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解读湘人:湖南人是天下的胆 >

第8部分

解读湘人:湖南人是天下的胆-第8部分

小说: 解读湘人:湖南人是天下的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从文爱上了他的美女学生张兆和,一叠情书连结了鹊桥仙。
  张兆和出生在苏州一个富商家庭,家中四姐妹个个才貌双全。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身后追求者众多。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 。 想看书来

关于水:隐逸性灵显智慧(11)
张兆和不仅没回信,最后不以为然地还把信拿给校长胡适看,说这是男老师对女学生的纠缠。胡校长却不这么认为。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以沅水般的执著与“温柔”,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3年后,即1932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老家。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摞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二姐张允和(后来嫁给了语言学家周有光)出来招呼这位不速之客。一番周折之后,才在张允和的牵线之下走进了张家,拜见了未来的岳父岳母。
  1933年9月9日,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沅水之鱼的倾吐。
  黄永玉爱上了张梅溪,就凭着一把小号。
  十*岁时,黄永玉来到了江西一个小艺术馆里工作,在那里,他碰到了一个美丽大方的广东姑娘张梅溪。姑娘的天真淳朴以及聪明伶俐深深地吸引了他。
  张梅溪的父亲是一位很有钱的将军,她从小就酷爱艺术和文学。当时有好多年轻人追求张梅溪,其中有一个在航空站工作的青年,人长得很潇洒,他知道梅溪很喜欢骑马,每次都要牵一匹马来邀请她到大树林里游玩。黄永玉心想这下麻烦了,自己连自行车都没有。但他没有放弃对女孩的追求。侧面打听,黄永玉了解到这个航空站工作的青年人品不怎么好,爱表现、爱夸耀自己,梅溪倒有点反感了。为了打败竞争对手,赢得芳心,黄永玉选择定点吹奏小号,向姑娘展开了攻势。
  每次意中人出现的时候。黄永玉都在楼上吹起小号,虽然吹的技术不怎么高,但是定点吹奏很奏效,终于打动了姑娘的芳心。
  在《雅人乐话》一书中,黄永玉在他的《音乐外行札记》中有一段文字记录了他的这段爱情经历:“我年轻时节衣缩食,在福州仓前山百货店买了一把法国小号,逃难到哪里都带着。刻完了木刻就吹吹号,冀得自我士气鼓舞。那时,我刚刚认识第一个女朋友,远远地看到她走近,我就在楼上窗口吹号欢迎。女朋友的家人不许她跟我来往,说:‘你嫁给他,没饭吃的时候,在街上讨饭,他吹号,你唱歌。’抗战最后的那几个月逃难,我把小号失落了。去年,我在九龙曾福琴行用了近万元重新买回一把。面对着我50年前的女朋友说:‘想听什么?’如今,嘴不行了,刚安装假牙,加上老迈的年龄。且没有按期练习,看起来要吹一首从头到尾的曲子不会是三两天的事了。”
  夕阳西下,夜幕低垂,渔村夕照的妙景在沅水畔乍现,半江渔火半江画,落日的余晖把满山的绿浸在苍茫里;血色里涌出的吊脚楼,在深沉的苍绿里金碧辉煌。夜风徐来,有歌子起自苍穹……
  绿色澧水
  澧水是绿色与生命的律动。
  澧水打着它的号子,像三组超级男人,自桑植杉木界,湘鄂边境八大公山,永顺步塔出发,三流合源,无怨无悔,饱经沧桑不改痴心,奔走于高山险滩,滋润着土家山寨、苗家村落,品尝着人间五味。如壮怀激越的纤歌,荡气回肠,经桑植、永顺、张家界、慈利、石门、澧县,注入西洞庭湖。

