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华夏海权 >

第1004部分

华夏海权-第1004部分

小说: 华夏海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型武器和车辆都跑哪去了。希尔曼尼亚的规模不是很大,虽然航空侦查只能看看表面,但是一个师几百辆各种战车的规模就这样消失了。如此大规模的装机集群及时隐藏也很难做到滴水不漏。对比了开战之前收集的情报,这个城里的建筑布局变化不大,也就是说对方除非悄无声息的在地下挖了一个可以容纳几百辆战车的大车库,否则的话,这些车根本藏不住。而很显然这个假设并不成立。那么唯一可能的理由就是对方的大量作战车辆并没有城里,唯一可能是在城外, 或者这个机械化步兵师只是一个残缺的师。只留下了反坦克炮进行防御。



  奥地利人采用第二种战术也是有可能的,毕竟在希尔曼尼亚同盟国没有制空权,任何车辆在白天的行动都会暴露在空军的打击之下。如果仅仅是执行牵制和防御任务的话,确实不太需要大量的战车。有限的装甲部队用于堵口就够了,其余的战车可能已经抽调到了别的部队。按照田勇的理解,外围的防线不过是消耗对手,真正难打的是巷战,



  但是这一次。田勇的判断和实际情况却是大相径庭,田勇低估了奥匈帝国对希尔曼尼亚的定位,后者不仅仅想要将其作为一个支撑点,还打算让希尔曼尼亚的守军可以在合适的时候主动出击,所以这个机械化步兵师的战斗车辆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适当的加强!而更让田勇想不到的师,奥地利人居然把在阵地上挖出一个个坦克掩体,然后让坦克开进去再伪装好!同时因为伪装行动都是在晚上和凌晨进行,而坦克掩体早在数月前就开始施工,所以动静不是很大。即使发现了一些端倪也将其作为了一个加固支持点来对待,完全没考虑到里面会放着一辆坦克。



  施拉格不是庸人,在仔细研究了历次战役装甲部队突破防线后的行动, 并结合实战演习的经验。他发现装甲部队在冲破对方第一道防线后和后续部队来巩固阵地之间有一个空隙,坦克部队一方面需要扩大战果重整队形,而后续的部队又还没有部署到位,属于那种作战部队已经处于疲惫,后续部队还未到位的情况,这时候是进攻方最为虚弱的时候。如果这时候自己的装甲部队能在突然出击的话,那么很容易将处于疲敝状态的对手重创,甚至发动短促突击攻击后续的步兵都可以。因为按照奥匈帝国和一般德国步兵师的标准,步兵单位的反装甲武器都是比较少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牵引式火炮,在运动状态下战斗力极差。



  这个想法好倒是好,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让自己的装甲部队在对方重整的时候适时杀入战场?尤其是在对方还有制空权的情况下?要知道,战线之间的间隔距离足够有5到8千米,即使装甲部队从对方进入休整开始就从第二条防线感到突破点,那么实际行进的距离也要大于8千米。毕竟你不可能走直线,在越野情况下,等到你的部队赶到战场的时候,对方可能已经收拢整备完了。



  到时候等待着反击部队的就是战防炮和坦克的联合打击了。为了缩短攻击距离,施拉格在部署防御的时候取巧了一把,在原本应该空无一物的防线间隔区隐藏了一定数量的坦克和突击炮。好在因为地形所限,可以适合装甲部队展开的地方并不大,再加上是环形防御线而不是较长的线性防御,所以一个伏击点的战车可以兼顾数个防御地段。



  和德国坦克比较平衡的性能相比,奥匈帝国更喜欢坦克歼击车,而且在火力这方面他们做的比德国同行更好,在这次交战中他们拿出了一张雪藏已久的王牌,那就是装备了88MML56火炮的胡蜂坦克歼击车和使用75MML48的三号坦克歼击车,后者是德国原装产品,而前者则是奥匈帝国自己弄得,不过因为这款火炮太大了,所以胡蜂式坦克歼击车和历史上的德国犀牛式坦克歼击车十分相似,都是那种敞篷的,强攻弱防战车。虽然战车正面和炮盾防御足够,但是没有顶盖的问题还是让这辆战车的实际防护性能没有纸面上那么强。



