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一位留学生的留学指南:家有留学生 >

第9部分

一位留学生的留学指南:家有留学生-第9部分

小说: 一位留学生的留学指南:家有留学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岁多一点,那女孩就研究生毕业了,一毕业,立刻就要回国。
  言谈中,对父母安排她过早地出国有一种深深的怨意。
  我也遇到两个情况有些类似的家庭,都是父亲因公出国短期留学(一般是一年),就把老婆、女儿带出来了。期满后,自己回国,把老婆、女儿留下,女儿上初、高中,妈妈当女儿的监护人。几年后,女儿特别出色,基本上是美国一流的大学任选。女儿上大学后,老婆打道回府,功德圆满,回国陪老公了,代价是老婆在国内的工作丢了。
  好像这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模式。
  2000年,世界博览会(EXPO)在德国的汉诺威召开。我在中国馆组织一部分的参展活动,在德国前后住了近半年,其中有大部分的时间住在一对留学德国、并已在德国工作多年的上海夫妻的家中。那时出国费用是包干的,我主要是想省点零花钱去旅游。
  那时留学美国是非常难的(其实现在也并不容易),所以不少人选择了欧洲,德国便成了重要留学国。当年去德国比较简单,语言没有固定的考试方式,只要在相关语言学校学够若干学时,签证取得容易,有的大学还有免学费的优惠。
  那对上海夫妻是在37岁的高年龄段选择出国留学的,原计划到美国,而且各种条件基本具备,只等成行了。不巧,正赶上了1989年“六四风波”,留学美国被迫搁浅,而他们夫妻已是万事俱备、心似出箭,不得已选择了德国。他们也经历了痛苦的转变,首先就是语言,英语都像模像样了,又要从头学德语。
  我住他们家时,夫妻俩已经出来十一二年了。在德国学习后,他们找到了工作就留下来了。实际上,那时能出去的很少有人打算回来,我们国家有相关的统计数据,早已经证实这种情况。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到底要不要去留学——重新回答这个问题(3)
闲来和他们聊天,他们唯一的女儿找了个德国丈夫,已经在德国安家,隔着几百公里,逢年过节走动一下,也就如此。
  他们一直住在政府的廉租房,出国多年的中国人,一旦儿女的事情安排妥当,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国,尤其是上了年纪的。
  他们也是如此,工作上的事乏善可陈,中国人在外工作终究会碰上“玻璃天花板”,美国略好,欧洲尤差。他们说起工作中的种种不快,甚至常常在一种“善意”的奚落、戏虐的环境中“苟且偷生”(是他们的原话)。当时他们夫妻唯一的希望就是赶快熬到退休,回上海养老。
  他们身上有中国人、尤其是上海人特别节俭的美德,十几年拼搏摔打积攒了大约相当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财产(10年前也是一笔相当大的资金了)。当时,他们就颇有些担心地说:几年前回上海还能买栋小别墅,现在怕只能买套三居室了。
  眨眼间10年过去了,好长时间以来,与他们也疏于联系,现在他们那点钱只怕是在上海好地段买个卫生间也勉强了。
  老赵夫妻也是个典型。夫妻俩一直在努力,而且颇有成效,家庭安定,两个孩子健康成长,夫妻俩的工作基本是自己喜欢和满意的,也能有稳定、体面的收入。从物质上说,有别墅(真正意义上的,而非国内房地产商玩的种种概念),车就不用说了,全家生活稳定,其乐融融,每年带着孩子回国旅游、探亲,皆大欢喜。
  最有特色的是,他们每年都会撰写一份图文并茂的“家庭报告”,而且年年不断,特别有意义。他们同时也会把“家庭报告”发给他们值得发送的朋友们,让朋友们知道他们的近况,这是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
  在征得老赵夫妻同意后,我把他们最近一年的“家庭报告”翻译出来附在书后,请读者们欣赏。
  据我所知,老赵夫妻也有自己的烦恼,其中一个就是以后的安排。岁数越来越大了,都会有个归根情结,这并不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但是他们面临两难,两个美国生、美国长的孩子已经难以回到中国寻求发展,而老赵夫妻这么多年来,既未入籍也未入教,回国探亲的频率越来越高,在无奈中消磨着岁月。
  一次,我们的车到了保养的时间,开到一家香港人经营的小维修厂,遇到一位国内的留学生,姓瞿,这个姓有点偏,反而记住了。
  瞿先生到美国转眼15年了,他说:“我失去了一切!”
  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分到一个省级厅(局)单位工作,后来出国了。然而,15年中他都没有回过一次国和家,签证早已过期,成了“黑户”,不知为什么学业也废了,在小维修厂中打着最底层、最没有保障、收入最低的黑工。
  “为什么不回国呢?”他摇摇头,我们没好再问。每一个留学生都有太多的为人知、为人不知的故事和往事。
  有时候,中国人“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传统意识和文化很桎梧人,让一些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一如俗愿的人们,失去了落叶归根的勇气和行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人也应该逐步改变对留学生价值评判的观念,以更平和、更客观的心态看待出国留学。出国留学就是一个平台,适应了就进行下去,不习惯就及时回国,另作选择说不定就会别有洞天。
  其实,在留学期间我们遇到了许多处在不上不下、境地非常尴尬的留学生们。他们岁数慢慢大了,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却没有着落,一年一年的靠读书维持生计,书越念越多,工作越来越不好找。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到底要不要去留学——重新回答这个问题(4)
