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新随笔集 >

第2部分

新随笔集-第2部分

小说: 新随笔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酒的发明者,其实也是很了不起的,它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不是有酒,吃顿饭,筷子动二下就结束了,多没有情趣,尤其是在节日和喜庆的时候;当然,也不能天天花天酒地的不务正业、无所事事。酒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使用得不恰当还会成为生活的奢侈品;酒是生活的装饰品,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把人生装点得格外美丽,完全是锦上添花的东西。酒应当是古代某个时期,人们生活相对较为宽松时的产物,甚至会是一种集体的创造发明,并且历经了许多代人不断的改良。远古时期,五大洲之间,交通不便,相互闭塞,毫无联系,但不论是在古希腊、抑或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到处都可以看到酒的踪迹,这应该是可把酒作为集体智慧产物的一个明证。生活富裕、宽松了,就有了闲人、闲工夫,文化应运而产生、发展;酒也是如此。

  酒是多余的东西,一种生活的点缀。酒因此成了一种文化类的商品,追求一定的品位。人们大抵是在节假日、喜庆的日子要喝点酒,营造点欢快、热闹的气氛和场面。不过,就个人而言,一旦染上了好酒的不算不良的嗜好,每逢闲暇的时候,难免总想小咪一口,既开胃、增进食欲,又促进血液循环,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如果自我控制不好,过量的饮酒,就另当别论了,绝对是有害无益的了。近来,我有几个小我十来岁,酒量很大、正当壮年的朋友主动宣告自己戒酒了。其实,这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明智之举:正当壮年,应酬多,大家都知道他酒量大,一旦举杯,必然过量,经常这样,自戕身体,得不偿失;不如早早地偃旗息鼓,打出免战牌来,安全过场,虽然起初朋友们难免会有些微词、闲言碎语,几次一过也就习惯成自然了。与他们相比,我就有着明显的有利条件:人老了,朋友可以敬酒,不是比酒;年纪小的必需干杯,老的随意意思一下即可。因此,我并无必须立即戒酒的后顾之忧,而是要考虑根据身体状况逐年减量的举措。

  世界各国,人们饮酒的习惯是大致相同的;但饮酒的方式,差别很大。我们中国人喝酒大抵都是在饭桌上,边吃菜边喝酒,饭吃好,喝酒也就自然结束了。日本人在餐桌上吃和食、喝清酒,吃饱肚子后,就转移到酒吧继续喝洋酒,或是到卡拉OK厅边唱歌、边喝洋酒,往往要闹腾到半夜方才尽兴。美国的西餐,每人点一道菜,牛排、鱼排等任选一样,面包、黄油、奶酪随量自取,营养价值应是足够了,但太过简单,缺少大家一起闹酒的佐料和条件,大抵每人一杯啤酒,自吃自饮,没有一起喝酒的气氛和心情。即便是中国人自己一家人去西餐馆用餐,可以相互交换每道菜都尝尝,但总的说来还是比中国菜单调多了。对美国人的饮酒方式,我基本上还是不很了解的,还未能、也没有必要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圈内去。美国人似乎是不倾向在餐桌上饮酒的,大多数的中小餐厅是禁止销售酒类饮料的,少数有酒供应的餐厅,酒价大约是超市销售价的10倍,因此,大多数人也都不愿意花这冤枉钱在餐厅喝酒。美国酒吧很多,听听音乐、跳跳舞,再喝点小酒,也是一种喝酒的方式,我们不习惯,也没有尝试过这种喝酒的方式。虽然我也去过几个国家,其实还是孤陋寡闻得很,在国外如果没有向导,通常是不敢自己随意走动的。89年,有一次一个旅居秘鲁的台湾客户,在利马带我们去了一家地方风味餐馆,喝大扎浸泡着什锦水果的果酒,吃烧烤食品,味道好极了,尤其是其中的烤羊腰子;回国后,我多次点烤羊腰子吃,想回味一下那种美味,但相去甚远,总是令人失望,可能环境和气氛都不相同,也是一个原因吧。在不经意之间品尝到的美食果酒,留在心里念念不忘,这在我也是很少有的事,很有意思。喝点酒,不过量,体会一下各地不同的风俗民情还是一件颇有兴味的乐事。