  “所有欧洲人工事修的都很好,他们的坦克隐蔽掩体不仅把战车藏得很好,同时周围还有一些可供步兵隐藏的隐蔽所,这些隐蔽所和坦克掩体直接由交通壕相连,并且有充足的物资和弹药储备。几乎可以看成一条完善的防线了,只不过这条防线不是用于防御,而是作为攻击出发阵地的。”战后通过对奥匈帝国军队的防线考察,华夏军方对奥地利人的防御工事给出了较高的评价。而施拉格别出心裁的部署在这次战斗中也确实给华夏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平心而论,在缺乏远程火力和空军的情况下,奥地利人打的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在实战中奥匈防御部队的误判给同盟国指挥部造成的影响更大!



  感谢书友zhouyu1976的打赏~~~~~,以及书友大胆100、龙虎987654321、njluyujiang、大胖书虫、空晨的月票支持~~~~~。(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一波三折
  华夏装甲师的标准是一个师下属2个装甲团4个装甲营,外加两个机械化步兵团6个机械化步兵营。而华夏机械化步兵师的标准则是一个师下属一个装甲团和三个机械化步兵团,在车辆配属上装甲团拥有的坦克和坦克歼击车比例会比较高,而步兵师则是步兵战车和突击炮数量比较充足。而各种战车的总数基本持平。这一点是奥地利人没有想到的。按照奥匈帝国的工业和部队规模,奥匈帝国陆军更喜欢将数量有限的战车都集中在装甲师中,而不是分散到步兵单位中。双方都彼此之间都有一定了解,而同时也有一些错误,于是乎,一场对于侦察上都堪称夹生饭的战斗就这样稀里糊涂爆发了。



  这是华夏机械化步兵师的第一次登场,而面对的对手又不是强悍的德国精锐部队,田勇觉得外部防线很好突破,一切都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就可以了,尤其是得知土耳其的那个高炮团装备的都是75MM高炮后,田勇更是放松,因为德国人的75MM火炮对付29型坦克都十分吃力,29型突击炮虽然防御没有被称为犀牛的29型坦克歼击车那么好,但是在加挂上附加装甲后,还是比29型坦克要强一些的。田勇自己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似乎唯一可以对自己装甲部队造成一些威胁的就是德国人留给奥匈的一些88MM高炮或者105MM加农炮了,前者数量不会多,而后者数量完全可以用稀少来形容!



  一切都是按照战前设定进行的,重型榴弹炮和火箭炮的设计拉开了攻击的序幕,田勇的部队选择了两个方向进行突破,犹如一只巨大的钳子一般夹向对手。远程火炮打击时掀起的灰尘将整个攻击阵地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一团团火焰在昏黄的灰尘中闪耀着,火炮震耳欲聋的呼啸声如同远古巨兽的呐喊,喷吐着致命的弹雨。在实现选定的突破地域,密集的火箭弹和榴弹直接在第一道防线中打成了月球表面,如此高密度的攻击对于大部分非永久性工事来说绝对是致命的。剧烈的爆炸声和工事飞垮塌声被炮弹爆炸声所掩埋,在将正面防线用炮弹过了几遍之后,带着扫雷滚外号螃蟹的29型扫雷坦克一马当先,开始清扫残存的雷场。随后一队队坦克、突击炮和装甲运兵车开始出击。



  “对方的攻击队形感觉比正常的坦克队形要宽了不少。如果说德国人的攻击队形是一支锋利的长矛的话,那么华夏部队的攻击队形就是一个宽阔的斧刃。他们的攻击宽度超出了我们预料,而且透过烟幕,你可以看见大量的战车在烟幕中若隐若现,对方的坦克数量非常多。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田勇的机械化步兵师发动进攻的时候,防御部队指挥官第一时间发现了对方和自己想象的不同,他们拥有一个很大的攻击面,而且似乎装备了数量超多的坦克!(好吧,实际上这些都是突击炮,不过在混乱的战斗中谁又能不犯错误呢?)



