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从愤青到思想家 >

第16部分

从愤青到思想家-第16部分

小说: 从愤青到思想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所以写下这个题目,是缘于我最近又换了一家新的出版社就职,刚一报到,便发现了一个同自己以前工作过的出版社相似的有趣现象:即女性员工比例大于男性。尽管我没有做过很精确的统计,但我相信,这可能是我国出版界的一个普遍现象。事实上,每当你参加图书订货会的时候,每当你到书店购书的时候,每当你到一家新出版社工作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自己如同贾宝玉到了大观园一样,原来身边竟然有那么多的林妹妹,宝姐姐。俗语云,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想想出版界的兄弟们每天都有幸工作在莺声燕语、花团锦簇的环境里,想必很少有疲劳的感觉吧!
  不仅在出版界,在医务界、教育界,女性的比例也往往是多于男性的,至少是与男性比例相当。相反,政界、军界、司法界,则似乎是男人的天下,虽然那些领域从来不乏女性佼佼者、巾帼英豪,但毕竟只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是一个指头与十个指头的关系。在今天这样一个日益开放和平等的社会中,一个行业,一个领域的男女性别比例,显然已经不可能再被政治原因所约束了;而且似乎也不可能受到政府人为的操纵。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些行业、领域男女性别比例大不同的情况呢?
  首先,我以为这是男女性别差异导致的结果。女人比男人更感性、更敏感、更耐心、更细心;女人天生还具有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的本领。在出版界、医务界、教育界等,显然女人发挥她们天才与本领的空间比男人更广阔。仅以我了解的出版界为例,女编辑由于天生具有亲和力,沟通能力强,所以她们常常更容易组来明星、名人的稿子,而花费的代价和成本却未必一定是最高的。比如享誉出版界的金丽红女士,她便具有这样的超凡本事。另外女编辑的文字加工和校对工夫也常常是一流的,这是因为她们往往拥有比男人更持久的“定力”,同时又由于她们天生关注细节、追求完美的特性,使得她们不愿意放过书稿中任何一点瑕疵。
  再有,我们必须承认社会分工与市场的力量在冥冥中主导着男女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中的比例。对于财富的追求、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尽管也许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奋斗目标;但是在男人和女人的意识里,却是不一样的。可以说,几乎所有男人都天生喜欢冒险与挑战,而且对于发财、挣钱、做官、出名之类,男人们更多充满了向往与渴望。女人则不然,女人也爱钱,但更爱美、爱情感;女人也爱权,但更爱被男人保护;女人也想出名,但出名也可能仅是为了让更出名的男人关注她。女人不喜欢风险,喜欢风平浪静,和风细雨;女人也不喜欢挑战,喜欢稳定、温馨的幸福生活。我们知道,在企业界、政界、军界、司法界,显然挣钱、做官、出名的机会更多,当然风险与挑战性也更多,于是男人们便争先恐后地涌入其中了。至于出版界、医疗界、教育界,理论上不具有挣大钱、做大官、出大名的可能性,即使有,应该比例也是很小的。至于我们今天不时暴出的一些诸如教育和医疗黑幕,那只说明我们社会的不正常。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家的发财机会永远大于教育家——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在我国出版业一度曾经被视作暴利行业,其实只是上世纪*十年代很短一段时间如此。今天的出版业,所享受的利润大体上已相当于社会的平均利润,甚至可能连平均利润也达不到了。但是出版业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仍然比较稳定,风险性也少了许多。因此出版界便与同样风险性较少的医疗界、教育界一样吸引了更多女人的参与。
  另外,笔者注意到无论是出版界,还是医疗界、教育界,似乎都是可以与人类的一些崇高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都或多或少地肩负了传播人文精神的责任。所以笔者一向以为出版界、医务界、教育界的从业人员,往往是理想主义的信徒居多,而极少是物欲与金钱的崇拜者。如果出版商仅仅把赚钱而不是把文化积累和文明传承作为自己人生最大目标的话,结果将是十分可怕的;就仿佛医生过度追求金钱而放弃了人道主义责任的结果一样可怕。由此,我想到,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是不是女人中的理想主义者比男人更多些?或者说男人比女人更现实,更容易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物欲世界呢?
  这些年来,自己也时常憧憬一些“精彩的外面世界”,却始终没有逃离出版界的勇气与行动。毕竟只有在这个行业里,自己的那一点点理想主义的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更何况,还有与那么多可爱的女同胞们一起工作的快乐每天在等着我呐!
  (2004年10月23日)
   。。

