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红楼里的那些事 >

第6部分

红楼里的那些事-第6部分

小说: 红楼里的那些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巧姐至多不过两三岁。

  第八十八回:“那巧姐儿在凤姐身边学舌,见了贾芸,便哑的一声哭了。”这也是两三岁的光景。

  第九十二回:“巧姐跟着李妈认了几年字,已有三千多字,且念了一本《孝女经》,又上了《列女传》。宝玉对她讲说,引了许多古人,如文王后妃,姜后,无盐,曹大家,班婕妤,蔡文姬。。。。等。”这时巧姐至少有七八岁,但离八十八回只有四回,已经过了四五年了,似乎太快了。这一段的荒谬之处还在于,宝玉从来不肯作这类迂谈的,在这儿却平空讲了这么多他最瞧不起的人,完全是一副凡夫俗子的腔调,让人不可思议。  

  第一百零一回:“巧姐儿哭了,李妈很命的拍了几下,向孩子身上拧了一把。那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了。”此时离第九十二回已过去了九回,巧姐又似乎变成了挨了打不会说话只会哭的婴儿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节   谁续狗尾
第五节  谁续狗尾?

  高鄂的妻兄张问陶《船山诗草》中一首《赠高兰墅同年》诗的注里有一句话:“《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这个兰墅,正是高鄂的字。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这个“补”字。程伟元、高鄂在程乙本序中说:“书中后四十回第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他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这样说,在程高补书之前,已经存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程高二人只是做了“细加厘剔,截长补短”的工作,虽然不免增删取舍,但他们还是尽量保存其本来面目,“未改臆改”。  

  据高鄂的序言所述,他是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春天接受程伟元的邀请的,在当年的冬至后五日就完成了,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从这一情况来看,高鄂是在一个稿子的基础上整理加工的说法是可信的。但是,这个稿子是不是曹雪芹的稿子,到底是谁所补,已经不得而知了。

  俞平伯的学生和助手王佩璋说:“我认为后四十回绝大部分都不是高鄂作的。所以不能因为高鄂之中举人、进士,做御史而菲薄整个后四十回;但后四十回买来的稿子很乱,经过高鄂整理的,在这整理的过程中,他可能加进去了一些东西。……与他的功名利禄思想相称的。这些东西与买来的稿子混在一起,给红楼梦后四十回带来了芜累。我颇疑宝玉中举,贾家复兴的一些文字是高鄂后加的,因为从第九十六回至一百十七回并没写宝玉上学,也没有暗示宝玉中举的文字,而这一段正是宝黛的悲剧,宁荣破败的一连串事变的紧张场面。

  王佩璋通过程甲本、程乙本的对比还得出了一个结论,高鄂对后四十回很多地方都没有弄懂。如果后四十回都是他写的话,就一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举了几个例子。其一是第九十回“宝蟾送酒”情节中的一句话。程甲本是:

  宝蟾方才要走,又到门口向外看看,回过头来向薛蟾一笑。

  这里“薛蟾”应该是薛蝌。但到了程乙本里,却改成了“宝蟾”,将意思弄反了,成了薛蝌*宝蟾了。

  第二个例子。第一0一回,凤姐在大观园里见鬼后回到家里,程甲本是:

  贾琏已回来了,只见他脸上神色更变,不似往常。

  到了程乙本这句话被改为:

  贾琏已回来,凤姐见他脸上神色更变,不似往常。

  成了贾琏见鬼了。

  至于后四十回的续书者是否看到了曹雪芹的几十回后的某些残稿,而依据这些材料续写的,我想,这可能是有的。后四十回使红楼梦的人物和故事发展得很合理自然(宝玉中举、贾家复兴除外),可能是有依据的。”“后四十回的绝大部分,如宝黛悲剧、宁府破败都不是高鄂续的,而是程伟元买来的别人的续作;但宝玉中举、贾家复兴可能是高鄂加进去的。所以不能混为一谈,应该分别视之,宝玉中举是不好的,但不能因批判宝玉中举同时也否定了宝黛悲剧。”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新发现的材料表明,程伟元只是一个幕僚和一个放浪形骸的*文人,一生布衣;高鄂中过进士,但官做得不大,是个情趣格调都不高的人物。凭他们的学识和财力都不大可能来编辑并出版《红楼梦》这本巨著的。所以有人怀疑在《红楼梦》的编辑、刊印过程中,程伟元、高鄂都只不过是傀垒。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说:“为什么早已出现的一个‘真本’续书(即续阅微草堂笔记所载之本)以及可能还有过的别种续书,它们都未能流传,而只有高续大行其道?为什么曹雪芹、脂砚斋都不敢正式署名,而高鄂却毫无避忌地落下款,还盖上了‘臣鄂’这样的正式官印图章?为什么在封建集团对《红楼梦》大加怒骂的时候,高鄂却偏偏要表明‘此书久经名公巨卿鉴赏’?这一连串的疑团,使我逐步达到一个认识:高鄂这续书,是有后台授意的,是有政治目的的,所以他才胆敢那样全无遮掩地‘面世’。”

