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解读湘人:湖南人是天下的胆 >

第18部分

解读湘人:湖南人是天下的胆-第18部分

小说: 解读湘人:湖南人是天下的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翼就成了官文的“舅哥”。娘亲舅大,官文凡事就得让着这位“胡舅子”,左宗棠的“格杀令”自然废了。 。。

关于行:一路豪情一路歌(2)
胡林翼是军事理论家,也是“治安综合治理”的行家。胡林翼出任贵州安顺知府时,立志安定一方,经常芒鞋短衣,深入基层摸民情探匪情,带领官兵与盗匪作战,将其经验编成《胡氏兵法》。这“兵法”不仅谈兵,还谈人的精神品格培养,人的道德养成,甚至谈“以民为本”。清廷重用胡林翼,让他出任湖北巡抚,就看在这点上,看在他“芒鞋短衣”的精神上。时年,太平军攻下武汉,弄得朝廷焦头烂额。受命于危难之时的胡林翼,一上任,连挫太平军,扭转了战局,威震江南。
  胡林翼的制胜之道便是他的“用民”兵略。胡林翼的“兵道”与“官道”不谋而合。“做官”主张“安民、便民、教民”。领兵,“汹伐”时果断而不手软,“儒谦”时文雅而细致。胡林翼实授湖北巡抚后,援赣、谋皖、图江南,调兵遣将,出谋划策,并大力筹饷,以厘金、盐课为主,兼行各种捐输,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协调各方关系,一句话,成了曾国藩的内当家。1861年春,太平天国西征军入湖北,武昌势危,胡林翼急回援。是年9月5日,所遣之军会同曾国荃湘军攻陷安庆。9月30日,胡林翼因病呕血死于安徽军中。谥文忠,追加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后人蒋介石特别崇拜胡林翼的军事才能,把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军用兵之道编成《曾胡兵法》,作为黄埔军校学生的必读教材,并签名题词赠给学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阅读了《胡文忠公全集》,也十分钦佩胡林翼的文韬武略和做人为官之道,遂把他当成学习的楷模,把自己的字也改为“润芝”或“润之”。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劲海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这是行者胡林翼岳州(岳阳)任职时的绝唱,至今这豪情还留存于岳阳城西门的岳阳楼上。
  慷慨悲歌左季高
  湖南湘阴人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为清末中兴名臣。左宗棠早慧,14岁“中考”(时称童子试)就得了湘阴第一,还写下了“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志。
  左宗棠常出语惊人,举止骇世。三次进京会试,都名落孙山。但他心高气傲,自比诸葛亮,狂称乡野第一才人,且到处打广告,就连给朋友写信,也干脆署“亮白”二字,其意不言而喻。左宗棠岳麓书院的同窗好友、湘乡才子胡林翼,说左宗棠是“楚材第一人”。
  左宗棠年轻时不仅没出头,且身体欠佳。27岁时病笃,他怀疑自己难过一劫,于是写下这样的句子自挽:
  “倘此日骑鲸西去,七尺躯萎残荒草,满腔血洒向空林,为谁来歌骚歌曲,鼓琵琶井畔,挂宝剑枝头,凭吊枯木秋魂魄,情激千秋,纵令黄土埋予,应呼雄鬼;
  喜今朝化鹤东还,一瓣香祝完本性,三身月显出金身,愿以此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水上,销磨锦绣热心肠,逍遥半世,只怕苍天厄我,又作劳人。”
  有天,他碰上个化斋的和尚,和尚捏了他一把后说:“病必无妨,此手可定山河也,尚有许多事业未就,安得遽死乎!”和尚还煞有介事地给左宗棠来了个“一生预测”,说了些某某某。打这后,左宗棠的病果然痊愈。不过左宗棠并不怎么信,也就没把这些放在心上。