  较宽的攻击面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突击炮的射界过于狭窄呢,火炮调整角度只有30度。要想打范围之外的东西就只能转动车体了。而且华夏认为奥匈帝国缺乏足够的反装甲火力,所以他们会使用支持点来强化关键地区的防御,而宽广的打击面总能在支持点之间找到缺口。更何况为了对付这些有加固掩体的支持点。29型突击炮的122MML35型火炮的平射火力足够摧毁这些工事。为了确保攻击力度,田勇甚至还从空军那里获得了一定的支持,如果有必要,狐蝠式轰炸机会带着500KG的高爆弹和半穿甲弹将沿途所有的阻碍炸成碎片!



  “这场战斗是我参与指挥的第一场战斗,也是我在2战爆发之前打的最为波折的一场战斗,奥匈帝国精锐部队至少在防御状态下有很强的战斗力,他们巧妙的借助工事、各种火炮和机动部队构成一个整体,在交战的初期他们的抵抗非常激烈,但是因为装备或者指挥官本身的意志问题,他们的防御缺乏韧性。当他们精心构筑的防线崩溃的时候很难再组织起足够的抵抗。这是我们后来的经验,但是这一次,也就是我生平第一次指挥的大规模交战中,对方的应对堪称防御战的典范。”田勇在战后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同时对他的第一个对手奥匈帝国的廖拉少将很高的评价



  “他们并不急于撕开缺口,和德国人强调装甲部队的速度和穿透性不同。对方的攻击缓慢而又稳重,就像一个巨大的碾盘一样,他们前进的速度或许很慢,但是却能压倒路上的一切,他们不惧怕增援部队的抵达。反而是在突破后立即转入防御,尽可能的借助有利条件打一波反击,他们更注重通过消耗对方战力来达到战役目的,而不是刺穿对方防线后引起战线的崩溃来达到相同的目的。”廖拉少将这样评价华夏机械化步兵师的攻击,当然,在战场的时候,甚至直到自己被俘之后,他还一直认为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装甲师,而不是一个机械化步兵师。



  和一般攻击不同,负责正面攻击的坦克营尽早的展开了炮击,甚至在距离战线大概还有1400米的时候就发动炮击,楔形队形进一步散开,然后开始行进间射击,细长的75MM炮喷出一道道火舌,数秒钟后,远处的阵地上就腾起一根根烟柱,不时有机枪巢或者迫击炮阵地被密集的火力掀翻。虽然攻击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是持续不断火力压制将对方的机枪和其它前线支援火力压的太不起头来,而后面的步兵则纷纷在步兵战车的掩护下从运输车上下来,然后分成一个个战斗小组,如同散开的狼群一般发动进攻。



  轰!一发75MM炮弹打在了一个掩体的表面,在硝烟散去后,炮手发现掩体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发生坍塌,只是在外面留下了一个并不是很深的空洞。“3点钟方向发现坚固掩体。”不过还未等这名坦克手汇报完成,距离他不到600米的地方突然腾起一股烟幕,一发修长的88MM穿甲弹以800米每秒以上的速度飞出,一头撞在了这辆29型坦克炮塔和车体的连接处上。威力巨大的穿甲弹如同热刀切黄油一般撕开了炮座。轰!伴随着一声巨响,被引爆了炮塔尾舱的炮弹的29型坦克炮塔直接被炸飞,巨大的炮座上只留下了一个被火焰烧的黝黑的大洞。而这好像吹响了奥匈帝国陆军反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