关于水:隐逸性灵显智慧(12)
澧水岸畔的臣民,像极了诸如包谷、高粱、洋芋、红薯、稻子的庄稼,经年立于山坡江坎,冲地田垅之间,背对阳光,翻晒太阳。入夜便融入绿色的江水,成鱼,成石,生生息息,生命而坚挺。
  宁静的澧水,阴柔的澧水,酒一样的澧水,洗净铅华,绿着吊脚楼、豆腐坊、青石板以及三五成群的小背篓与撑篙而去随水瀑下的澧水号子与山歌。
  “郎在高山上打一望哟哎,姐在哟河下洗衣裳。丢个岩头问个信,棒棒锤在哟岩头上。”
  “滔滔澧水清又清,好比竹子绿茵茵。千年不干泥和水,万年不变情人心。”这就是澧水。
  这湾绿色的水域,摇着乌篷船绕城而去,挥别古道两岸疯长的蒿草,舍下废弃渡口的破旧渡船,靠泊古城墙矶碟与街沿。码头的车水号子,打夯号子,拉纤号子。街巷的莲花闹,骑竹马,蚌壳精,舞狮子,舞龙灯。戏院的花鼓戏,皮影,丧鼓,说鼓,三盘鼓,渔鼓(道琴)……当然还带来了娃娃鱼以及类似鳝鱼的“食人鱼”。
  肥美的“食人鱼”是澧水河畔的臣民用身子养就的,这与古老的湘西有关,与臣民祖先水葬有关。将谢世的人衣裳褪尽,从山潭里取清水冲洗,以求降临人世与离开别无他样,肉体只是灵魂的载体,肉体回到最初——法师将噙有香料的山茶油汁遍抹肉体,然后装殓,然后将凿有小洞穴的棺棂沉入后山湖或潭中。“食人鱼”来,直到与白骨为伍。灵魂像股市一样,经过专业人士“操盘”后“反弹”——转世与再生。冬去春来,当再次将棺棂打捞开取,里面肥美的“食人鱼”,便用来营养在世的肉体,这时,逝者的灵魂便附体转世了。
  神性的澧水,如江垭温润的清泉,率性而睿智,自金鞭溪幽幽淌来,一批诸如蒋翊武、林伯渠、贺龙、王尔琢、丁玲的智者随澧水淌入西洞庭……
  武陵溪边长大的美女作家丁玲(1904—1986),以“莎菲女士”的形象横空出世,常出语惊人,活脱脱的澧水“辣妹”。
  丁玲出生于豪侠仗义之家。1924年,20岁的丁玲流浪北京,与胡也频相爱。如澧水般柔美的她,最想做的事情是当一位影星。1926年她去上海,到明星公司应试。漂亮的丁玲,片商如期合约。丁玲对电影圈子习以为常的混乱男女关系不适应,很快断了电影明星梦,回到北京。
  1928年2月的《小说月报》头条是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这让澧水女一炮走红。此后接着又有作品集《在黑暗中》出版,丁玲从此蜚声文坛。“莎菲女士”以湖南女人火辣的性格,忧郁而又轻狂,攫住了读者的感情,至今无一个女作家有更超越的作品可以企及。
  莎菲就是丁玲。她渴望征服男性,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恋人胡也频。在这个丁玲刻意塑造的女性形象上,寄予的是作者蔑视世俗礼教与成规、勇于自我追求的叛逆精神。作为一个女人,丁玲如此大胆泼辣,因为她是澧水河畔的女人。
  1927年冬天,丁玲结识了冯雪峰,并且立即爱上了冯雪峰。性格开朗的丁玲竟然提出要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他们后来真的在西湖边共同相处了一段日子,结果胡也频首先坚持不住,返回上海向沈从文诉苦,沈从文告诉他夫妻应该怎样相处,胡又回到了杭州。最后是冯雪峰黯然离开杭州,丁玲和胡也频和好如初。1932年胡也频被害。1936年,丁玲离开南京,辗转到延安。湖南老乡毛泽东专门为她填了一首《临江仙》,其中有“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50年代丁玲被划为“右派”,受到冲击。1958年丁玲被开除党籍,下放北大荒。1970年被关进秦城监狱,1975年又被遣送到山西省长治市老顶山镇漳头村改造,1979年复出。
  晚年的丁玲,表面给人偏“左”的印象,但骨子里有澧水石灰岩的硬。她晚年创办并主编文学杂志《中国》,发表了遇罗锦、北岛、残雪等人的作品,这些颇具争议的人物与作品,在她的庇护下成长。“什么思想性,当然是首先考虑艺术性,小说是艺术品,当然先要看艺术性。”这是她的宣言。丁玲面对青年作家也是出语惊人。“什么思想解放?我们那个时候,谁和谁相好,搬到一起住就是,哪里像现在这样麻烦!”这个澧水辣妹!
  行走在澧水两岸,垂柳夹峙,苇叶江渚,田园如画,远山夕阳西下,像张布满金线的渔网,在这平洲古渡、远处村舍铺展开来,穿梭的小舟在水中剪碎了落日余晖,烂漫的霞光,将村笛与渔歌镀得金亮……这是“渔村夕照”?这是桃花源?湖湘特有的地理、水文与气候,不仅演绎出了这些美丽的景色,也哺养出了性格极致的湖南人。
  ……
  水是灵动的。水也具有最大的自塑、智慧与包容。恰是在水的柔软与坚韧的光波里,最能折射出湖南人快乐灵泛,凝重忧患的身形。
  

