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周国平自选集 >

第89部分

周国平自选集-第89部分

小说: 周国平自选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瞬时和永恒都是非时间、超时间的。时间存在于两者的关系之中。
  思得永恒和不思永恒的人都是幸福的。不幸的是那些思而不得的人。
  但是,一个寻找终极价值而终于没有找到的人,他真的一无所获吗?至少,他获得了超越一 切相对价值的眼光和心境,不会再陷入琐屑的烦恼和平庸的忧患之中。不问终极价值的价值 哲学只是庸人哲学。
  〃超越〃一词用得愈来愈滥了。其实,按其本义,〃超越〃是指摆脱人类的根本局限性,达 于永恒和绝对。可见,只有在宗教和艺术的幻想中,才可认真谈〃超越〃。在现实中,只能 谈〃超脱〃,即彻悟人类的根本局限性,对暂时和相对的人生遭际保持心理距离。

  一切复活都在回忆中,一切超越都在想像中。风中的纸屑
                         

     
 

       :       >       
和命运结伴而行
       
周国平 
  命运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环境和性格。环境规定了一个人的遭遇的可能范围,性 格则规定了他对遭遇的反应方式。由于反应方式不同,相同的遭遇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因而 也就成了本质上不同的遭遇。我在此意义上理解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性格即命运〃。
  但是,这并不说明人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因为人不能决定自己的性格。
  性格无所谓好坏,好坏仅在于人对自己的性格的使用,在使用中便有了人的自由。
  就命运是一种神秘的外在力量而言,人不能支配命运,只能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一个人 愈是能够支配自己对于命运的态度,命运对于他的支配力量就愈小。
  〃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太简单一些了吧?活生生的人总是 被领着也被拖着,抗争着但终于不得不屈服。
  昔日的同学走出校门,各奔东西,若干年后重逢,便会发现彼此在做着很不同的事,在名利 场上的沉浮也相差悬殊。可是,只要仔细一想,你会进一步发现,各人所走的道路大抵有线 索可寻,符合各自的人格类型和性格逻辑,说得上各得其所。
  上帝借种种偶然性之手分配人们的命运,除开特殊的天灾人祸之外,它的分配基本上是公平 的。
  偶然性是上帝的心血来潮,它可能是灵感喷发,也可能只是一个恶作剧,可能是神来之笔, 也可能只是一个笔误。因此,在人生中,偶然性便成了一个既诱人又恼人的东西。我们无法 预测会有哪一种偶然性落到自己头上,所能做到的仅是如果得到的是神来之笔,就不要 辜负了它;如果得到的是笔误,就精心地修改它,使它看起来像是另一种神来之笔,如同有 的画家把偶然落到画布上的污斑修改成整幅画的点睛之笔那样。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修改 上帝的笔误绝非一件如此轻松的事情,有的人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而这努力本身便展现 为辉煌的人生历程。
  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还是做人,懂得自爱自尊,使自己有一颗坦荡又充实的灵魂,足以承 受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予。倘能这样,也就算得上做命运的主人了。
  浮生若梦,何妨就当它是梦,尽兴地梦它一场?世事如云,何妨就当它是云,从容地观它千 变?
  事情对人的影响是与距离成反比的,离得越近,就越能支配我们的心情。因此,减轻和摆脱 其影响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立足点,那个立足点可以使我们拉开与事情之间的距离。如果那 个立足点仍在人世间,与事情拉开了一个有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种明智的态度。如果 那个立足点被安置在人世之外,与事情隔开了一个无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种超脱的态 度。
  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
                         

     
 

