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女亲王 >

第409部分

女亲王-第409部分

小说: 女亲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汪兆铭愣了一下,没想到孙中山会问起她,想了想,道:“听以前的学长说,他们有幸,跟这位格格见过很多次,而蔡先生对她的评价就是,是走在这个时代前端的女性,即便是那些洋人中的妇人,也不如她。”
“哦,鹤卿对她的评价这样高?”孙中山极是吃惊,他跟蔡元培也曾有过书信往来,到了京城后,他就躲在京师大学堂的校舍中,自是想法子见过他一面,对于孙中山,蔡元培也是仰慕已久,可是毕竟是官贼有别,他不会出卖孙中山,可是也肯定不会加入兴中会。
黄复生这时接腔道:“是,前些日子,格格曾经亲自上门,来找过蔡先生,后来蔡先生才跟我们说了。格格对于他的五育理论极是赞同,甚至亲自上门来讨教,还说,等到开春,便会把这件事情,请孚亲王拿到朝议之上。”
关于五育,孙中山也是知道的,他也很赞成蔡元培的这个想法,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这个想法是极为先进的。
这时黄复生又道:“听蔡先生说起,他说,格格将他的五育,直接简化,称中国的学生,如今必须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有望,能振兴中华,而现在的中国学生,读书已经不能再是为了要谋个前程,或是为百姓做主,而应该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可是他们是满人,我们是汉人,他们又怎么会为了中华的崛起呢?只怕也是为了保住他们的皇朝吧?”汪兆铭有些不服气。
可是黄复生似乎对公主极为推崇,道:“格格在以前的笔记中,也曾经指出过,自南北朝五胡乱华之后,谁还说的清楚,自己是汉人,还是胡人的后代?更何况,唐太宗,也只有一半汉人的血统,不也因为他的仁治,让他成为汉人世代推崇的皇帝?如今满人入关,已经三百年,满汉说是有别,其实早就成为一家,如今这洋人,也不会去分什么民族,凡是我大清的子民,皆称为中国人,而大清,也叫中国,都是一个名字。”
汪兆铭看着黄复生,撇了撇嘴角,关于这个问题,不只他们两个有争执,整个学校,对于这个问题,一直都在争吵着,前些年,因为慈禧还当政,没人敢明讲,可是如今,关于这满汉之分的问题,已经是明面儿上的争执了,可是那位他们名义上的学监,那位大清第一公主,不但没有生气,似乎还很高兴,甚至还曾在他们的校报上,关于这个问题,也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而这个看法,于刚才黄复生所说,是差不多的。
二人争论着,可是孙中山却想的更多,他这个时候,有些警醒过来,自己看来真是坐井观天了,而京师大学堂如此开放的校风,也让他和陈少白极为吃惊,长期以来,他们都是在南方,虽然北方也有兴中会,甚至可以说是势力不小,可是到了北京之后,他们才知道,他们的兴中会内部,已经分为了两派,一派是力挺推翻清廷的,一派则是力主立宪的。
如今看着汪兆铭和黄复生这两个他们极为看好的新一代成员,他们更加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可是,在这儿的几日,他们看到了一些,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相信了这一切,毕竟,这也有可能是清廷抛出的烟雾弹,目的就是为了蒙蔽这些年轻的一代。
孙中山思虑再三,道:“兆铭,从现在开始,我给你一个任务。”
汪兆铭面上一喜,极是兴奋地道:“先生,您尽管说,我保证完成任务!”
孙中山摇了摇头,道:“放心,不是什么艰难的任务,很简单,你现在就回去,整理一些跟这位公主有关的文章或是新闻,能有多少就多少,我后天启程之后,会带上,以后,只要有关于这位公主,或是那位孚亲王的消息、新闻、文章,你都帮我抄录一份,然后寄给我。”

