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周国平自选集 >

第57部分

周国平自选集-第57部分

小说: 周国平自选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211
                         


     
 

       :       >       
直接读原著
       
周国平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序中说:〃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 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 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对于每一个有心学习哲学的人,我要向他推荐叔本华的这一指点。
  叔本华是在谈到康德时说这句话的。在康德死后两百年,我们今天已经能够看明白,康德在 哲学中的作用真正是划时代的,根本扭转了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近两百年西方哲学的基调 是对整个两千年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反省和背叛,而这个调子是康德一锤敲定的。叔本华从 事哲学活动时,康德去世不久,但他当时即已深切地感受到康德哲学的革命性影响。用他的 话说,那种效果就好比给盲人割治翳障的手术,又可看做〃精神的再生〃,因为它〃真正排 除掉了头脑中那天生的、从智力的原始规定而来的实在论〃,这种实在论〃能教我们搞好一 切可能的事情,就只不能搞好哲学〃。使他恼火的是当时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的是黑格尔哲 学,青年们的头脑已被其败坏,无法再追随康德的深刻思路。因此,他号召青年们不要从黑 格尔派的转述中、而要从康德的原著中去了解康德。
  叔本华一生备受冷落,他的遭遇与和他同时代的官方头号哲学家黑格尔适成鲜明对照。但是 ,因此把他对黑格尔的愤恨完全解释成个人的嫉妒,我认为是偏颇的。由于马克思的黑格尔 派渊源,我们对于黑格尔哲学一向高度重视,远在康德之上。这里不是讨论这个复杂问题的 地方,我只想指出,至少叔本华的这个意见是对的:要懂得康德,就必须去读康德的原著。 广而言之,我们要了解任何一位大哲学家的思想,都必须直接去读原著,而不能通过别人的 转述,哪怕这个别人是这位大哲学家的弟子、后继者或者研究他的专家和权威。我自己的体 会是,读原著绝对比读相关的研究著作有趣,在后者中,一种思想的原创力量和鲜活生命往 往被消解了,只剩下了一付骨架,躯体某些局部的解剖标本,以及对于这些标本的博学而冗 长的说明。
  常常有人问我,学习哲学有什么捷径,我的回答永远是:有的,就是直接去读大哲学家的原 著。之所以说是捷径,是因为这是惟一的途径,走别的路只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最后还是 要回到这条路上来。能够回来算是幸运的呢,常见的是丧失了辨别力,从此迷失在错误的路 上了。有一种普遍的误解,即认为可以从各种哲学教科书中学到哲学,似乎哲学最重要最基 本的东西都已经集中在这些教科书里了。事实恰恰相反,且不说那些从某种确定的教条出发 论述哲学和哲学史的教科书,它们连转述也称不上,我们从中所能读到的东西和哲学毫不相 干。即使那些认真的教科书,我们也应记住,它们至多是转述,由于教科书必然要涉及广泛 的内容,其作者不可能阅读全部的相关原著,因此它们常常还是转述的转述。一切转述都必 定受转述者的眼界和水平所限制,在第二手乃至第三手、第四手的转述中,思想的原创性递 减,平庸性递增,这么简单的道理应该是无须提醒的吧。
  哲学的精华仅仅在大哲学家的原著中。如果让我来规划哲学系的教学,我会把原著选读列为 惟一的主课。当然,历史上有许多大哲学家,一个人要把他们的原著读遍,几乎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必要的。以一本简明而客观的哲学史著作为入门索引,浏览一定数量的基本原著, 这个步骤也许是省略不掉的。在这过程中,如果没有一种原著引起你的相当兴趣,你就趁早 放弃哲学,因为这说明你压根儿对哲学就没有兴趣。倘非如此,你对某一个大哲学家的思想 发生了真正的兴趣,那就不妨深入进去。可以期望,无论那个大哲学家是谁,你都将能够通 过他而进入哲学的堂奥。不管大哲学家们如何观点相左,个性各异,他们中每一个人都必能 把你引到哲学的核心,即被人类所有优秀的头脑所思考过的那些基本问题,否则就称不上是 大哲学家了。
  叔本华有一付嫉世愤俗的坏脾气,他在强调读原著之后,接着就对只喜欢读第二手转述的公 众开骂,说由于〃平庸性格的物以类聚〃,所以〃即令是伟大哲人所说的话,他们也宁愿从 自己的同类人物那儿去听取〃。在我们的分类表上,叔本华一直是被排在坏蛋那一边的,加 在他头上的恶名就不必细数了。他肯定不属于最大的哲学家之列,但算得上是比较大的哲学 家。如果我们想真正了解他的思想,直接读原著的原则同样适用。尼采读了他的原著,说他 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他自己也表示,他是为自己而思考,决不会把空壳核桃送给自己。我 在他的著作中的确捡到了许多饱满的核桃,如果听信教科书中的宣判而不去读原著,把它们 错过了,岂不可惜。
  200211
                         


     
 

