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借我一生 >

第7部分

借我一生-第7部分

小说: 借我一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我的出走,使得文化和今天的观感紧紧连在一起了,对我自己来说是这样。它不是一个遥远的梦幻,哪怕是废墟也是现实,我看到的废墟,我会思考这个废墟产生的原因和它今后会怎么样,这是使遥远的文化现场化了。

后来使我停不得的原因是,我越走越觉得考察的重要性,所以我就从国内走到国外,从安全的地方走到不安全的地方,横比竖比,在现场当中知道中华文化优点和缺点在哪里。表面上我在伊拉克考察是巴比伦文化,巴比伦文化曾经比中华文化还要辉煌。我在对比这两种文化的立场,对比的时候它的终点不是巴比伦文化,终点是中华文化。很多读者不太可能去,用我考察的眼光记述下来,传达给读者,我想这样东西对我来说,我自己觉得做了不少事情。

第三个就是我不断地出去走,又把文化的探索和我的生命感连在一起了,这必须是要花力气的,必须是非常艰难的、非常辛劳的一件事情,而且很多地方确实还有危险,把文化考察和生命紧紧的连在一起的感觉,是与我过去书斋写作和大学讲堂里面讲课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我一直对我学生说,趁你们年轻能多走就多走一点。文化在书籍里面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它处于一种发声状态,直接去面对。像欧洲很多考察者,像我们中国历史上比较辉煌时期的那种从司马迁到李白这些人,浩浩荡荡走在路上来度过他们文化生涯相比较,我们中华文化要复兴,还真需要有很多人走在路上。

网友:您在旅行中是否遇到什么危险?

余秋雨 :在国内危险是小危险,这个遇到很多。大家知道年轻的朋友完全无法想象十五年前在中国旅行是怎么回事。我们现在坐飞机、坐火车非常容易,我这《借我一生》里面有点叙述,其实非常艰难,有的路段只有你一个人在走,而且只能走。我还写到,有的时候赶一个车,必须清晨赶早班一个渡船,也就是说你在黑夜当中必须走山路,走山路的时候我手上没有利器,我手上拿着一块石头,怕遇上坏人,对面也过来一个人,他怕我是坏人,我也怕他是坏人,他咳嗽,我唱歌,那时是这样的危险。

大危险是和凤凰卫视考察那段路,我们去的前几天天天有消息,外国人被绑架,然后发生警匪枪战,而且他们那很奇怪,警匪枪战一般都是警察失败。而且我们走后又传来消息,又有外国人被绑架,而且有多少当地人劝我们千万不要走了,我们还往前走。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到埃及的时候,我书上写到了,我们出游的时候,任何一个旅馆里面都要有进飞机一样的安全检查装置,这已经很恐怖。我们车队前后都需要装甲车保护,这就更恐怖了吧,不是因为我们特殊,是任何旅行者都被这么保护,这就很恐怖了。

但是就是在那么恐怖的地方,知道我们要走伊拉克,他们全把我们当做英雄,我们觉得很奇怪,已经那么恐怖了,你们为什么还把我们当做英雄?他们在金字塔下开欢送会,欢送中国英雄,因为你们到最困难的地方。我们问老人家,老人家说,你们想一想我们保护是你们政府的军队,而到那些地方最恐怖就是政府的军队,恐怖的程度可想而知。当时他们讲的比如共和国卫队什么,但是政府军队你完全不能保证它。这个我在《千年一叹》里面非常详细的记述,我们遇到很多恐怖,遇到很多困难。

我现在看起来也有一点自我安慰的是,我当时传给全世界华文报纸连载的日记,每天传出的日记就是在这恐怖的气氛当中,在轮胎上,蹲在地上一页一页写上去的,连改的可能都没有,就在这种情况下写了那么厚的书,在我看来比我以前的写作还重要。

网友:您是否还打算继续旅行下去?

余秋雨 : 旅行可能是免不了的,因为我算过命,好像我的命就是走来走去的命,永远走在路上的命,我所以看到有一个法国哲学家讲过这样的话,“我停止不走的时候,我几乎无法思考”,这是一种人,我不是说所有的人都要走路,确实有一种人是这样,他要在行动过程当中来进行思考,我不能说我完全是这样的人,但是比较靠近这样的人,我需要运动,我需要走动。

主持人 : 您曾经参加过凤凰台的千禧之旅和欧洲之旅,您为什么后来回绝了两极之旅?

余秋雨 :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要寻找能够和中华文明相对比的文明,这我谈论起来就比较的有话题,因为我出去的时候,我的对比坐标永远是中华文明。

我发现有的地方文明虽然很好看,很灿烂,我也有话说,但是和我原来写这几本没有延续性,它们没有办法和中华文明对比起来。他们的文明太短暂,或者他们的文明太小,我面对这样的文明,我失去了原来已经建立的话语惯性,我就没再走,包括到非洲,比如非洲之旅,凤凰卫视邀请我去参加的,我其实也想去,但是我的主要话语权是中华文化和他们的对比,哪一种文化,他们是这样,我们是这样,我觉得把中华文化比小了,所以我就没有再参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喜欢这些文明,我有机会还会去考察。 

 ; ; ; ; 余秋雨作客新浪谈新书及封笔事件实录(下) ;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学者余秋雨作客新浪谈新书及封笔事件实录(下)
 ; ; ; 著名学者余秋雨于8月23日15时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与网友谈新作《借我一生》及“封笔事件”。

 ; ; ; ;余秋雨作客新浪谈新书及封笔事件实录(上) ; ; ; ; ; ; 余秋雨聊天实录(中) ; 

 ; ; ; 以下为聊天实录(下) ; 发表评论  

主持人 : 现在在新浪读书频道有一本书叫做《情定落日桥》,主要写的70人的这代人的情感方式等等。我不知道余老师对70年代生人有什么了解?