第604章 新的职位


如今看着汪兆铭和黄复生这两个他们极为看好的新一代成员。他们更加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可是,在这儿的几日,他们看到了一些,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相信了这一切,毕竟,这也有可能是清廷抛出的烟雾弹,目的就是为了蒙蔽这些年轻的一代。
孙中山思虑再三,道:“兆铭,从现在开始,我给你一个任务。”
汪兆铭面上一喜,极是兴奋地道:“先生,您尽管说,我保证完成任务!”
孙中山摇了摇头,道:“放心,不是什么艰难的任务,很简单,你现在就回去,整理一些跟这位公主有关的文章或是新闻。能有多少就多少,我后天启程之后,会带上,以后,只要有关于这位公主,或是那位孚亲王的消息、新闻、文章,你都帮我抄录一份,然后寄给我。”
光绪看着眼前的这份折子,眼中闪着光芒,可是再看看上折子的人,他又有些黯然,为什么,他总能在康广仁他们之前发现这些人才呢?蔡元培吗?光绪这一年也时时听到这个名字。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生于同治年间,于同治辛未十年入家塾,光绪四年,父亲去逝,光绪十年,十七岁时才中秀才,十一年便设馆教书,十五年中举人,十六年时,参加会试,成为贡士,不过他并没有参加殿试。
光绪十八年。经殿试,而进士及弟,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时,春秀应散馆试,得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四年,蔡元培31岁,当在朝廷上无法说服统治者革新图强之后,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
这个人很喜欢教书育人,所以才有五育的理论出现,同时能让秀儿费了那么大的劲把他请到京城来,进入京师大学堂,看了这个人的经历,光绪只觉得太后实在是误国,不知道有多少,像蔡元培这样的人才,因她之故,而流落于山野民间?
不过这个蔡元培也实在是个很有些秀儿风格的人,光绪二十六年。他和他的妻子他们之间,感情一直处在不和的状态,不过他似乎也没有放弃过,而是开始重新思考女权的定义,于是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王昭的关系。这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复感情的裂痕,之后两人关系转好,但同年夏天,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
《夫妻公约》?他应该能跟康广仁合的来啊,康广仁前两年不是还和梁启超搅在一块提倡什么,让女子放脚的事儿吗,他也一直是个女学的倡导者,照理说,这两个人,应该能提前认识,康广仁为何就没有向自己举荐过他呢?
其实光绪这样说,实在是有些冤枉了康广仁,康广仁知道蔡元培时,他已经辞官,而在维新变法之初时,蔡元培的名声并不显,到了1900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六年时,倒是因为这个所谓的《夫妻公约》,才知道了蔡元培,当时因为好奇。
康广仁好奇之余,便开始打探起这个蔡元培,后来他的妻子去逝,便有许多人上门提亲。而他在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浓墨、铺素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消息传开来,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这张征婚启事,使的蔡元培的名声也跟着见涨,不过,却更多的是,让使他在新学中的地位日益增高,同时,在全国各地的学子中,都得到了极高的名望,他去年来京后,便有好些学生,就是冲着蔡元培三个字来的。
蔡元培倒也是不负众望,到了京城,便在京师大学堂创建了爱国学社,还有爱国女学,使得对面的女子大学堂,已经将他视为偶像,他还在来京的时候,带来了一个人。那就是蒋智。
蒋智,字观云,渐江诸暨紫东乡浒山村人。出身寒素,早年求读于杭州紫阳书院,能诗善文,一手字写的极是漂亮。光绪二十三年以廪贡生应京兆乡试举人,授山东曲阜知县,可是却因为一心想要救国、并希望皇上能革新变法,可是知道势不可成,故未赴任。
后来皇上和康有为开始维新变法,曾言‘志欲救天下。起国家之衰敝‘,这样的名人来京,康广仁也极为欣赏,本以为,光绪会起用他,他曾亲自去见过蒋智,可是蒋智做了一个决定,让所有人的都为之侧目。
他自请前往女子大学堂任教,这让许多本来很看好他的官员,都跌破了眼镜,光绪当时还说了一句:“可惜了。”便也没有像蔡元培一样,授了个官职,可是蒋智在女子大学堂,却是风声水起,就是格格也极为欣赏,并开始频频召见。
于是康广仁犹豫了,而蒋智和蔡元培的关系,也让他有些避讳,蔡元培和蒋智二人,都极得孚王府的重用,康广仁因为兄长的事情,虽然有心,想要举荐,可是又怕因为二人与孚王府走的近,会有不妥,引起维新党中成员的不满,所以便把这件事押后了,本想着,等一段时间,等蔡元培的名声大显的时候,再向皇上举荐,可是却偏偏遇到这两年,大事小事,全挤在了一块,兄长去逝,李鸿章也跟着下去了,又有向日本开战的事情。他几乎都觉得自己快要喘不过气来了,所以这件事儿,便耽搁了下来。
等光绪召了康广仁进见之后,听康广仁叙述完前因后果,这才知道,叹了口气,道:“你实在是太多虑了,如今我大清的形势,哪里还能容我们如些划分界线的?你也是太过小心了,不过,既然你也觉得这个蔡元培是个人才,那看来,我也只有应了孚亲王的这份折子了。”
康广仁点了点头,道:“皇上圣明,孚亲王请立大清教育部,并希望蔡元培能出任第一任教育部大臣,这是极善的事情,只是,臣以为,如果单让蔡元培一人出任,他是否会太年轻了?”
光绪犹豫了一会儿,实在是这个蔡元培的五育理论,让他的心思也跟着活了起来,他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这都让光绪觉得眼前一亮,自己以前从未考虑过这些,可是,这个蔡元培,真真是让他耳目一新。
蔡元培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极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蔡元培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如何超越时代的人了,他看到的,是中国的未来趋势,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会找人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并且还在他的身上费了那么多的心思。
不说光绪和康广仁在宫里,如何商量这件事,我也正和载沛极是兴奋的讨论着这件事,我对于载沛上折的事情,倒是有些保留,一部之臣,不比蔡元培如今呆的京师大学堂,他的年纪也不是很大,才三十多岁。
我看着载沛,疑惑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