       :       >       
本质的男人
       
周国平 
  我不善谈男人,正因为我是男人。男人的兴趣和观察总是放在女人身上的。男人 不由自主地把女人当作一个性别来评价,他从某个女人那里吃了甜头或苦头,就会迅速上升 到抽象的层面,说女性多么可爱或多么可恶。相反,如果他欣赏或者痛恨某个男人,他往往 能够个别地对待,一般不会因此对男性这一性别下论断。
  男人谈男人还有一种尴尬。如果他赞美男人,当然有自诩之嫌。如果他攻击男人呢,嫌疑就 更大了,难道他不会是通过攻击除他之外的一切男人来抬高自己,并且向女人献媚邀宠吗?
  所以,我知道自己是在做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为了对付这个难题,我不得不耍一点儿苏 格拉底式的小手腕,间接地来接近目标。
  男人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如果直接问这个问题,也许不易回答。可是,我常常听见人 们这样议论他们看不起的男人:〃某某真不像一个男人!〃可见人们对于男人应该怎样是有 一个概念的,而问题的答案也就在其中了。什么样的男人会遭人如此小瞧呢?一般有这样一 些特点,例如窝囊、怯懦、琐碎。一个窝囊的男人,活在世上一事无成,一个怯懦的男人, 面对危难惊慌失措,一个琐碎的男人,眼中尽是鸡毛蒜皮,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无论男人女 人见了都会觉得他真不像一个男人。
  现在答案清楚了。看来,男人应该不窝囊,有奋斗的精神和自立的能力,不怯懦,有坚强的 意志和临危不惧的勇气,不琐碎,有开阔的胸怀和眼光。进取,坚毅,大度,这才像一个男 人。无论男人女人都会同意这个结论。女人愿意嫁这样的男人,因为这样的男人能够承担责 任,靠得住,让她心里踏实。男人愿意和这样的男人来往,因为和这样的男人打交道比较痛 快,不婆婆妈妈。
  我是否同意这个结论呢?当然同意。我也认为,男人身上应该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他能 够承受人生的压力和挑战,坚定地站立在世界上属于他的那个位置上。人生的本质决非享乐 ,而是苦难,是要在无情宇宙的一个小小角落里奏响生命的凯歌。就此而言,男人身上的这 种力量正是人生的本质所要求于男人的。因此,我把这种力量看做与人生的本质相对应的男 人的本质,而把拥有这种力量的男人称做本质的男人。当我们接触这样的男人时,我们确实 会感到接触到了某种本质的东西,不虚不假,实实在在。女人当然也可以是很有力量的,但 是,相对而言,我们并不要求女人一定如此。不妨说,女人更加具有现象的特征,她善于给 人生营造一种美丽、轻松、快乐的外表。我不认为这样说是对女人的贬低,如果人生的本质 直露无遗,而不是展现为丰富多彩的现象,人生未免太可怕也太单调了。
  最后我要补充一点:看一个男人是否有力量,不能只看外在的表现。真正的力量是不张扬的 。有与世无争的进取,内在的坚毅,质朴无华的大度。同样,也有外强中干的成功人士,色 厉内荏的呼风唤雨之辈,铢锱必较的慈善家。不过,鉴别并非难事,只要不被虚荣蒙蔽眼睛 ,很少有女人会上那种虚张声势的男人的当。
  200212
                         


     
 

       :       >       
相貌和心灵
       
周国平 
  世上很少有人完全不在乎自己的相貌。一般来说,年轻人比年长者更在乎,女人 比男人更在乎。女人重视容貌是情有可原的,既然几乎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把女性的美丽作为 一种价值进行讴歌,作为一种标准来评判她们,而在实际生活中,容貌的美丑对于她们的婚 爱、社交乃至职业方面的遭遇确实会发生相当的影响,那么,她们似乎也就别无选择。年轻 人入世还浅,不免看重人际关系较浅的层面,留意别人对于自己的表面印象,所以在容貌上 也比较敏感。
  与关心名声相比,关心容貌更是一种虚荣,因为与名声相比,容貌离一个人的真实价值更远 。现代整容术已经能够把一张脸变成另一张脸,但在新脸皮下面的仍是那个旧人。如果不通 过镜子,人是看不见自己的容貌的,常常也是想不起自己的容貌的,而这并不妨碍他做一切 事情。镜子代表着别人的眼光,人一照镜子,就是在用别人的眼光审视自己了,因此,其实 他所关心的是别人对自己的观感。按照他的虚荣的程度,这别人可以是某个意中人、一般异 性或广大而笼统的人群。
  虚荣是难免的,怎奈人生易老,红颜难久,这是谁也逃脱不掉的规律。好在绝大多数人都会 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调整自己的心理,克服在相貌方面的虚荣心。事实上,在不同的年龄段 ,相貌的内容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对相貌的感觉和评价也在随之改变。年龄越小,相貌的美 就越具有物质的、生理的性质,因而彼此也越为相似。譬如说,天下的娃娃都一样可爱,那 是一种近似小动物的美,表现为稚气的表情、娇嫩的皮肤、憨态可掬的动作。少男少女的美 洋溢着相同的青春朝气,但我们已能发现,其中有些人因为正在形成的优秀个性而显得更具 魅力。对于一个成年人的外貌,我们一般不会对其物理性方面例如五官的构造、皮肤的质地 给予高度评价,而是更加看重其所显现的精神内涵。
  叔本华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至少就 成年人的相貌而言,他的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在漫长的时间中,一个人的惯常的心灵状态 和行为方式总是伴随着他自己意识不到的表情,这些表情经过无数次的重复,便会铭刻在他 的脸上,甚至留下特殊的皱纹。更加难以掩饰的是眼神,一个内心空虚的人绝对装不出睿智 的目光。我们大约都遇见过那样的人,他们的粗俗一望而知,仿佛就写在他们的脸上。同样 ,当我们面对爱因斯坦的肖像时,即使没有读过他的著作,我们从他的宽容、幽默、略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