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成就你一生的第一反应 >

第12部分

成就你一生的第一反应-第12部分

小说: 成就你一生的第一反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即便有思路和方法,在面对个性差异极大的新员工时也会颇感困难。
  那么,新员工培养的难点到底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首先不能把培养难的责任推给新员工自己,认为他们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学习能力差,甚至不够职业,等等。况且,笔者认为新员工培养不是治病,不能按照“对症下药”的方法,针对他们身上缺点或者问题,开药方、治病。其实,真正应该反思的,应当做的是从我们管理者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和突破口。
  在新员工培养上,我们更多的是采用灌输、指导、督促甚至训斥的方法;全然不顾他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作为管理者,不知道新员工们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更不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如果管理者对新员工的情况一无所知,就无法找到跟新员工沟通的共同“语言”,也就谈不上什么培养问题,所以也就只能依靠强势的灌输、督促和训斥。
  作为管理者,首先要知道新员工“来自哪颗星”,也就是要清晰掌握新员工的性格特征,把握他们想要的是什么,还要了解他们的爱好有哪些。只有把这三个方面搞清楚了,才真正抓住了员工成功培养的关键所在。
  在培养新员工的时候,首先要知道“他们来自哪颗星”,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跟他们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应当给他们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或方法进行灌输;怎样给与他们的进步进行评价和指导,等等。
  如果在培养新员工方面,能够根据他们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优势特质,并按照他们的接受能力,安排各种指导和训练,帮助他们设计成长路径,培养他们的行事风格,就往往会事半功倍。
  管理者对于新进员工,第一反应就要了解“他们来自哪颗星”,关注他们的性格特征、能力优势、个人喜好,以及学习意识和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适才培养的目的。
   。。

先把自己的有色眼镜摘下来  
当感觉某些新员工无可救药的时候,第一反应:先把自己的“有色眼镜”摘下来
  新人加盟,都需要一个融入过程,这个过程甚至是颇具挑战性的,因为,部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对新人的“排异现象”,新人容易被怀疑甚至被排斥。
  从笔者对新人的培养经验来看,新人能否快速被团队接纳,通过技能提升而独当一面,关键取决于团队的长官;他们在用什么样的角度观察、分析和评价新人,在用什么样的态度培养、指导他们。
  记得3年前,笔者所辖的一个部门经理新招进一新人。最初,说这个新人是从20多人挑选出来的,各方面的素质都是非常优秀的。看到他们能够招聘到中意的人,也为他们而高兴。但很快问题就来了,这位经理开始抱怨,数落这位新人的种种不是。过了些日子,笔者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笔者首先去跟那位新人做了沟通,而后找到那位经理。告诉他再观察一个月的时间,并请他能够注意观察和分析这位新人身上所具备的优势,并且指令这位经理在新人身上寻找到至少5个做事的优点或优势。
  随后的1个月,再没接到这位经理的抱怨。后来,这位经理回复笔者说:这个新人还是有很多优点的,经过磨合,她已经完全胜任当前的工作了。
  对于新人,人们总抱有怀疑的眼光,“这个人好像什么都不懂!”“他行吗?”“你看他,怎么能这样”诸如此类的怀疑乃至指责比比皆是。
  管理主要就是管人,如何看待和评价一个人,就成了首要问题。管理者是以一颗平常心,来观察和评价一个人,注意从他们身上寻找和发现优点、特长,还是首先给自己带上一副有色眼镜,采用挑剔、批评的眼光,只关注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其结果肯定是完全不同的。
  正如前面的这位部门经理,首先给自己戴上了一幅有色眼镜,抱着怀疑、否定的眼光来观察新人,结果看到的都是她身上的不足和缺点,感觉她什么都干不了,甚至一无是处。随后,这位经理摘下了有色眼镜,开始尝试用肯定和欣赏的眼光审视新人,结果呢,发现她身上有着越来越多的优点和特质,并且认为这个人是很适合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取决于管理者是以怎样的眼光看待下属。
  毋庸置疑,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劣势或缺点,那么,如果管理者只将目光聚焦在这些方面,就会遮盖住他们身上原有的优点和特长。
  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镜”,还原世界原来的五光十色,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优势或优点,而作为管理者,所应关注和管理的正是这些优势或优点。切记,遇到我们感觉满是问题、毛病的新员工的时候,第一反应应是:先把自己的“有色眼镜”摘下来,多关注他们身上的优势或优点。  
  

