读感人的美文、品尝各地的美食。人的爱好有千千万万,无论多么奇怪,有哪一种不是因为快乐的诱惑:有人疯狂的Shopping,有人喜欢睡懒觉,有人沉醉于赌博。享受生活的方式林林总总,不管是好是坏,不都是在寻找自己的快乐吗?
  你甚至可以联想到童年的恶作剧,在捣蛋搞怪的年纪,也许男孩是比女孩调皮一些,不过即使你不是始作俑者,谁不曾有过看到自己憎恨讨厌的人在备受捉弄之后丑态百出而顿生快意?就算现在欣赏各种影片,一旦你被情节打动,谁都希望好人好报,而里面的恶人最好惨死一百次,然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尽管对这些恶人来说这是难以忍受的痛苦,但是作为欣赏者的我们,这不正是一种心满意足的快乐?
  其实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快乐,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种族、肤色,不同文化、阶层的人们都在追寻生命的快乐,寻求生命中更美好的一面。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享受快乐,尽管你的所为可能给别人带来痛苦。
  所以我们活着,就是最大的快乐。许多身患重病的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要承受因为治疗而带来的苦痛。也许对他们而言,生命早就失去了意义,每天凭借求生的意志在坚强的存活,是因为身边亲人企盼的目光,因为他们的活着,能带给深爱着他们的人难以言喻的快乐。
  可是对于生活而言,哪一条路才是拥有真正快乐的法门?
  印度著名佛教圣者,伟大的寂天菩萨曾开示众生:“人人都想拥有快乐,可是由于缺乏快乐之道,仍然被痛苦的乌云所笼罩。”
  假如短暂的快感刚刚逝去,就是可怕的痛苦在等待我们,那绝对不是真正的快乐。就像佛教《四十二章经》中记载的刀口舔蜜的故事,小孩忍受不住甜食的引诱,贪婪地舔吸刀口上一点点地蜂蜜;第一次是会得到甘甜的滋润,接下来第二或第三次,就要被锋利的刀刃割伤柔软的舌头,那种血淋淋的疼痛远远超过一时的快乐。
  如果只为满足各种享乐的欲望而生存,不去探求快乐生活的真谛,我们就像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明明知道某些对名利、金钱、性欲的奢求宛如刀口舔蜜的“幸福”,是我们烦恼、痛苦、失意,甚至罪恶的根源,却喜欢以苦为乐,流连忘返,难以自拔,最后甘受苦痛的煎熬。
  如果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痛苦远远大于欢笑,终于得到的那一点幸福真的会让你如愿以偿吗?
  如果付出所有换回的情爱,结果只是一声叹息,你还会如此“忘我”地“拼命”吗?
  二、四种快乐
  幸好有佛陀这位疼爱我们的老师,幸好有佛教育我们把握生命快乐的本质。
  探索如何摆脱痛苦、拥抱快乐一直是人类在思索——特别是宗教界的长期研究课题。
  在众多的宗教、哲学中,佛教无疑是相对最为独特的一种。它既不回避人世间的所有痛苦,也不把这些痛苦归结为某种外在的力量所使然。一切佛法的核心——“四圣谛”就是要人们正视痛苦,了解痛苦的起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将痛苦连根拔除。这是远至二十五世纪前的佛陀本人、近至现在正在修持和弘扬这一教义的大德们终生身体力行的神圣教育!
   txt小说上传分享

模块四:喜无量心,祝你百事可乐(2)
人们乐于接受的是快乐,而难以忍受的是痛苦。一般意义上的快乐就是对自身欲望的满足。贪求之事实现之后,我们马上投入对另一种类型的欲望的追求之旅。而人类自私的欲望就是这样的不知满足。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来说,最渴求最向往的、也是仅有的快乐就是物欲享受。毋庸置疑,希求、获取、以及忆念这些物质主义者高度珍惜的物质享受,确实能给予人短暂的快乐。只可惜,它们只是梦幻泡影,如露珠又像闪电,常常处于无常变化之中。
  财富的拥有能否赐予人真正的快乐?如果真是如此,许多百万富翁就不会承受不住工作压力想到要自杀,许多千万富翁也不会在生命的鼎盛时期就猝死于对金钱无限追求的途中。在现今物质逐渐发展到极点的社会中,相当多的衣食无忧的现代人,精神和心理都不太健康。如果说财富的占有就能提供真正的快乐,那么是什么导致如此的局面呢?
