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周国平自选集 >

第95部分

周国平自选集-第95部分

小说: 周国平自选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想说明,此种划分是比知、情、意的划分更为本 质的,而真正的精神生活必定是融知、情、意为一体的。
  通常认为,理性和情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能力,它们各在其位,各司其职。一般来说,理性 还往往被看做高级的能力,享有真理在握的荣誉,而作为低级能力的情感则被看做对真理的 干扰。因此,历来理性一直被视为学术研究的基础,而情感则最多只能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 。然而,事实上,人的心灵生活原是一种混沌,理性与情感的划分只具有十分相对的意义。
  在人身上,弱点与尊严并非不相容的,也许尊严更多地体现在对必不可免的弱点的承受上。
                         


     
 

       :       >       
人性现象
       
周国平 
  知识和心灵是两回事,一个勤奋做学问的人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心灵很贫乏的人。若 想知道一个人的精神级别,不要看他研究什么,而要看他喜欢什么。一个人在精神素质上的 缺陷往往会通过他的趣味暴露出来。趣味是最难掩饰的,因为它已经扎根在无意识之中,总 是在不经意中流露。
  感觉是虚幻的,但感觉岂非人的全部所有,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也全在感觉,在感觉的高下 、精粗、深浅、厚薄之不同。
  有两种不同的复杂,一种是精神上的丰富,另一种是品性上的腐败。在同一个人身上,两者 不可并存。
  你告诉我你厌恶什么,我就告诉你你是什么。
  厌恶比爱更加属于一个人的本质。人们在爱的问题上可能自欺,向自己隐瞒利益的动机,或 者相反,把道德的激情误认做爱。厌恶却近乎是一种本能,其力量足以冲破一切利益和道德 的防线。
  生命不同季节的体验都是值得珍惜的,它们是完整的人生体验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在任何年 龄段都可以有人生的收获,岁月的流逝诚然令人悲伤,但更可悲的是自欺式的年龄错位。
  关于大事和小事
  看透大事:超脱。看不透大事:执著。
  看透小事:豁达。看不透小事:计较。
  一个人可能超脱而计较,头脑开阔而心胸狭窄;也可能执著而豁达,头脑简单而心胸开朗。
  还有一种人从不想大事,他们是天真的或糊涂的。
  问你:如果让你定居,你喜欢热闹的都市,还是寂静的山林?
  再问你:如果身处山林,你喜欢一人独居,还是有人陪伴?
  再问你:如果有人陪伴,你喜欢她是你的太太,还是一个陌生姑娘?
  〃每一个问题都有两个相反的答案。〃这句话不是我发明的,最早说这句话的是古希腊 哲学家普罗泰哥拉。
  人总是不断地把老年的上限往后推,以便不把自己算作老人。
  在我们的感觉中,爷爷辈的人似乎从来是老的,父辈的人是逐渐变老的,自己似乎是永远不 会老的。
                         


     
 

       :       >       
不同的天赋
       
周国平 
  世界是大海,每个人是一只容量基本确定的碗,他的幸福便是碗里所盛的海水。 我看见许多可怜的小碗在海里拼命翻腾,为的是舀到更多的水,而那为数不多的大碗则很少 动作,看去几乎是静止的。
  我倾向于认为,一个人的悟性是天生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它可以被唤醒,但无法 从外面灌输进去。关于这一点,我的一位朋友有一种十分巧妙的说法,大意是:在生命的轮 回中,每一个人仿佛在前世修到了一定的年级,因此不同的人投胎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已 经是站在不同的起点上了。已经达到大学程度的人,你无法让他安于读小学,就像只具备小 学程度的人,你无法让他胜任上大学一样。当然,这个说法仅仅是一种譬喻。
  上帝赋予每个人的能力的总量也许是一个常数,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过了头,必在另一方面有 欠缺。因此,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弱智儿往往是某个非常方面的天才。也因此,并不存在完全 的弱智儿,就像并不存在完全的超常儿一样。
  人是有种的不同的。当然,种也有运气的问题,是这个种,未必能够成这个材。有一些人, 如果获得了适当的机遇,完全可能成就为异常之材,成为大文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 企业家等等,但事实上是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一生。譬如说,我们没有理由不设想,在古往今 来无数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之中,会有一些极好的读书种子遭到了扼杀。另一方面呢,如果 不是这个种,那么,不论运气多么好,仍然不能成这个材。对于这一层道理,只要看一看现 在的许多职业读书人,难道还不明白吗?
  智力可以来自祖先的遗传,知识可以来自前人的积累。但是,有一种灵悟,其来源与祖先和 前人皆无关,我只能说,它直接来自神,来自世界至深的根和核心。
                         


     
 