下属是上帝的半成品  
当感觉到下属身上有很多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下属是上帝的半成品
  我们管理着形形色色的下属,他们身上既有闪光点,也有缺点和不足;他们既能创造业绩和成果,又会带来很多麻烦和纠纷。如何面对这些既带给我们兴奋,又让我们头痛的下属呢?
  问题好像并不简单,例如,笔者就曾多少遇到这样的咨询:
  “明明知道他们有问题,可我不好意思管他们。”
  “我多希望他们能让我少操点心,可我又能怎么办呢。”
  “他们身上的毛病太多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每天都磨破嘴皮子,说来说去,他们总是听不进去!”
  ……
  面对这些情况,怎么办?
  我们都希望下属能独当一面,但他们身上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者是刚刚开始工作,缺乏必要的经验、技巧;或者是按部就班,不思进取;或者让干什么才干什么,缺乏主动性;或者只是一味地模仿,缺乏创新;或者胆小怕事,不能承担责任;或者进步缓慢,缺乏学习意识;或者是性格敏感、情绪波动大;或者是喜欢安逸而承受不了压力。诸如此类,都让管理者们深深感觉到到自己肩上的压力。
  其实,下属大都是上帝的半成品。所谓半成品,就需要继续雕琢和打磨,使其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员工要想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来可以依靠自己自发的学习和提升;二来则是其上司帮助甚至逼着其成长。
  单就员工自发学习来看,如果他们果真能够积极学习、快速提升,固然很好;上司们都希望自己的下属有很高远的人生目标,很强的学习意识,并且不断地汲取营养,不断地进步。但遗憾的是,有高远奋斗目标,并能够不断奋斗的人其实并不多。作为管理者,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自己的下属都是具有强烈成功欲望的人,如果有也只能算是运气。
  所以,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必须能摆正自己的心态,我们的下属其实多是上帝的半成品。现在,我们从上帝手中接受了这件半成品,就必须以艺术家的标准和心态,设计、打磨,使之成为一件艺术品。鉴于此,管理者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自己的使命就是不断针对下属身上存在的毛病或问题进行修理,该打磨的地方打磨,该修理的地方修理,该增加的地方增加,帮助其成长和进步,“美就是去掉多余的部分”。
  说下属是上帝的半成品,其实下属们却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大都会认为自己很完美,很能干,于是当管理者在进行修理和打磨的时候,就可能会遭受他们的抵制,或者比较激烈或者比较平和,但抵制肯定是会存在的。所以,也就需要管理者能够在动工之前,能够把自己的刻刀磨得更锋利些,使得自己的审美观更成熟些,以身作则、一身正气。
  当我们感觉到下属们身上各种问题和不足的时候,第一反应:下属都是上帝交给我们的半成品,管理的使命就是把他们打造成完美的艺术品。  
  

每天“清洗”一位员工  
如果希望自己的管理更加深入和具体,第一反应:每天“清洗”一个员工
  管理者,除了自己每天承担的大量工作之外,辅导下属也是一项连续的繁重的工作内容。在辅导员工方面,管理者们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是应急性的辅导:只有在员工身上出现了问题或者发现了不足时,管理者才会实施辅导行为,而平时对这些员工的辅导或指导,基本属于偶然、个别的。
  二是规律性的辅导:管理者对每位员工的心态、工作情况等,都了如指掌,并且对他们的培养有自己完整的计划和方案,所实施的指导行为都是按照计划和方案推进的。
  通过笔者的观察,管理者们大都采用第一种,即应急性辅导方式。
  但是,这种员工辅导方式存在很多的问题:
  1粗犷的培养使得员工成长缓慢,因为他们需要的是那种系统性的、个性化的循序渐进的辅导,而管理者根本无法给予他们。
  2应急性的培养使得管理者像个“救火队员”,哪里着火就冲向哪里,可怜的是自己根本不知道哪里会着火,火情和火势会是怎样,危险发生时该如何应对。
  3浪费培养成本,培养一个员工是需要支付大量成本的,例如精力、时间等,而这些投放必须是连贯、持续和系统的,才有效果,否则就根本无法发挥“集合效应”,而如果不能连续,那么每次投放只能算是半途而废。
  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寻找这样一种员工辅导方式:应该是系统性的、更多关注员工成长细节的、循序渐进的。所以,笔者建议的员工辅导方式就是:管理者应该每天“清洗”一位员工。
  每天盯死一个员工,关注他(她)工作的每个细节、环节以及心态。在管理者把自己的精力聚焦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就会自然出现聚焦放大效应:这个员工身上原本微小的、不显著的问题,都会被凸现并放大,原来不被关注的东西,也变得非常清晰和直观。这样的结果,会使得管理者们有的放矢地实施辅导行为。
  如果正是因为这些原本微小的、不显著的、不被关注的细节,决定了团队或个人工作的效率和绩效,那么这种“清洗”式的辅导方式,效果就更为明显。
  “清洗”员工的方式就是沟通和指导。所谓沟通,就是用检查和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多发现问题、多指出问题所在。所谓指导,并不是多给指导或答案,而是针对员工身上的问题,告知严重性,并询问他们的应对措施,管理者所做的就是针对他们自己提出的应对措施进行指导。例如:
  1追问他对于所承担的工作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是什么是否清楚;
  2检查他对所执行工作的思路和具体做法;
  3检察他承担的工作是否按时完成,以及所执行的工作进展情况;
  4挖掘他当前工作所存在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提醒和指正;
  5询问他的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惑或麻烦,需要给与协助。
  以销售为例,在“清洗”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追问的问题至少包括:
  他这个月的销售任务是多少?他在完成了多少,还差多少,他对补足差额的思路是怎样的?
  查看他的工作日志,为什么没有写日志?指出日志中存在的搪塞等问题。
  关注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