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花与爱丽丝九月号 >

第17部分

花与爱丽丝九月号-第17部分

小说: 花与爱丽丝九月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或许会认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录制了两种性格迥异的歌曲,会让我觉得精神分裂。其实我从来没有在录音棚里待过那么长时间,写了那么多歌,而且真实生活中也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从一段非常甜蜜的恋爱一下子成了单身汉;也为很多事情而感到非常绝望,从经济状况到我这辈子会不会结婚;还遇见了William,我现在的男朋友。所有事情在一夜之间都颠倒了,像是一出没有幕间休息的戏剧,但我很享受其中,因为还蛮混乱的,而且我觉得那种混乱是写歌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你知道,个人的混乱。我相信适当的磨难和自我毁灭对写一首好歌是很有帮助的。
在《The Bachelor》中,确实有涉及到婚姻的一些想法,我觉得同性婚姻,有点像是……事实上,我不能合法地于我梦想中的男人结婚。我可以接受民事关系但我不能结婚。我认为婚姻的概念是一个在上帝之名下的两人之间的宗教性的联盟,而令我十分着迷的是这个仪式,与其说是和两个人互相约定不离不弃有关,不如说是和上帝有关。我不是天主教徒,不是印度教徒,也不是无神论者,更多可说是异教徒并且相信爱情,相信感情和浪漫,性和性欲。我觉得就婚姻这个问题上,我更希望有人对我跪下并且说我永远是他们的。
在《The Magic Position》的狂热、夸张之后,我还能怎么办呢?我希望能这样——我希望能够在过分炫目夺人后再次变得真诚。我一直有这种冲动,想把一切都搞杂,变得情绪化。我把自己灌醉,开始研究俄罗斯民歌和神话。我需要一些未加工过的东西,不是大城市和闪耀的摩登大楼,那些我看上去都觉得是假象,我需要一些原生态的蓝图,我在自己的私人生活中也感受过很多这类东西。但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我想这也是我和环球解约的原因之一。鉴于《The Magic Position》的表现和它所显示出的潜力,他们希望我能作出更商业化,更主流的东西,但我并没有那么愚蠢会去和他们妥协。
我只是个创作歌手,我只是碰巧和别人看起来不一样,这并非是我所能控制的。
我不喜欢造型师,而且我很早就确信我不会参加应对媒体的培训,不会成为一个保守的家伙,凭借更多人会听到我的音乐来玩这个游戏。无论是从社会还是政治的角度来说我都意识到,我想以某种方式颠覆现状。我希望改变我身边的事物,同时作为一个创作人和制作人而被人尊敬。但如果说到我把自认看作是什么的话,我觉得我希望我能够成为类似Bob Dylan,Leonard Cohen,Joni Mitchell那样的人。但我猜我所作的事情的很大一部分——特别当他面对公众——是我的音乐是伴随着很强的视觉感受的,而人们则需要花费一点时间来弄明白。
当人们明白了之后,他们就真的理解了;如果不明白,那就是搞不明白。我也不清楚……我只希望人们能够闭上他们的眼睛聆听音乐,感受他们在其他创作人的作品中所寻找的东西。我自认为是个创作歌手,但我一年90%的时间都是在巡演,接受采访,制作录影带,做一切流行歌手做的事情。或许到我80岁的时候我会得到我应有的认可。 
                  