       :       >       
困惑与觉悟
       
周国平 
  人生意义问题是一切人生思考的总题目和潜台词,因为它的无所不包和无处不在 ,我们就始终在回答它又始终不能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
  假如有许多次人生,活着会更容易吗?假如有许多个我,爱会更轻松吗?
  其实,许多次人生仍然只是一次有限的人生,就像许多张钞票仍然只是一笔会花光的钱一样 。
  〃万物归一,一归何处?〃
  发问者看到的是一幅多么绝望的景象:那初始者、至高者、造物主、上帝也是一个流浪者!
  不要跟我玩概念游戏,说什么万物是存在者,而一是存在本身。
  在具体的人生中,每一个人对于意义问题的真实答案很可能不是来自他的理论思考,而是来 自他的生活实践,具有事实的单纯性。
  为什么活着?由于生命本身并无目的,这个问题必然会悄悄转化为另一个问题:怎样活着?我 们为生命设置的目的,包括上帝、艺术、事业、爱情等等,实际上都只是我们用以度过无目 的的生命的手段而已,而生命本身则成了目的。
  应该怎么生活?这是一个会令一切智者狼狈的问题。也许,一个人能够明白不应该怎么生活 ,他就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智者了。
  时间于人生的重要性似乎是一目了然的:时间的流逝改变着人生的场景,时间的悠长衬托了 人生的短暂。但是,时间又是一个千古之谜,一个绝对的悖论。我们既无法理解它以瞬息的 形式存在,因为瞬息就意味着向不存在转化。我们也无法理解它以永恒的形式存在,因为永 恒就意味着超越了时间。我们甚至无法说清时间究竟是否存在,它到底是什么。
  在我眼中,死是一件重大的事情,而在这件事情里,尸体以及围绕尸体所发生的一切,包括 丧葬的方式等等,则是最不重要的。有人问苏格拉底希望死后埋在何处,他答道:〃假如你 能捉到我,你就埋我。〃死就是不存在,人们的确无法捉住和埋葬那个不复存在的苏格拉底 ,而人们所要埋葬的那具尸体是和苏格拉底完全无关的。
  死亡不是同归大海,而是各回各的源头。
  〃朝闻道夕死可也。〃这里的〃道〃很可能正包括了生死的根本道理,而了悟了这个道理, 也就不畏死了。
  人的一生,有多少偶然和无奈。我们都将死去,而死在彼此的怀抱里,抑或死在另一个地方 ,这很重要吗?
  凡活着的人,谁也摆脱不了人生这个大梦。即使看破人生,皈依佛门,那灭绝苦乐的涅境界 仍是一个梦。不过,能够明白这一点,不以觉者自居,也就算得上是觉者了。
  他们到了四十岁,于是学着孔夫子的口吻谈论起〃不惑〃之年来。可是,他们连惑也不曾有 过,又如何能不惑呢?
  在无穷岁月中,王朝更替只是过眼烟云,千秋功业只是断碑残铭。此种认识,既可开阔胸怀 ,造就豪杰,也可消沉意志,培育弱者。看破红尘的后果是因人而异的。
  厌世弃俗者和嫉世愤俗者都悲观,但原因不同。前者对整个人生失望,通过否定世界来否定 人生,是哲学性的。后者仅对世道人心失望,通过否定世界来肯定自己,是社会性的。
  强者的无情是统治欲,弱者的无情是复仇欲,两者还都没有脱离人欲的范畴。还有第三种无 情:淡泊超脱,无欲无争。这是出世者的大无情。
                         


     
 

       :       >       
亲近自然
       
周国平 
  人类曾经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对地球为所欲为,结果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并 且自食其恶果。于是,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
  反省的第一个认识是,人不能用奴隶主对待奴隶的方式对待地球,人若肆意奴役和蹂躏地球 ,实际上是把自己变成了地球的敌人,必将遭到地球的报复,就像奴隶主遭到奴隶的报复一 样。地球是人的家,人应该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管好这个家,做地球的好主人,不要做败家 子。
  在这一认识中,主人的地位未变,只是统治的方式开明了一些。然而,反省的深入正在形成 更高的认识:人作为地球主人的地位真的不容置疑吗?与地球上别的生物相比,人真的拥有 特权吗?一位现代生态学家说:人类是作为绿色植物的客人生活在地球上的。若把这个说法 加以扩展,我们便可以说,人是地球的客人。作为客人,我们在享受主人的款待时倒也不必 羞愧,但同时我们应当懂得尊重和感谢主人。做一个有教养的客人,这可能是人对待自然的 最恰当的态度吧。
  土地是洁净的,它接纳一切自然的污物,包括动物的粪便和尸体,使之重归洁净。真正肮脏 的是它不肯接纳的东西人类的工业废物。
  在大海边,在高山上,在大自然之中,远离人寰,方知一切世俗功利的渺小,包括〃文章千 秋事〃和千秋的名声。
  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觅得一粒柳芽,一朵野花,一刻清静,人会由衷地快乐。在杳无人烟 的荒野上,发现一星灯火,一缕炊烟,一点人迹,人也会由衷地快乐。自然和文明,人皆需 要,二者不可缺一。
  现代人只能从一杯新茶中品味春天的田野。
                         


     
 

       :       >       
爱与孤独
       
周国平 
  孤独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者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 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 快乐。所以,前提是灵魂的富有。对于灵魂空虚之辈,不足以言这两种快乐。
  在舞曲和欢笑声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独处中,我享受人生。
  你与你的亲人、友人、熟人、同时代人一起穿过岁月,你看见他们在你的周围成长和衰老。 可是,你自己依然是在孤独中成长和衰老的,你的每一个生命年代仅仅属于你,你必须独自 承担岁月在你的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刻痕。
  有两种孤独。
  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 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 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
  前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上帝和神圣的爱,或者遁入空门。后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间的爱 ,或者陷入自恋。
  一切人间的爱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独。然而,谁若怀着形而上的孤独,人间的爱在他眼里 就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深度。当他爱一个人时,他心中会充满佛一样的大悲悯。在他所爱的人 身上,他又会发现神的影子。
  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可是,两个孤独到了一起就能够摆脱孤独 了吗?
  孤独之不可消除,使爱成了永无止境的寻求。在这条无尽的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终就会看破 小爱的限度,而寻求大爱,或者超越一切爱,而达于无爱。
  人在世上是需要有一个伴的。有人在生活上疼你,终归比没有好。至于精神上的幸福,这只 能靠你自己,永远如此。只要你心中的那个美好的天地完好无损,那块新大陆常新,就没有 人能夺走你的幸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