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周国平自选集 >

第13部分

周国平自选集-第13部分

小说: 周国平自选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免太简单了一些!然而,还能怎么样呢?我自己不是一直试图对死进行深入思考,而结论也 仅是除了平静接受,别无更好的法子?许多文人,对于人生问题作过无穷的探讨,研究过各 种复杂的理论,在兜了偌大圈子以后,往往回到一些十分平易质朴的道理上。对于这些道理 ,许多文化不高的村民野夫早已了然于胸。不过,倘真能这样,也许就对了。罗近溪说:〃 圣人者,常人而肯安心者也。〃中郎赞〃此语抉圣学之髓〃,实不为过誉。我们都是有生有 死的常人,倘若我们肯安心做这样的常人,顺乎天性之自然,坦然于生死,我们也就算得上 是圣人了。只怕这个境界并不容易达到呢。
  19923
                         


     
 

       :       >       
父亲的死
       
周国平 
  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 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 。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
  我的这个感觉,是在父亲死后忽然产生的。我说忽然,因为父亲活着时,我丝毫没有意识到 父亲的存在对于我有什么重要。从少年时代起,我和父亲的关系就有点疏远。那时候家里子 女多,负担重,父亲心情不好,常发脾气。每逢这种情形,我就当他面抄起一本书,头不回 地跨出家门,久久躲在外面看书,表示对他的抗议。后来我到北京上学,第一封家信洋洋洒 洒数千言,对父亲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全面批判。听说父亲看了后,只是笑一笑,对弟妹们说 :〃你们的哥哥是个理论家。〃
  年纪渐大,子女们也都成了人,父亲的脾气是愈来愈温和了。然而,每次去上海,我总是忙 于会朋友,很少在家。就是在家,和父亲好像也没有话可说,仍然有一种疏远感。有一年他 来北京,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他突然提议和我一起去游香山。我有点惶恐,怕一路上两人 相对无言,彼此尴尬,就特意把一个小侄子也带了去。
  我实在是个不孝之子,最近十余年里,只给家里写过一封信。那是在妻子怀孕以后,我知道 父母一直盼我有个孩子,便把这件事当作好消息报告了他们。我在信中说,我和妻子都希望 生个女儿。父亲立刻给我回了信,说无论生男生女,他都喜欢。他的信确实洋溢着欢喜之情 ,我心里明白,他也是在为好不容易收到我的信而高兴。谁能想到,仅仅几天之后,就接到 了父亲的死讯。
  父亲死得很突然。他身体一向很好,谁都断言他能长寿。那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提着菜篮 子,到菜场取奶和买菜。接着,步行去单位处理一件公务。然后,因为半夜里曾感到胸闷难 受,就让大弟陪他到医院看病。一检查,广泛性心肌梗塞,立即抢救,同时下了病危通知。 中午,他对守在病床旁的大弟说,不要大惊小怪,没事的。他真的不相信他会死。可是,一 小时后,他就停止了呼吸。
  父亲终于没能看到我的孩子出生。如我所希望的,我得到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谁又能想到, 我的女儿患有绝症,活到一岁半也死了。每想到我那封报喜的信和父亲喜悦的回应,我总感 到对不起他。好在父亲永远不会知道这幕悲剧了,这于他又未尝不是件幸事。但我自己做了 一回父亲,体会了做父亲的心情,才内疚地意识到父亲其实一直有和我亲近一些的愿望,却 被我那么矜持地回避了。
  短短两年里,我被厄运纠缠着,接连失去了父亲和女儿。父亲活着时,尽管我也时常沉思死 亡问题,但总好像和死还隔着一道屏障。父母健在的人,至少在心理上会有一种离死尚远的 感觉。后来我自己做了父亲,却未能为女儿做好这样一道屏障。父亲的死使我觉得我住的屋 子塌了一半,女儿的死又使我觉得我自己成了一间徒有四壁的空屋子。我一向声称一个人无 须历尽苦难就可以体悟人生的悲凉,现在我知道,苦难者的体悟毕竟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分量 的。
  19923
                         


     
 

       :       >       
平淡的境界(1)
       
