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由蜗居引发的: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 >

第9部分

由蜗居引发的: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第9部分

小说: 由蜗居引发的: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所有那些被当做替罪羊而指责的“罪犯们”,没有那一个拥有印钞机,能够凭空印出来装在我们口袋里、躺在我们账户里那些被称为“钱”的纸片片。
  进一步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每一个政府都这么喜欢印钞票?
  这个原因简直是简单到了极点,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回答——因为政府想通过印钞票来讨好那些他想讨好的人,在表面上不降低其他人钞票数字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凭空印刷出一堆钞票来,送给那些他想讨好的人。
  其实,政府本来有另外几个可供选择的途径来讨好他想讨好的人,比方说通过增加赋税、或者向公众借款的办法来筹集到钱,然后再发给那些他希望讨好的人,这样就不必凭空印刷大堆大堆的钞票,自然也就不会引发通货膨胀了。
  麻烦在于,征税要遭到被征税人的激烈反对,而借款也终归要偿还,对于政治家来说,这两条途径无异于政治自杀。
  更大的问题在于,谁会觉得自己钱太多了花不完呢?
  对于越来越庞大和越来越臃肿的政府来说,多少钱都不够他花——谁嫌弃钱扎手啊?
  结果就是,即便政府增加了赋税、向民众借了很多钱,他还是要选择凭空印刷钞票这个途径来讨好某些利益集团,有时觉得太麻烦的话,干脆就只选择印刷钞票这种办法。
  政府想讨好那些人?
  对专制和极权政府来说,他们想讨好的人无怪乎整个社会的权贵阶层、与他们自己有亲密关系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商业银行等等;对于民主政府来说,虽然没有了权贵阶层,但他们需要讨好的人反而更多,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甚至包括每一个支持这一届政府当选的选民、失业者……
  实际上,政府开支越来越庞大、越来越臃肿、钱越来越不够花的现象,并不是最近几十年来才有的事儿,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每一位当权者,无论是国王、皇帝还是议会、总统,他们都曾经试图采用直接增加钱币数量的办法,来为自己的奢侈无度的花费、连绵不断的战争、光辉不朽的业绩筹集资源…… 。。

2。5病从何来?(2)
每一次,当他们这样做了之后,通货膨胀也随之而来。
  诚实的政府有时候也承认这一条,比方说1976年英国的卡拉汉首相(James Callaghan)在工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针对解决失业问题的演讲的时候就说:“我们过去经常认为,我们可以用削减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的办法增加就业,并度过经济衰退,现在我非常坦率的告诉你们,这种抉择已经不复存在;如果说过去存在过并且似乎真的起过作用,那也只不过是给经济体注射了更大剂量的通货膨胀,而下一步紧跟而来的就是更高水平的失业……”
  当人类进入纸币时代以来,直接开动印钞机,纸就哗啦哗啦变成钱而出来了,而且印上一个数字之后就能拿出去买到东西,简直如同神话中的点石成金魔法,天上的馅饼就如此轻而易举的掉下来了,这种诱惑谁能抵挡得了?
  比方说,现在政府要修一个水坝,本来没有钱,于是打着降低利率的名号,让中央银行印出一大堆钞票来,以“贷款”的面目出现在工地上,科研人员拿到科研费、设计人员拿到设计费、大包二包三包四包的施工老板也赚到了承包费、修大坝的工人拿到了工资,不管是白色、灰色或者黑色,政府管理人员也发了工资,与此大坝相关的各级利益方也都发了一笔横财,而且政府也建成了水坝……
  似乎所有人都得到了好处,但却没有谁损失了什么。
  天上的馅饼就是这么掉下来的?!
  前面说了,老天爷一向很不仗义的,你好好地日子他还动辄要给你来个气候损失和自然灾害啥的,当然绝对不会给你天上掉馅饼的。
  那么,到底是谁付钱建设了这座大坝?到底是谁遭受了损失?谁占了便宜?
  答案是,所有人民币的使用者在为这个大坝买单,所有人民币的使用者都遭受了损失,新增加的货币伴随着科研人员、设计人员、施工老板、政府管理者、大包二包三包四包的花费进入到流通领域中,从而使得物价持续不断的上涨……
  至于谁占了最大便宜?
  首先就是凭空印出来一堆钱的政府,其次就是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相关利益团体。
  这样以来,你就该明白,通货膨胀实际上是针对全体国民的一种征税——这个征税的额度可能远比你想象的要多。
  就拿我们一个普通人来说,一袋面粉、一桶食用油贵上一元两元,我们都有可能和卖家争吵不休,但从1990年到2010年,我们的中央政府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将我们随便一个人的钱都掠夺走了98%(按照1990年的万亿元对比2010年万亿元的比例算),但却没有一个人为我们说一句公道话。
  对于政府来说,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赖账!
  就前面谈到的这个水坝,如果不是通过凭空印刷钞票来建造,而是通过向民众借款(发行国债)的方式来建造,等到民众要求政府偿还这些借款的时候,政府就直接印刷了一堆钞票给你——你认为这叫还账还是赖账?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启动总额达万亿美元“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QE)”措施,购入包括国债在内的各类债券;到了2010年11月份,又再度启动6000亿美元的QE2,这些事件为什么引起举世哗然,为什么全世界都在说美国开动印钞机,为什么所有人都说伯南克“开着直升机”撒钱……
  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甲用白条向乙购买了一堆实际的商品,当乙拿着这张白条要求甲来偿还的时候,甲所做的事儿就是凭空写下更多的白条付给乙?
  这叫赖账,还是还账?
  

