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哲学启蒙 >

第33部分

哲学启蒙-第33部分

小说: 哲学启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票风波完全有可能演变为流血冲突。没有相应条件的同步成熟,*也不可能成熟。没有经过平行发展难以建立*制度,即使建立社会也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去接纳和适应,这样的*也并非真正的*,而只是徒有其表。

  *作为构成社会的因素之一,参与了社会整体的发展,是包括了所有因素的社会整体的发展——而非单纯的*——导致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社会优长是一系列因素平行发展的结果,所有因素既是平行发展的参与部分,也是平行发展的结果的一部分,*无法成为突兀于平行发展的独立的社会因素,也不能成为作为平行发展产物的诸多社会优长的原因。另外从总体上看,社会发展总是在矛盾的此消彼长中进行,无论*程度有多高,总是以一些社会弊病取代另一些弊病,而并不能取消弊病。*若是平行发展的一个因素和发展结果的一部分,则这样的平行发展将使原来的部分突出的社会弊病消失,而对于与*相生相伴的另一些社会弊病,*则无能为力。

  *只有和谐的参与到社会整体各个部分的平行发展中才能是代价最小的*化进程,也只有参与了社会整体的发展*才能得以牢固建立。真正的*参与平行发展,也是平行发展的结果,也正因为平行发展,真正的*不能成为其他社会优长的原因。

  三.错位的*:*不能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

  1.

  社会整体各个部分的平行发展不仅包括与*相生相伴的诸多社会优长的平行发展,也包括与*相生相伴的诸多社会弊病的平行发展。*在特定社会是最优选择,是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中*是最合适的。但是最适合*的社会,必然因为平行发展而产生诸多*无法克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就像非*社会总会存在的只有*可以解决的问题一样。与非*社会相比,*社会同样存在大量*无能为力的问题,妨碍着福利的总体提高。

  又一个错位。当社会诸多问题需要*来解决时,*不具备广泛实行的条件;而当它普及时,便又不能解决随之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对于非*国家而言往往被视为一剂良药,然而*国家内部出现的诸多问题却难以依靠*来解决。未参与平行发展的*进程使社会整体代价较高,然而参与了平行发展而稳固建立起来的*也不能克服同样因为平行发展而稳固建立的社会弊病。

  例如刚建国的中国一穷二白,被西方人称为“快乐的工堋”,那时代的中国人在物质上相对贫乏,然而在建国至今的五十几年里,很多人念念不忘的仍然是那段在他们看来是充满乐观、激情与理想的时光。与今天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社会相比,那时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总体而言积极向上。即便中国在六七十年代丧失了与世界经济同步腾飞的机遇,但是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至少没有同时期在日本广泛存在的“过劳死”,民众的生活在物质上贫乏、精神上却是丰富。广泛存在的社会悲剧如饥瑾、*、派系武斗在今天的社会绝难承受,然而就像人们并不将动物种群内部的血腥冲突视为野蛮一样,也正如古代社会较今天普遍强调作为整体一员的生命而轻视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一样,专制并且拥戴专制的中国人注定要承受专制的惩罚,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能承受那么多社会悲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悲剧的承受能力较强。

  随着制度的逐步松动,在经济领域内的改革赋予公民更多的权利,今日的中国人正享有建国以来最大程度的经济自由。然而即使年薪三十万的高收入阶层仍然没有经济上的安全感,令人窒息的竞争、*、贫富悬殊以及不断被创造的永无止境的欲望,使中国人享有的经济自由成为物质生活的一道道枷锁。而在改革前,中国人不知道失业为何物,也不用生活在年轻时用健康换金钱、年老时用金钱换健康的紧张激烈的经济环境中。那时侯的中国固然不断上演着社会悲剧,但其中的大部分角色还是满足于自身状况的;而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后,中国人的总体生存状况仍然远不能让自己满意,无休止的劳作、竞争,无休止的欲望、攀比,社会转而纳入另一条经济运动的道路。毛时代的政治狂热,被今天的经济狂热所取代。经济*为中国人带来了物质富足,却不能弥补同时产生的精神亏空,也不能使因严重的贫富悬殊而在两极分化中日趋没落的广大低收入者的生存状况有所改善。很多人因为目前紧张的生活方式而生病,其中不乏今人瞩目的成功人士,还有一些人因为过度劳累而死。与改革前相比,中国人的生存压力由来自匮乏转变为来自欲望和不均,但是整体的生存压力依然日复一日。今天中国人享有基本实行的经济*不能说明当今中国人的总体生存状态是让自身满意的。从人们能感受到的福利水平而非一系列抽象罗列的对比数据来看,与改革前没有经济*的状况相比,中国的社会福利的内容有所变化,但其总体水平却不是一定提高了。

  2.