  后来发生的事情,不得不令左大人“大奇之”。自从1850年“林左江渚幽会”后,即林则徐与左宗棠在湘江长沙段橘子洲头历史性握手后第10个年头,左宗棠得到湖南双峰老乡曾国藩的推荐,自募5000人组成“楚军”,作为湘军一部分。1862年初,再经曾国藩举荐,左宗棠升任浙江巡抚,这一年左宗棠50岁,当属大器晚成……这一切都被那怪异的和尚说中,就连后来“扶棺出塞”之事也在其内,世事如此之奇,也怪。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关于行:一路豪情一路歌(3)
“扶棺出塞”是左宗棠一生中的亮点。1775年,左宗棠率清朝“远征军”(湘军)出征哈密之时,突然想起那和尚的话,敬畏之心徒生。于是,他预嘱了后事,附身之物皆备,直至棺材。在他看来,此去一遭,恐已不能“生入玉门关”了。手下人自然有疑,于是,左宗棠说出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丈夫身临战阵,有进无退,死到沙场,便是终考。况吾后事俱备,不犹胜于马革裹尸乎!”然而,这一仗左宗棠居然凯旋而无恙。不过,数年之后,他仍然卒于军中。这也是命。
  左宗棠一生有两大品质。一是毕生清廉为官,以俭德服人。二是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曾自号“忠介先生”。同朝为官的胡林翼,称其:“楚材第一人”、“无才出其右者”、“公一钱不私己,不独某信之,天下人亦皆信之也”。曾国藩评价左宗棠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左宗棠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有两件事,特别能说明问题。一件事是当他尚在骆秉章府中做幕僚之时,骆的妾弟求其姐找骆秉章赏派差使。当时,骆不管政事,皆由左宗棠料理。因知左公耿直,骆“有难色”。但其妾屡屡请求不已,无奈之下,骆秉章便请左宗棠喝酒。这种事,也是奇怪的。上司竟然请下属喝酒办事。然而,左宗棠竟然不领情。酒过三巡,左宗棠即置杯长揖,要向上司告别,掼乌纱帽了。骆糊涂了,忙问为什么?左宗棠说:“明人不烦细说。意见不合,便当割席。君子绝交,不出恶声,何必多言。”在左宗棠看来,他倘若为骆秉章的妾弟开此先例,其他的人会怎么想?今后又怎么做事?这种为官作风,不仅当时甚为少见,就是在今天,也是值得称颂的。还有一件事,是说左宗棠与曾国藩绝交。按理说,曾国藩对左宗棠有提携之恩。没有曾国藩,左宗棠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然而,天京攻陷之后,两人关系出现巨大裂痕。曾国藩向朝廷奏报,称悍贼一网打尽。其中,称洪秀全之子也积薪宫中*。但是,左宗棠不信,据他了解,洪秀全之子已逃至广德,被人迎入湖州城。于是,左宗棠上折,说明真实情况,并提及其弟曾国荃之所为。结果,此事令曾国藩大为不满。他也上折反驳,称左宗棠是虚张声势,自己邀功请赏。左宗棠再上书辩解,且言辞激烈,有口诛笔伐的味道。这种不留情面的做法,致使两人10余年的交情付诸东流。其实,这是左宗棠官场之上的一贯作风。在是非面前,他向来口无遮拦,敢说敢做敢当。这在晚清众臣之中,也是少见的。
  左宗棠做人如此,抵御外侮,尽忠报国,更有一种披肝沥胆,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说他是民族英雄,是恰当的评价。
  1890年,美国人史密斯出版了《中国人的气质》,书中高度评价了左宗棠收复新疆,说左宗棠的农垦大军彻底完成了他的使命,其伟绩在任何现代国家的史册上,都是最卓越的。左宗棠的同乡与部下,一位叫杨昌浚的人,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题为《恭诵左公西行甘棠》,称颂了左宗棠的出塞壮举:“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毛泽东后来曾有评价:“没有左宗棠,新疆的事难说。”多年后,湖南浏阳人王震也率军进疆,据说,他进疆的路线,就是左宗棠当年的进疆之路。因为,一路成荫的“左公柳”可以作证。

