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经济学:35岁以前要活学活用的62个经济学通识 >

第19部分

经济学:35岁以前要活学活用的62个经济学通识-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认知范畴内的对生活满意的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2)情感范畴内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的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3)人际交流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程度。包括对人际交往的满意程度、身份认同,以及个人幸福与社会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吃喝玩乐可能是一种幸福,腰缠万贯可能是一种幸福,自我实现可能是一种幸福,儿孙满堂可能是一种幸福,积德行善也可能是一种幸福。其实幸福就是人的主观感受,每一个人的主观感受不一样。从具体的概念上说,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快乐。但是有一点,幸福的这种快乐应该是属于现在的,而不是属于未来的。说未来你做到什么地步,你就幸福了,那是不对的。对未来的想象,并不是你可以切实达到的幸福。
  你认为自己现在幸福吗?我们来做一个练习,你在10到50之间打一个分数来决定自己的幸福程度。有一个统计是,平均下来的分数是32分。那么什么因素决定你的幸福?有人说是健康,我们听说过有人身体健康但是自杀了。有三大因素决定你幸福不幸福,第一个是遗传,心理学上有一个统计数据,大概占的比例在10%左右,这个目前基本上没有办法改变,当然你不要随便就把自己往这一点上套,这是一个小比例的人群;第二个还有环境,环境因素占到了20%,如果一个人在很恶劣的环境下,他是很难快乐的;第三个就是心智模式,这个占到了70%,这个是完全可以改变,所以主动权掌握在你的手里。
  获得幸福有四项基本的原则,具有这四条你就有幸福的基础。第一个是要有食物,第二是要有衣服穿,第三要有住的地方,第四条是医疗。吃饱、穿暖、安稳的家、有病可以妥善地治疗,这四点有一点做不到都很难幸福,但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四点都不成问题。
  快乐是感受幸福的基础,快乐是思维的强化剂。心理学上有研究指出,当人快乐时,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会更加灵敏,快乐的时候人的记忆力会大大增强。快乐是健康的伴侣,快乐以后,我们的内脏能更强,内分泌系统会更加有效,快乐和血液循环一样都是健康生存的必要因素,快乐几乎是治疗所有疾病的良药。
  而快乐是成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型成功包括六个方面,首先是快乐,第二是人际关系,包括家人,第三是工作,第四是健康,第五是金钱,第六是社会认可。如果这六个方面都是成功的,那么你就是全面成功。如果是其中两到四个成功,是多线型成功,如果只有一个成功是单线型成功。。 最好的txt下载网

