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中国文化光复:华文漫史 >

第20部分

中国文化光复:华文漫史-第20部分

小说: 中国文化光复:华文漫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txt小说上传分享

汉风:汉赋乐府与霍去病的石马虎(3)
在辞赋方面,更多是汉朝的文人墨客拿来抒情解意,同时颇为考究词工韵律,显示出汉代文化走向规范与修辞的全新阶段(当然这个阶段也才是中国古代文学有意识地兴起的第一个阶段),其代表者有司马相如和杨雄等,这些文人,大多都以依附于达官显贵而得以文章成名,这也是中国文化人自春秋未期儒子充当门客这一历史在汉朝的再演进,只是这种门客开始变得更加专业而富有才情了。
  倒是皇帝们,在太平天下里,也开始有了番诗情辞意。汉武帝这个人,世人知道的多是他的强国富兵和金戈铁马踏阴山击匈奴的壮举,甚少了解这位皇帝的诗情。下面是他的一首《秋风辞》赋,是汉武帝亲临河东祭土地神,在河中与群臣燕饮甚欢所作的,可以一见武帝的文风才情: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舡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看到这一赋,不禁会想起100年前这位皇帝的太祖刘邦所吟的那首《大风歌》,于是有会意一笑。再看看,这位玄孙皇帝又是怎样的一幅气派呢?
  看来汉武帝的诗才还是极其有限的。谴词造句颇有生硬,意境勉强应付,审美难得上佳。倒是“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两句,有些陡然,让人一下看到了汉武帝作为一个男人的内心世界,尽管群臣在侧,美人在怀,江山在握,这个人也是于心有些寂寥落寞,想起自己的老来,也长叹一口气。此情此景,与秦始皇帝求仙山蓬莱的长生不老之术,又有什么两样呢?
  司马长卿(司马相如)就是一个汉代的大才子,传说与他的相好卓文君私奔出来在长安沽酒为生,后来才情被人发现并获得了提携(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颇为令人遐想的美好自由爱情故事)。在当时,汉代所出现的达官显贵对于文化的偏好与在文人与辞赋艺术家的支持,与十六世纪梅奇美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对于哲学家和艺术家们的资助十分相似,正因为如此,一场文艺复兴才得以形成。司马长卿写过不少辞赋,这就跟十六世纪的许多追求自由创作的艺术家们譬如米开郎基罗这样的艺术大师(他在1535年为梵蒂冈西斯廷大教堂创作壁画时,首次将《圣经》中的人物以裸体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禁区突破),更多的时候,这些艺术家们大多都是为贵族和权柄者或者教皇来作画或是塑像的,所以,也就免不了带上歌功颂德的意味。然而,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掘出了属于人与自然之间的艺术天赋(从这一点来看,即便是在今天,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催生和发展也免不了需要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与关注)。
  看来我们的历史学家和文化研究工作者并没有看到这种文化发端之际的实际情况,因而,在华文历史的发展过程与纪录当中,对于汉代文化的兴起和艺术家们的命运都着墨不多,除了帝王史之外,中国的文化史籍中颇少汉文学的研究,以致于今天要看一场汉代的电视片或影片已变得很难,文学创作的史料也相当不足,相对于清代的宫廷大戏而言,是少之又少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兴趣发轫大概是从东汉末年的三国才开始的)。
  我在这一章以《沉雄大世》来命题,也是为了将大汉的文化的形成和普世尽可能找到一个恰当的词语来作一个历史的表达。汉文化的沉雄,既有着前三千年的处世积累,氏族领袖的贤明先烈以及先秦的百家争鸣,同时更有国家的策论和纵横中国的方略,可谓是集中国文化大成,还有一点必须说到,就是在汉朝兴起之初,中国文化虽经历了秦朝的暴政和压抑,但毕竟时间不长,坚冰很快被打破,而原有诸国的民风与文化大都尚存,经过汉初的养息政策大多获得良好的恢复。此际间,虽有董仲舒出来罢黜百家,而毕竟也是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环境里渐渐酿成的,并且,这种酿成的力量在汉朝当代尚未构成对文化整体的完全淹没,更不象由此之后2000多年中不断被变形扭曲的专权文化。也正因为这种汉初文化元气的恢复,所以才有了后来汉武帝开疆辟土的雄图。所以,汉之沉雄,当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之邦的文化元始…尽管它还没有后来更为丰富的体裁,但是,它的阔大思想却远远引领了中国文化的历史。
  

