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汪曾祺亲传弟子苏北散文集:那年秋夜 >

第12部分

汪曾祺亲传弟子苏北散文集:那年秋夜-第12部分

小说: 汪曾祺亲传弟子苏北散文集:那年秋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家放在阳台上。也懒得去管它,碰上周日,闲着无事,有时在阳台上转转,也看看它。你还别说,这个家伙还挺“皮实”,既不浇水,也不施肥,还不偷懒,长得挺快。几个月下来,两根交叉的竹竿上,已被那缠绕的藤条和绿叶布满,有点茂盛的样子了。
  一天打扫阳台,老婆说,干脆把它搬到楼下去,接着地气,长得可能还更快一点。楼下有一个荒废的花坛,里面疯长了许多野草,也有一些月季和菊花。于是我们把它抬下楼,扔在了杂草丛中。
  放到野外去,也不去管它了。我有时出差,十天半月不在家,再忙起来,就把它忘了。楼下看自行车的张大爷,和我关系较好,他知道花是我的,也顺带给浇点水。这样从春到秋,转眼过去一两年。我偶尔路过,也看看它,长得大多了。叶片肥硕发亮,长得真好!
  忽然一下心中十分喜欢它。也牵挂它了。自认识了金银花,我在许多地方见过它,有的好大一片,大得吓人!可在我心中的,还是我家的这盆金银花。那是真正我的花。我把它从小养到大,看着它从孱弱的、瘦小的一枝,到枝叶披纷,就像我的孩子。人,是个感情动物,和一块石头呆长了还生情呢!何况这是一丛有生命的植物,它会呼吸,会开花。——仿佛还会生气!
  会生气?!可不!——那天我出差几日,回到家来,到阳台上一看,喝!金银花被“请”回家了!蓬蓬勃勃,真神气!披披挂挂,占了小半个阳台,真是绿得可以!老婆对我说,我看它长得好,把它搬回来了!根本弄不动,根子已长到地底下去了!我一气乱拨,张大爷和我两个人才抬回来!
  我见它长得好,回来也罢。给我们制造一点氧气吧!开始几天,我没事就到它面前转转,真是长大了啊!叶片深绿肥大。一天早上,我忽然发现不对劲了,坏了!它的叶片开始发蔫了!我赶紧大叫:不好!不好!老婆!金银花不对劲了!
  长这么大不容易。若死了就太可惜了。没有办法,我赶紧把它搬下楼去,它太大了,我抱着它时,身上披的都是!
  原来搬走时的凹槽还在,里面湿湿的,泥土发黑。我又原封不动,把它放到了凹槽里。
  你别说,还真灵验!它一到那就神气巴旺了起来。没几天,叶片挺直了!泛出绿油油的光。一看,就知道它心情不错!你这个家伙!吓死人了!是在露天喝露水喝惯了,回家“水土不服”了吧?再过些日子,它居然有一根最长的藤条,已攀到了一棵小松树上。藤干,也粗多了。
  有时吃饭,和老婆说起它。
  老婆说,地气很重要,它要接地气。
  我说,是风中有精灵。风一吹,它就醒了。是的,汪曾祺的《葡萄月令》说,二月里要刮春天。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树枝软了,树绿了。
  那天中午,它给我一个惊喜!有两朵花,——只有两朵!仿佛骄傲似的支立在枝头。哈,你开花啦!怎么也不说声!就这么不声不响的开啦!
  我对它说:“宝贝,你开啦!”
  赶紧回家报告老婆,没进门我就大声地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想不想知道?”
  老婆实在是机灵的,她简直就是我肚里的蛔虫。她小声说:
  “是金银花开了吧?”
  “是呀!是呀!开了两朵,鼻子碰上去,蛮香的!——你下去看看?”
  我一脸的得意:我说是风中有精灵吧?风一吹,它就开了。老婆说,不!是地下有精灵,百花仙子一声令下:“开!”所有的花就开了!
  这几天,我的金银花,花朵已开了满枝头。在这个5月,这个满世界鲜花盛开的5月,我的金银花也开了,和百花一起,开放在这个美丽的时光里。
  