关于天:冰火两极有韧性(1)
北,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南下,长驱直入,翻越秦岭,飞赴中原,肆虐楚地;南,变幻莫测的海上风云,跨过南岭,越过洞庭,盘桓湖南。南北风云际会,电闪雷鸣,抱团为地形雨,突发成山洪,冷酷如严霜,坚硬像冰凌。就有了湖湘大陆型中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就有了湖湘温婉多变的春,火辣狂热的夏,气温陡降的秋,寒冷锥心的冬。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自北国郢都贬官而来的屈原,在《橘颂》开篇中唱和:“你天地孕育的橘树,生来适应这方水土。你禀受不迁的使命,生在南国楚地。”橘在北国为枳,涩涩的苦刺激着北国郢都的味蕾,冲淡了江南雨巷油纸伞下丁香般的芬芳。芭蕉在南海岛国高扬结籽,在湖南只能地底下生崽。辣椒在他乡是桌上菜,在湖南盘中却是一种精神。草原上的马,南下过江后就成了“湖南骡子”。
  “湖南骡子”在湖南这块天空下,就有了自己特有的血清蛋白。
  四季分明让湖南人性格有棱有角。温润渗透让湖南人抱成一团。冬冷夏热让湖南人*两极。
  恶劣的气候滋生了湖南人特有的忧患意识。忧患让湖南人坚韧不拔,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敢为人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湖南是贬官福地。外迁者在湖南这块南蛮之地“杂交”,在湖南冬冷夏热这种极端的天气下,注入了湖南人的侠义与坦诚。贾谊不得志,长沙作《吊屈原赋》;柳宗元被贬,永州拿蛇说事;陶渊明不事权贵,落魄桃花源中;滕子京忧乐心怀,重修天下名楼……
  长沙是最冷的湿
  西汉初年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天才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自称贾长沙。贾谊从小博览群书,18岁成名,20岁就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主管国家教育。
  贾谊初到中央,少年得志,风头正健,在当时的体制下,这并不是个好兆头。刚任太中大夫两年,贾谊这位“秀才”就撞上了一班“大兵”。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嫩头稚子,一边是开国元勋,织苇薄兼作吹鼓手出生的绛侯周勃,贩布出道的颍阴侯灌婴等人。“这个洛阳人,小小年纪,一心想专擅权力,要把国家搞乱了!”这班重臣权贵在文帝面前给贾谊下了这样的结论。文帝正犹豫时,身边宠臣佞悻邓通又扇起了阴风。
  内外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