幸福指数——幸福也是可以量化的(2)
那么六个方面哪个最重要?我认为持续的快乐最重要。
  也有人会问,究竟有多少钱才算成功呢?有的人认为手上有10万块钱就足够了,有的人认为10万块连我去欧洲旅游一下都不够。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拥有自认为足够多的金钱就可以了。
  应该说,幸福感是社会心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它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人们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在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心理体系诸多因素和层面之间的密切联系中,以下几点是十分独特而重要的:
  1.心理参照系
  从社会层面上看,人们的幸福感将受到他们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们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个处在开放之初的社会,面对外来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因此,人们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创伤。
  2.成就动机程度
  人们的成就需要决定他们的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其中人们对于自身成就的意识水平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则不会有幸福感可言。
  3.本体安全感
  它指的是个人对于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对于所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的信心。这种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对于形成个体的信任感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时与其经济状况或收入水平之间并未呈现出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却不低,而有些百万富翁却整日忧心忡忡。
  因此,我们容易理解,为何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表现出与经济发展轨迹之间的非同步性。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物质发展成效明显地呈现出来,那时社会分化程度还不大,社会成员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纵向比较,与过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较容易产生满足感。最近10年,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日益全面触及深层利益,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贫富差距凸显。在社会心理方面,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需求层次日益提升,且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因此,需求能被满足的标准相对提高了;而由于资源相对短缺和竞争加剧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各种压力感大大增加,这一切都强有力地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
  一些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更倾向于与民生有关的领域,民生问题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最关切的社会问题。这种关注重点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态势的判断。而对于民生问题关注程度的上升,尤其反映了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正在对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产生最强有力的影响。这一切极其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安全感,即具体表现为对社会生活保障需求的增强,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路径依赖—“剩女”是怎么来的(1)
“剩女”,是现代社会给那些大龄未婚女青年的一个新称号,她们也被称作“3高女”。日本人则称之为“被男人扔掉的女人”,也可以称为“3S女人”: Single(单身)、Seventies(大多数生于20世纪70年代)、Stuck(被卡住了)—单身,这些人一般具有高学历和高收入,条件优越。比她们年纪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之后高高兴兴地嫁人了;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可偏偏被剩下的就是她们。
  有的人说,“剩女”是被男人制造出来的。因为她们独立,有工作,有房子,有车子,普通的男人不敢往旁边站,至于优秀的男人,他们更不急,他们改追事业追名牌,泡健身房泡咖啡馆。
  剩女有稳定的收入和体面的工作,生活环境舒适幽雅,却在爱情上迟迟没有结果。她们有充实的干劲和远大的理想,并追求高层次的生活质量,希望找到出类拔萃的另一半。但是出类拔萃的男人是不会在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要做好她们背后的男人,压力太大。这样导致长时间感情生活不协调,迟迟徘徊在婚姻的殿堂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在社会上 “剩”了下来,所以成为了“剩女”。也有的人说,“剩女”不是被制造,而是“自造”。不是一个女人自己造,而是整个女性群体合力制造。没有男朋友,ok,我们可以去学瑜伽、普拉提,可以去学花道、茶道……想让我们闺阁幽怨思嫁心切?对不起,没空。万一上一秒嫁给“委曲求全”,转瞬就碰见了“真命天子”,又该怎么办?但并不是说“剩女”们都信奉不谈爱情。只是人生确实有太多意外。把握你可以把握的,而对你无法把握的,不强求、不忧心如焚。人生只有一件事,在我们自己掌握之中:走到底—按照自己心灵真实的渴求走到底。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剩女”已突破了50万,而这仅仅是保守数据。《海峡时报》一篇文章称北京剩女数量已达80万,创世界之最。心理学研究还发现,相对于“剩男”,“剩女”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也更容易遭遇心理危机,因为她们年过28岁就算“剩”了,而男性可以被容忍到35岁。上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某公司曾举办大型白领男女公园相亲活动,组织者费尽心机说要平衡男女比例,但是结果是收效甚微,男女比例3∶7。其实根据参会者现场的观察,男女比例仅为2∶8,以至于很多大龄上海女在这样的大型相亲会上待一个小时都不见得能和一个男青年交换资料和联系方式。这样类似的活动已经办过两届,前后相隔一年,但是大龄上海女难嫁的问题丝毫没有改变。而靠近香港的深圳也一直流传着男女比例1∶7的说法,可见剩女问题在中国几个一线城市相当严重。
  剩女级别:
  (1)25~27岁之间的女人为初级剩女,这些人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故称“剩斗士”(圣斗士);
  (2)28~30岁之间的女人为中级剩女,此时属于他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必胜客);
  (3)31~35岁的女人为高级剩女,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依然单身,被尊称为“斗战剩佛”(斗战胜佛);
  (4)女人到了35岁往上,那就是特级剩女,当尊之为“齐天大剩”(齐天大圣)。(5)若女人到了45岁以后,那就是超级剩女,就尊称为“剩着为王”(胜者为王)。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路径依赖—“剩女”是怎么来的(2)
剩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择偶眼光过高,对男方的长相、才华、学历、人品、经济、地域等各方面都很挑剔,结果择偶范围狭窄。
  二是女权主义意识很强。相处中,男方一旦有与自己观念不同的地方,她们便立即产生反感情绪。习惯使她们只重视自己的感受,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自我。比如,很多“剩女”有洁癖,一旦对方在卫生习惯等方面有她看不顺眼的地方,她便无法忍受。
  三是错过了最佳择偶时期。在当“剩女”之前,她们常常是众多男子追求的对象,可她总是觉得还会有更好的男士在等着她,最后就被“剩”下了。
  四是因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而受到了伤害。从此固执地认为,她此生不会再有真正的爱了。于是,便有一种自残的心理。
  五是事业上要追求成功。不仅仅她自己这样认为,就连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