  那么,这个后台是谁呢?周汝昌认为是乾隆和和坤。他认为,《红楼梦》的种种异端思想使清朝统治都极为痛恨,但由于它以各种抄本的形式广泛流传,“删削不完”,唯一的办法就是偷梁换柱。清末蒋瑞藻《小说考证拾遗》引赵烈文《能静居笔记》:“……曹雪芹《红楼梦》,高庙(乾隆)末年,和坤以呈上,然不知所指。……”《万松山房丛书》中的《饮水诗词集》中载:“余往尝见《石头记》旧版,不止一百二十回,事迹较多于今本,其所著者,荣宁结局,如史湘云流为女佣,宝钗、黛玉沦落教坊等事。某笔记载其删削原委,谓某时高庙临幸满人某家,适某外出,检书籍,得《石头记》,挟其一册而去。某归大惧,急就原本删改进呈。高庙乃付武英殿刊印,书仅四百部,故世不多也,今本即当时武英殿删削本也。”根据这些材料,周汝昌认为,所谓“萃文书屋”,根本就是个子虚乌有的地方,实际上程高本《红楼梦》是印刷皇家书刊的武英殿刊印的,背后的老板是乾隆和和坤。

  对一般的读者来说,关于《红楼梦》的作者问题,应了解以下几点:(1)《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别人所续,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必须分开来看;(2)后四十回是程伟元、高鄂在一个稿子的基础上“修辑整理”而成的,但其中加进了一些非常关键的他们自己主观的东西;(3)以上只是大多数人的看法,由于缺乏直接的证据,目前还没有一个大家都同意的结论。

第一节  风光的奴才
第一节  风光的奴才

  明永乐年间(1404年),原住在江西南昌的曹端明、曹端广两兄弟溯江北上,落籍于河北丰润。其后,端广又由丰润迁至关外,居于巡北铁岭卫城西南的腰堡。此地是永乐初年设置的一个守戍点,是防御女真族的前沿阵地。曹端广生曹世选,明万历四十七年(1679年),铁岭为女真后金攻陷,曹世选被俘,成为满洲贵族的旗下奴。从此,从曹世选至曹雪芹六世,都是满洲贵族的包衣奴才。包衣奴才作为皇室身边的人,外面的人看到的是风光和荣耀,而伴君如伴虎的辛酸苦楚是很难与外人道的。所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赖嬷嬷之口说:“你知道那奴才两个字是怎么写的?”

  曹世选的主人是多尔衮。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却排行在九,人称“九王”。他带领的正白旗兵是八旗中最强大的一支军队,东征西战,多立首功,很为努尔哈赤喜爱,有意立为太子。但是努尔哈赤死后,皇位却为第八子皇太极夺得。满清入关进入北京时,第一个满洲皇帝是皇太极的儿子福临(顺治帝),多尔衮是“摄政王”,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真正的皇帝。不幸的是,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意外死亡,“九王”一系的势力全部覆灭,顺治亲政,正白旗归顺治帝自己统率。这样曹家与满清贵族的关系更高了一层。曹世选儿子曹振彦,曾任山西平阳府吉州知州、山西大同府知府、两浙都转运盐使盐法道,授光禄大夫江宁织造三品郎中加四级,赠资政大夫,其夫人被封为一品太夫人;曹振彦的次子曹玺,也就是曹雪芹的曾祖父,在康熙二年(1663年),以内务府郎中的身份首任江宁织造,从此曹家始居江南。赠工部尚书衔,他的夫人孙氏,是顺治的儿子也就是康熙皇帝的保母,被封为一品太夫人。康熙南巡时再见孙氏,称她“此吾家老人也”,足见康熙对乳母感情之深,这也是为什么康熙之世曹家大受恩宠的原因。康熙《江宁府志》《上元县志》上均有《曹玺传》,说他少承家学,好读书,洞彻古今,有经济才,兼艺能,善射,随征山西有功。顺治帝攉为二等侍卫。在江宁织造任上,惠政尤多。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曹玺 卒于江宁织造任上。同年康熙首次南巡,亲自到曹玺家里抚慰其家人。

  曹玺的长子,也就是曹雪芹的祖父(但不是亲爷爷),叫曹寅,字子清,一字幼清,号荔轩,一号楝亭。少年时曾入侍康熙,甚至有人认为其参与了擒获鳌拜,历官銮仪卫治仪正,正白旗包衣第五参领第三旗鼓佐领,内务府慎刑司会计司广储司郎中。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曹寅三十三岁,出为苏州织造,1692年,又兼任江宁织造。织造名义上是为皇家采买绸缎之类的物品,自然也是个肥差,但康熙对曹寅还赋予了重任:这就是 让曹寅负责监视江南的知识分子和其他官员,可见康熙对曹寅的信任非同一般。

  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来回都以曹寅的织造署为行宫,曹寅奉母以见,康熙书“萱瑞堂”赐之。冯景《解舂集方钞》记:“康熙己卯夏四月,皇帝南巡回驭,止跸于江宁织造臣曹寅之府;寅绍父官,实维亲臣、世臣,故奉其寿母孙氏朝谒。上见之,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赏赉甚厚。会庭中萱花开,遂御书‘萱瑞堂’以赐。”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第四次南巡,再次以曹寅的织造府为巡宫。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第四次南巡,再次以曹寅的江宁织造府为行宫。同时,曹寅因接贺有功,被授通政使司通政使。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曹寅在江宁织造兼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此年,康熙第五次南巡,再次以江宁织造府为行宫。这些可见曹家在康熙时期是如何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第二节  树倒猢狲散
第二节  树倒猢狲散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曹寅五十五岁,不幸病故。此时他唯一的儿子曹『禺页』,又叫连生大概只有十七八岁,被补缺为江宁织造。不幸的是,连生在十六、七岁的时候结婚,生下一个小孩不久就夭折了,自己也于二十多岁时早卒。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帝命令将曹寅的弟弟曹荃的第四个儿子曹『兆页』过继给曹寅为子,继任江宁织造。康熙四次南巡都住在曹家,使曹家积下了巨大的亏空。据查亏空的白银达三十七万多两。同年曹「兆页」有一封上康熙的奏折通报曹家家产:“奴才到任以来,亦曾细为查检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