新雪美人
多年没有这么大的雪了。搓棉扯絮,下了两天,城市安静了下来。早晨上班,马路上几乎没有车辆,人们在雪地上歪歪扭扭地走着,三三两两,边走还边说笑。冬天的全副武装都用了起来:围巾、帽子、手套。女人在真正的冬天才显出美来。哈出的气是成团的,脸颊由于寒冷变得红红的。她们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有的露只出两只眼睛,于是便有了些神秘。
  这个城市的女人还是可爱的。有人说,女人因可爱而美丽。其实美丽是很重要的。前天见报上一标题:大城养眼,小城养心。此言有理,养颜必先养心,于是这座南方的小城是适合女人的。我的几个女性文友,便是明证,她们机敏有趣,容颜亦多姣好。都说写作的女人皆为丑女,也不能一概而论。这座城市就是个例外。
  我走在这个琉璃的世界,和那些行走的男人和女人们并肩而行。人们的心仿佛一下子都放了下来,没有了平日匆匆的脚步和慌张的样子。城市慢了下来,于是便安静了。这样的悠闲很难得呵!雪中的城市另一番模样,仿佛是个童话。我用心地走着,可空气是新鲜的,吸入身体似乎是冰凉的清水从头顶灌入脚底,人清清爽爽,眼睛仿佛也有了雪的光辉。我见那些女人穿红戴绿,走在雪上,似乎在钢丝上,扎叉着手膀,女人性喜夸张,于是腰肢柔曼,有动感中的美丽。而我眼前的这个女孩,则反弹琵琶,她穿了雪白的羽绒服,直接将帽子从头裹下,我瞥了一眼,清眉顺目,胸口一袭绿色的围巾。她两手插于衣兜,于是身体便自然摇摆,择地而行,仿佛猫步,走在清晨干净的新雪上,似乎是一只小小的兽物,在自然的林中。
  这样的行走是有益的。它不仅适合于身体,而且适合于心灵。我走过环城公园的一丛雪松,那高大的树枝上压着白白的新雪,可是并不萧瑟,反更飒爽。这才是雪松。走在我的前面,有一对男女,女高男低,女主动将手套于男的臂弯。因脚下艰难,一时分开,一会儿又套上。我心自忖:这一对夫妇,也甚有趣。可走了一会儿,我听他们之言,并非夫妻,乃为同事。那女子丰腴适中,一副浅紫色的围巾拢不住那一头青丝,自有一番妇人之魅力。他们从容而行,理直气壮。感谢这清晨的雪,它是我们搀扶在一起理由,并且十分自然,入情入理。
  咦!我竟遇见了她!在一拐弯的巷口,我遇到了半年未见的一位女友。因写作的关系,原来我们经常相聚。或茶楼,或饭局。她瘦瘦高高,尖下巴,大眼睛,长得非常卡通,人也机智灵巧。后因她忙于出国,又离了婚,便很少见她。不期竟在这暴雪后的早晨相遇。她依然是卡通模样,双颊红彤彤的。我说,回来啦?她说:不走了!又是一番叽叽呱呱,之后便抿嘴而笑。身后深巷一片洁白,这个年青的美人,一副快乐的样子!我说:不离啦!她说:不啦!我见她穿着银灰色短袄,不似先前的红衣艳衫,忽然想起一句:
  “刘郎去后情怀减,不肯红妆直到今。”
  她没有听懂,一时还愣在那笑。
  我并不解释,而是将手挥动一下,又歪歪趔趔在雪中走。
  她在清晨的风中喊:“什么刘郎?”那清亮的声音,倏忽便消融在满世界洁白的雪中,可是那声音,是快乐的。在风中,仿佛有金属之音。
   。。