关于书价的高与低
几年前,北京印刷学院曾经对18个省市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85%的读者认为图书价格过高,甚至有25%的读者认为图书价格之高让人难以承受。同样在政协会议上,也有政协委员反映目前图书定价过高的问题。图书定价是否真的过高,我相信不同的人是有不同判断的。笔者本人的看法是,我国目前的图书定价不仅不高,反而低了,并且低出了问题和风险。
  首先,由于目前我国图书定价过低,导致出版业的平均利润率低得可怜,所以尽管有国家行业政策特殊保护,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出版社处于微利或者亏损的状态。图书发行单位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花巨资建设的那些大型图书卖场,几乎多数都难以赢利。卖书不如卖电器、服装、食品赚钱,于是一些原本卖书的地方竟卖起了电器、服装和食品,令本来已经萎缩、低迷的图书发行市场形势更加严峻了。
  另外,与一般日用消费品相比,图书的价格也便宜得惊人。一本装帧精美、印制讲究的畅销图书书定价常常在20元上下,有的甚至十几元;而一瓶酒、一条烟的价格50元以上则十分普遍,100元以上也并不鲜见;我们到街边小饭馆吃饭,随便点个菜恐怕也要20元以上,可能你还觉得便宜呢。“精神食粮不如物质食粮”,这确也是令图书出版界十分尴尬的一个现实。
  再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价格虽然普遍上涨了不少,但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书价实际涨幅有限。改革开放初期,一般图书定价普遍在10元以下,今天一般图书定价大体在20元左右,30元以上的图书并不普遍。如果与其他行业的一般商品相比,书价的涨幅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与我国个别垄断行业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涨幅相比,如石油、房地产、公用事业等,我国目前图书的定价涨幅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把前几年那些由不法书商操作、由个别出版社违规出版的高定价低折扣的大码洋图书(即业内所称的“大书”)与正规出版的大众读物或者一般图书相提并论,前者早已为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严格禁止了。毫无疑问,上述占我国图书市场极小比例的个别“大书”的出笼,曾经给我们的图书出版业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不仅图书内容粗制滥造,而且滋生了发行当中的*问题,还有一个恶果就是直接导致一些读者产生图书定价高得离谱、出版业存在暴利的印象——因为“大书”定价动辄成百上千,而销售时又是以极低价格出手的。
  虽然在我们看来,目前图书定价过低且已经低出了问题与风险,可是为什么社会上仍然普遍存在着图书定价过高的舆论和看法呢?我想这固然与以前大码洋图书造成的恶劣影响有关,但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一般读者对于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缺乏基本的了解,他们不知道图书的出版需要付出多大成本(与图书定价相比);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国民图书消费意愿下降,当然不读书的最好借口便是“书价贵”了。我相信,对于那些没有阅读习惯而只钟情于物质享受的人,书价再便宜也不可能刺激他们买书的愿望,他们宁可花几十元买一包烟抽,花上百元买一瓶酒喝,花几百元洗一次澡,花上千元吃一顿海鲜,也不愿花十几元买一本书看。
  为了挽救国家图书出版产业目前不景气的局面,化解行业风险;为了进一步树立和培养广大国民重视知识、重视文化的意识,笔者郑重呼吁尽快提升目前我国图书特别是一般图书的过低定价水平。我想可以通过行业协商的办法,在目前图书定价水平的基础上上浮40%至50%;比如让目前定价20元的图书升到30元,尽管这样的图书定价水平与国际图书价格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总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图书出版发行行业难以发展的困境。毕竟我国经济领域中许多行业商品与服务的价格水平已经与国际接轨了,图书包括期刊价格的大幅上涨应是早晚的问题。
  由于教材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小学)教材的出版与发行具有行政垄断的特点,所以我国的多数教育类出版社和新华书店仍然普遍享受着出版和发行教材的垄断利润,因此我不建议教材搭车涨价。也就是说,只是应该让目前的一般图书过低的价格涨起来才对。
  (2006年10月25日)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免费的午餐
前一段时间,国内媒体上暴出了北京出现“免费手机”的消息;最近,海外媒体又暴出了美国推出“免费长话”的新闻。看到如此的报道,或许该让所有笃信市场经济法则的人大吃一惊了:世界上真有“免费午餐”吗?
  笔者以为不用先回答“有”还是“没有”的问题,不妨请读者先看一看下面的报道:由于因特网和有线电视的发展,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长途电话公司竞相降低长话费,以争夺未来的多媒体用户。目前美国有的公司已经向一些因特网用户推出了免费拨打长话服务。电话公司能够向用户免费开放长话市场,是因为随着数字网络系统的建立,通话距离的远近没有了差别,也就是说,用户拨打长途电话和拨打市内电话一个样。此外,近年来数据传输和有线电视等服务已经成为电话公司新的重要财源,长途电话不再是一些电话公司唯一的收入来源。
  如此看来,“免费长话”是有的,但“免费午餐”(泛指不付任何费用和代价的商品与服务)依然没有。正像北京的“免费手机”,要求你每天为手机公司拨打一定数量的广告电话一样;美国的“免费长话”,也是要求你使用电话公司的数据传输和有线电视服务。也就是说,所谓的“免费手机”、“免费长话”仍然是需要“付费”的,只不过“付费”的形式和途径发生了变化而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永远也不会有“免费午餐”。这是一条基本的法则。由于有了这条法则,我们的社会才会有人去不倦地学习、劳动、工作和创造,我们每个人才可能享受到物质的与精神的消费、满意的服务、生活的便利,以及由此最终导致的文明与进步。不可否认,并不是每个人都笃信这条市场经济法则,比如懒惰的人、不思进取的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那就是乌托邦幻想家,他们宁愿相信“免费午餐”的存在,而不愿意相信经济生活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尽管我们没有理由奢望“免费午餐”,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