  另外,什么场合,喝什么酒,和就餐的品种、方式很有些关联和讲究,例如,吃日本和食,喝清酒就很合宜;如果享用中华料理,也喝日本清酒,就有些不合适了。86年我们初次访问日本时,客人们总喜欢为我们安排中华料理就餐,再点上几盅日本清酒助兴,我们的厂长们对这种淡如水的低度清酒很不感兴趣,我也同样。有一次,一位日本客户专程由大阪赶来东京与我们见面,请我们吃饭时,频频敬酒,6盅清酒,他一个人喝了3盅,我们一行6人也才喝了3盅。由于是初次会面,大家都彼此不熟悉,他还以为我们的厂长不善喝酒呢?等我们到大阪,他再次请我们喝酒时,厂长们提出想喝中国茅台酒,结果,第二瓶酒刚打开,他就醉倒了:因为茅台酒对我们的胃口,他太热情,一个人要敬大家的酒,哪能不醉!我的意思是说,吃清淡的日本料理,低度清淡的日本清酒很是合宜;品用相对油性较重些的中国菜,还是以喝50多度的中国曲酒为宜。

  以后,访问日本时,客人招待,我只吃日本料理,喝日本清酒;时间长了,我也喜欢上了日本和食和清酒。但是,在中国,我还是中意50多度的高度酒,哪怕少喝一点也可以,不喜欢低度酒。

  
  2008年12月22日(星期一)

飞机上看日出
飞机上看日出

  在黄山光明顶上,我看过日出;在美国最南端的城市基韦斯特,我在汪洋、辽阔的大西洋中看过日落。这次在美国洛杉矶飞往香港的CX881航班飞机里,12月22日凌晨6点钟,在万米高空的云海里,我也看到了日出的壮观场面。

  要想观看日出、日落的壮观场面,得站在高山之巅向东、向西比较开阔、远方的地平线与天相接的地方瞻望;或是在浩渺无际的汪洋大海之中,立于渺沧海之一粟的舟楫之上,四顾茫然,一片汪洋,在水天一色、望不见天尽头的地方。总之,得旷、无遮掩、毫无阻挡,这样才能够俯视或是平视前方,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当然,还得看天气若何?如果,阴天、下雨,太阳不出来或是看不见太阳,也就别提什么日出、日落了。

  坐在飞机里,翱翔在万米高空的蓝天之上,高山之巅也尽在脚底,高是高了,旷也是旷了,机窗外瞻望,机翼下但见一片棉絮状的浓云像天篷似的覆盖着蓝天,除此之外,什么也看不见。

  12月21日午夜零点20分的CX881航班,起飞后,吃过一顿正餐,也就是午夜2点钟的光景;以后11个小时,机舱内一直都是熄灯就寝的状态,机舱外漆黑一片。因为,时区的关系,自西向东的飞行,时间上要追回二地16个小时的时差,前13个小时,飞机就一直在黑暗中飞行。同时,回程因为逆风,航程历时15个小时之多;而去程仅耗时12小时就到达了。

  大约13个小时后,也即是香港或是北京时间5点半钟的时候,机舱开始亮灯,似乎是在招呼乘客们苏醒,准备就早餐了。拉开身边机窗的遮光塑料盖板,机舱外,天灰蒙蒙的,刚有点透亮。慢慢地,远处天尽头的云端,中间部分现出了一层薄薄的橙黄交叠的火烧云,亮的部位呈黄色,暗一点的地方呈橙色、橙黑色,亮度还不时会有些变化。