车子、孩子、妻子和娘
前两天,本来准备搞个庆典,庆贺我驾车安全行驰2万公里无事故。后因事延宕了。
  买车近3年了,最初的动因想必是跟风。别人买了我也买吧。找的理由是女儿快高三了,学习压力那么大,那么一点大个小丫头,晚上都是深夜12点后入睡,早晨能送送她,省了每天挤公交,为女儿抢回一点时间。买了之后一试,你还别说,效果还不错。那段日子,女儿早晨起床像打仗:穿衣、洗漱和整理书包,我呢,则尽量早点给她弄好早餐。有时是直接开车去买永和豆浆和油条。她收拾好了,一看时间不行了,我们就出发。女儿路上吃,到了学校门口,看还有几分钟,还可以在车上吃一会儿,到点抬腿走,绝不会迟到的。特别是冬天,阴霾天气多。七点到校,六点多就得起床,天还是黑的。外面冻得人抖抖索索,如若没个自家的车,挤公交误时不说,哪里稍稍耽误一下,早餐再赶不上吃,一个上午如何顶得下来?你看,有车子的好处就显示出来了。一年多的实践表明,车子为女儿的高三冲刺,是立了功的。女儿本来学习中等,能考上大学,军功章也有车子一份。
  女儿考走了之后,车子早晨又有新任务:送妻子上班。妻子与我上班的方向是南辕北辙,不能一路顺跑。每天早晨,若早呢,我就送她到单位;迟呢,则到公交站,反正要方便得多。星期天偶尔有个空,还可以开车出去转转,兜个小风,登个小山(大蜀山)。看,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呢。
  有了车,活动范围亦大了。我们下面出来的人,双方父母都在县里。原来没车,一年回不了几次家。说来惭愧,我们对父母尽的孝道十分有限。即使春节,说来七天,外面吃饭的多,家里吃饭的少。与父母的交流,亦只是一头一尾。假期一满,又匆匆走了,转眼又是一年。这样年复一年,父母渐渐老去,四个老人,加起来都是300岁的人了。每年回家,都见父母苍老了去。头发是越来越少,白发却越来越多。母亲的腰又佝偻了一些。她在水池边,洗,涮,淘;那水是逼骨的透凉,母亲围个洗得发白的大蓝围裙,她浑然不觉,在那里洗来淘去。我有时望着她那肥胖笨拙的背影,真有一种无法说清的滋味。母亲一辈子都是忙碌中度过的。她已不懂得什么叫享受。她只会劳碌。围着几间屋子转来转去。她总是说:“闲着骨头会疼。”或者说,“闲是会闲出病来的。”做儿女的,你若让她坐在炉边烤火享受,看大仲马小说,听柴可夫斯基。那不是她的生活方式,那真叫她闲出病来了。这个中滋味,谁能解得?
  现在好了,有了车,就方便多了。来回五百来公里,双休日可以常回家。就像歌里唱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里做多大贡献呀,常回家看看,哪怕是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春秋天季节好,还可以把父母带到我们小家来,这样来回跑跑,“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了。刚过去的国庆节,我还做了一件大事,圆了我母亲的一个多年的梦想:陪她到杭州逛了一圈。去年春节,母亲就说,我没有去过杭州,这辈子能到杭州去看看就满足了。母亲说了,儿子便记在心中。可生活总是忙碌,在地面上走来走去,浪费了太多的时光。母亲嘴上不唠叨,可心里记挂,偶尔亦会小声提起。于是我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这个国庆,如论如何,把日子留给母亲。我长假第二天回县里接她,第三天我们便踏上了旅程。仅仅半天工夫,我们便在西湖的小舟上逍遥了。
  这次江南之行,母亲仿佛年轻了许多,能吃能跑,下西湖,上灵隐,她都自己走上走下,没有让我们操心。我的女儿和妻子友情出场,全程陪同。一路上奶孙俩说不尽的笑话。母亲没有文化,出门又少。西湖,本来是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的糅合。西湖之游,不仅是风光,还有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逸闻趣事。摇橹的船老大,义务给我们介绍西湖十景。比如,花港观鱼,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母亲都不能理解。船老大浙江口音很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