       :       >       
人品与智慧
       
周国平 
  我相信苏格拉底的一句话:〃美德即智慧。〃一个人如果经常想一些世界和人生 的大问题,对于俗世的利益就一定会比较超脱,不太可能去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说到底 ,道德败坏是一种蒙昧。当然,这与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识字多的人也很蒙昧。
  假、恶、丑从何而来?人为何会虚伪、凶恶、丑陋?我只找到一个答案:因为贪欲。人为何会 有贪欲?佛教对此有一个很正确的解答:因为〃无明〃。通俗地说,就是没有智慧,对人生 缺乏透彻的认识。所以,真正决定道德素养的是人生智慧,而非意识形态。把道德沦丧的原 因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失控,试图通过强化意识形态来整饬世风人心,这种做法至少是肤浅的 。
  在评价人时,才能与人品是最常用的两个标准。两者当然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在最深的层次 上,它们是否相通的?譬如说,可不可以说,大才也是德,大德也是才,天才和圣徒是同一 种神性的显现?又譬如说,无才之德是否必定伪善,因而亦即无德,无德之才是否必定浅薄 ,因而亦即非才?当然,这种说法已经蕴涵了对才与德的重新解释,我倾向于把两者看作慧 的不同表现形式。
  人品不但有好坏之别,也有宽窄深浅之别。好坏是质,宽窄深浅未必只是量。古人称卑劣者 为〃小人〃、〃斗筲之徒〃是很有道理的,多少恶行都是出于浅薄的天性和狭小的器量。
  知识是工具,无所谓善恶。知识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不大。美德的真 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种开阔的人生觉悟。德行如果不是从智慧流出,而是单凭修养造就,便 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是功利的和伪善的。
                         


     
 

       :       >       
论 幽 默
       
周国平 
  幽默是凡人而暂时具备了神的眼光,这眼光有解放心灵的作用,使人得以看清世间 一切事情的相对性质,从而显示了一切执著态度的可笑。
  有两类幽默最值得一提。一是面对各种偶像尤其是道德偶像的幽默,它使偶像的庄严在哄笑 中化作笑料。然而,比它更伟大的是面对命运的幽默,这时人不再是与地上的假神开玩笑, 而是直接与天神开玩笑。一个在最悲惨的厄运和苦难中仍不失幽默感的人的确是更有神性的 ,他藉此而站到了自己的命运之上,并以此方式与命运达成了和解。
  幽默源自人生智慧,但有人生智慧的人不一定是善于幽默的人,其原因大概在于,幽默同时 还是一种才能。然而,倘若不能欣赏幽默,则不仅是缺乏才能的问题了,肯定也暴露了人生 智慧方面的缺陷。
  幽默和嘲讽都包含某种优越感,但其间有品位高下之分。嘲讽者感到优越,是因为他在别人 身上发现了一种他相信自己决不会有的弱点,于是发出幸灾乐祸的冷笑。幽默者感到优越, 则是因为他看出了一种他自己也不能幸免的人性的普遍弱点,于是发出宽容的微笑。
  幽默的前提是一种超脱的态度,能够俯视人间的一切是非包括自己的弱点。嘲讽却是较着劲 的,很在乎自己的对和别人的错。
                         


     
 

       :       >       
论 嫉 妒
       
周国平 
  嫉妒往往包含功利的计较。即使对某些精神价值,嫉妒者所看重的也只是它们可能 给拥有者带来的实际好处,例如,学问和才华带来的名利。嫉贤妒能的实质是嫉名妒利,一 辈子怀才不遇的倒霉蛋是不会有人去嫉妒的。
  有…些精神价值,例如智慧和德行,由于它们无涉功利,所以不易招妒。我是说真正的智慧 和德行,沽名钓誉的巧智伪善不在其列。哲人和圣徒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俗人与这个 世界无缘,所以无从嫉妒。
  超脱者因其恬淡于名利而远离了嫉妒既不妒人,也不招妒,万一被妒也不在乎。如果在 乎,说明还是太牵挂名利,并不超脱。
  嫉妒发生之可能,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成反比。我们极容易嫉妒近在眼前的人,但不会嫉妒 古人或遥远的陌生人。一个渴望往上爬的小职员并不嫉妒某个美国人一夜之间登上了总统宝 座,对他的同事晋升科长却耿耿于怀了。一个财迷并不嫉妒世上许多亿万富翁,见他的邻居 发了小财却寝食不安了。一个爱出风头的作家并不嫉妒曹雪芹和莎士比亚,因他的朋友一举 成名却愤愤不平了。
  由于嫉妒的这一距离法则,成功者往往容易遭到他的同事、熟人乃至朋友的贬损,而在这个 圈子之外却获得了承认,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遂成普遍现象。
  对不如己者的成功,我们不服气,认为他受之有愧。对胜于己者的成功,我们也不服气,必 欲找出他身上不如己的弱点,以证明他受之并非完全无愧。这样的弱点总能找到的,因为我 们怎会承认别人在一切方面都胜于己呢?我们实在大看重成功了,以至于很难欣然接受别人 成功的事实。
  如果我们真正看重事情的实质而非成功的表象,那么,正好应该相反:对于不如己者的成功 ,我们不必嫉妒,因为他徒有虚名;对于胜于己者的成功,我们不该嫉妒,因为他确有实力 。如果他虚实参半呢?那就让他徒有其虚和确有其实好了,我们对前者不必嫉妒,对后者不 该嫉妒,反正是无须嫉妒。
  嫉妒基于竞争。领域相异,不成竞争,不易有嫉妒。所以,文人不嫉妒名角走红,演员不嫉 妒巨商暴富。当然,如果这文人骨子里是演员,这演员骨子里是商人,他们又会嫉妒名角巨 商,渴望走红暴富,因为都在名利场上,有了共同领域。
  在同一领域内,人对于远不及己者和远胜于己者也不易有嫉妒,因为水平悬殊,亦不成竞争 。嫉妒最易发生在水平相当的人之间,他们之间最易较劲。当然,上智和下愚究属少数,多 数人挤在中游,所以嫉妒仍是普遍的。
  伟大的成功者不易嫉妒,因为他远远超出一般人,找不到足以同他竞争、值得他嫉妒的对手 。
  悟者比伟大的成功者更不易嫉妒,因为他懂得人生的限度,这时候他几乎像一位神一样俯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