余秋雨 : 我没有读过,你这么一说我回去会认真读过。因为没有读过,不知道这个话题起点在哪里。

主持人 : 您对于网络写手,还有网络文学有什么看法?

余秋雨 : 我觉得文学在发展、应该是越来越多元,对于网络文学我有一点发言权,因为我每次都是“榕树下”网络评奖的评委,我要投票。因为我的朋友陈村先生在网络上投入很深,悟性也很高,他介绍我做这方面评论,让我学很多东西。

当然也有一些不成熟的作品,但是有很多让我非常惊喜的作品,他们这种特殊时代气息和生命感、表现一种文字节奏,是我们现在纸面文学所不具备的。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对他们产生整体性的鄙视,这完全没有理由。时代往前走,文学一定往前走,不仅内容,而且方式。

网友:我们听说您要退出文坛,我的感受您其实在逃避,这有什么?自己的事情自己清楚,哪管媒体的炒作。支持您的依然支持您。

余秋雨 : 我谢谢这样的网友,这样网友其实很多的,我这些天也不断地听到这样一些劝告,有的不是网友,路上有人这么劝。我到西安去,广场上很多人认出我,都用差不多的话劝我。其实我希望网友明白,我采取非常的举动,不是针对他们,不是针对他们,好像在他们面前我说不明白我就走了,哪是这样?不是。我刚才给大家讲了,这些文章我其实都没看。

而且我觉得大家报纸上都在讨论我的历史,我不仅不生气,我觉得有点难为情的地方是,我那么重要吗?19岁的余秋雨那么重要吗?我觉得太浪费纸墨了,觉得我真不应该这么浪费,在这方面我是不生气的。而且我觉得有点对不起广大的读者和网友的那种注意力,由于我的原因,让他们注意力注意在不应该注意在的地方。

如果按照现在眼球经济的说法,我得利更大了,被人家关注,关注关注很容易让人看出来这个事情是我操作的,你想这太像了,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又抓住他什么历史问题,然后调查,调查到最后。我问调查者,我说你调查那么多天,调查出我有什么伤害人的问题?他说没有。我说谢谢你,调查得真好。这很像我设的一个局是不是?其实这点我想告诉大家:

第一我不会为这样的事情生气。第二,这不是我设的局。

网友:您在新的戏曲创作方面有什么计划吗?

余秋雨 : 我会给我的妻子马兰帮忙,在她演出的时候我会投入我的努力。我的努力当然我不会自己参加演出,我只会在文字上做一些努力。但是这个努力不见得是人们所想象一个新的剧本,不是这样,我们整体演出方式上,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因为我是一个戏剧学者,这方面说起来话长,就不能做专业讨论了,我在这方面大概还是会为她做一些事。

网友:当代的中国文坛您最欣赏或者最推崇是哪一位?

网友:您在散文这个领域,中国您认为还有比您更好的作家吗?

余秋雨 : 这个我比较尴尬,我很少看这些作品,原因很简单,我始终在路上,我不太看书,我看古籍,当代出的书我看的真是很少,原因是我始终在路上走来走去,不太能够拿到这些书,也不太有时间看,这一点非常抱歉。

但是文坛上有很多值得我佩服的作家,这个名单开出来就太长了,我个人也有一些很好的朋友,文坛上,比如像贾平凹,台湾像于光中,包括金庸老先生、琼瑶都是我很好的朋友,这些朋友我们在一起很少讨论文学,就是觉得他们人特别好,完全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温馨的相处,不仅不讨论文学,更不会讲到文坛什么事,所以我缺少前后左右对比的基础,不太关注。

我对于刚刚学写作的年轻人建议,这个建议是你应该努力学习周围人一些优点,但是努力不要进入前后对比,一进入对比就进入一个异己化的坐标,你要从众了,看看人家怎么样,他这么写,我能不能这么写?有一点小的启发开始是可以的,后来不能这样。

其实只要真诚的来表述自己的生命感受,表述自己和文化的关系就可以了,我相信前后左右的对比太多,这是中国不仅是文坛,也是人生劳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老在前后左右对比着。

我提倡记忆文学就是,要恢复一个人个人记忆的权力,以前我们中国人经常是生活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看人家对我怎么看,往往是这样的。那么你呢?你的记忆好像是不可信的。

所以我们出现这样情景,在文革当中,我们说这个走资派有多少问题,那个走资派有多少问题,从来没听到他本人说什么,你本人怎么叙述的呢?我们甚至于说到国家主席是叛徒、特务,他本人,刘少奇先生自己怎么说的?我们都没听到过,这很不好,这个阶段应该结束。

所以我们现在生活当中也是如此了,特别关注人家对我怎么看,我们要唤醒自己的记忆,我们的人生经历真正可信的是我的感觉,比如我的年轻时代,我当时想,别人对我的看法其实现在看起来都是不可能准确,理由是事实证明我对爸爸看法也不准确的,爸爸去世以后我看到他的文稿,发现我对爸爸还是不了解。爸爸是我一直接触的,他的检讨书都是我写的,我太应该了解他了,可我还是不了解了。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