2。6通胀的规律
既然明白了通货膨胀的原因,纸币体系下通货膨胀的规律也并不难理解。
  虽然不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或者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那样有着确定的规律,但通过总结几千年、尤其是是最近几十年来纸币体系下的通货膨胀案例,我们还是可以寻觅出通货膨胀的一点经验规律。
  如果想要追求复杂的理论,自然就有复杂的说法,但按照最简化的理解,通货膨胀就是一种印刷机现象,印刷多少钞票,通货膨胀就是个什么样子。
  一旦凭空印刷的新钞票进入某些人的手中,他们拿着这个钞票去买东西,第一个卖东西的人并不知道钞票数量变多了,他还是保持原来的价格出售,由于观察到销售额上升,卖东西的人赶紧去进货,进而导致商品和货物的需求增加,工厂开始加速运转、工人们加班加点,产品的产量开始增加,就业也开始增加,他们都以为自己多挣到了钱,这就成了政府告诉我们的所谓“经济繁荣”。
  然而,随着一些人手中钞票数量的增加,他们开始买入房产、股票、黄金等能够长期保存的物资,于是这些物资的价格开始上涨,人们慢慢也发现钞票越来越多,看似挣了很多的钱,实际上能够换到的财富却越来越少,他们要求提高报酬,要求提高自己出手产品的价格,这进而导致了全社会价格的升高,于是通货膨胀就发生了。
  通货膨胀一旦真实的发生,那些本来以为自己挣到了更多的钱的人,就会普遍感觉受到欺骗和玩弄,他们本来以为能够购买更多的东西,实际上在价格上涨之后,他们还是购买原来的那么多东西,产品开始积压和过剩,原来由于增发钞票而刺激出来的产能也毫无用处,大量的人失业,产品产量开始下降,无数的资源、产品被浪费掉——这就是一些御用经济学家口口声声所谓的“经济衰退”。
  根据所谓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经济陷入衰退,我们再次增加钞票供应,继续刺激生产,继续玩弄所有人,然后又一轮的“经济繁荣”就来了,就这样,周而复始……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正是由于对通货膨胀的深入研究而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被称为“反通货膨胀的旗手”,根据他针对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以色列以及拉美等众多国家长期通货膨胀数据的分析,通货膨胀与钞票数量存在着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对应关系。
  图3德国和日本30年时间内钞票数量与通货膨胀对比关系' 以上图表均引自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第八章'
  尽管从长期来看,钞票数量与通货膨胀存在着完全一致的对应关系,但我们普通人更感兴趣的问题可能是,通货膨胀究竟在钞票发出来之后多久才会发生?
  根据弗里德曼的研究,在欧美等市场经济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钞票的流通速度很快,所以钞票数量的增长反映到商品价格的增长上的时间变化大约在12~24个月之后。
  然而,并非每一个国家都是这样一个时间,在一些钞票供应量长期急速增加的国家,因为老百姓能够估计到钞票供应量的增长,所以当人们有了钱就会尽快将他花出去,这样会导致钞票流通时间缩短,这样钞票数量增加与通货膨胀发生的时间差就会短一些。
  弗里德曼先生还没有提到另外两种极端情况。
  一种极端情况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一段时间,由于改革开放之前几十年人民币的价值都十分稳定,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极不完善、老百姓也过惯了苦日子,这个时候人们得到新的钞票,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它储蓄起来以备后用——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政府在开始好几年里大量增发钞票,但通货膨胀常常是在好几年的时间里都并不显现,只有当大家忽然发现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都在以极不正常上涨之时,恐惧于自己的财富变成废纸,他们才会赶紧去提取钞票,不顾一切的把它花掉。
  这种情况下,增发的钞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时间会延长,根据中国历史的情况,最长的可能达到3~5年时间,但归根结底,通货膨胀只是在累积力量而已,到了某个合适的阶段,可能以“价格改革”的名义,以一种突然的方式爆发出来。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1983年~1984年、1988年~1989年、1993年~1995年、2006年~2008年四次通货膨胀,都是以这样的形式爆发出来的。
  另外一种极端情况就是恶性通货膨胀时期。
  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中国以及2009年津巴布韦的“恶性通胀”,几乎都验证了这样一个颇为搞笑的规律——有时候,政府的钞票还没有印出来,价格就已经“提前”增长了。
  1937年6月份的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额为亿元,随后逐年快速增加,到了1945年8月的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法币的发行量达到了5569亿元,8年抗战,钞票发行量增加了376倍——根据当时有记录可查的“上海批发物价总指数”,如果以1937年抗战前夕的物价指数为100的话,1938~1944年年年底的价格指数分别为115、308、653、1598、4929、17602和250971,到1945年8月,物价指数已经暴涨至8640000。
  将1937年6月法币发行指数也确定为100的话,将此后每月的法币发行指数与物价指数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上面说的那个规律。
  1937年到1945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指数与上海批发物价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