周国平 
  一
  很想写好的散文,一篇篇写,有一天突然发现竟积了厚厚一摞。这样过日子,倒是很惬意的 。至于散文怎么算好,想来想去,还是归于〃平淡〃二字。
  以平淡为散文的极境,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见解。苏东坡早就说过〃寄至味于淡泊〃一类 的话。今人的散文,我喜欢梁实秋的,读起来真是非常舒服,他追求的也是〃绚烂之极归于 平淡〃的境界。不过,要达到这境界谈何容易。〃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之所以难, 我想除了在文字上要下千锤百炼的功夫外,还因为这不是单单文字功夫能奏效的。平淡不但 是一种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人生的境界。
  仍是苏东坡说的:〃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所谓老 熟,想来不光指文字,也包含年龄阅历。人年轻时很难平淡,譬如正走在上山的路上,多的 是野心和幻想。直到攀上绝顶,领略过了天地的苍茫和人生的限度,才会生出一种散淡的心 境,不想再匆匆赶往某个目标,也不必再担心错过什么,下山就从容多了。所以,好的散文 大抵出在中年之后,无非是散淡人写的散淡文。
  当然,年龄不能担保平淡,多少人一辈子蝇营狗苟,死不觉悟。说到文人,最难戒的却是卖 弄,包括我自己在内。写文章一点不卖弄殊不容易,而一有卖弄之心,这颗心就已经不平淡 了。举凡名声、地位、学问、经历,还有那一副多愁善感的心肠,都可以拿来卖弄。不知哪 里吹来一股风,散文中开出了许多顾影自怜的小花朵。读有的作品,你可以活脱看到作者多 么知道自己多愁善感,并且被自己的多愁善感所感动,于是愈发多愁善感了。戏演得愈真诚 ,愈需要观众。他确实在想像中看到了读者的眼泪,自己禁不住也流泪,泪眼朦胧地在稿子 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实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这境遇也许很平凡,这感触也 许很普通,然而是他自己的,他舍不得丢失。他写时没有想到读者,更没有想到流传千古。 他知道自己是易朽的,自己的文字也是易朽的,不过他不在乎。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文化 ,用不着他再来添加点什么。另一方面呢,他相信人生最本质的东西终归是单纯的,因而不 会永远消失。他今天所拣到的贝壳,在他之前一定有许多人拣到过,在他之后一定还会有许 多人拣到。想到这一点,他感到很放心。
  有一年我到云南大理,坐在洱海的岸上,看白云在蓝天缓缓移动,白帆在蓝湖缓缓移动,心 中异常宁静。这景色和这感觉千古如斯,毫不独特,却很好。那时就想,刻意求独特,其实 也是一种文人的做作。
  活到今天,我觉得自己已经基本上(不是完全)看淡了功名富贵,如果再放下那一份〃语不惊 人死不休〃的虚荣心,我想我一定会活得更自在,那么也许就具备了写散文的初步条件。
  二
  当然,要写好散文,不能光靠精神涵养,文字上的功夫也是缺不了的。
  散文最讲究味。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说出来。散文无论 叙事、抒情、议论,或记游、写景、咏物,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说不出一个味,就不配 叫散文。譬如说,游记写得无味,就只好算导游指南。再也没有比无味的散文和有学问的诗 更让我厌烦的了。
  平淡而要有味,这就难了。酸甜麻辣,靠的是作料。平淡之为味,是以原味取胜,前提是东 西本身要好。林语堂有一妙比:只有鲜鱼才可清蒸。袁中郎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 ,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平淡是真性灵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现, 不能刻意求得。庸僧谈禅,与平淡沾不上边儿。
  说到这里,似乎说的都是内容问题,其实,文字功夫的道理已经蕴含在其中了。
  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呢?
  第一,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心中无真感受,就不要作文。不要无病呻吟,不要附庸风雅 ,不要敷衍文债,不要没话找话。尊重文字,不用文字骗人骗己,乃是学好文字功夫的第一 步。
  第二,有了鲜鱼,就得讲究烹调了,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持原味。但怎样才能保持原味,却 是说不清的,要说也只能从反面来说,就是千万不要用不必要的作料损坏了原味。作文也是 如此。林语堂说行文要〃来得轻松自然,发自天籁,宛如天地间本有此一句话,只是被你说 出而已〃。话说得极漂亮,可惜做起来只有会心者知道,硬学是学不来的。我们能做到的是 谨防自然的反面,即不要做作,不要着意雕琢,不要堆积辞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故作高 深,等等,由此也许可以逐渐接近一种自然的文风了。爱护文字,保持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 天然健康,不让它被印刷物上的流行疾患侵染和扭曲,乃是文字上的养身功夫。
  第三,只有一条鲜鱼,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锅汤,冲淡了原味。文字贵在凝练,不但在一篇文 章中要尽量少说和不说废话,而且在一个句子里也要尽量少用和不用可有可无的字。文字的 平淡得力于自然质朴,有味则得力于凝聚和简练了。因为是原味,所以淡,因为水分少,密 度大,所以又是很浓的原味。事实上,所谓文字功夫,基本上就是一种删除废话废字的功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谈到普希金的诗作时说:〃这些小诗之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一气呵成的, 正是因为普希金把它们修改得太久了的缘故。〃梁实秋也是一个极知道割爱的人,所以他的 散文具有一种简练之美。世上有一挥而就的佳作,但一定没有未曾下过锤炼功夫的文豪。灵 感是石头中的美,不知要凿去多少废料,才能最终把它捕捉住。
                         


     
 

       :       >       
平淡的境界(2)
       
周国平 
  如此看来,散文的艺术似乎主要是否定性的。这倒不奇怪,因为前提是有好的感受,剩下的 事情就只是不要把它损坏和冲淡。换一种比方,有了真性灵和真体验,就像是有了良种和肥 土,这都是文字之前的功夫,而所谓文字功夫无非就是对长出的花木施以防虫和剪枝的护理 罢了。
  19916/1992
                         


     
 

       :       >       
智慧的诞生(1)
       
周国平 
  一
  许多年里,我的藏书屡经更新,有一本很普通的书却一直保留了下来。这是一册古希腊哲学 著作的选辑。从学生时代起,它就跟随着我,差不多被我翻破了。每次翻开它,毋须阅读, 我就会进入一种心境,仿佛回到了人类智慧的源头,沐浴着初生哲学的朝晖。
  古希腊是哲学的失去了的童年。人在童年最具纯正的天性,哲学也是如此。使我明白何谓哲 学的,不是教科书里的定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