 专访奥岚纪——像海一样的蓝色(1)
 在澳洲留学的奥岚纪,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在异乡枯燥、寂寞和乏味的生活中,他通过思考、读书和写作来等待“等待变成陈酒”。他将生活中所闻所见写进小说,不料《耶路撒冷》受读者喜欢的程度连奥岚纪自己都未预料到。在新连载的《追天塔》,可以看到奥岚纪趋向于成熟的转变,尽管他一再自称“忐忑不安”。喜爱天空、喜爱大海的奥岚纪就象是一抹蓝色,用深浅不一的色泽诉说着他别样的人生。
O=奥岚纪 M=MiMZii
出入红尘和佛堂间的先锋派僧侣
M:人生中有没有对你影响重大的人
O:爸爸,他给我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机会,9岁踏出家门进入私立学校是我人生的第一步,在私立学校学会了独立,为以后出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M:为什么选择去澳洲留学,而不是日本,英国,美国?
O:有想过,但我祖父在青年时参加抗日战争,在炮火中失去了3根手指,肺部、脾脏被子弹击穿,手臂和腿都受过程度不一的创伤,不知道是不是考虑到祖父的原因,父亲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我们去日本留学。兼具“睡狮和独角兽”精神的英国古老而迷人,但感觉又挺严谨的,同我的性格做派不太符合。美国“911事件”之后留学签证比较困难。和哥哥很迅速地商量后,就选择了澳大利亚,2004年出境后一起在Waterloo的一所私立学校念高中。
M:谈谈你的留学生活最深刻的感受吧。
O:总体来说,异乡的生活是枯燥、寂寞和乏味的,活像烂在桶里发酵的大米,等待变成陈酒。后来渐渐的就开始喜欢上孤独的状态,可以有很多时间来思考、读书和写作。当然,一旦有派对就会玩得很疯。可以说我的留学生活具有两极性,类似于出入红尘和佛堂间的先锋派僧侣吧。哥哥似乎比我更适应澳洲的生活,思维逻辑都更西化,而我的内心某些基调却是倾向于东方的,至少在文学创作上。
M:在你看来,澳洲与国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O:拿上海和悉尼比较,上海好像是伦敦或纽约那样的现代化都市,太多高楼,太多建筑,天空比较沉郁,在街上的行人大都脚步匆匆,很少有由衷微笑的。悉尼更接近自然,我甚至怀疑自己就是冲着悉尼的天空而去澳洲的,蔚蓝、无垠……同繁华的夜上海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味道
被海水包围是种莫名特异的体验
M:最喜欢去哪些地方寻找灵感?
O:海上或海边,在船上的酒吧里工作也是为了寻找一种亲近海洋的感觉。
M:你会去海边寻找灵感,是否因为你喜欢大海
是喜欢,但也会害怕~~喜欢是因为觉得被海水包围是种莫名特异的体验,当海浪冲上脚面、小腿、膝盖、腰胯的感觉,就好像是爱人轻柔的抚摸和拥抱一样,可以让自己很冷静,沉思。大海和人一样有温和也有发怒的时候,我有试过在暴雨天出海,因为船比较小,在惊涛骇浪上斜着开,真的很恐怖啦,酒柜里的啤酒都撞破柜门滚落在地上,人也站不直,我想着要不要也同酒瓶一起在地上滚,甚至有“今天是不是会葬身海底”的感觉。不过即使这样,还是喜欢海。
M:听说你是同卵双胞胎,有一个面貌完全相同的兄弟,他也在澳洲留学,有双胞兄弟的成长经历和普通独生子女有很大不同吧?
O:也没有说完全相同吧,熟悉我的人还是会觉得兄弟俩长得不一样。不过在澳洲有女生把我们兄弟俩认错了,以致发生好笑的误会的。家里境况不算差,从小到大我们从不会为了争什么而吵架,两个男孩子在一起小打小闹是有的,但兄弟俩感情还不错,而且做任何事情都伴儿,不会寂寞。9岁能去上私立寄宿学校、17岁留学海外,也因为是兄弟俩一起互相有个照应,父母不会太担心。  
                  