  凌晨6点钟光景,火烧云端头的黄色带有些亮堂起来,向四周漫射,不一会就形成了一个翳着一圈黄色边框、白色光亮的直角三角形。直角处的小光球光芒四射,暗黑的云层上可见它辐射的光芒;天尽头的云端,除了中间部分的火烧云外,暗黑色的云端上泛出了一片黄白色的亮光,同时云天之上还衍射出二个光斑,光斑上方各翳着一条玫瑰色的彩条,甚是美丽。说时迟,那时快,光球越来越亮、越来越大了,白色的光区漫射出了直角的顶部,连黄色的边框也像光芒一样被漫射出去,有些变形了。天上的二个光斑也大了些,亮了些。再过一会,光球溢满了整个三角形的内部,大有胀开之势,黄色的边框伴着光球光芒的四射,也成了光芒射线的内环向四周辐射;天上二个光斑上方翳着的玫瑰色彩条消失了,但天空中隐约可见到些还不很强烈、约隐约现的暗红色光芒射线和由此衍射出来的奇异光束。

  光球的光越来越强烈,将一个光三角形胀成了一个翳着黄边的光正方形,突出在云端的上方,光芒四射。这时,直视很刺眼,已经无法继续观察下去了。而机舱外,天也就越来越亮堂了,太阳升起来了。

  
  2008年1月3日(星期四)。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 闪 念(Blink)
一 闪 念(Blink)  

  所谓一闪念,就是指不假思索的思考。许多重要的问题和事件,一眨眼的功夫就迎刃而解了,重大的决策定下来了;实际上,事情并像外表上看的那么简单,而且这种当机立断的事情也是很难向他人说得清、道得明的。 

  伟大的决策者,不是那些整天忙于处理信息,竭智尽虑的人,而是那些有完善的“切片”(thin…slicing)艺术,能从万千的变数中,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找到关键要素的人。

  快速认识的关键部分就是“切片”,就是我们的潜意识,在狭窄的经验范围内,规范局面和行为的模式。在“切片”的理论中,小知识,大用处。正是这“切片”,使潜意识令人瞠目结舌,眼花缭乱。潜意识的工作,就是在我们身临其境的局面中,筛除不相干的要素,瞄准、锁定关键的。实践证明,“切片”方式,往往比深思熟虑、苦思冥想更能奏效,它不是泊来品,它是人之为人的中心部分。每当我们遇见一个陌生人,突然有所感悟,或是面临一个新奇的局面时,就不由自主地会要“切片”。

  瞬间判断和快速认识,首先是异乎寻常的快,几秒钟而已。基于浅显的、潜意识的“切片”经验,它们是发生在闭锁的幕后,很难理清其所以然来的。承认瞬间判断和“切片”的巨大威力是一回事,但要心安理得的相信如此神秘的事情却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我们要求任何决定都是可以溯本追源的:当我说我感觉如何时,我同时必须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如果想改善我们决定的质量,我们理应承认瞬间判断的神秘本质,理应尊重我们“有时候会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一事实,并且接受它。这样可能会更好些。

  “切片”之可行是因为我们有能力迅速地窥见局面表层之下的情况。认真对待“切片”和第一印象,就要接受“有时一眨眼工夫我们对某人某事的了解,比事后研究数月还要多些”这一事实。但也要承认和懂得快速认识把我们引入歧途的情况。

  辨认某人的面孔是一项典型的潜意识认识的范例。我们无暇思索,面孔就突现在脑海里。但如果给你一张纸一支笔,要你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某人的相貌特征:头发是什么颜色?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首饰?然后,再让你从队列中找出那张面孔来,相信不相信,你会做得很糟糕!因为描述面孔的行为,有破坏你后来可以毫不费力辨认面孔能力的效用。

  心理学家琼纳森…斯库勒在这方面的研究,独领*,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语言阴影(verbal overshadowing)。通常,人的大脑,左半边是使用文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