汉风:汉赋乐府与霍去病的石马虎(4)
这就有点类似于一棵大树的长成,如果说先秦文化是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根,那么汉则是这棵树的躯干,躯干上几无枝叶,却可以支撑起未来。到了东西两晋时,我们将会看到华文开始开枝散叶的情形,而到了唐代,则更可以看到这棵树的茂盛之情状(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哪里?)。现在,我们看到了这棵树的躯干,它沉雄粗壮,遗世而独立,在旷远的人类的历史上,如同欧洲的罗马帝国一样,成为了一个阔大无疆的东方之国。
  司马长卿有一首叫做《长门赋》的辞赋,此赋写的是宫闱之中的哀怨。据说是汉武帝的陈姓皇后因爱嫉妒而失宠,后来通过重金向司马长卿和卓文君取酒,以作赋消愁。此赋由司马长卿献与汉武皇帝,皇帝看过此赋后又重新宠幸了陈皇后。故事一般,不过是皇帝与皇后之间的情事而已,但是司马长卿却是作得文彩飞扬,令人动容。
  暂且看看以下的节选,是不是后来的文人墨客们都喜爱的情书始祖?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抚柱楣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白鹤嗷以哀号兮,孤雌踌于枯肠。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看来,司马长卿并非一味只是为他人作赋,实在自己也是一位情场之人,颇得感情之事的妙处,以致让汉武帝这样的男子,最后也被由衷说服了。而陈皇后以黄金百斤取酒,所取并非为酒,而是司马长卿的才情,借情以忘忧解怀而已。
  从文学角度来审视,汉代的辞赋可以说是直接继承了《楚辞》,屈原所做的《离骚》等作品,这种超越《诗经》四言诗而进入到自由发挥的歌咏颂叹,可以说开创了中国自由诗歌文学之先河,由此也可以见到,屈夫子不仅仅在国家操节上以行为立下了榜样,更以立言的方式引导了汉朝文学的大统,这一结论,不能不在这里作出。以致于象司马长卿这样的一代才子,也难以摆脱辞骚这种阔大的体裁,在其中一咏而三叹(这一点又更加证明汉朝与先秦文化同根同元的躯干特性)。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精心赏析一下屈原的诗歌,看看这位伟人流淌而出的心迹,即便是2000年多年之前,这股心灵之泉仍然清澈晶莹。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蹇将儋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焱远举兮云中。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摘自《九歌。云中君》
  屈原的想象力和词章,华彩绝世,惊世而骇俗,而心灵之犀细,则描微执著,婉约如歌,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美学史开端之至伟。
  而在自然与心、人与宇宙的对话之中,屈原则更是恣意汪洋,引领慷慨豪放之先风。于是乎,自秦汉而后,唐诗宋词,莫不难出其右,今天中国之文章,则尽可以在夫子之下矣。
  这一点,可以在《九章。涉江》一篇中体悟到一些。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此处开笔而率真,很妙)。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混浊兮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自喻也,对天剖白己心)。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歙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忧方林。乘龄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其兮,虽僻远之何妨!
  入溆浦余值徊兮,迷不知吾之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狡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此四句与《诗经。郑风》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和秦少游“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作意境气象同比)。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汉风:汉赋乐府与霍去病的石马虎(5)
这应当是屈原刚被流放之时迁徙到沅湘所做的诗歌。那时的沅湘一带还是地广人稀,山高林深,雾多而晦,猿狡遍布(不象今天我们早把这些野物吃光了)。他一个人独乘而至,内心惨淡凄凉,想起一生的际遇,对天自语,最终抱定了决不变心从俗的决心。按司马迁对于为为诗作文的说法,是“此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即人们所常称为的“悲愤出诗人”。
  然而大文化观中,所有的悲愤也好,欢乐也好,闲情也好,都是情绪为致。这种情绪之源,则产生于思维和想象力。按照笛卡尔的说法,思维是一切精神的本质,不依赖物质而独立存在。在他的主观主义哲学中,精神与物质并存为两个可以相互联系又同时独立的二元体。我们暂且不论这个二元论的优劣,值得注意的是,屈原的诗歌典型地表现了这种精神独立,同时在这一精神独立的表现当中,将中国的文学化成了出来,如果我们尊重这一历史,那就不能不说,这是屈原精神胜利的一个很客观的现实成果。
  汉朝的文人骚客们继承了这一成果,并开始努力滋长它们。尽管汉朝仅仅才是中国文化中兴的开始,尽管很快国家又将征伐的目光投向了边境四方,尤其是北部的匈奴。所以,汉文化有相当的一部分并不仅仅是文学的部份,而在建筑、服饰、农耕、国家治理以及军事上,均有不凡的建树和表现。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兵精粮足,开始实施对边境扩张的野心。最早是对东南部的越王国(包括今天的越南),很快,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又向东北进军,征服了包括今天的东三省南部和朝鲜半岛。这之后,就是汉武帝以重兵开始出击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匈奴了,这中间,发生了许多的故事,既有匈奴的侵袭也有汉军的进取,双方互有相当的损伤。对于这种以游牧为主的马上民族,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的汉朝颇感难以应付,这种经济产业模式不同之间所发生的战争,很难与经济模式相同的战争类比(这一点与北美大陆印第安人和欧洲移民之间的矛盾冲突相类似以及和今天美国在伊拉克所际遇的情况接近)。汉代就对匈奴曾有如此评价记载:夫匈奴无城廓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然而,从中原崛起的汉朝,尽管很不适应这种西北风沙大漠之中的征战,但还是出现了一批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