 专访奥岚纪——像海一样的蓝色(2)
 M:有没有有趣、难忘、或者感动的事情发生在你和双胞胎哥哥之间?
O:因为护照过期,今年我和哥哥一起去换护照,哥哥就负责去帮我领护照,拿回来后,他竟然把我的护照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害我重新又办了一本护照。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其实现在这个年龄,我们两个不会很像啦,都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20岁时不偏激就不算拥有青春。
M:很多读者看了《耶路撒冷》之后都觉得,其中的情节太真实了,《耶路撒冷》是根据真实的事情改编的吗?
O:不完全是,至少不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事件。其中的情节95%都出自于虚构,剩下的5%,或许是从哥哥表姐、国内的朋友编辑那里听到过的一些传闻,我就把它写入小说了。有趣的是,看起来最不真实的部分,例如滕微澜的死,却是根据某桩真实事件改编的,那是我的朋友,也是MiMZii的编辑告诉我听的。当时我也不太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在街上被捅了一刀,居然会无所察觉,直到回家后才因体内脏器失血过多而死亡呢?也许正是这传闻的特异性才吸引我把它作为滕微澜生命的终结吧。除此之外,如果大家觉得故事中的情节真实,可能是因为我表述了一些社会现象。例如师生恋、堕胎、离婚家庭对孩子的心灵伤害、两情相许的朦胧早恋、青春期带有性意味的群体暴力、混迹江湖的不良少女……虽然都是杜撰的,我不在国内念书也有好几年,但我相信社会上存在这些现象。事实上,在澳洲倒是耳闻目睹了一些挺让人震撼的事件,有关青春、暴力甚至恐怖。但事关我的朋友,反而没法正确理清思路来写。或许过几年,当我能够看清和理解了这些事件,也不会伤害到朋友的时候再考虑介入创作吧。
M:如你提到《耶路撒冷》,许多情节都是你根据所闻的真实事情加以描绘,耳闻不如目见,你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使这些听来的事情,在文本上达到如此画面感的效果呢?
O:不知道诶。没想过要用什么特殊的手法,只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且绝对不能想太多,得凭直觉,想越多思路越受阻碍。
M:在《耶路撒冷》中,你表现了许多社会现象,由此也能看出你对社会的责任感,作为一个20岁,尚是学生的大男生,你是如何去建立你的社会观、价值观的?
O:我的价值观是比较偏激的,总对一些旧习陋习看不惯,但还没有猛到去抨击社会丑恶面吧,只是仗着年轻想说就说罢了。人说20岁时不偏激就不算拥有青春。
M:国外的新闻媒体总是比较激进、自由,是否影响到了你的意识,让会在小说中以现实批判的色彩去创作?
O:多少有受影响。因为在国外可以看到、听到不少国内闻所未闻的信息。
M:《耶路撒冷》反响很好,会写续篇吗?
O:应该不会。对我来说,那个故事结束了。听说《耶路撒冷》受欢迎,我有些意外,很感谢大家的喜爱,但写续集的话也许会破坏那部作品原本要表达的意图。
M:简单介绍一下新的连载《追天塔》吧
O: 似乎从下期《爱丽丝》上就要开始连载新作了,名叫——《追天塔》。小有压力。因为没想过《耶路撒冷》会受欢迎,所以难免担心读者会说“啊,为什么同《耶路撒冷》不一样啊?”、“我好像还是更喜欢《耶路撒冷》啊”……之类的烦恼吧。但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不试试看是不知道结果的,所以我也姑且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同你们一起等待《追天塔》的到来吧。
M:从《耶路撒冷》到《追天塔》,会否有些转变,如果有的话,那又会在哪一方面呢?是故事情节?立意?还是你个人的成长与成熟?
O:恩,的确有些不同,哪些方面也不太容易说,总之请大家看小说吧,不过还是不要抱太高期望,我自己也不知道新作品究竟好不好,评价的话,作者自己是最没有发言权的。
M:如何看待未来,如果没有限制,你最理想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光景?
O:我所学专业是酒店管理业,观察之下,国内很多酒店的硬件比澳洲好很多,但管理相对比较差。如果没有任何阻碍的话,我的理想是在25岁开始从事酒店管理业,35岁前成为国内星级酒店总经理,4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