我认识一个留学生,当他读完第三个博士学位时,发出了350份求职简历,都石沉大海了,陷入了一个怪圈,不读书,待不下去,学位越多,越没有人敢用你、会用你。
  再留下去,成了“鸡肋”,回国去又有种种障碍,再加上自己也心有不甘。
  什么时候让孩子出国留学最合适——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
  分三个时间段来分析:
  18岁前出国留学——小小留学生。
  优势:语言适应快,两三年一过,基本上能脱离语言障碍,文化进入、熟悉也快,上大学后容易真正意义上(比其他年龄段)融入美国社会。而且,以中国孩子的学习方式,往往在高中毕业后能比较顺利地考上美国一流的大学,“常春藤”学校都是有可能的。
  不足:孩子太小,心智不够成熟,容易出现极端情况,两极分化经常是非此即彼的结果。
  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似乎女孩比男孩更具备适应性。但几乎都是父母在替孩子做决策,父母加上了更多的个人感受和意愿,有时未必是当事人——孩子的选择。即便是表面上征得了孩子的认可,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准确判断,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尚不具备这种复杂且关系长远的抉择能力。况且,父母随便一段美妙的愿景描述,都会让孩子心驰神往,而且,做出这种安排的父母,常常还是对国外留学知之甚少的,只有一种美好的希望。
  如果有父母跟着情况又会不同,如同我前面举过的例子。但我也见过责任心“太强”的父母,尤其是母亲,直到孩子走进大学讲堂了,仍然恋恋不舍地继续服务。关爱太多,我们说是“母爱泛滥”,结果孩子又进入了新的误区,不利于孩子独立,这往往正是中外孩子的区别。
  国内大学毕业,到国外寻求新的学习领域,年龄多大于22岁。
  优势:这个时候选择留学,无论是受什么影响,或什么原因为主做出的选择,基本上是孩子自己为主判断的结果,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到了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应该也明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心智。
  不足:语言上虽然有基础,但没有优势,如果不是一直受到过正规的语言训练,有时甚至会发现,国内学的与国外用的有点“驴唇不对马嘴”,语言的弯路比较长。我不太容易遇到出国晚而语言特别纯正的留学生,有些毛病总也纠正不过来。文化融入会更难,不容易改变自己已形成的习惯和观点,对新的东西,自觉、不自觉的抵触会比较多。
  高中毕业后,到国外留学,目前好像是个趋势。
  这个年龄段出国留学的优势和不足,正好处在前两种情况之间。
  像个大人,实际上还是孩子,思想观念也处在摇摆中,愿意付出努力,常常又控制不住自己,更容易矛盾和困惑。对新的环境、理念,既没有小小留学生那样无力拒绝而容易接受,也不会如年龄更大的留学生那样比较容易做出判断和选择。
  关注孩子们的“性”和婚姻问题
  对这个问题,中国的父母往往难于启齿,这是我们习惯的短板,但是无法回避。特别是小小留学生和高中毕业后出国的孩子,他们的性意识是在迷惘中形成的,而他们,特别是男孩子,难有合适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抱怨身边没有办法结交更多合适的女孩子,心中往往极易不平衡。
  性和婚姻是联系在一起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到底要不要去留学——重新回答这个问题(5)
的确,在国外,留学生中男孩儿与女孩儿的性别比例是严重失调的。我儿子就抱怨:身边那么多优秀的男孩儿,或孤身一人,或女朋友很一般(他们的标准)。
  现在的孩子,普遍早恋,大学期间谈恋爱已是常态。儿子每次回国,看到国内的同学个个学习轻松,人人牵一女朋友招摇过市,难免心中有些不平,会觉得自己吃亏了。
  出国留学一定程度上是会对孩子们的婚姻有所影响的,除非是带着女朋友出国,而且能守得住。设想一下:高中毕业出国留学,一个基本的学习周期完成,学业六年左右的时间(本、硕连读),如果为了积累工作经验,再工作若干年,往往就接近30岁了,10多年的青春期怎么过?
  我亲戚有两个儿子,国外留学,功德圆满,工作也很体面。几年前,回国休假就是为了相亲。父母先在国内物色好若干女孩儿,等着儿子回来见面,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终于有了两个儿媳妇。至于过得好不好,是人家两口子的事。但是短短的回国时间,见了人,对了眼,网上了解,出国结婚——总是让人感到不应该是这样的。
  我所接触到的案例,出国留学的确对众多留学生们的性和婚姻是个长期的磨砺。
  和盘托出的个人体会
  说到个人修养和文化底蕴上,我并不觉得美国人天生会比中国人高或者好多少,但是他们的确表现出超出我们很多的自觉与自律,比如大到诚信、守法,小到自觉排队、不随地吐痰等。
  这个问题如果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来讨论,可能会更客观一点。
  从物质角度看。
  我曾经和我的朋友激烈地争论过:如果在中国,公共汽车上有20个空位子,而路边只有三五个候车人,中国人也会自觉排队,礼让三先的。同样反过来,在美国,如果20个人在等5个座位,人人都会奋勇向前的。
  所以物质是首要的,没有一定发达而充沛的物质基础,空谈精神文明,会是很抽象的。
  但是,事情绝不仅仅如此。就诚信、守法和文明而言,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随心所欲是最痛快的,但是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不能允许每个个体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