  犹如青霉素未得到广泛应用时,主要的致命疾病如肺炎依靠青霉素便可以有效治疗;而等青霉素普及时,普遍的重大疾病如癌症等青霉素便无能为力。药物的普及与新疾病的产生以及耐药性的蔓延是平行发展的。因而人类只有战胜某种疾病的历史,而从未有消灭疾病的历史。平行发展的结果是平行发展前的诸多问题被解决,而平行发展后涌现的新问题又等待着新的平行发展去解决。错位始终存在,平行发展如此得以持续进行。

  永恒的错位。*并不意味着总体进步,而只意味着一种社会制度对于平行发展的社会整体的适应。永远存在广泛的社会问题,在实行*之前可以依靠*解决,然而此时平行发展并不倾向*的真正实行;也永远存在广泛的社会问题,即使在*真正融入平行发展、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后也难以获得最终解决。参与平行发展是*进程的最佳道路,然而平行发展的结果必然是成果与缺陷共存,*社会永远存在与非*社会不同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因而对于社会整体而言,平行发展不能使整体优化,始终存在着错位现象,使平行发展前后的社会福利总量不变。对于有*参与的平行发展,情况同样如此。

  美国人一方面因其*制度而倍感自豪,另一方面又对国内存在的诸多社会弊病给以最激烈的抨击。而美国人的自豪感与其说是来自*,不如说是来自强大的祖国和富庶的生活,对*的自豪以强大的群体(国家)和个人财富为基础;对国内问题的激烈抨击则只能说明美国人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国内持续存在的社会弊病是永远无法通过*制度的实行而消除的。*社会始终存在*社会的问题,就其影响而言往往不比专制社会存在的问题轻微。这一方面是因为两种问题有不一致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发展程度较专制社会提高后,*社会承受灾难的能力要下降一些。因而美国人的幸福指数要比黑非洲人低,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显然并没有因为生活在*制度下而提高。 

  *国家常以其*制度自诩,然而很多具有批判精神和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从未放弃过对典型*国家黑暗一面的无情鞭笞。在铁幕拉下、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时代,*制度下的西方世界一度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20世纪50年代的学生运动有向社会主义国家靠拢的倾向,毛泽东、切&;#8226;格瓦拉等共产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一度在西方享有崇高声誉,甚至中国的*灾难激发了*社会里很多人的革命热情。很显然,处于典型*社会的感受并没有*主义者对专制制度下的国民所宣称的那么完美。

  *社会下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与专制社会存在的社会弊病有很多往往被忽略的共同之处。事实上仍然存在阶级,只是昔日的奴隶主被今日的CEO取代。社会主义以消灭剥削、建立大同社会为已任,然而实践中无一不是以国家作为最大的垄断机构,曾经的无产者名义上是一切公共财富的主人,实质上却一无所有。*主义提倡自由、平等、*,只是改变了生存资源寡头占有的形成机制,使世袭或专制行为制造的寡头转为均等机会下自由竞争形成的寡头。享有*权利与*权利理论上对应的生存权利并没有现实联系。尽管*主义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但是广大民众仍然处在被*机制下合法化的强者剥削和压制的位置,事实上的*权利仍如空中楼阁,无力得到切实执行。提倡机会均等而非结果均等为制造两极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大多数人合理的沦落为社会底层,而这种局面的严重性又由于典型*国家的强势和相对发达而被忽视了。

  这些是与*主义的宗旨相违背的。*主义崇尚人的权利,以为最广大公民创造福利为要旨,它的服务对象是所有人而非始终存在的极少数寡头,然而就现状看,*如同它所反对的所有社会体制一样,受益者仍然是少数人。

  概而言之,如果*制度是既成的,那么*制度下国民的福利感受程度的变化将不依赖于*,亦即这种情况下*将不能再为国民带去更多的福利。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同样如此。*只有依赖平行发展才能得以真正实行,然而平行发展同样是与*相生相伴的社会弊病的平行发展。所有既往事实表明存在难以避免的错位,使*社会的公民不能感受到*带来了总体福利的增长。在*制度成为社会固定的一部分后,*国家的总体福利也不再由*决定其变化。*在其实行之前可以解决相当多的社会问题,但此时*往往不具备实行的条件;随着*进程的深入,平行发展中的其他因素包括人们愿意看到的和不愿意看到的都在不断变化;当*成为社会制度、与*相关的社会优长都充分呈现时,原来的问题大部消失,而此时与*同时经平行发展的新出现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制度化了。这些新出现的问题与*同生共长,*对其无能为力。这样的错位始终存在,因而*作为社会整体因素中的一分子,只能改变社会福利的内容,而无法改变它的总体水平。

  四.*和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的道路无关——对*的心理分析

  1。

  *可以反映民意,然而*可以代表民众整体福利提高的正确道路吗?事实上,*并不代表*参与者的利益,也不代表社会总体福利水平提高的正确道路,*运行只是大众对自身观点表达的诉求,它是意志的释放,代表的只是意见而已。*只反映多数人的意志,是大众在解决了衣食之虞后对自身观点诉求的表达,或是在*主义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追求自由、平等、*的努力在公共意识领域内的形式体现。

  *受到赞誉是因为它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意志,而非意志所要求的利益,它只反映民意,却不一定实现民意。在无物质匮乏之虞或有追求*历史和价值传统的社会中,追求*权利自然成为时尚和必须;然而如基本生存条件艰难或民众生而不知*为何物,则纵有最大限度的*权利,公民也不会参与。

  *是社会优越性的表现,而非社会优越性是*的表现。然而*仍然常被视为优越性的原因,视为始源因素。对于伊拉克、阿富汗人民的幸福之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化”。这其实是大众对自身持有的价值观的再一次本能而非理智的维护,是对机制而非被机制代表的利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