  世界的主宰者们能否创造真实的幸福?亚历山大皇帝曾不可一世地向世界进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最后却因没有更多可占据的领土而叹息不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率领蒙古军团从亚洲打到欧洲,到头来还不是在征战途中,客死他乡。
  头戴皇冠的皇帝和显赫一时的领袖们总是很快乐吗?历史的斗争中,掌握国家政权的领导人的生命常常是朝不保夕。圣雄甘地和肯尼迪的惨死就是最鲜明的例证。
  佛陀在世时为世间众人讲解了四种快乐。
  第一种是大家都希望拥有的快乐,比如:健康、财富、长寿、相貌、享受、财产、精力、孩子等。
  第二种就是从这些拥有中获取的快乐。平常之人都希望从这些快乐的满足中得到喜悦的享受。从始至终,佛陀都没有劝诫所有的人潜心寂静,放弃他们的世间之乐。
  他慈悲的教导:财富的享受,不仅在于把它们用在自己身上,更多的是为了他人的福利,为我们生活的世间带来更多地美好。我们的所有享受只不过是暂时的。当我们丢下一切拥有而死去时,惟一能够带走的就是我们所给予的。我们用世间的财富广行慈悲的善业反而会使人们真诚而永远的怀念我们。
  不伤害别人是另外一种快乐。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能力慈悲为怀,并且人人都有一颗温柔的心。我们不需要造成任何人的负担,伤害他人的人总是生活在精神的痛苦之中,并要对他们的所做所为内疚地生活。一旦我们开始领悟“人类的本能是怜悯而非掠夺”,我们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立刻有了改变。我们会用慈悲的心境来看待人间,而不是用敌对和自私的心态对待别人。我们会活得更轻松、更有信心、更快乐。
  佛陀最后坦言,人这一辈子,以无过为生是最大幸福之一。无可责备的生活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种福益。将受到众人的推崇和尊敬,得到他人安详气氛的影响,他自己会感到问心无愧而更为快乐。不过,应该说明的是,要想得到众人的好评是极为困难的。品德高尚之人关心的只是没有过失的生活,而不在乎外界的认可与否。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以享受为快乐,而另外一些人以追求舍离为快乐。没有执著,或超越物质享受是精神享受者的快乐。从痛苦中获得解脱的涅槃之乐是一切快乐之最。
  三、真正的喜悦来自心内
  在四无量心中,慈无量心带给众生欢乐,喜无量心则是要让世人喜悦,那么喜与乐究竟有什么差别呢?佛经《大智度论》卷二十说:乐是在五尘中所生的欢乐,而喜是在法尘中所生的喜悦。按我们的概念理解:怜悯穷人,先施与财宝,是先给他快乐;然后教导他谋生的技能,则是使他在生活中产生欢喜。所以,乐是比较表相的感觉,喜是深层的感受。
  悉达多太子之所以放弃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从堂堂的一国之君变成一个隐居山林的苦行僧,因为他发现真正的喜悦来自心内,它不可以财富、权力、荣誉和征服来衡量。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模块四:喜无量心,祝你百事可乐(3)
但凡世间之物是通过强迫或不公正手段获取的话,或者滥导误用,然后以为珍惜地用执著的眼光看待,相对它们的拥有者来说,这些就是痛苦和灾难的根源。一个人的快乐也许就是另一个人的痛苦,健康人喜食的佳肴和饮料,对糖尿病患者和过度肥胖者而言就是致命的毒药。
  我们凡夫俗子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以期待欲望的满足代替内心的欢喜;而圣人智者则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明白执著地对待流转不定的世间事物,恰恰是痛苦烦恼的根源。就世间的生存法则来说,正常、适当的物质需要是应该的,关键是破除一个贪字。正常正当的权力、荣耀也并不是坏事,但切切不可对此有执著的痴迷。
  认真修习佛陀所宣说的道理,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净化自己的心灵,不为贪、嗔、痴所蒙蔽,才有可能离苦得乐,获得内心的永久的幸福。
  所以世界上最大的财富是知足,一个知足的人,他内心充满着安详与喜悦,所到之处都是欢乐祥和之地;而一个不知足的人,他的内心则充满着埋怨与不安,然后背着沉重的负担一路走来,你觉得他能找到快乐吗?
  法国的一行禅师是活跃在西方社会的一位非常优秀的宗教实践家。他的教导曾被认为是“人类痛苦的解毒剂、步入快乐的甘露药”。他具有浓厚现实生活气息的说教、美丽如诗一般的语言、充满慈爱和睿智的心灵,无一不在深深打动着渴望幸福、快乐的人们。
  他曾感言:“痛苦是生命快乐的基础,爱心是生命快乐之源,智慧是生命快乐的保障。”我们之所以感受种种的痛苦,是由于在非智慧的心态下盲目追求“虚幻”的结果。智慧是深入观察并看透事物本质的产物,所有正念、爱心的修持必借助于智慧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