关于行:一路豪情一路歌(4)
左宗棠死后葬于湖南长沙石门乡柏竹村。此墓曾被毁,后重修。墓前有联,称颂左宗棠之历史功绩:“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豪情难解刘锦棠
  巍巍天山/你横亘南北两疆耸峙蓝天/像块无字碑/镌刻湖湘弟子的豪情与难解歌……
  这首诗是写给左宗棠以及随他出征大西北的湖湘子弟的。大漠孤烟,战旗猎猎。血性的湖湘子弟,将铁的龙舟竞渡万里苍穹之野。刘锦棠无疑就是位铁血勇士。
  在左宗棠手下众多的湘军将领中,刘锦棠最具血性。26岁他就成了“老湘营”的总统(相当于前敌总指挥)。1875年,驻守凉州(今武威)的刘锦棠,带着六千精壮的湖湘子弟兵,随左宗棠出征新疆。同年9月,左宗棠以“英锐果敏、才气无双、志虑忠纯”,向清廷举荐刘锦棠为前敌总指挥。
  1876年4月2日,在千里戈壁一湾绿洲之上,几声炮响,老湘军“刘”字旗迎风猎猎。三牲齐举,香烛高烧。刘锦棠仰天叩拜,祭旗启行,出发西征。5月抵达哈密,攻克黄田,追敌古牧地,会各军攻城,全歼悍敌六千。6月,刘锦棠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魄,乘胜进击,迅速攻克乌鲁木齐,继而马不停蹄追剿残敌。
  沙砾岩地面,石垒的城坯,横竖着残缺不全的尸体,这是达坂城战场……刘锦棠冒着密集的弹雨在前线巡视,冷飕飕的子弹从身边呼啸而过,随着战马一声惨烈的嘶鸣,刘锦棠扑倒在地。顷刻间,他又翻身跃起,扬着苍白冷峻的脸,跨上新换的坐骑,冲过一座木制的吊桥,挥鞭指向西天噙血的落日,在黄昏中继续着征程。
  “将军空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虏骑闻知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冒着风霜寒气的侵袭,刘锦棠挥师进击托克逊。遥见黑烟凌霄,各营奔驰前进。敌军白彦虎正率匪焚烧民房,抢掠民财。西征军猛冲而前,大败敌军,救出难民无数。不日便收复托克逊,随后,南八城门户洞开。好一个“四昼夜驰八百里,人未交睫,马未卸鞍,戎机顺迅,近罕其比。”
  随着刘锦棠大军的节节进逼,占领新疆长达十余年的外国侵略者阿古柏,不得不在绝望中服毒自尽。清廷谕旨嘉奖称:“刘锦棠出骑决胜,台协机宜,着加恩赏戴双眼花翎。”
  清廷还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于1884年将新疆改为行省,任命刚步入不惑之年的杰出将领刘锦棠为第一任巡抚。
  在新疆14年,刘锦棠采取了设立善后局,废除伯克制,推行清朝律令,改行饷为坐粮,兴修水利,恢复经济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以适应新疆经济发展的需要。1889年春,刘锦棠因祖母病重回籍省亲,才离开新疆。1894年,刘锦棠病逝于湖南湘乡老家,终年50岁。“督办新疆军务,运筹决策悉合机宜,于抚辑民回、创办屯垦事,尤臻妥协。补授甘肃新疆巡抚,赏加尚书衔,办理新疆善后及地方事宜均能悉心规划,劳瘁不辞。”行者刘锦棠得到了清廷极高的评价。
  诗人领袖毛泽东
  堪称诗人领袖的毛泽东,豪情与诗意相伴一生。1935年10月7日,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六盘山南麓。六盘山峰峦挺拔,路道险峻,古人曾以“绝岩排空扼秦陇,东衔锁钥镇兰岷”相称。毛泽东一行沿小水沟攀向六盘山顶。敞着衣襟的毛泽东,将那根作为拐杖的木棒丢在一边,双手叉腰,饱览六盘山的雄姿,对身边的张闻天说:“这里可观三省,快到陕北啰。”越过一道山梁之后,毛泽东停下脚步招呼随行人员歇一下。他习惯性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摘下帽子,自然而然地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着远方,高兴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